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2024-04-30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共9篇)

篇1:《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学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导论》的

心得体会

姓名: 曾日亮

学号:

5603110049

班级: 食品101

我是一名以复读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南大的学生,因为复读时间冲冲过去了一年,因此我对选学校更加认真。当问了几个老师后,结合我的实际情况,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南大。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首先咨询了一下在南大上学的同学,他们更了解南大的什么专业更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了一些专业,选择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自己估计能录取到这个专业时,发现自己对这专业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这个专业,都不怎么看好它,当我跟家里人说是这个专业时他们都不能理解。所以我也有点忽视这个专业,希望自己不会被录取到。

但是,最终还是进入到自己选的第一专业,当得知自己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时,就慌忙向江南大学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同学询问这是干什么的。她说:“我们实验做过粥。”于是没开学就做了转专业的打算了。又兼之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工资,更让我坚定了转专业的信念,连我妹妹都笑我以后是做麻辣的。

这是我接触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前对食品科学与工程这门课程的认识,即:这门课程很低端。。那时我对它的认识跟别人对它的认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后来由导论课的深入慢慢的对它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不再是一个低端学科,当然更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做饭,做麻辣等这些。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高深且复杂的专业,它涵盖化学,生物学,营养学,数学,甚至物理学、工程学等等,所要求的学科间的交叉程度也比一般学科要大很多。虽然食品科学不像基础学科那样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前沿科技问题,但是食品科学却可以把它们这些部分已获得证实与解决的问题转换为造福人类的科技产品,使前沿科技由实验室的抽象走向大众的具体。例如生物学、化学等学科新发现的检测方法能极大地提高食品的检测的速度与精度,微生物学的发展则极大地促进了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行业的快速发展,物理学发现的超流体现象使得食品加工与提纯加以改进。虽然食品科学没机会参与到各个学科的基础研究,但它却使各个学科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食品科学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支持,基础学科也离不开食品科学对知识与科技的有效整合,二者相互依存!

就食品科学的涉足面而言,它也一门博大的学科,它涉及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安全与质量、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涵盖了食品生产运输与保存的各个方面。做好食品科学的这些方面的研究与保证,将极大的促进我国食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极大改进与提高。

中国有个词叫“衣食住行”,足见衣食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就现在来看,住与行的行业发展最快最受追捧,然而无论住与行怎么快速发展,其更新周期决定了它总有发展到饱和的那一天。而衣与食则不然,但衣与食二者相较却又是食更关乎人们的日常生理需求,所以无论一个国家怎么发展“吃”总是摆在最基本的位置,这就决定了食品行业的永无夕阳期的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跨入新世纪,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快速发展食品工业的时机已逐步成熟。

2.有着优越的产业优势。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人口众多、老百姓的钱口袋越来越鼓、食品消费的文化地位)。

3.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示范效应。

4.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将发展食品工业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减免税收,加大科技投入。

虽然我国的食品行业发展前景好,而且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我国的食品行业却是大而不强,远不能和那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原因我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国家的食品科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在尖端技术上,我们还要向对方学习;硬件设施上,我们还要从对方引进;理念上,不如对方之细致严谨。当然这也是我们科技实力不强的具体体现!在这种情形下,国外食品业巨头对我国食品行业的用心不良,直接使我国粮油食品这一国民经济命脉受到影响!

要提高我们食品企业与行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提高我们食品科学方面的创新与发展。而依靠科技实力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的培养与科研人员的努力钻研;而对于我们学习食品科学的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食品科学好这门课程,当然仅仅学好专业科也是不够的,食品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我们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无论是从食品科学的贡献层面来看还是其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其都具有深远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学科导论让我更了解了什么是食品科学,这个课程是我收获很大,遗憾的是我上课不够认真。。

2012-4-6

篇2:《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摘要:本学期我们学院给我们开设了食品工程导论,作为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生物工程是跟食品息息相关的,两个专业交叉很多。因此我们有幸在本学期能选修食工导论,这有利于同学们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增加对食品工程专业的认识。在这八周中,各位老师详尽的为同学们解说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给大家讲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也让大家对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尽管我下学期就要转专业了,不会再接触食工生工等理科类专业了,但我都还是认认真真的听讲,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领略食工的风光,那接下来就来说说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关键词:研究方向,前景

