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化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探究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信息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摘要]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伴随着技术在教学中深入应用而产生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直面当前信息化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困境。研究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首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要从封闭的主体二元对立关系走向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其次,追求人的发展是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诉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理念包括生态的信息化教学观、学教并重的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和动态开放的发展性评价原则。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价值取向;实践理念

教育信息化已经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教育领域正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从基础设施、软硬件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教育信息化逐渐进入成熟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应从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转向到理性思考其有效性的问题上来,这是信息化教学实现深入发展和突破创新的必要途径。

一.信息化教学的再解读:本源与内涵

信息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后,人们逐渐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实现教学过程。然而,仅从这点认识,还不能完全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从表面上看,信息技术的支撑是信息化教学的显著特征,然而,从内涵上理解,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祝智庭等人的观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还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鬲淑芳等人也指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因此,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教学内涵的更新,我们应该从更全面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来理解信息化教学。

对信息化教学内涵的理解从工具论到系统论的转变是应用逐渐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现在对信息化教学的再解读,依然应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应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角度去理解信息化教学。一是信息化教学的工具性,这是信息化教学最初的、最直接的内涵。工具性意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一些工具、技术上的变化,如教学手段的先进、教学环境的现代化、教学材料的多媒体化等,在这种理解下,信息化教学实践就是应用技术来促进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信息化技术的手段。二是信息化教学的人文性,这是信息化教学经历过长期的发展和反思才提出的一些内涵。人文性意指信息化教学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重新思考教学的本源,以人文观点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理解教师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要避免“人灌变电灌”、“技术凌驾于人之上”等异化现象,就要从人与技术、人与教学、人与信息化的关系中去理解信息化教学。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应该更加强调信息化教学的个性化、交互性、评价的多元性、价值取向的人文性等。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再探讨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和如何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才更有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困境中的要求

在与中学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对话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信息化教学应该如何处理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感到吃力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却感到茫然、我觉得信息化教学的形式只是帮助我多呈现几张图片和几段视频。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还不如传统教学……凡此种种,这些困惑每每让我感到费解,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多年了,然而基础教育领域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却仍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变革效果。这些问题和困境不得不让我们停下脚步再次思考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与要求。在这种困境中,我们再开拓新技术的应用,再翻新技术手段而标新立异无疑让我们走向了揠苗助长的误区和极端,难逃浮躁之嫌。因此,如何使信息化教学发挥最大效益,如何认识和思考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伴随着技术在教学中深入应用而产生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直面当前信息化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困境,对“如何在教学中使得技术应用能产生更大的效益和影响”、“如何看待和理解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等问题的深究。在探讨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教学有效性及有效教学等概念做出阐释。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国内,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关于有效教学的含义和取向,一般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派别:一种是从学习的角度,有效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有效性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另一种是从经济学中投入产出分析的角度来分析,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方面来界定。

那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近年来,已开始有研究者进行了界说。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并由此建立判定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即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察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闫彬等认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或媒体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环境,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内涵包括几个要点:以课堂环境为基点,以有效教学为根本,以实用视角为指导,以学习策略为指标。胡晓玲则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环境支撑的有效教学,是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信息化情境,从而在效果、效益、效率三个方面均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能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的系统过程。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强调了一点——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或利用技术来支持有效的教学,这点毋庸置疑,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仅从这点出发去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难免太过简单与机械。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我们应追根溯源,从其本源、追求以及现实困境来探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这是探讨该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关注和追求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简单理解,价值取向就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来考虑问题、基于什么理念来考虑问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在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评判中按照某种价值观念进行价值选择和行为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在讨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问题时,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关注什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追求什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内容与目标的回答,也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所在。

1.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关注什么——从封闭的主体二元对立关系走向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个课堂教学问题,还是个教育中的教学问题。那么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就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课堂问题,还应更全面地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上来理解,教学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也应该是从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来处理各种教学问题。

在以往的信息化教学讨论中,我们似乎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支持有效的“教”,这种观点在信息化教学开展之初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就要关注如何促进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实施更为优化的教学策略等,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在教师的教的角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是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来评判的。这种观点比第一种观点前进了一步,它关注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的目的。

