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2022-04-29

中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动因和主要内容与会嘉宾们认为,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是要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基本制度进行设计。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大方面是好的,关键是如何改革完善,而改革的重点显然在货币,即人民币。由此出发,保持币值稳定,实现利率与汇率市场化,人民币与国际货币接轨,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金融体系改革完善的重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改革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改革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篇1:

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专家学者解读亮点

9月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规划》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于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划》的有关部署,全面履行职责,制定和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保障措施,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

《规划》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规划》一出,专家学者纷纷就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等受广泛关注的亮点发表各自的见解。

存款利率的放开实为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的关键

《规划》称,将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和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要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方面稳步推进改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在其微博中表指出,规划支持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认可了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券商基于市场化导向的创新;明确了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来完成;明确了资本项目开放路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信贷。然而,规划未能清晰给出备受关注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和量化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认为,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无疑是未来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最应该突出的重点问题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建立金融中心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刘菲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其实是双轨利率体系:一边是以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管制利率;另一边则是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影响日益深入和广泛的金融市场利率,包括债券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掉期利率等,甚至理财产品利率也完全由市场决定。这种利率体系有相当多不尽合理之处,需要改进的环节很多。刘菲认为,存款利率的放开实为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的关键。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17日发表微博称,金融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十二五期间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要基本建立,这与十二五期间需要推进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直接相关,例如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机构更多转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等领域、银行业务日趋多元化等,都客观上需要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业经营和存款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已经酝酿了十余年之久。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央行2012年工作会议上,存款保险制度又被反复提及。

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目前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作者:本刊记者

金融改革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篇2:

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三)

中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

动因和主要内容

与会嘉宾们认为,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是要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基本制度进行设计。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大方面是好的,关键是如何改革完善,而改革的重点显然在货币,即人民币。由此出发,保持币值稳定,实现利率与汇率市场化,人民币与国际货币接轨,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金融体系改革完善的重点。在重点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看到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要进一步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深化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当然,充分发挥金融功能的同时保证不发生金融风险,并且兼顾金融发展的国内外目标难度较大,加强对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对协调统筹多项目标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何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推进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的优化,协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分工模式,推动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协调配合,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当是金融改革顶层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加强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国金融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逐步提升金融调控监管的效率和效果,为中观、微观领域的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更多地应通过间接方式进行,而非直接简单地行政介入,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对待金融发展问题。

金融改革顶层设计

关键环节中的四方面问题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下一步金融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上,让市场发挥作用,确保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体包括加快建设适合中国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立足社区,服务小微企业;加强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的建设,促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等等。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没有必要把虚拟经济或金融的虚拟部分妖魔化,因为虚拟经济的出现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只不过两个部分都不能走过头。

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国资本相对短缺,在劳动力密集行业还存在比较优势,中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功不可没,能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包括地区性中小银行在内的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要打破对金融的垄断,允许民营资本准入,允许竞争,这样就能够比较好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金融市场改革必须提升效率。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必须提升诸多效率,包括借贷效率、银行业效率、私营部门获得贷款的效率等。同时,新兴市场增长的稳定,经济增长的稳定,离不开金融领域的稳定。银行应以更好方式,向更具有资质的人放贷。

加强金融监管和鼓励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是对立统一的。监管是为确保创新获得成功,使后者能够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扼杀了创新的监管,绝对不是科学的监管。同时,创造更多风险的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中国金融监管在前十年出现了偏差,过于注重所谓市场准入,对金融创新的鼓励严重不足,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监管理念上也存在问题,过早地引入巴塞尔协议,而巴塞尔协议有严重的缺陷,不能过早实施,所谓逆周期监管理念也需要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

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无非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是,多次危机已表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大贡献,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内部因素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客观上会加快国内金融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为人民币国际化制定目标。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顶层设计,首先要将目标搞清楚: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什么程度,是结算货币、投资货币还是最终成为货币国际化的最高层次——储备货币?答案当然是实现最高层次,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据大约10%的份额,否则只能说人民币仅仅是走出国门而已。

怎样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通常有两种模式,日本贸易结算加离岸市场的模式,美国与欧洲的资本输出加跨国企业的模式。但是,日本模式不太成功,日元目前在国际储备货币中仅占3%左右。人民币的国际化,日本和欧美模式都不可取,而应采取吸收两种模式优势的综合模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区域化是重要步骤。要扩大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其他问题,如顺序,路径安排,是否仍在资本账户不可兑换的框架下进行,风险控制和解决等,都应包括在顶层设计方案里。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最常见的风险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并不要求资本账户彻底开放。要求中国放开资本账户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不可轻信。另外,国内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倒逼机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好像没有反对,要求先改革国内很多事情,包括先要资本账户开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存在倒逼的问题,倒逼可能带来很多风险。改革包括国内金融自由化和对外金融自由化,具体环节上都需要一个很好的顺序。 □