正文:

一.食品工程的研究方向

在老师们的讲解下,我了解到食品工程是一个应用型专业而非基础性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基础知识,重在实践与实验。食品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食品加工,保存,综合利用及食品的安全与质量。

1.对于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比如用小麦经过碾磨,筛选,加料搅拌,成型烘干,成为饼干;如将马铃薯加工成薯片,或将面粉加工成方便面等等。就是属于食品加工的过程,食品加工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食品加工又可以分为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水果制品加工、酒类加工、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膨化食品加工、糖果制品加工、饮料加工、休闲小食品、水产品加工、禽蛋制品加工、面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米制品加工、薯制品加工、蔬菜制品加工、综合加工技术。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食品工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2.而对于食品的保存,其方法有除去食品所含的水分,如干燥、脱水。冷藏食品,如冷却、冷冻。运用加热的方法,如罐装、瓶装。利用X或伽玛射线照射食品,采用化学方法,如盐腌、腌渍、裹糖屑等。正是有了这些方法,我们的食品才能长时间运输和保存,我们才能吃到以前吃不了的东西。

3.对于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随着现代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拓展,不仅需要食品理化分析和食品卫生学检验人才,还需要食品安全,食品保健功能的检测人才。按现有的专业目录,“食品毒理”(即食品安全检测的理论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由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食品工程的发展前景

刚开始进入学校时,我就觉得生工与食工这两个专业就业都不怎么好。起初也是不怎么了解这两个专业,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专业都一样的,关键是看个人,“360行,行行出状元”。虽然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这个专业的美好前景,但是我真心不对这个感兴趣,所以还是转了专业,但我还是对食品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科生,不考研的话,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对口单位主要有:海关,卫生疫站,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管理局,粮食局等不这些没有关系不好进,这个需要强大的实力。其他的就是食品企业虽然目前很少有机构雇佣专门品安全负责人,但是就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无疑是食品专业就前景很好!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在一个国家工业体系中所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我国又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对食品的需求依然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温饱型逐步向五彩缤纷的精品科技型过渡。食品专业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了,考研也可以。食品专业研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吃饭问题,其作用不可低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她是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设计基础,涉及化学、物理、农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人体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治理与工程等各门学科。

篇3:《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一、课程特点

“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以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与能源为主线,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的影响以及人类能源需求消耗状况,阐述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能源使用与需求规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事业的热情,为将来从事环境优化与节能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与节能意识,增强环保与节能素养,使环保与节能工作起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落于实处。该课程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纲领性的引导作用,通常安排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对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对将来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感到困惑和迷茫,如不及时引导,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与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热点内容的全貌,遵循知识学习的“结构—要素—结构”认知规律[4,5]。该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教学内容广而泛,复杂枯燥,课时少而内容多等。我校分配给这门课仅16学时,而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环境科学与能源科学领域的全部内容,因而存在单个内容的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该课程是新开课程,存在着相关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优化措施

1.充分发掘关联性。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常规能源的消耗恶化环境,而可再生能源则有益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恶化会导致能耗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改善则会导致能源需求的降低。此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每个分支问题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充分发掘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此外,还应将人类发展、能源环境问题关系进行扩展式关联,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住能源与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及解决的主因。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及其发展,同时造福与服务人类也是研究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的发展,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过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恶化又遏制了人类的发展,得到良好解决则能促进人类发展。

2.案例式教学。本课程知识点繁多,而且往往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疲乏与走神。采用典型案列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多用案例开展教学,将相关知识穿插于案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事例感受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环境问题时,可以图文并茂地介绍震惊世界的“20世纪八大环境污染案例”,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时间或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还可以给学生简要地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等视频,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及能源问题案例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多关注该问题,注重知识更新,保持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紧跟时政变化,与时俱进,并将之注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

