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5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根据以上原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重在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要求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之适应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与医学有关的所有问题诸如医务监督、运动创伤、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等方面的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受到日常经验和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对这个新的学科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面对新的学科体系,都是新的知识体系,无法从传统的学科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同时之前老师课堂上教授书本知识非常单调,“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新的学科面前无法表现出来,不利于新学科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怎么才能让同学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应用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广大教师提升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共同目标。

1.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法单一化、教条化: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了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众多三级学科,它们不仅是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是在实际课程中,主要还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宣讲书本知识体系,同学们亲自参与到课程中的时间和场地很少,面对综合性的学科,同学们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浓厚的兴趣在乏味的课堂里冲淡了,并慢慢降低。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越来越不清楚自己学习这个专业的目标以及方向,在面对实际问题中单独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释放,离开老师指导后分析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教学和实践脱节现象也很严重,学生们运用知识处理实践中的科学指导要老师多指引和监督。

1.2、教材特点性不强:尤其是高职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缺少相应的特色教材,大多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完全吻合。而且现在的教材深度完全不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1]。比如:在运动生理学的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在运动解剖学中加入了大量运动生物力学、显微解剖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根本就不能理解里面的内容,并且现在的编委恨不得把所有学科的内容都加到自己所编写的教材中,造成教材才内容琳琅满目、不伦不类,结果学生真正应该掌握的内容并不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毫无自己的特色。

1.3、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中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教师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满意度,比如具体对老师的授课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无补充之处;又如学生匿名评估老师教学结果和要求,做好这些细节工作可以让学校里的教学评价体系更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其良好的作用[2]。

2.教学改革的依据

2.1、培养目标的需要时选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一般都得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工作,尤其是师范类的学校,要培养出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在学校里就有高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先进的知识,并用于实际工作中,发挥好专业效果。

2.2、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及任务: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教学任务跟其他学科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在实际教学中彰显出来,因学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体育教学中新发展出来的学科,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在实践中去,更好的服务现代教育教学。

2.3、课程本身的特点:在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中主要针对的是体育专业,而且是实际用于体育运动中的学科,跟每位体育学生都息息相关,要更好的把学科知识用在实际体育运动中指导科学运动,避免不合理造成影响。

2.4、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面对新的学科面前,学生的兴趣是高涨的,但是结合实际教学,单调的授课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积极性,所以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把积极性、教学难易程度、自身能力等综合考虑制定出更合适的教学规划,从学生们的实际出来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3.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3.1、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各类教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学科体系建设有重点的选择授课教材,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并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其中遇到书中的重点知识要循序渐进的分配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一步步慢慢让学生掌握,并用于实际体育中去,这才会更好的发挥教育的指导意义。在遇到重点中的难点时,要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课程表现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加深理解和记忆,首先学生知道学习的原因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会同学们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查资料、做实验测试等等都是可以解决的方式方法,最后就是给予更多的机会和鼓励,发挥同学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好不同的问题。

3.2、课堂讲授注意“三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贯彻直观教学原则的一种好形式,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边作、教学效果会更好。将教材中的类同问题表格化以对比讲解,易于比较鉴别,理解记忆方便。教材中的少量内容对体育系的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大一些,因此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增加讲课趣味性。

3.3、以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为依据,重组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类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3]。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很多知识点、内容在这一门课程中讲授过在另外一门课程中还在继续讲授,甚至今年讲授过的课程在下一年度和下几个学期仍然在讲授虽然讲授的角度不同但实际上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应该推行运动人体科学大课程改革整合计划,将一些课程整合重组,注重主干课程的建设,加强选修课程的推进,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4.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及其编排重新整合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不过在实际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有主次,改革能改善并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最后教学效果还需要合适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方法等相互结合起来,只有综合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才会在日常教学中确保教学质量。运动人体科学跟我们大家都有直接的关系,做好教学改革对学校制定教学大纲、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专业、体育教育工作等都有好处,甚至还可以辐射到全民健身和科学自救方面。(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育峰. 告知课程考试改革解析[J].职教通讯, 2011,(10):21-23

[2]李腾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1(7)

[3]李洁、高顺生.刘淑兰.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体会与建议[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21(5):525-526

作者:高峰

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根据以上原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重在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王诚民(196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4.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3.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另外,这些竞技性项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会交往。这样以来,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体育绝缘,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娱乐性的内容很少,学生因此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

