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内科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被引入电力电子技术中,傳统的终结性考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了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详细设计了教师评价表、小组评价表与个人评价表,该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改革的内科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程改革的内科学论文 篇1: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分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现阶段的中学化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及科学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从整体上强化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养;培养措施

引言

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属于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科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原理、科学定律和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增进学生对于世界的了解。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且接受技术、社会及科学之间的相关性,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科学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1.积极创设探究性的化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素养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强化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及探索价值,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实践探究的方式亲临化学知识点中去感受和学习,并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点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化学知识探究中养成科学的精神和学习态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学知识点和学生学习需求分步的提出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并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化学知识,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

如在进行《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本知识点中观察、思考和探究:“我们在炒菜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调料就是盐,大家都知道盐具有增味的效果,让食材变得更加的美味可口。但谁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盐吗?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用途呢?”教师在提出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深入课本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并通过沟通交流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盐的一些性质和用途,让学生通过书本、多媒体的途径了解到化学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对有趣的化学知识感兴趣,并在其中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重视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通过实验强化学生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实验与理论知识的教学同等重要,教师应转变以往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及科学素养,强化学生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在化学实验操作的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教学引导者和指导者的地位,训练学生主动融入化学实验中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在脑海中构思实验过程,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促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化学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深入化学实验中进行优化和创新,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积极开展中学化学课外趣味性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素质

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有趣丰富的课外活动能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性,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外活动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教学优势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小报创新设计、化工厂的问卷调查、化学小发明、化学趣味实验比赛等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实现由化学课本延伸至实际生活的过渡,促使学生更灵活、更系统及科学的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理论知识及科学精神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让学生更熟悉的理解和把握化学课本内的系统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化学知识,促进中学生在化学课堂的学习中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4.结束语

在中学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发展需求、学生学习需求及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多元化、创新的教学措施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强化和自我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峰.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5, 000(008):107-107,108.

[2]毛佳旭, 王长剑.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8, 000(015):102.

[3]董会峰. 略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9, 000(007):68-69.

[4]黄丹娜.初中化学分类观的学习进阶分析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2):3-8.

[5]聂文鹏,闫永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41-42.

[6]金怡.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各阶段的应用实例[J].化学教与学,2019(12):8-10.

[7]汪定用.例谈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理解[J].化学教与学,2019(12):2-4.

[8]刘廷婷.论初中化学小实验的价值及其实现[J].化学教与学,2019(12):77-80.

[9]曲春艳.德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9,10(23):110-111.

[10]冯克新.初中化學专题复习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9(34):275-276.

作者简介:王亚杰(1972.09--),女,汉族,中学一级,本科。

作者:王亚杰

课程改革的内科学论文 篇2:

基于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电力电子技术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被引入电力电子技术中,傳统的终结性考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了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详细设计了教师评价表、小组评价表与个人评价表,该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电力电子技术;混合式;项目化;形成性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倡导,近几年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被逐渐引入电子电力技术的课堂中。所谓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传统面授)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已不能客观、公正、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成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考核的迫切要求。

一、电力电子技术考核内容及形成性考核形式

根据电气自动化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六个项目模块,依次为调光灯、直流调速装置、开关电源、电风扇、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变频器。每个项目的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40%)、小组评价(30%)、个人评价(30%)三部分。具体考核内容及考核形式如表1所示。

二、基于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每个项目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课前项目准备阶段、课中项目实施阶段、课后项目拓展阶段。其中,课前项目准备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项目实施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后项目拓展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如表2、3、4所示。

三、实践效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基于混合式项目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而且促进了师生的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做出调整,由于形成性考核贯穿于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良性的互动效果。总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花有清.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与教学,2010(10).

[2]杨成德.项目化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设计与实施[J].安徽化工,2016(10).

[3]黄玲.形成性考核在《工程制图》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

[4]林虹,姚跃英,邓丽娜,等.构建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内科学》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8(2).

