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1

项目概况美国科学教育改革领导援助项目,英文全称为LeadershipAssistanceforScienceEducationReform,简称LASER项目。LASER项目是一个美国针对K-12年级学生开展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由史密森尼科学教育中心(前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于2010年8月发起并执行,为期5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1: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摘  要】在中国,科学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百余年的时间,但直至今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科学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科学教育方法不当等诸多不足,本文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特点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设置、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  历程  改革  反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今科学教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而言,我国应从“癸卯学制”算起,距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国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怎样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发展完善科学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应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 科学教育改革历程

科学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应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都陆续开始科学教育改革,早期的改革以学科为中心,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组织科学研究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其中著名的课程项目有: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ESS)、《改进科学课程研究》(SCIS)和《科学:过程的研究》(SAPA);英国的《牛津初等科学》(OPSP)、《纳菲尔德初等科学》(NPSP)。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似乎过度推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而且未能及时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所以很多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之后,20世纪70年代,由于“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教育也进行了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亚夫(R. Drive)的发现: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与其先前经验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成之后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极端建构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极端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科学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阶段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而有史以来第一次推出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已于1985年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061计划”,并于11年后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而作为科学教育发祥地的英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英国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1997年,加拿大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代表着一种新的STS科学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开始实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二 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在以人才选拔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而非对科学的全面认识,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础,科学教育必备的探究、实验等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恰恰被忽略了,这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二,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取向。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需要,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高级实用人才上,因此,科学教育也定位在实用上,同时以升学和考试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科学教育的手段,导致科学教育选择大量难而深的科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创新、创造带来的喜悦,甚至缺乏基本的对科学的好奇。

第三,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匮乏。深受考试制度影响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教育也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科学实验和探究学习,削弱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背离了科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本意,即用非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

三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1.科学教育目标设置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即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即科学素养的主要要素。所谓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则是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根据这些目标要素来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调整科学教育的模式方法、更新科学教育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对于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教育课程取向

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的数目与范围越分越细,科学的层次日益增加;而且,很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逐渐增加使科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因科学分类越来越细化,按学科来学习将导致门类繁多,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其二,科学的本质是综合统一的,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然综合时要注意科学综合的层次,合理设置适合一定年龄层次的课程:(1)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2)两门相近自然科学的综合;(3)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4)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的综合;(5)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7)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艺术之间的综合。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教育在教学设计上都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作为出发点,教师们都十分注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这有好处也有局限,因此在保持发扬优势的同时需要改进。

第一,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科学教育中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就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都认为学校教学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所以科学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索,是否掌握探索的方法,是否发展了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是否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本应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砌。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的学业成就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诱因,科学教育中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高,那么即使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研究兴趣。同时合作学习能锻炼人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运用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裹挟,亦将考试、升学的结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这不利于学生选择性、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怎样合理评价是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应注意以下方面:(1)全面评价。科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从整体出发。(2)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合作交往的过程。(3)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支持、激励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有效的科学教育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但很有价值的专业工作。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很多不足,但欣慰的是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出,期待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将推进其向着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红、王祖浩.我国科学教育急需厘清的几个关系[J].教育科学,2006(1)

[2]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3]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4]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6]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马宏佳、周志华.中外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8]潘苏东、代建军.能力取向的新加坡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玉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2: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领导援助项目:实现高标准科学教育的途径

项目概况

美国科学教育改革领导援助项目,英文全称为Leadership Assistance for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简称LASER项目。LASER项目是一个美国针对K-12年级学生开展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由史密森尼科学教育中心(前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于2010年8月发起并执行,为期5年。项目实验区为休斯敦、北卡罗来纳州和新墨西哥州,这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生活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依旧贫苦,而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完成学业。LASER项目组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改变这些地区科学教育欠佳的现状。美国教育部为该项目拨款2500万美元,其中每个实验区分别获得超过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LASER项目通过制定可持续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系统性地实现科学教育的教与学。该项目执行的目的主要包括:(1)建立科学意识:史密森尼科学教育中心帮助实验区建立科学教育改革意识。(2)领导力发展/创建一个计划:实验区参加史密森尼科学教育中心制定的领导力发展计划,促进各学区与社区、当地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以创建一个战略计划,改变当地的科学教育现状。(3)执行与评估: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领导团队将持续地执行和评估该项目。(4)教师专业发展:来自实验区的超过3000名城市和农村教师获得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参与学习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5)基于探究的科学课程:超过120所项目学校将执行STC计划。STC课程是美国的主流科学课程,该课程强调基于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并将数学和语言艺术进行有效结合。