然而,这两种观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目的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思路,在这种思路中,体现了人们强烈的“工具理性”思想。工具理性是指反映在计算、测量、组织、预测等技术行为中的认识能力,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这种工具理性思想,在早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可以说是教学中介性以及有效教学的基础。如果教师不经常借助于工具理性对教学中介进行质疑和反思,他/她就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然而,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可能会带来教学伦理性与教学双边性的缺失。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维度不应走向工具理性的漩涡,除了直观的、可测量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更要关注师生这一对二元主体的情感以及教学交往。如果我们单方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理解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便割裂了教学双边二元主体之间的交互特性,难避“机械、肤浅”之嫌。在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双极化的实践误区。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好度,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而在相关的研究中,为了搞好信息化教学,我们要求教师一味地考虑如何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如何让学习者的学习变得轻松、取得收获,而教师本身却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极大地加重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思想压力。试想一下,对于教师而言,在如此繁重的任务和沉重的压力下,这种教学理念和形式能真正持续有效吗?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信息化教学的低效甚至负效,这也是很多教师批判甚至放弃采用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从封闭的主体二元对立关系走向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

所谓交互主体性,它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都是主体,交往各方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同时,它又强调了“交互”的特征:同样具有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又总是在某种共同的联系之中彼此相互影响、彼此互相作用的,是互主的。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的影响、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变化或发展又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地发生的。信息化教学较传统教学而言,其交互性特点和影响更为突出,它既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单方面的提高都不能称之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达到有效的教学,就必须遵循交互主体性教学规律,关注教学主体的二元性,关注教学的双边互动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首先,信息化教学中要做到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平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可能以单纯的主体身份而把其他主体当作客体来对待,因此,信息化教学不能过于偏向教师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也不能过于偏向学生中心的体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必须在充分尊重双方主体身份平等性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主体都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其自主性和主动性。其次,信息化教学的交互主体性还要求在教学中通过互动和交往来实现其有效性,这里就涉及到交往的基本问题一一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共识是实现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堂自认为很完美的信息化教学,精心地安排和运用了技术手段,然而教学中却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共识,最终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因此,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关注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共同的体验、相互认识的心理倾向。

2.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追求什么——追求人的发展是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诉求

伊始至今,信息化教学大致经历了最初的热情追捧——理性思考——批判中发展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人们的关注点和追求都有着不同的变化。由最初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到现在的应用适切性和合理性,人们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走过了一段由感性到理性的进化过程。如今,我们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追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应是促进教学中人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这一视角检视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就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积累了多少知识,更要看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是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影响,看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获得了怎样的实质性发展。这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高阶思维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目标和价值追求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教学中追求人的高阶思维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追求不仅是信息呈现的多样化、知识的增长等表面上的效益,更应该追求的是运用技术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和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这才是信息化教学有效追求的深层含义。

有了这些思考,我们再来考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追求,就必须弄清楚真实有效和虚假有效。真实有效主要是指实现教学的实在价值,虚假有效主要是指实现教学的符号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思想,也就是如何判断评定教学价值。教学评价是教学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传统的教学评价广为诟病的是其评价的绝对性和静态性,人们常常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评判教学的成败,具体的实现方法就是以学生的直观表现和标准化的考试来甄别。而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就应摈弃这些缺陷,应更具有人文性和发展性。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坚持两个原则,即“多元评价”原则和“评价为了发展”原则。多元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发展性评价是指我们在评价时以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视角去看待教学效果。这两个原则很好地阐释了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思想和理念,对鉴别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是很有意义的。在实践中,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为教学评价带来了多样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技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来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课堂表现以及表象的兴趣和热情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而更应该注重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后续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人们谈到教学中人的发展,就会惯性地认为此“人”就是学生,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的发展。前文说到,实现交互主体性教学要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必将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同样,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很难真正实现。试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只是疲于完成任务,其体验和价值实现得不到满足,那这样的信息化教学也很难带给学生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追求人的发展具有生态性,追求的是教学系统内主体之问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系统的动态性、自主性,把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放到一个系统生态中去认识,进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我们在评判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时,不仅要看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同样也要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不断地获得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也包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等,表现在能轻松自如地处理信息化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至于为了搞好信息化教学而身心疲惫地完成任务。

