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论文

2022-04-28

1月27日至28日,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出版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论文 篇1:

统一认识 分类指导 扎实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重大部署。不久前,中央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举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培训班,就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会议之后,福建省委常委会对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深化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作了专题研究,决定召开全省工作会议进行贯彻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应该说,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方针、政策、目标、任务都已十分明确。全省文化系统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和部署,结合福建省文化工作实际,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

一、认真学习,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把握好“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破除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和体制的束缚,增强改革意识,坚定改革信心,投身改革实践,在全系统形成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高度重视文化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把这些原则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三是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改革基本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主导,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不可偏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性,坚持“两手抓,两加强”。

四是坚持把繁荣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坚持重在建设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把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作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围绕发展抓改革,深化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文化系统的思想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

五是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基层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既是改革成果的受益者,往往也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他们最了解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和做法是有利于文化发展,还是束缚文化发展。因此,我们做改革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和基层的改革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文化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第一线,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意愿,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面上的改革工作。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落实好改革中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维护好群众的基本权益,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认真调研,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改革方针落到实处。

中央对改革工作提出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是基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比较大,文化领域门类多,范围广,各具特色,情况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一项重要经验总结和科学抉择。区别对待,就是要考虑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要求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分类指导,就是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分别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就是要把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先点后面,先易后难,从实际出发,工作上积极主动,进度上可有先有后,完成时间不搞整齐划一,确保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平稳有序地推进。

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部署,当前全省文化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这四句话十六个字的工作方针,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适应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是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情况看,2005年全省共有各级文化馆(站)1116个,工作人员2219人,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5665.4万元。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84个,工作人员1110人,总藏量1273.5万册,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6773.6万元。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82个,从业人员945人,文物藏品约33.8万件,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4950.9万元。全省文化(文物)科研机构11个,从业人员117人,年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收入245.5万元。此外,全省文化系统教育机构拥有高等艺术职业学院1个,中专学校3个,文化干部学校1个,教职员工362人,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收入约2083万元。对以上这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一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演出展览中介机构、电影公司、演出公司、文物店、音像社、影剧院等可以

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文化单位,这里着重从所占份量较大的艺术表演场馆情况看,2005年,全省共有国有和集体所有艺术表演场馆76个,从业人员997人,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1668.6万元。对以上这些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其转企改制,对转制的企业和现有的其他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

三是艺术表演团体,这是文化系统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2005年,全省国办事业性质及集体所有制的艺术表演院团共有91个,从业人员4254人,本年新排上演剧目106个,演出场次1.2万场,国内观众997万人次,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收入1.29亿元,演出收入3157.8万元。全省还有统计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454个(实际数量大约有700余个)。

与其他方面改革相比较,艺术院团改革问题要艰巨复杂得多,艺术院团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生存状态不同,与市场联系的程度不同。地方戏曲由于其多地域性,其群众基础和受众往往有较大的局限,生存发展也有较大的局限。因此,艺术院团改革面临较大的难题,有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可探索“一团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个解决。有的可以按照“体现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院团对待,“实行事业体制,由政府重点扶持”。有的艺术品种(剧种)具有地方特色并存在消亡危险的,也就是稀有剧种院团,可以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在全省首批1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戏曲类占23项,还有曲艺类7项,民间杂技3项;在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福建戏曲占11项,这些都将可以是制定艺术院团改革政策措施的考量依据。其他艺术院团,按照中央14号文件的要求,要逐步完成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的过渡。

三、认真制订政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的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支持转企改制的政策,支持发展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文化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为深化改革提供保障,就是要更好体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抓好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工作一是学习贯彻中央已经出台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二是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有关兄弟省市、有关试点单位一些先试先行的政策措施;三是研究制定适合福建省实际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措施。

要认真研究对文化单位增加投入,改进投入方式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方面对文化的投入不足,致使一些艺术院团困难较大,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问题,就必须考虑解决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增加投入的问题,同时要研究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实力,增强文化服务广大群众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加投入也是一种改革,也是一项配套政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要解决体制创新问题,要通过改革普遍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将现有国办的文化事业和企业搞活、壮大、发展。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文化团体、企业焕发活力和生机。要强化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加强市场调研,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艺术品牌和文化产业品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健全的政策保障,在文化系统自身作为改革主体必需提出明确改革方案的同时,也需要财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才能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四、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福建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任务在“十一五”期间都得到积极有效的推动和落实。正如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那样,发展是主题、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是手段。我们要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改革促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当前要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把深化艺术表演院团改革与繁荣文艺、出人才出精品结合起来。省属八院团作为传承“国粹”和福建省闽剧、莆仙戏、梨园戏等主要地方剧种的核心院团,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创新内部管理机制这两个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进一步焕发艺术生产力,争取在五年之内推出一批既进得了赛场、能在全国性的重大艺术赛事中摘金夺银,又能赢得市场、令几代观众印象深刻,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精品力作。这批精品力作,将作为文化体制改革所催生的直接的艺术成果,配合新建的福建大剧院的落成使用,使全省人民对高雅艺术和闽文化的地域特色有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使福建艺术精品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在全国的传统优势地位得以绵延并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在对台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成为福建当代文化的品牌和象征。