项目执行与评估

LASER项目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REP)进行研究评估。该项目于2015年7月结束。同时,该研究中心提交了项目总结报告等材料,呈现了对该项目的完整评估结果,主要涉及项目概要、评估方法、评估结果、案例研究、研究结论等内容。其中,对评估方法与评估结果作了详细论述。

评估方法

该项目评估利用配对、随机对照实验,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3个实验区的中小学被配对后随机分配到第一阶段(立即执行)或第二阶段(延迟执行)。这种配对设计可以保证组间数量是相等的。数据的收集通过使用调查、结构化观察、访谈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估团队使用的是由维斯达特公司开发的基于标准的科学评估测试(简称PASS测试)。PASS测试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评估方式,同时结合国家成绩测验结果进行分析。

评估对象

该项目的评估对象为3个实验区的学生,包括325000余名学生、20000余名教师,以及超过150多个地区的教学负责人。该项目的评估样本包括16个学区的125所研究学校,大约60000名学生、1900名教师和超过140名学区管理员和校长。

在项目执行前,根据对教师调查收集的数据显示,这3个实验区中大多数学生接受的科学指导多是从科学教师处获得,而非科学方面的专家。但这些教师的专业并不是科学教育或与科学相关的专业。休斯敦学校内的科学实验室比其他地区更多,近一半(49.8%)的教师称,他们的学生会去实验室接受科学教学。与之相比,北卡罗来纳州只有10.5%,而新墨西哥州只有1.5%。在休斯敦,花费在教授科学上的时间也要高很多,平均每周有3.3小时的科学教学时间。与之相比,在北卡罗来纳州略低于2.5小时,在新墨西哥州略超过2小时。

当被问及在中小学进行科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时,这3个实验区的教师反应是一致的。最大的挑战是科学教学时间非常有限,用于购买设备和用品的资金不足,同时很多学校强调英语/语言艺术和数学比科学教学更重要。

评估结论

和学生成绩有关的重要发现

虽然学生成绩可以通过传统测试获得,传统测试仅有1个正确答案,对于许多地区来说它的测试结果比较单一。为了获得更加有效的成绩数据,CREP的研究人员对3个学区内第一阶段(实验组)或第二阶段(对照组)的学生的PASS测试评估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PASS测试,以及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许多国家级评测中均有良好的表现。而且,测试结果被确认有统计显著性。PASS评测中有开放性和表现性的评价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参与活动。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那些落后的经济弱势群体、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们,以及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他们均从该项目中受益。既反映在PASS的成绩上,也反映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标准测试上。

学生对科学态度的重要发现

关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定量数据搜集,是通过一个简短的问卷管理和PASS多项选择测试进行的。这个问卷包含普通统计项目和5个与学生态度相关的问题。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存在差异。从定性和定量数据看,以工具箱为基础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对学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并不能从调查问卷上获取,还需要对这个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对确定该项目在学生对科学态度的变化上有重要影响。观察者在科学课堂上看到更多富有经验的动手做活动与合作学习,但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教授学生设计,并引导他们进行实验。

执行因素的重要发现

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影响K-12学校课程改革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执行效果直接受到一些情况的影响,包括学校和地区领导岗位的调整、领导能力及各项目的优先顺序调整等。

高质量的科学教师培训是该项目的主要部分。史密森尼科学教育中心为实验区学校的所有科学教师提供2次暑期教师培训。第1次培训中,让教师提前熟悉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介绍工具箱的使用。第2次培训中,对每个单元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同时,为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压缩版的工具箱培训内容。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该项目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和能力,以及使用工具箱和探究策略教授科学的热情。

