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生物科学史是探究教学的有益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略谈了“基于‘探究’理念精心设计生物科学史素材”以及“以科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探究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摘 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设计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教学策略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由原来的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生物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详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对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社会历史背景等重大问题作出评论。生物科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笔者试图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就生物学史的几个教学策略作一探讨。

一、巧妙导入,激发求知欲

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学生总是容易产生科学是高不可攀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会使绝大部分的学生望而生畏。我们在课堂引入时就要使学生消除怕的心理,方法就是降低认识起点,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答出却不容易,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产生学习兴趣,感觉科学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就会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感觉我也能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先放一段视频,介绍达尔文生平,以及他在參加“贝格尔”号五年的航海旅行中,怎样观察世界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发现许多现象,又通过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这样就拉近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不再是“高不可攀”,然后再提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让学生通过这一模型来探究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过程,这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从心理上也就愿意去探究,敢于去探究了。通过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体现探究过程,激发创新动力

在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时,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会使科学史教学变成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学生烦而没有收获,教学也变成了走过场。但是,如果能够营造当年的历史氛围,层层设疑,让学生好像置身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则教学犹如连环扣,学生学起来就会劲头十足,欲罢不能。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提醒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时再引入温特实验。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领会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三、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在科学史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难点,推进探究的进行。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组活动主要经历小组讨论、合作创作和合作演示三个过程。小组讨论主要通过集思广益,加深对难、新概念的理解,适用于新课程教学中难点的突破。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内容,是教材的重难点,教师首先强调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是一系列实验,在生物学发展史堪称经典。大胆的推测、巧妙的实验设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无不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之光。然后,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把光合作用的六个重要实验分配到六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讨。最后,每个小组向大家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负责探究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的小组,提出了讨论结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同时也认为不能确定放出的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主要是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同学们的思维活动被进一步激发,又提出了各种新的见解,就这样,高中生物课教学阶段的一个难点被轻松地突破了。

小组活动使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这种互动有效调动了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思维。学生在这种多边互动与协作的群体活动中,在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

综上所述,以历史为背景,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足迹重新走一遍,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应当是生物学知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设计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将相关的史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有关科学史的学习中接受教育和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作者:李红峰

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科学史教学

【摘要】生物科学史是探究教学的有益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略谈了“基于‘探究’理念精心设计生物科学史素材”以及“以科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生物 科学史 探究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 —— 爱因斯坦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看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用精彩的语言设法“还原”一个科学史给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对科学史的重现和引导探究,使学生的方法和能力得到引导、提升,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唤起、熏陶。本文结合以上两方面阐述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有关策略。

一、如何进行科学史的探究教学

科学发现来源于“探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很多老师经常会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什么才是“渔”之术呢?我以为,就是“探究”之术。

第一,科学史要有选择的进行探究,因为不是每一段科学史都适宜探究教学。例如必修二中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这一节的三个实验格里菲斯、艾弗里先后做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赫尔斯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内容充分凸显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和意义,对“探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必修一中,糖类、蛋白质等化合物的性质与功能的教学则更适合讲授和实验。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些部分虽然教材中没有科学史,但教师可以大胆开发“探究”素材,例如在“免疫调节”的教学中,笔者是从介绍巴斯德开始的:“巴斯德是首个发现病原菌的人,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解决了蚕病,使法国的丝绸工业摆脱困境;他还敢于挑战权威,否认当时公认的微生物自然发生说,他所提出的‘巴氏灭菌法’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这些成就足以让学生震撼,巴斯德每一个科研的小故事都闪烁着“探究”的科学光芒,是学生学习奋斗的榜样。

第二,“探究”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是很多科学史探究的案例中常见的,这反映了科学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对这种材料,教师在呈现的时候就要严格遵照科学发展的线索,重演科学发现的每一个节点,例如遗传这部分,就应该从“遗传的基本规律”到“遗传的细胞基础”再到“遗传的分子基础”,这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一旦颠倒顺序,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出现“空白”或“跳跃”,尽管这样有可能学生接受的比较快,但是失去了“探究”的教学,等于剥夺了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机会。

第三,一切科學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激发人最原始的探奇心理,进而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更要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有意建构。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笔者就提出了如下一组问题:“加热后的S型菌中有什么物质导致了R型菌的转化?”“格里菲斯说的‘遗传因子’是指什么?有可能是蛋白质、脂肪、DNA或RNA么?”“艾弗里等人实验用的DNA已经反复提纯,为什么仍有科学家提出质疑?怎样使实验更有说服力”问题就像点火器,而学生的思维一旦点燃,就会主动的思考、探究。当学生想到了再反复提纯的DNA提取物仍混有少量蛋白质的时候,“提纯”这条路看来已经不能再继续,就会想到另辟蹊径:既然分离DNA和蛋白质已经不行,那就加酶分解其中一种,由于酶本身是蛋白质,想用其除去蛋白质也行不通,那就反其道行之,用DNA酶除去DNA。除去DNA的提取物失去了“转化”功能,这就足以证明真正的转化因子是DNA。