3.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这可以从增设网络平台交流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两方面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尤其是本课程安排课时少内容多,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可以在网络上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各种环境污染在大气、水、土壤中的存在、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与讨论,增加师生互动,节约课堂时间。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课堂上和课后网络平台交流均可运用,不仅应图文并茂地传授知识,还可以运用动画、音影等方式展示有关历史和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立体图像。图文互补,音影互补,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互动课堂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知识内容面宽广,而对知识深度的要求不高。对于这种课程,若采取以往仅仅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的困局。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执行可以采取学生上讲台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从本课程分出“空气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固废污染问题”、“噪音及其他污染问题”等几个知识点,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知识点。在课前,各组的学生负责其知识点内容资料的收集、查找和整理,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课堂上,首先由该组学生上讲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与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与补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查找整理、上台讲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课程教学中应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应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还应紧密结合时事政策,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寓学于用,以用促学,使节能知识与环保意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采用建筑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不但要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点,还要以“热点”工程为例,剖析工程的系统组成、结构特点和技术关键,使学生从多维错综复杂的工程案例中,认识到疾病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教学过程发现,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学生们反映“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教学有趣多了,收获更多了,其他教师也反映对教学有所促进,因而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这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学生能源与环境科学问题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意识,是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须一环,是培养学生相关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本课程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优化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趣味性与知识性明显得到提升。

摘要:“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对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及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基础具有深刻意义。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总体特点,然后从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优化措施。教学中发现,上述优化措施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道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6-147.

[2]王秋颖,吕锡武,吴磊,魏家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教学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223-225.

[3]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9-60.

[4]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19.

篇4:《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過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3]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12):33-36.

篇5:《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期末论文

课程论文

姓名:陈格格学号:201230410021班级:2班联系电话: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在密密麻麻的专业志愿中一眼就挑中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是我的兴趣所在,化学、生物,一直都是我喜欢并且擅长的学科;“科学”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严谨、深入的一面;“工程”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好的发展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字当头,食品领域的知识当真应是无穷无尽的。我的理解是,这门学科研究所有关于食品的知识,最终我们可以参与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等一系列的工作。然而我身边的人大多数都对这门学科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有的人谈到这个专业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是个吃货”,有的人将这门学科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混为一谈,甚至有人直接问我:“你们这个专业学完了毕业出来能干嘛啊?”

由于周围人的不了解,甚至是个别人的误解,导致我身边的同学有不少人都想转专业,我想这都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学科的不了解导致的。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喜欢建筑、法学、金融这样的学科,因为家里人、朋友或者自己本身认为那些学科更加有用甚至更能赚钱。但在我看来,赚钱并不是我们学习一门学科的真正目的,如果把赚钱当成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相信你的成就也就只能到达赚到钱为止了。

首先,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确实有不少都是“吃货”,他们出于对食品的热爱选择了这个专业,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确是很幸福的事;其次,食品质量与安全是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内的内容,但这门学科研究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它更多地是偏向食品的研发、加工与包装这一复杂的过程,综合性更强,也更实用;最后,相信能把这门学科学好的人,一定是全面发展、热爱食品的人,这样的人,何愁找不到工作呢?当然,若是眼高手低的话,相信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也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这么多门学科,这么多种工作,相信能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绝非易事。如果能了解到这些,那些说这门学科毫无意义、简单易学、就业困难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根本就是基于自身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

它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设备、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化学等。在学校里,我们只能学到这么多,而在实际的生产运用中,还会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这门学科同样属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之一,看来想要学好,还真需要足够的热情。

不过即使是学了这门专业的人,也有不少人诟病这门专业的本科生起薪低,工作环境差,就业没前途。但我相信不止这一个专业存在着这一问题,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就业问题,没有百分之百所有人都能找到高薪、环境好的工作的专业,这不单单与行业的大环境有关,更与个人的能力、机遇的把握有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食品行业其自身的发展前景: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不再仅仅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了,它被新时代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人们对于方式、用料、健康、营养等方方面面都开始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正是顺应了人们新时代的需求。

2、我国地大物博,本身就具有多种菜系,人们自古以来就对“食”十分讲究。中国除了拥有十分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更是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试问,谁能不买食品呢?再加上人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对于食品的消费定然是只增不减。