二是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加以考虑,改革的措施要有利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培育,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最近省文化厅组织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目的是摸清目前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家底”,把握发展态势及时发现制约发展的各项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作准备。拟在适当时候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一批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

三是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基本改革思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是省文化厅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另一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路和典型示范以及搭建政府的产业服务平台,使福建省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以提速。省文化厅已草拟了加快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厦门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交流会。最近又组织全省各设区市参加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通过深博会展示福建省寿山石、软木画、商品油画、剪纸画等一批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文化产业要素交易,达成了一批合同和协议项目。

四是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创造有利于福建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环境。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包括请汪毅夫副省长发表电视讲话、举办《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三坊七巷”等第六批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碑仪式、文物考古成果发布会、文物和工艺品拍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及讲座等。在6月10日当天,全省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

五是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扩大对外和对台港澳的文化交流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福建省对外、对台港澳文化交流,把海峡西岸建设成全国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要以“五缘”、“六求”为切入点,通过改革,打破行业、地域的限制,整合全省对台文化交流资源,实现闽台文化交流更紧密、更直接、更深入的良性互动。策划在台湾举办“福建文化节”,与台办、外办、侨办、旅游等部门合作,利用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集中组织福建戏剧精品、闽台家族谱、妈姐文化、郑成功、施琅文物等系列演出和展览活动,积极推动赴台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以及“闽台少儿夏令营”等活动项目的实施,继续加强与金门、马姐、澎湖地区的文化交流。

作者:宋闽旺

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论文 篇2:

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1月27日至28日,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出版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出版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出版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刘云山强调,当前,出版战线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发挥出版在积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出版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努力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刘云山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我国出版业发展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依靠传统出版手段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调节向更多运用市场机制调节转变。加快出版“走出去”步伐,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改进管理方式,努力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要加强出版队伍建设,树立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着力培养出版大家和出版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作大会报告,要求新闻出版战线的全体同志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我国新闻出版和版权工作新局面。

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李东东、邬书林,党组成员、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组长王立英,党组成员、副署长孙寿山出席。李东生作会议总结,就传达贯彻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柳斌杰指出,新闻出版战线的全体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战线要勇于面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对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去试,对那些在改革创新中涌现的、并被实践证明确有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就要理直气壮地去推广。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抓住机遇,把握好十七大给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新闻出版产业的生机与活力;要科学发展,进一步壮大主体、做强主业;以人为本,加快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思路和手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加强党的建设和各项基础建设,为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证。

柳斌杰强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出版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逐渐显现,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加大。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改革将进入新的阶段。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是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加快推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深化改革,以新的运行机制保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继续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深化发行体制改革。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党委宣传部部分分管负责同志,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主要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人民团体分管负责同志,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各主要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发行集团的负责同志,在京部分出版单位的负责同志,有关行业协会和院校负责同志。

(据1月29日《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出版报》)

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论文 篇3:

莱西平度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探析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莱西、平度市应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以培育园区经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以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创投环境为经济发展的环境力,以“科技发展”、“国际化”、“城乡统筹”、“蓝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为战略支撑点,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产业集群,明确定位特色经济,深挖两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在山东半岛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莱西、平度两市同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区,同属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十二五”时期,正值山东省实施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半岛蓝色经济区”等战略的时期,如何抢抓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莱西、平度两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莱西、平度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研究认为,三次产业的GDP构成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中期(中期的第一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人中期的第二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到了后期阶段。2009年莱西、平度两市GDP构成分别为10.2:49.4:40.4和14.0:50.6:35.4,第一产业比重低于2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这个角度判断,两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

按西方学者的理论,衡量经济结构变化及工业化阶段的另一重要标尺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8.7%、16.6%和24.7%,人均GNP为28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3.6%、23.4%和33%,人均GNP为560美元。当人均GNP达到1400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和140.7%。2008年莱西、平度两市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2.9%、34.4%、22.7%L4j和47.6%、30.8%、21.6%,由此可见两市经济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莱西、平度两市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处于工业化中期,完全具有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空间。