尽管当前持续强调要在K-12年级进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但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许多公立学校的科学教学时间被大大缩减。参与该项目的一些实验区学校,可以为各年级分配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但有一些实验区学校,科学课仅在部分年级开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许多积极的成果。通过该项目的潜在影响,学生们还是上了许多科学课,尤其是在中小学课堂上,基于探究策略的使用为学生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美国的科学教育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的标杆,即便如此,在美国很多地区开展的科学教育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可喜的是,美国的教育部门,以及诸多类似史密森尼学会这样的机构及组织在关注科学教育的开展,并努力改善现状。着眼我国的科学教育,虽然暂时无法与美国的科学教育比肩,但仍旧有从上至下的各级部门和组织在努力改善科学教育的土壤。2001年开始,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项目与LASER项目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在K12年级开展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辅以工具箱、教材等资料,以及完善的科学教师培训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并为之所用,以改善我国的科学教育现状,才是根本。

作者:郝瑞辉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3:

为科学教育改革辩护:理由与应对

摘 要: 虽然科学教育改革遭遇了诸多问题和困惑,但这是改革进程中的必然,不能据此否定新课程引领下的科学教育改革成果。科学教育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革新,过去如此,现在更需要坚持。科学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需要用智慧的头脑不断进行革新。

关键词: 科学教育改革 历程 必要性

新世纪之初,一场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程改革运动开始在全国顺利推进。人们期待着学生们能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旗手。但是,差不多十年之后,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和不断的反思来冷静审视我们的现实,发现最具新课程特点的科学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坚持抑或后退的关口,关于怎样改革的争议此起彼伏,质疑、反对、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学生家长、杰出科学家、经济学者等课程相关者纷纷参与进来,对新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要求,使得课程的理论层面日益复杂。同时,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多数也在种种压力之下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几乎天天在变化的各种指令式要求,无从感受新课程带来的教学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是课程改革改错了吗?这些争论和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是回归到90年代的传统还是继续阔步推进?麦克·富兰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1]当然,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要想完美地回答上述问题并非易事。本文通过回顾科学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必要性,试图阐明后退没有出路,科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并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而谨慎地推进。

一、科学教育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革新,过去如此,现在更需要坚持

在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面临着继20世纪初建立新学,50年代移植苏联模式后的第三次巨变。为了破除积弊,应对新世纪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对科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如,在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次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了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我国科学课程的现行体系;1991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整体推选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教材、教法、考试、师资等方面努力推行这一工作”;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确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标准;1993年推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国科学和课程改革的方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科学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以科学教育改革为核心之一的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研究,教育部制定了《科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列举以上文件,目的在于说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与时俱进是基础教育的时代使命。现在,尽管科学课程标准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改革可能不符合实际或忽略了某些重要因素而需要调整,有些在现实中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而需要解决,但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旨在解决应试教育的顽疾、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课程改革实践和理论证明都是合理的。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而不应出现种种问题就给予彻底否定。

二、坚持科学课程改革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有人提出,科学课程改革如此频繁,是否有必要?我的回答是,科学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出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虽然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基础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国外教育改革趋势,我国的科学教育仍需要继续坚持改革,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入推进。

首先,为了在新世纪继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需要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源的水平,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这些都缺少不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当前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國,再加上在人口总量多、包袱过重这一既成事实面前,除了继续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长期的国策外,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为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科学教育无法推诿的重大责任。

其次,教育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最重要的是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由于从20世纪90后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故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学会生存”的全球教育主题,被深化和扩大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等[2],和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教育观念和教育现状的改变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此意义上说,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此外,劳动者的素养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个体,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作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世纪之交,为抢占新世纪的制高点,各国又掀起了新的课程改革高潮。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国政府都制定了课程标准或类似的课程标准的文件。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科学教育显然不能置身于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之外。

三、创新科学课程体系是本次改革的灵魂

科学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写给《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中的一句话,它说明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只有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才是在危机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的思想体制和方法等。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即便是将“科教兴国”定为国策,科技和教育也并不是万能的。而本次科学课程改革核心就是学会研究性学习,学会“创新”。面对课程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深入推进以科学课程革新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9.

作者:杨建朝

上一篇:内部审计外包实践性论文下一篇:风险防范的金融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