3、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食品行业的发展状况,作为我们发展食品行业的经验,相信我国的发展速度一定不会让人失望,并且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4、如今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常常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我国的食品行业急需一批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篇6:《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1010339141 舒聪妍

本专业在我院2011级主要围绕食品营养为核心,开设食品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几个大类学科,并在此基础上依次设立了多个分支学科,如无机及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等。其中,以功能食品及应用营养学为重点建设学科,为社会培养此方面的人才。

食品分析包括: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以物质组成、物质代谢、结构与功能、繁殖与遗传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门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溶液化学平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分析、重要的生命元素等。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

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食品营养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基础、功能食品、及应用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我国定义功能食品是指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它的范围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具有上述特点的食品,都属于功能食品。功能食品为我院的重点培养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功能食品的分析检验能力。

应用营养学是研究各类食物营养素及非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掌握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各类人群的合理营养与膳食要求,改善各人群营养的基础理论与途径。

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及鱼类、蛋类、乳类的营养价值;熟悉食物中的抗营养因素;了解加工烹调对各类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对于食品卫生学的培养学习。我院主要开设的学科为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除此之外,我院还为学生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生物技术,生理学和普通生物学。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了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食品原料的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如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的进化工程等。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功能活动的生物学学科,包括,个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层次的生理活动研究,以及实验生理学、分子生理学和系统生理学等。它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

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活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篇7:《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改革典型材料

为了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科学知识发展的需要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规避现阶段课程体系中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过于求同、实践环节薄弱以及课程结构不当的弊端,我院坚持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应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理念,着重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人才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增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在此基础上,我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1、课程体系中必修课设置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介绍》中规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而成。

专业课的设置主要是食品行业中应知就会的专业必修课程,如《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化学》、《食品工厂设计》等,并将《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实验课程进行单独开设。选修课除综合类课程(任意选修类课程)外还安排了两个方向模块,模块一为食品工程方向,模块二为食品安全方向。选修课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素质及管理才能,使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优化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和学生就业渠道。

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将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与材料工程学院、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理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全面打通,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在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同时,保留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原有学时,使学科基础课所占的比例达75%,减少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为本科教学加强基础的要求提供保证。

根据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将《机械制图》课程名称更改为《工程制图(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突出计算机应用在食品科学课程中的地位。

目前,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安全性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布衣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根据当前食品行业中出现的新局面,为了培养创新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进一步扩充和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现本专业内涵和特色,增加了《食品品质控制管理》、《食品物流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HACCP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将食品安全知识贯穿与食品加工过程、物流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考虑到学科大类内的专业交叉、专业融合,增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程》两门课程,将生物技术知识引入到食品科学知识中,有效地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就业渠道。

3、开设《食品蛋白质化学》特色课程。

在《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食品工业”是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蛋白质与淀粉、脂肪和糖类是食品工业的四大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它不仅具有提高营养价值的功能,增强保健功能,而且具有改善各种食品品质和质构的功效。当前,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从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平衡、保证健康的角度出发,合理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食品品质和营养功能,已经成为食品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有《食品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和《食品物性学》,为《食品蛋白质化学》特色课程的开设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食物资源,例如畜禽资源、水产资源、特色豆类资源、菌菇资源、稻谷等蛋白质资源,为《食品蛋白质化学》特色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蛋白质化学》课程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快速适应社会需要打基础,也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和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行业发展的服务。

4、规范配套教材选用的管理办法,突显专业特色。

(1)选用的教材能符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2)选用的教材可较好地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内在科学逻辑,恰当反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学科的外在联系,同时反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3)教材选用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标准的原则,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公认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

5、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培养的特殊作用。

在合格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技能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制定和修订了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中的实验类型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尤其注重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除课程实验外,在教学计划中还设置了《食品工艺实训》、《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等课程实

习,共六周时间,五个学分。课程实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思想。实验课学时数占总课时数的25%以上。

