地方历史文化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也不断融入了许多外来思想,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渗透。本文从现如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及其相关建议展开论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历史文化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方历史文化古代文学论文 篇1: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方历史文化,此前,各地的教学中都非常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历史教学;研究综述

目前,与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著作还未出现,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为了了解地方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情况,笔者利用中国知网采用“中学历史教学”、“地方历史文化”、“福建地方史”、“闽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其研究成果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两篇教育硕士论文和一篇期刊论文,一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以新疆地区为例”(曹志学,2015年),对新疆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整理,简单阐述新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南京地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姜元忠,2004年),该文从南京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分析了南京地区现有的历史课程资源的现状以及应用的问题。张林撰有“浅谈吉林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一文,该文通过乡土历史课程的概念分析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对吉林地区的乡土史资源进行整理。这些文章侧重于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却缺乏实践性,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最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 地方历史资源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数篇教育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进行了专题研讨,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陕西地方历史资源为例”(李久荣,2015年),详细论述地方历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如开展专题讲座和课外活动等等。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承德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方史资料的应用研究”(许徳欣,2011年),文章分别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实践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与承德地方史结合的方法。何映菊在“浅谈在广西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地方史教学”一文中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践地方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实践方式。黄杰在“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渗透与联系”一文中,从中考命题角度出发,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课为例,简单概述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袁曙光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亳州地区为例”一文中说明了历史教学中引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整合亳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概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注重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并且能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提出方法和策略。从这些研究成果可见,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管对于文化的发展还是学科的教学都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三、 其他学科领域对闽文化的渗透研究成果。目前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厦门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廖邦,2006年),文章着重分析和探讨厦门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的价值。王丽芬在“论闽文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主要说明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引入闽文化因素。皮伟在“地方历史文化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以闽地历史文化为例”一文中主要论述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这些成果是语文学科或者大学历史课程对闽文化的研究。

四、 关于闽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仅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泉州市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研究”(姚风华,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姚承霞,2003年),这两篇文章都侧重于探讨泉州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领域过于狭小,所涉范围也仅限于局部地区。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地方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本人深刻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有限,过度的课程开发如果无法应用于教学,也是无用的。因此,笔者觉得研究应立足于中学历史教材和课标,对于其中涉及的地方文化知识和考点进行梳理,尽可能发挥地方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学生在掌握中华民族宏观历史文化的同时促进地方文化的了解。

以闽文化为例,闽文化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它包括了闽历史长河中的所有积淀,历史人物,民族精神,地域特色等等方面均是其具体的呈现载体。所以本人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升闽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比如说,地方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形成,历史人物的影响力等等,让高中生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对闽文化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发扬闽文化和促进有效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曹志学.“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应用——以新疆地区为例”.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15年.

[2]姜元忠.“南京地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作者简介:

吴慧琴,现就职于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作者:吴慧琴

地方历史文化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也不断融入了许多外来思想,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进行渗透。本文从现如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及其相关建议展开论述。

关键词:不竭动力;传统文化;古代文学

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向学生传递课本中反映的内容,包括文学史,文章的思想情感,遣词造句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课本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源泉,他滋养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深邃,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久立于世,中华民族之所以久立五千多年而不倒,就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融入新的东西,但是,也正是不断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才需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才能稳固民族的文化根基,振兴中华民族。

2.传承历史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耐劳,敬业奉献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优秀美德,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近几年来,中国人过洋节,传递着洋文化,而自己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少有人问津。而古代文学中的许多词义、字义等在逐渐消亡,需要人们保护传承下去,因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传承历史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

3.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大学生的心理也正属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需要在人生的岔路口进行选择的时期,来自社会上的许多思想正影响着当今的年轻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逐渐进入他们的脑子,只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帮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快乐。

4.能够反作用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就会激起他们努力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

二、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三、對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继承和发扬,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古代文学的知识中,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应对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重要前提,只有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罗义群.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建设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体会[J].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

[3]倪怀庆.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3).