作者:王元龙 整理

金融改革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 篇3:

金融改革十年回顾

回顾亚洲金融风波恢复期以后中国进行的金融改革,展望未来,总的看法是,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稳定,有利于拓展商机

中国金融改革综述

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化发展,之所以在这些年确实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只有金融机构变得健康了,金融机构才可能更好地参与市场,抓住商机,支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保持稳定。

中国近些年金融改革起步是很坚决的,政府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决定,进展良好。同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改革措施中,有一些见效快的,是快节奏的动作。同时,也有一些是见效比较慢的,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起作用。下一步还要坚决、果断地推进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的各项内容之间有非常高的配合关系。改革的内容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改革是一种全面出击,而不是散兵游勇或者游击队式的。

前一阶段改革所取得的进展,会给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建立充分的信心,也会使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倚重于改革开放,更多地发挥改革开放的作用。同时,中国政府历来提出要保持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可能会比以前更有经验,也更有信心。

金融稳定是以机构改革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发展不断为保持金融稳定提出新的挑战,例如从最近“次按”事件和相关市场波动中,也可以看出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与经济金融的健康程度有密切关系。中国政府最近一直强调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保持平衡,也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机构健康化之间保持平衡。

十年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状况

要讲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是从10年前亚洲金融风波时候的状态谈起。我个人将亚洲金融风波发生时中国的金融体系状况,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比例高。

第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程度不够。

第三,很多法律、法规、准则和国际标准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四,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五,监管存在不足。

第六,约束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七,当时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压抑,金融服务和创新严重不足。

第八,当时对人民币的信心比较差。第九,当时还存在不少行政干预。

在那种起点下,当时有很多权威国际媒体,包括香港的报纸杂志,对中国金融都有非常严峻的描述,我现在不能完全记住,但至少记住了三类:

中国的金融是一个大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中国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中国的金融将拖住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金融的有效服务和支持,而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既然毛病是多方面的,就必然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虑和设计,有组织的、分步骤实行。我简单概括一下,在亚洲金融风波恢复期之后,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银行进行清理整顿,完善宏观调控,以创造出改革的条件;之后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财务重组。最先开始的是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随后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第二,要求改组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要变成股份制公司,尽可能通过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改变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在缺少股份制和上市的条件下,公司治理在传统的影响下很难真正得以改善,也很难得到外部的监督。同时,许多对外开放的措施也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稳定。

第三,确实改变各项标准和准则。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中国有数次关于会计准则的修改,这些修改使得中国的会计准则比过去好了很多,也更为接近于国际准则。在贷款分类方面,要求严格执行五级分类,要求执行《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来加以落实。现在多数银行机构都能够达到《巴塞尔协议》Ⅰ的标准。按计划,在今后两三年中,要在大型银行机构中首先推行《巴塞尔协议》Ⅱ。另外,在披露标准上和公司治理准则方面,也都做了改进。

第四,强化了监管。2003年中国成立了银监会,强化了监管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明确了一些监管原则。

第五,进一步强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宏观调控必须结合金融机构的健康化,来实现有效传导。只有金融机构的行为遵循市场,那么,按照市场机制所设计的宏观调控措施和货币政策,才能顺利传导下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六,不断削减已过时的过度行政管制。既然把企业和金融机构推向了市场,金融机构能够逐渐实现健康化经营了,就应该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和国际市场接轨,和国际同行竞争,不断参与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因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什么事都搞行政审批。包括市场准入、产品准入、外汇管理等方面,都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改革,都要按照新的方向向前推进。

最后,就是“金融生态”。过去有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业务的行政干预比较多,在涉及金融债权债务的有些案件审理方面,曾存在地方保护的做法,有时候也存在执法不力的问题。按照过去的概念,好像地方能占到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便宜,但是后来慢慢理解到,只有地方金融生态搞得好,行政上没有不良干预,同时执法力度好,讲信用,才会有更多资金、更多金融服务进入该地区,扶持本地经济发展。概念上的这种改变,改变了亚洲金融风波发生之前所出现的那种信用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系统化的改革将继续向前推进

简单回顾一下亚洲金融风波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容,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改革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是中央政府经过认真、详细研究和设计,综合配套,有组织、有步骤推行的。当然,经济金融发展中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但是从大的原则看,系统化改革确实是指导这些年金融改革开放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经验。

金融机构的健康化,给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包括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注意金融稳定和风险的问题。近一两个月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加剧波动,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常常是不稳定的。金融稳定有很多方面,包括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也包括金融机构保持自身健康。这也是金融稳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今后,我们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2007年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对金融业下一步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包括资本市场发展、保险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等内容。当然,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挑战和新情况,我们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和任务,都需要在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加以调整,不断加以适应。

作者:周小川

上一篇:商务英语职业能力酒店管理论文下一篇:移动通信新旧模式对比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