编辑 陈鲜艳

作者:袁方方

课程改革的内科学论文 篇3:

提高科学素养 促进终身发展

《江苏教育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同时,标准中存在哪些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修订工作组: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并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与此同时,对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物理课程标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其一是关于科学探究。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应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是关于学生学习评价。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另外,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老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江苏教育研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课改实验区的反馈意见,结合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修订的指导思想以及参考的修订依据。

修订工作组: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应用性等,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等。

在本次修订中,主要参考的修订依据有: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在这些修订依据中,修订组非常关注的是课改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调研反馈结果。

《江苏教育研究》: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修订的整体思路和具体修改原则?

修订工作组:好的。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修订组确定了修订《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整体思路,即: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保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为动词,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五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其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

对于“前言”,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课程目标”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内容标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江苏教育研究》:广大一线教师期望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能给自己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积极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这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请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修订工作组:这个问题从六方面来谈。

一是调整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修订组从四个方面调整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其次,删除了一些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而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且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的内容。此外,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二是明确要求,使教师教学心中有底。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其行为要求更清楚了。对教学中不太容易把握的内容,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本次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物理实验的项目清单,作为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这20个必做实验之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分组实验。这一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师的疑虑,也明确了实验要求,这对有些地区正在逐渐弱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来说,无疑增添了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是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内容”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全面审视,把有些条目的内容进行了微调,使课程目标得以优化。在知识方面,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加“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要求,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四是科学探究,用实例消除困惑。《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原有科学探究案例三个,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实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的两对矛盾的?《物理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两个课内科学探究的实例,一个是“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内的科学探究,通过“不同的课题侧重培养不同能力”的办法,来实现各种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消除了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时关于两对矛盾的困惑。第三个实例描述的是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介绍了一个在课外进行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看到课外和课内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上是有区别的。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每个科学探究实例后面都添加了一段“评析”,帮助教师理解实例所说明的问题,使实例能起到更好的示范、指导作用,用实例消除教师的困惑。

五是教学建议,让科学内容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建议”进行了重点修改,除保留了原来“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两个主题以外,新设立了关于“实验教学”和“科学内容教学”两个方面的主题,强化对新课程下“实验教学”和“科学内容教学”的指导。

六是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更为清晰。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也进行了重点修改,修改后的“评价建议”,从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全面渗透着“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题。“评价建议”强调,学习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修订保留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进行了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调整是出于什么考虑,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修订工作组:以下从具体的几个方面来谈三级主题内容的修改。

一是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条目,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和“大致了解”等行为动词调整为“认识”和“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相对更清晰。例如,将原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二是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时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有利于教学,也便于评价。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再如,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并适当降低了难度。

三是适当删减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科学素养综合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删减、整合了一些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将其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四是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因学习需要,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个别知识内容。如,增加了“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因调查得知,此内容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中皆未明确要求,加之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因此增加了此条目。为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本次修订增加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条目。如,增加“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本次修订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增加“测量密度”、“测量速度”、“探究液体压强”、“观察静电现象”等等。同时,不仅在三级主题中增加了实验条目,而且在附录中补充了学生必做实验,共20个。这些实验,不仅注重了内容结构的合理,而且注重了能力结构的协调。强调了进行探究式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不仅让学生完成列出的必做实验,而且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江苏教育研究》:纸笔测验、作业、作品评价、成长记录,是初中物理课程中学习评价的常见方式,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如何指导教师通过以上方式贯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条主线?

修订工作组:“评价建议”指出,纸笔测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并强调应通过纸笔测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由此联想到,有些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的命题,经常出现难度把握失当的情况,过难的题目摧毁了学生的自信,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都是与“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不符的。纸笔测验试题的评价目标不应随意拔高,“评价建议”通过一个实例对命题者打了一剂“预防针”: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一知识。而教学实践中可能不少教师会凭自己的经验把这一要求延伸到“电阻”,“评价建议”特地指出,该条目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克服评价目标的随意性。

《物理课程标准》建议,作业评价应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简练的、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作品评价中,通过对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等作品的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学习他人;在成长记录评价中,学生把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材料放进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看到自己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进步。

“评价建议”把“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条主线,从理念到内容,从方式到操作,贯穿得更加清晰。

作者:石萍

上一篇:会计舞弊银行会计论文下一篇:实习教学会计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