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是体质、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2.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健身,用什么方法健身,怎样做才是科学的健身等。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从健康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重点讲授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减肥、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要突出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征。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从而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身,转变对体育的看法,喜欢体育运动,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3.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由于受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认识不到人体在各种体育手段作用下变化的规律,认为只要运动了就有好处。世界各体育先进国家已发现了运动技能教育与现代体育目标的不尽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学时少、项目多,学生运动技术课所学的只能是一鳞半爪。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教学,丢掉了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学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好。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在还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健身教学强调通过适宜的身体运动,配合现代体育科学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改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为健身内容教学体系,其根本的转变是将由过去的运动技能教育只注重外部的技术形式转变为注重负荷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变化,真正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订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利用篮球编排一系列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用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那么篮球项目的健身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4.将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

青少年大都喜爱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等。时尚体育包括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现代舞、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生存体育类包括游泳、攀岩、野外生存技能、自卫防身术等;民族传统类包括武术、太极拳(剑)、舞龙、舞狮、腰(锣)鼓、珍珠球、曲棍球等;休闲娱乐类包括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毽球等。若将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选修课堂,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本身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显著,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体育运动能力增强的效果。

5.“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的考试不应该是主要目的,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培训。即通过进修、培训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渠道,形成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第二,优化教师结构。即体育教师构成要多样化,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教师,而且要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术带头人,还要拥有曾经和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要树立名师、大师,给与丰厚的报酬,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在贯彻执行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提高认识,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式;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22-25.

[2]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50-52.

[3]温祝英.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J].体育研究,2006(8):160-161.

〔责任编辑:东 升〕2007年第6期

作者:王诚民

体育人体科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然而通过现在诸多的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德育、科学文献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体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的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高校体育的科学化、现代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 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认知不足,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已被众多体育教学工作者所熟知,但很多人却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和外在的教学形式的改变,单纯的追求体育课程表面上的活跃和多样,却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很难被激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虽深入人心,但却缺乏科学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工作指导。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都认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体育实践能力,但是却没有真正的了解改革的意图,没有具备体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往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流于口号和形式,而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其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或多或少存在的对体育学科重视不足的现象,导致很多教学工作者形成的忽视体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完全转变,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只注重体育技能的教授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锻炼习惯的培养,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实施。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无论从人员结构上来说,还是从知识结构上来说,都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人员结构上来说,在高校中,高校体育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新兴的体育教学项目或民族体育教学项目中,体育任课教师的缺编现象尤其明显。再加上近年来的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显得愈加严重。体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会造成体育开课数量和体育授课课时量的减少,导致课源不足,从而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贯彻实施。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应付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机构普遍过于局限而且知识老化现象严重,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开始合理的选修课程,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的阶段。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过分重视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为体育教学提供基础支持的理论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导致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脱离了教学实际和教学对象,存在大量的重复研究现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忽略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缺乏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有待提升。

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和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任课教师必须正确的认知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学计划,转变教学观念。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符合教育实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终身体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这些基本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色,注意体育教学的全体性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行多层次教学,并且要注意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与德育、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终审体育观。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做后盾。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培养中青年体育教师,目前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中青年体育教师已经成为队伍的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对中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是影响我国师资队伍质量建设的关键。其次,加强现有现任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体育任课教师的在职培训,应该做到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目标化,培训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报告、教学演示等,有效预防体育任课教师的知识老化,提高其执教水平。第三,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教师管理机制。高校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合理的采用教师资格制度、人事聘用制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调动体育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和理论传授工作

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体育实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教学工作中,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其一。只有做好了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才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理论研究成果,能更好的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实践,据此安排的教学课程、组织的教学内容、设置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教学安排,会更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会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工作,认真打好理论研究基础。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时,要注意与本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教学实践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则应尽量避免研究内容的重复性和局限性,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关注新的问题,并同时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保障研究成果的质量。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工作,高校学生理解能力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科学有效的体育理论课程,在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和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热情、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四)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管理

体育教学课程的有效管理,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注意关注体育学科的特点,围绕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和特色展开。一般来说,体育教学课程的管理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育运动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人的意志力和品德修养,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的形成,有利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提升。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课程的管理时,不但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讲解,还要同时关注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其次,体育课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有的独特的凝聚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同学间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能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交流。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管理时,必须要关注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凝聚力特征,关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张文,刘蓉.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体育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18.

[2]曹卫.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一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08.15.

[3]贾思敏,刘秀红,马策.对深化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4.20.

作者:马浩鹏

上一篇:被保险人利益不能损害论文下一篇:国情巨灾保护体系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