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理念与途径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条件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依据某条规律确定出某条原则,往往呈现着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从其内涵及目标取向出发,全面考虑有效教学的原理和信息化教育的研究成果,综合概括地提出指导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上述系统的理论思考及对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理念与途径应包括以下几点。

1.生态的信息化教学观

由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现实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注定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种复杂的实践环境中,我们要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就必须全盘考虑各种“限制因子”,以全面、联系、平衡的思维看待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生态观的整体观、联系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复杂性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不能漠视其中任何一个因子,不能割裂其间固有的联系,应以相互联系、和谐共生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以往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思维常常是单向的、单一的,往往将有效性的取向和标准局限于某一个因子,如: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手段而忽视了人,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情感等,这样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困境。事实上,作为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信息化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毋庸置疑,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从生态观的视角审视和指导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生态观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系统性、动态性、和谐共生等特征上,其观点和方法论对信息化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适切性,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发展、和谐发展。

2.学教并重的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人们不断探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但从现有的成果看,大部分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模式较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对改进传统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将教学活动交互双方的主体性片面地理解为学习者中心论,割裂了教学双边主体之间的交互特性,容易造成对教学的应有主体(教师)的漠视,这样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显然不足以达到真正的有效。因此,我们探讨的有效信息化教学应是在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施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交互主体性教学要求我们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不能成为一种单纯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主体平等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中应产生联系。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

3.动态开放的发展性评价原则

有效教学与有效评价是密不可分的,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离不开对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思考。前文说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追求的目的是人的发展,那么我们评价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就要看信息化教学活动是否满足教与学双边主体的发展需要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活动过程,它较传统教学而言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我们在评价中不能因为突出某一方面而以偏概全,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动态开放的评价原则。动态性要求我们不再过分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满足感以及发展性。开放性要求我们在评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时坚持评价内容广泛性、评价方法多元性。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是面向主体发展、注重教学实践的长远需要,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有效性与教师专业发展双重发展,建立一种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能窄化为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理解应将它置于一个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层面去考虑。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维度是交互主体性的实现,其核心价值诉求是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有了这些理论上的澄清与认识,相信我们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进行能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当然,在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探索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编辑:小西

作者:刘斌

学生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2: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探究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现状分析 影响因素 培养路径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aining Path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of English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O Chunhua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007)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智慧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的能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能否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探讨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对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高职其他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1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获取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真实水平,本研究选取湖南五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设计“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培训等相关问题。本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到有效问卷98份,通过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1信息化教学意识明显,但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常规教学实践的比例还有待提升

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是发展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出发点。调研问卷结果显示:67.5%的高职英语教师表示愿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主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18.5%的教师觉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可行的,10.5%的教师表示不太愿意刻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还有极少部分教师完全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问卷调查结果还呈现出三个趋势:(1)从年龄上比较,40岁以下的老师比40岁以上的老师更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2)从学历角度看,学历相对较高的老师更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3)从性别上看,男教师普遍比女教师更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频次还有待提高。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在常规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9.5%,偶尔使用的占调查人数的19.5%,基本不使用的占14.5%,从来不使用的占比6.5%。总体来看,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还是使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但在信息化普遍应用的当今社会,比例还有待提高。

1.2基本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单一

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是高职英语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占79.5%)能运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教学平台进行签到、抢答、课堂测验、布置作业和考试,还有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仅会使用签到、抢答等部分功能,也有少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使用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但大部分教师仅限于使用常用的各种教学平台,真正能将适用于英语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还是少之又少。如英语常用的语音测试软件、口语软件、英文写作批改软件等基本上仅出现在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中,常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

还有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表示,随着现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种类越来越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技术手段中选择最合适的也是老师们面临的问题,再加上学习的难度加大,培训学习机会的缺失,造成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的局面。综上所知,高职英语教师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单一化,尚不能与英语学科特点相结合有效地运用到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