此外,还设置了实习与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熟悉部分工作的流程、各实践环节内容,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在40周以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独立完成产品市场需求调查、试验设计、实验室研究、产品的品质评定,以及成本核算等,并对较成功的产品进行进一步中试及商品化开发,让学生了解整个研发过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并将学生考证(技能等级证书)列入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

篇8: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1 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国家即将启动以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为核心的高效动力装置重大科技工程专项, 明确提出要突破高性能动力装置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升我国各类核心装备、重大机械设备动力系统的自主保障能力。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尖锐, 结构不合理, 能源利用效率低, 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雾霾天气不断, 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如何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国家正在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高效动力技术等为主的多项计划, 作为涵盖能源、动力及环境领域的核心学科之一,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必将在新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排放动力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发挥关键的科学与技术支撑作用, 为我国早日实现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发展前景广阔。国家重大计划和实施纲要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和美好地前景, 该专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了巨大地挑战, 尤其在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对如何进一步办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水平、做好高水平人才培育基地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大部分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自己专业认知及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了解甚少, 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既好奇又迷茫, 同时, 中学阶段被动式学习和吸收, 学习时间紧, 作业量大, 承受具大考试压力, 而进入大学以后, 很多学生像脱缰的野马, 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束缚, 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积极性降低, 失去学习目标。鉴于此, 一般高校在大一期间都设置了专业导论课, 不仅要指导学生解除在该专业一些问题上的困惑, 还要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帮助学生领会大学的学习方法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消除学生的不适应性以提升学生自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 实现学习目标。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一般包括: (1) 介绍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逻辑关系。 (3) 涉及的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拓展及交叉学科。 (4) 本科和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开设专业导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趋势, 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基础。高中生进入大学后, 常常因为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迷茫、放松自我约束, 不能快速顺利地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过渡, 造成学习成绩和思想滑坡。教学实践表明, 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对以后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探索在本科低年级阶段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高校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编写特色教材等环节着手进行改革, 全面推进专业导论课的开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和动力工程专业传承了本校的航空、航天和民航特色, 长期致力于动力领域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 形成了高效燃烧组织、强化换热理论及应用、复杂流动仿真与控制、新概念动力装置设计等多个优势明显的特色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和江苏省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以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为目标,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弘扬学校“负重奋进、献身国防, 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 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研究能力持续攀升, 产学研效果突出, 素质教育特色出众, 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教学改革、课程群建设及国际交流不断完善和进步。因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突出, 国防特色鲜明, 基础研究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出众, 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综合实力强, 具备了非常广阔地发展前景。

专业课程群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基础, 直接影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借鉴国外著名大学中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立模式, 在充分考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的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 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强调学生的应用知识和实施能力。该专业发展核心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为完善基础类课程体系、优化课件, 建立了开放式虚拟热工基础试验系统, 提升教学效果;建设了燃气轮机动力系统、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3个核心课程群, 理顺各门课程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突出特色, 逐步完善该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 以流体力学、热工学为理论基础, 辅助以机电、计算机和控制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 熟悉能源利用、转化及动力系统原理、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 可以从事能源动力、环境保护、新能源研究开发、动力系统设计、制造、控制和管理等的工作。

2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方法

专业导论课作为学科启蒙课程之一, 旨在促进低年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概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念、内涵、地位、作用、专业现状、应用前景, 增强新生学习目的性,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引导学生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了解, 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 培养学生专业感情, 有助于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未来的学习生活[4,5,6]。专业导论课从培养方案讨论开始, 让学生总体了解大学的培养模式, 了解课程设置的特点, 了解每门课的作用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等, 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在低年级所学在高年级有所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学生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从宏观上了解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理论教学环节, 专业导论课的授课采用多位教师和专家联合授课的方式, 通过专业负责人对能源与动力专业培养方案解读和相关专业老师以航空、航天、民航及相关领域为背景进行具体的专业介绍, 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地了解。重点强调普适性教学, 授课内容不包含具体方法、原理等, 专业内容选择上应全面, 表现形式应具启发性, 且新颖、形象, 具有一定的综述性, 深浅适当。课堂上创设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 多些特色、多些思考、多些讨论、多些实践。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具有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 促使学生热爱专业、明确个人发展规划。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现场参观、实验演示等,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作用积极。学生组队专题讨论, 就某个同该专业领域相关专题开展调研和论述, 合作撰写论述报告, 小组成员上台讲述并分别回答如下问题:选题同该专业有何联系?目前发展状态?未来发展趋势?可能会涉及哪些知识?该专业哪些课程会涉及这些知识?该选题同哪些企业和研究机构相关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以宽松、多样化的教学安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习效果。为了实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对策, 在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视频课”的支持下, 拍摄并制作了八个单元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程视频, 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成课程网站、上传主要课程PPT、课程视频、课程教学大纲等材料, 学生可以更深入学习该课程和深入了解该专业。