二、如何在科学史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

新课程倡导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追求单纯的知识目标的达成,我们更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一,在情境中渗透。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育心理学上,情境作为一种外部诱因,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精神需要。例如“促胰液素的发现”让学生深深感慨沃泰默因为受到19世纪学术权威观点的束缚,墨守陈规、缺乏质疑精神,轻易的与真理的发现失之交臂。而斯他林和贝利斯尊重科学事实,勇于挑战权威,最终与他们的发现一起永载史册。最后,告诉学生“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家和权威,只有你发现了问题,你就可以提出来,研究它、解决它。

第二,在实验中内化。笔者在一些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对待 “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这些个模拟实验,认为在考试中的意义不大,往往轻轻松松的一带而过,模拟实验的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笔者尝试亲身设计一些教具,尽量 “还原”这些探究实验,让学生可以亲自重演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验到教师课堂讲授所无法比拟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所认同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内化为更稳固持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在辨析中升华。利用科学史的素材组织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提供给学生科学史上的研究资料、进展,让学生进行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时候,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鼓励他们争辩,在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理解,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笔者在教学“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时,针对DNA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提出:“选择放射性元素标记的依据是什么呢?”针对病毒的增殖与培养特点提出:“为什么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而是先标记大肠杆菌呢?”“关于保温的时间有必要注意么”“为什么在标记35S(32P)的那组沉淀物(上清液)中还是能检测到放射性呢?”等问题。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可能是各异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这时候,老师不要急于公布标准答案,若是可以组织学生就各自的观点辩论一番,由学生在辨析中发现问题的关键,认识到自身想法的不成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思维探究中逐步形成主动、有责任心的探究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价值和教学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挖掘和完善,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谷辉.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高中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王梧武.高二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案例开发及教学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陈艳萍

新课程生物科学论文 篇3:

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一些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科学素养是人的知识能力的总和,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并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

“生物科学素养”对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生物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一些体会。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论依据

《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应把握“以知识为基础,在探究中求发展”。

1.在新课程标准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旧生物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更加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但这并不等于降低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正如朱正威先生所言:“知识仍然是基础、是先导、是载体……‘知识就是力量’并没有过时”。因此,提高生物学素养,构建知识是基础。

2.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从生物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学得方法,“知道如何处理,学会如何学习”,发展能力;在探究中能够培育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探究活动的结果将自主的达成知识目标,可谓一箭三雕。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我认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例如,在讲授“基因突变”时正值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二十周年,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有很多信息,在课前我安排学生分小组搜集资料,了解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其后果,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上,由学生代表作调查报告,交流信息,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我引导学生注意这样一个画面:在核发电站附近,一个受到核辐射的池塘里,超过两米长的鲇鱼正在黄色的池水中游动,巨大的身躯看上去就像是一艘潜水艇。记者从桥上丢下了大块大块的面包,它们游上来很快一抢而光,样子很是吓人。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很自然地发问:“为什么鲇鱼会变得这么可怕呢?”我指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继而进入对基因突变的探究学习。在课题结束时提出思考: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返切尔诺贝利·普里皮亚季,这座曾经让无数的切尔诺贝利人无比自豪的“荣耀之城”,如今已经变成了空无一人的“鬼城”。今天的普里皮亚季已经不再荣耀,留下的只有带给我们全世界的那道永不褪去的伤痕。纵观历史,反思未来,我们究竟“核”去“核”从?学生在课下思索这一问题,树立了严谨的科学观,提升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注重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史的教育。

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2007年5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袁隆平身价超过千亿元不为钱而活着反而最富有”的文章。我将文章摘录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知识栏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无数次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哪里有成功的捷径?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奋斗历程、‘让世界远离饥饿’的远大理想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一个人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将崇高的理想建立在一项项具体、甚至枯燥的工作上,一个人的奋斗才是扎实的,离成功也是最近的。”学生通过对袁隆平的了解,被科学家的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工作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所启发与感召,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3.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科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新课标将“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更注重生命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更注重生活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让学习成一种生活需要。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之后学生掌握了乳酸菌的呼吸方式,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自制酸奶”。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都可以为生物课堂增添活力。如转基因食品如何产生的?禽流感怎么引起的?SARS是什么?让学生自己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能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有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此外,新的科技成果、特殊纪念日等都是生物课堂的好素材。

总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健群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种思维方式.

[2]朱正威.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3]胡继飞,许少敏.高中生物学新教材注意加强科学史教育.

作者:王丹丹

上一篇:民营企业财务预警论文下一篇:核电设备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