1.3能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评价,但教学实践中仍然以传统评价为主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综合运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便于教师了解教学真实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正和反馈,从而指导后期教学。因此,信息化教学评价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教学平台如学习通、云班课等均对信息化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教学平台,高职英语教师能对学生的出勤、课堂反应、作业完成及考试情况进行全程评价。但大多数的高职英语教师(85.5%)仅限于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评价,对于与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评价还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尽管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能够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评价,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半以上的高职英语教师还是会因为自身知识、时间以及学校考核评价制度的问题,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关注结果。但这样的评价往往缺乏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影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较多,也有众多学者从信息化教学意识、学校政策、资金投入等多个角度对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如樊笑霞在对高职英语教师的调查后发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职前了解不够和入职后没有继续进行相关培训。[1]赵晨从学生、教师自身、学校层面和外部技术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2]基于前期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结果,结合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对高职英语教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1主观因素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主要包括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具备较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是高职英语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高职英语教师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教学决定了他们能否更新教学理念,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高职英语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此外,对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也会推动高职英语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信息化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的熟练度。[3]

信息化教学基础也会影响到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年齡、性别和学习兴趣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差异较大,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程度不一。从年龄上来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的程度较好,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而40岁以上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要低于40岁以下的老师,课程上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频次也低一些,个别年龄较大的老师不太接受也不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普遍要高于女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还受教师个人兴趣的影响。

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带来了挑战。高职英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学习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应用于课程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另外高职英语教师还要主动将英语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

2.2客观因素

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受外部环境、学校考核制度及相关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高职英语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硬件建设,配备能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教学设备,建设智慧教室,提供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创设条件。同时,从学校到二级院到教研室都要鼓励教师们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分享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经验,共同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校到二级院制定的相关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也能影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好的激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学校层面到二级院要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奖励制度,尤其是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奖、职称评定及专业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另外各种教学竞赛,如教师能力大赛、微课大赛和在线课程大赛等相关赛事等,都能有力推动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4]

国家的相关政策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中都强调了要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些文件的颁布也激发了高职英语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5]

3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影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来自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对顺利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再次,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并与英语课程深度融合,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制度。首先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的培养制度,定期对高职英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其次对于年龄层次不一样的教师,设置不一样的培训目标,实施因材施教。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考虑到信息化实践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进行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培训,对于年轻老师要更注重与信息化应用相关的培训;再次,制定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学期或年度考核,对教师在在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并给予相关评价;最后,学校层面还要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既要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和相关信息化比赛的奖励,还要在期末或年末的教学质量考核方面给予考虑,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创新信息化教学培训。问卷结果显示高职英语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多,但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觉得培训与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大量信息技术的涌现让老师们无所适从。所以信息化教学培训要有针对性,强化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培训,将偏重以信息化教学理论为主的培训转变为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主的培训。可以邀请获得微课大赛、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的老师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给高职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和经验分享,让老师们在经验分享中获得更加直观的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6]

丰富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系统的信息化教学学习后,应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将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除了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外,还应积极参加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各种教学竞赛,如微课大赛、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和在线课程建设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信息化教學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4结语

教育2.0时代,信息化教学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推动高职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制约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较多,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多层面优化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提升信息化教学硬软件环境,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基于考评制度的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XSP20YBC033)

参考文献

[1]樊笑霞.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6(08):134-135.

[2]赵晨.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西南北,2019(04):183-184.

[3]詹玉芬.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因素的研究——基于江西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2017.

[4]张绚怡.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技术,2020:62-63.

[5]毛春华.基于TPACK的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构研究[J].科教导刊,2019(5):103-104.

[6]毛春华.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9(3):48-49.

作者:毛春华

学生信息化教学论文 篇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中的作用,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贫乏且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欠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现状,从学校培养执行力度、课程设置、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从加大培养执行力度、完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方面提出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信息化教学素养  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主体地位。信息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趋向于主动化、创新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搜索出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相关理论视频等。这样既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实现了个性化、创新性、优质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还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囊括了生动逼真的音、视频,虚拟仿真技术等,利用其进行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与被动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信息化教学还引进大量的电子设备,在对传统教学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这样,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主动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可以随时随地查漏补缺,促进自主学习。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其原因