(二)莱西、平度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

两市位于胶东半岛中部,隶属于青岛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也均是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位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大沿海开放城市之间,居山东省在建的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及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兰烟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和烟青一级公路等贯穿其境,位于青岛1小时经济圈内,系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

2.资源优势

莱西、平度两市土地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极其丰富。两市总面积4698平方公里,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44.4%,其中平度市面积3176平方公里,约占青岛市的1/3,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与青岛市沿海地区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两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全国的农业生产基地之-。尤其是平度市,耕地260万亩,约占青岛市总耕地面积的41.2%,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以及苹果、葡萄、大枣、桃等多种农产品。

3.产业优势

两市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并建立了门类齐全、主业突出的工业体系,在工业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莱西市在农业上形成了畜牧、花生、果品、蔬菜4大主导产业:拥有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花生年加工出口15万吨,是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市;创造了“公司+合作联社+农场”的“九联模式”,形成了奶牛及奶制品、肉鸡及鸡肉制品、生猪及猪肉制品、蔬菜及蔬菜制品、花生及花生制品、果品及果品加工6大产业链条,把全市80%的土地和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是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平度市工业发达:机械配件、电子家电、食品加工、特色化工等优势产业,聚集规模以上企业39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以上;美国万汇,日本住友商事,韩国东和汽车轮毂、三莹电子,海尔、海信、青啤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聚集平度,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优秀业绩。

4.莱西、平度为重点的县级市发展的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是指因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发展势差而带来的优势。县域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在于避免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尽可能地发挥后发优势,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胶东半岛地区经济辐射的增强,使影响莱西、平度两市发展的后发优势因素聚合累积和显现。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梳理,莱西、平度两市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1)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后发地区能从先发地区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获得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一般来说,技术引进的成本只有技术创新的1/3,模仿的成本就更低了,低于技术创新的成本。两市经济完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结合本身实际,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过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来取得技术的进步,既可节约大量资源,又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使两市经济能够获得较快发展。(2)资本投资的后发优势。这一后发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优势。两市资本的相对匮乏和发达地区的资本丰富使其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地区。在当今开放经济条件下,将会有大量逐利的资本从发达地区流向两市,对两市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3)可持续发展优势。两市可以学习先发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规划是资源,也是生产力的意识。避免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经济发展初期就引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相应发展阶段能够比先发地区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效益。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莱西、平度两市经济的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正面临着山东省建设半

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两市经济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两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莱西、平度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两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与全国百强县市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单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09年莱西、平度两市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357.08亿元和460.25亿元,与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一的江阴市(1710亿元)差距仍然巨大,与山东省荣成市(2009年全国百强县第十,山东第一,国民生产总值613.5亿元)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两市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上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

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比较松散。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有待加快,制造业的产业链配套有待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两市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三)城市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拉大。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适应,就业富民的压力较大。

(四)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短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观念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正视两市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莱西、平度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创建高绩效机关。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完成事业单位改革。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落实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估、考核及奖惩体系,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国有大企业改造和嫁接,完成竞争性领域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和资产经营公司体制过渡性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并继续深化价格改革,扩大国家级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

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开拓境内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建设统一有序的租赁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市场自治、行业自律的人才市场新机制。

(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加工制造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提升优势产业、促进高端发展、引导空间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发展大企业集团,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两市的区位优势及农业的现实基础,借助省政府“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市委“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发展战略实施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审时度势,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产业整合,实现农企互动、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增强农业获利能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积极探索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引导企业和农民建立紧密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护各方的经济收益。加强法律法规和诚信守法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放大两市交通枢纽优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扩大服务业的辐射半径,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和与区域性商贸中心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依托青岛,辐射半岛,大力发展集聚货源、集聚人气、集聚要素的各种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城市,总量规模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效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最大限度地减轻国际环境变化对两市有关行业、产业的冲击。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大力实施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青岛市置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经济的“龙头”。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四、结语

“十二五”时期,莱西、平度市应抢抓机遇,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以培育园区经济、促进新型产业集聚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以科技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创投环境为经济发展的环境力,以“科技发展”、“国际化”、“城乡统筹”、“蓝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为战略支撑点,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产业集群,明确定位特色经济,深挖两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李欣章 孙宁波 胡丽丽

上一篇:关于生产安全的电力技术论文下一篇:生态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