3 结语

专业导论课是为大一新生能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门启蒙和科普课程, 启发、调动大一新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引导新生熟悉能源利用、转化及动力系统原理、应用技术等知识, 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能源动力、环境保护、新能源研究开发、动力系统设计、制造、控制和管理等行业, 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 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教学模式是采用专业组长和同行专业教授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元化教学方法, 使得专业导论课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为高效地学习后续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课是引领大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走入专业领域的向导, 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大学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具有重要的领航作用。

摘要:在深入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方向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民航”三航办学特色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特点, 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分析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 探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教学方法,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杨善林, 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

[2]刘光明, 于斐, 周雅, 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7 (1) :37-39.

[3]杨晓东, 崔亚新, 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7) :147-149.

[4]张燕.为大学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4 (11) :154-155.

[5]果东彦, 陶爱荣, 陈振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概论课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4) :54-56.

篇9:《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摘 要]课程群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使得部分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更新,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这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群的建设还缺乏理论指导,课程的整合多以教学和实验内容为主,主要是减少重复,加强农产食品贮藏加工与品质安全控制的融合,突出畜禽产品、果蔬产品、食品发酵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关键词]课程群 高校 目标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7-03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1]在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大环境下,课程群建设成为近几年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开展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使得部分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更新,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这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群建设的作用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它属于中微层面的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具有以下作用。

(一)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组建需要相应教师共同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在知识体系框架范围内对具有共性的知识进行整合,这种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加强了师资力量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不断地共同研究探讨,有利于加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知识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又为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长期保证。教师们在打破课程壁垒的统一知识体系中各尽其长[2],充分为大课程的不断完善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十分有利于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进而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课程资源的非重复利用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一些产物如精品教材、课程网络资源等不会轻易流失,极大促进了课程群建设不间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而这些教学资源转变为成果的实质性优化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生的竞争力

适应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是课程群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如果教学中不加以创新,不与时俱进,僵硬地将陈旧、过时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渴望学习真本领的学生,很难满足这一目标。[3]课程群的建设顺应这一需求,在课程知识中不仅仅完善融合多门课程新鲜的知识内容,还加入了充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实践模块。目前,学生的素质已不仅仅由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所评判,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也要不断加强。[4]课程群的平台和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融合以及教师团队的创新协作,共同为学生广泛素质培养提供优质的土壤,学生在系统的知识学习中,既充分掌握了形象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加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自己的将来夯实了基础。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食品科技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系,对应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他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本科教学同时配有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相关专业教师按照专业教授课程,但有交叉和重叠。这样就造成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效率提出了意见。基于此,我们尝试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课程群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宽基础上的专业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围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整合建设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拥有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课程群的建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1.课程的有机融合

根据所开设课程间的横向相关性和纵向传承性,对现有课程进行客观有效的知识体系整合。对于陈旧、过时的学习内容,予以删除并重新修订;对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交叉重复的内容,在体系结构内进行深化,使课程之间层层递进,由浅及精,充分提高课程进行的效率,特别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上下游的关系,进行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系统整合,并适当地添加适应当前学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内容,加以融合,形成最优化的课程知识体系。