(一)培养现状。通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存在如下不足。

1.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贫乏且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在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来获取信息知识,教育途径成为学习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来源,社会与家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极小。在相关的互联网络知识中,大多学生会利用计算机进行交友聊天、看网络娱乐视频等,而用来查找学习资料等学习交流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相关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不甚了解,比如网络隐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网络系统的维护等。由于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贫乏,因此就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面对更高的信息技能操作时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虽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简单的文字编辑、PPT文稿演示以及数据处理等,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比较陌生。学前教育专业常要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那么学生有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图像处理软件、音频软件以及扫描仪等媒体设备,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极度缺乏计算机软件安装与多媒体文件获取等知识。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在获取信息和管理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敏感度较好且积极,但却没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不能在日常学习和实习阶段高效运用信息知识。比如应用相关处理软件处理音频图像时,会出现画面不清晰、噪音等,这样就不能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完美的教学设计,不仅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对教学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发挥自主创新学习的作用,并且在信息发布和交流能力方面喜欢选择手机短信、微信以及QQ等方式,而选择博客和BBS论坛交流方式的人较少,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同外界的共享交流还不利于整体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相关原因。具体如下:

1.学校培养执行力度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国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视,近些年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学校是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执行单位,但是大多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传授当作重要目标从而出现信息化教学执行力度不足的局面。比如某些学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某些学校甚至认为只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某些基本应用即可,根本不会投入相应的资金与设备。同时,某些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得不够合理。比如某些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课时较少,1周1次,1年不足50个课时,并且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自然不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2.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较低且未能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良好引导。高职教师在信息化大环境中,需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可以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有密切联系。然而,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例如在高职學前教育专业,公共课的课时就比信息技术课时多得多,这样很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上网聊天,而大大减少了利用便捷互联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学生喜欢利用手机观看电影、打游戏、购物等,甚至很多学生还沉迷游戏中不可自拔。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大多高职院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没有着手进行正确引导,再加上学生道德意识比较淡薄,不能正确判断信息道德问题等,成为阻碍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大培养执行力度。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素养培养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并有效监督信息素养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可依据相关要求给予合理的政策性倾斜,比如合理分配信息设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合理的结业测评体系等。还可以在校园内部网中组建学前教育版块,比如为学生设置幼教心理课程、幼教健康资讯等专业模块,如果学生想查询该专业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可以点击相应的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充分适应时代的需求,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校园环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各种信息化学习比赛,最大化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完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大量实践证明,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单一的课程进行学习,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桥梁作用,使其能够与其他课程融入为一个整体并融入各学科的教育评估体系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的适应学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要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还要充分结合未来的岗位需求。例如在WORD教学中,设置与幼儿园语言教学领域等相关的编辑排版课程;在POWERPOINT教学中,可以结合幼儿教学领域设置演示文稿制作课程等。这样,既可以对学生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学科学习提供有力帮助,还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幼儿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整合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应多借助优秀的教学理论,充分围绕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定期让各学科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以此总结出最适合学科职业特色的有效教学方法。此外,还应确保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与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要重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逐步培养教师敏锐的信息意识,同时提倡各科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比如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鼓励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之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从相关学习中深刻体悟信息素养带来的便利性。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合理评价在整个教研活动中教师是否对信息技术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同时,还要优化家庭环境,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并让家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合理利用并培养其优秀的信息素养意识,从而让网络成为有用的学习工具,让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不断成长并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提高其挑战各种困难的信息素养并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激情。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但是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却让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其网络行为。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利用便利的网络环境进行娱乐消遣,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随意探索而不顾法律道德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务必要给予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引导:其一,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将德育教学充分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在多媒体教室中为学生展示多方位需要掌握的知识,以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净化思想的目的。其二,制定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规范要求,对学生在网络上的信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监控体系,对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其三,进行多渠道的网络德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其网络行为进行自律,高职院校可从多角度加强网络德育,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网络行为,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钟艳,廖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J].科技资讯,2016(28)

[2]张淑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

[3]杨丽丽.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設与应用现状[J].新课程研究,2016(4)

[4]闫美丽.信息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培训,2017(8)

[5]方媛.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7(2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A类重点项目“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GXZJG2015A048);2018年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立项重点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GXXDZD201802)

【作者简介】韦银幕(1979— ),男,壮族,广西环江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数学、信息化教育改革。

(责编 苏 洋)

作者:韦银幕

上一篇:班主任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表演法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