作者简介:张铮(1965-),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广播电视大学西工区工作站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文学。

作者:张铮

地方历史文化古代文学论文 篇3:

新时期高职师范类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设想

随着教师职业化的日趋突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面对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向,师范类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特别是在人教版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入选,对高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明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进行了若干思考与探索。

基于高职类学生古文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笔者以为,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不太适应形势的需要,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不只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要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转变,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也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近几年的探索,这里着重就师范类中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谈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育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略称古代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在中文专业众多课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文学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质,有其自身的流变规律,师范类毕业生不仅应对此有准确的把握,还应对它的教学方向有恰确的认识。在一般通识概述之后,可将教材内容分为诗歌、赋(含骈文)、词、戏曲、小说等几大模块,分门别类揭示古代文体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以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体的特点,洞悉文体本身的规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每种文体对人的影响方向也不尽相同,如诗歌可以通过意境、情感、意象等,熏陶人的情操和审美感悟,小说则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提高人们辨识是非的能力等。

二、增加学术前沿,不迷信权威

在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追踪该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教师应及时吸纳教育科研新成果,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把学生引入学术前沿。同时,在授课中,教师能够坦诚而适度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思路,为学生提供“别一种”选择,进一步激活其思辨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参与研讨的兴趣。对于基础教学中留下的许多言犹未尽的话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以专题形式,如《“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及其鉴赏》,或适当开设选修课,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信息时代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对教学与科研的思考也应体现出时代特点。教师不能为教参所限,只有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理解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不迷信权威。那种依靠“一本教参吃一生”的教师迟早

会被时代淘汰。

三、巩固基础,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影响,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尤其是人格教育、处世方式教育、情感体验升华,语言思辨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阅读文本(原著原文)就应放到头等重要位置。而事实上,笔者调查过,一个学期下来,能背得出《诗经》中5篇以上作品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人认为当今在校学生大致有这样三种:第一种可戏称为“社会活动家”,第二种是来玩的,还有一种是所谓读书的,但读书的人也不是学知识做学问,他们只看笔记和辅导书。这三种人的共同点就是不看作品,一问到具体作品就什么都不知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时候是“一厢情愿”,分析作品时教师说得得意,而学生则往往听得一头雾水。针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笔者建议实施“211”读书工程。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读20本书,背诵100篇古诗文,撰写论文型读书心得10篇。长期下去,结果肯定非常好。

四、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看,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讲授式(包括问答式、启发式)与讨论式,对于古代文学而言,各有好处,不能偏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开展灵活、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而且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还可以增进学习的互动、协作,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非传统教学所能比拟。因而,古代文学教师也应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堂,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在常规课堂教学之余,也应适当延伸课堂,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比如:(1)拓展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实地考察地方名胜古迹,加深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认识,加深对他们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地方课程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平台。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前往潮汕地区的潮阳、潮州等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有关韩愈、文天祥的一些历史事迹,再结合作品研讨,既改变了教学方式,又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人格情操及相关作品有了深一层的认识。(2)请学界名家作相关学术报告(或播放相关学术报告录像),增长学生的古文见识,开拓学科研究视野。在笔者播放过的录像中,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里叶嘉莹的《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读〈三国〉》以及王立群的《〈史记〉新读》等,由于讲解新颖,通俗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种讲座,活跃了学习氛围,增长了学生的古文见识,开拓了学科研究视野。(3)适时播放经典作品(名著)影视录像。让学生适当放松心情,也增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性认识。如观赏《窦娥冤》、《西厢记》等。(4)加强古代文学技能实践训练。依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增大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力度,满足师范学生拓展才智的需求,应加强古代文学技能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课程小论文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所讲的“211”读书工程;还可以通过对对联、创作古诗词、写作文言文等方式,加强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古代文学技能实践的开展,必将激励学生发现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析能力与文字表述力的进一步开拓与提高。

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日的教师。作为古代文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感染我们的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也有必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古代文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映红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创新货币政策运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