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例,食品科学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这两个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食品科学工程的食品化学、食品添加剂学和食品营养与化学对于食品中的淀粉糊化和老化这个知识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对该知识点从性质、结构和口感风味再到安全性、营养性各方面进行整合,该知识点可以由简及精,逐步深入,由书本理论知识而深入实验实践,让学生们更为全面有效地了解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它。而食品质量安全的仪器分析和有机分析这两门课程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气、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的研究分析,可以对两门课程中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整合,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简单介绍学习并充分掌握,具体到有机分析课程中进行应用测量分析,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以课程间知识体系的融合,充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2.课程群的模块分解,突出就业或考研导向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的框架分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其中拓展教育可以跨专业,全部为选修课,同时提出考研建议选修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具有必修、选修和课外必读选读课程;而在专业教育中分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实践四个必修环节,这是核心课程群。学生们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这样不仅保证了核心知识,还将课程群分解,适应不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发展选择。

食品专业课程的开展中,为了适应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可以适当开设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让学生们可以有取向性的选择课程选修模块。不同专业领域课程模块可包含乳产品加工模块、肉产品加工模块、果蔬加工模块、酿造发酵模块等。各模块开设更为专业实用的课程,并建立相应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充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5]对于有志考研的学生,规定必须选修一到两个模块内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与训练,例如: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包括实验),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项目)等。

备课的时候,课程相近的老师可以集体备课,打破不同课程间的框架束缚,深入探究,充分满足开展教学的各方面需求。例如:对于农产加工(植物原料),可以从“原料学—食品机械—加工工艺—食品工厂设计”这样一条路线进行备课;对于特色与优势的肉品加工、质量与安全控制模块,可以类似的从“畜产品原料学—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角度备课,学生选择此模块后可以较完整地掌握肉品加工知识。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群内容的设计应遵循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发展规律、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南京农业大学的食品科技学院,在肉品加工、果蔬贮藏加工、酿造发酵、食品安全检测等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课程群这个基础平台的搭建,可以突出特色与优势,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在大学二、三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江苏高校食品论坛”、学校的“明日工程师”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开发新产品,提出研发和产品营销推广思路,以团队的形式,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对于参加国家、省、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学生,根据其结题成果,在保研、就业时给予推荐。在大四学年,我们只在上学期开设了必修课(4.5学分)和选修课(6.0学分),并开放毕业论文或设计选题,使其尽早进入毕业选题。鉴于就业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学生毕业实习,鼓励学生进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先后与中粮集团、雨润集团、康师傅、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洋河集团、今世缘酒业集团、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卫岗奶业集团等建立实习基地,推进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继续深造的学生,我们重视科研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科方向设计实验项目,将实验教学从各门课程中抽离、整合到课程群主干课程中,以综合大实验(有时集中一周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开设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训练阅读文献资料、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热点、写作的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为了能及时了解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实施情况,学校还需对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系统评估,因此,建立一个详细的评估体系也是课程群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建立课程群的评估体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群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二是建立评估体系,根据检查结果的反馈数据对课程群的建设评分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在评估系统的监督下,充分保证课程群系统的高效运转和实施。[6]

课程群的检查可以是定期阶段性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合理设立期中检查和终期检查。在期中检查时以网络评价与听课的形式,由学生意见、教学督导、教师代表意见等广泛意见组成,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而在终期检查验收时可以通过建立的评估体系进行合理评分并对课程群加以评价或验收,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发挥课程群的效能。在评估体系中,各类评估指标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加以确定,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框架与课程群的建设框架结构基本相似,一些主要的评估指标如课程改革、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很详细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相应更为具体的评估指标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订,确保课程群建设评估的质量,充分保障课程群建设的高效实施,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课程群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其运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群的建设还缺乏理论指导,课程的整合多以教学和实验内容为主,主要是减少重复,加强农产食品贮藏加工与品质安全控制的融合,突出畜禽产品、果蔬产品、食品发酵加工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学中,仍然存在各课程衔接性和渗透性不足,实践水平与企业要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去完善和提高。

[ 注 释 ]

[1] 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39-141.

[2] 王俊.当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14-15.

[3] 张剑,李梦琴,冯勤,艾志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50-52.

[4] 张轶,任海伟,赵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4):81-83.

[5] 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6]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5-27.

上一篇:习俗的近义词下一篇:区委办援建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