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校学生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前身和基础,其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档案类别。为了满足社会及个人对学生档案的利用需求,达到在档案管理及服务上的提质增效,提升学生档案的安全性,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全面信息化建设,需尽快实现学生档案的全面信息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论文 篇1: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学生档案不仅要准确记录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更要依赖外源信息不断输入就业倾向和学籍异动等信息内。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前期形态,高校必须认识到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始终秉承全员服务原则、保密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构建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并能生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引言: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必须充分体现实效性和先进性,要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档案利用和使用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档案反映的是学生成长轨迹和质量,对学生未来求职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务必要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新时期下,高校需自觉对学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要利用技术和制度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服务原则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需重用轻藏,充分发挥记录内容的作用和价值。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档案内容和传输方式进行全面升级。高校要始终遵循全员服务原则,对学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要对复杂和海量的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应对,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加强管理质量。档案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凭证资料,并为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进化提供完整信息参考依据。

(二)保密性原则

学生档案记录的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和个人信息,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特征。档案管理者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并利用适合和合理的方式使用档案中所记录的信息。始终坚持保密性原则,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流程。档案借阅和开放的程度,要根据具体档案中的内容呈现特点而定。若档案中记录大量学生隐私,甚至因信息内容的泄露和传播而影响学生声誉和心理健康,管理人员就必须加强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管理。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档案管理的实际要求,不断生成新的方法、模式、规则。要根据实际需求和要求,不断对学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继而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且档案内容需持续化和专业化的更新,要将最新、最关键、最重要的学生动态反映到档案中。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始终秉承动态连贯原则,采集、整理、分析、处理档案信息,并充分保证档案内容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做好信息化管理的系统结构图设计

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管理人员需做好系统结构图的设计,要对管理界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充分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可观赏性和舒适度。高校要设计专用框架,能自定义浏览模式和页面呈现形式。同时,要做好数据处理和档案应用的无缝衔接,要根据既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细化和优化信息类型,以便提高信息传播和使用的质量和效率。将数据库设计和使用作为可直接操作的底层结构,在此基础上生成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学生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例如,围绕专科学生档案、本科学生档案、研究生学生档案,分别设计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并能持续和一贯的更新和优化数据库存储的内容。不同类型的学生档案,都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输入数据库系统中,充分体现学生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二)设计多模块和可拓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校要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始终秉承动态性原则,对页面展现的模块进行创新。要根据学生档案的应用情况,适当增删不同的管理模块。例如,应根据系统界面显示特点,能够对信息加载位置进行重新设定,需对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接口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便于师生快速定位和获取目标资源。同时,要对系统标题进行进一步的丰富,除保留原本的新建、修改、删除、刷新、查看、阅读等标题,还可融入问题反馈、借阅需求和标准、新管理理念学习等标题,并在既定标题下生成具体的模块和内容。高校要设计多模块和可拓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能适当增设《档案法》的学习模块,继而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三、新时期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管理流程

学生档案的使用,既要做好校内的借阅管理和催还工作,还需对校外档案邮寄和使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地对学生档案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尤其,涉及到学生档案外转问题时,高校要构建科学和完善的回执反馈机制。要利用学校统一专用信封,对学生档案进行邮寄,并注重选择资质和信用高的快递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档案进行严格密封后,发往指定地区和接收地点。重要的档案需安排专人进行取送,并签署回执单,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档案丢失和损毁的情况。高校需对学生调取和使用档案的缘由进行验证和确认,并保证邮寄及转送地址和接收人联系方式的准确性。高校必须设计完善的管理流程,确保重要的学生档案按照正确程序和路径进行转递。

(二)以实际的工作问题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机制

高校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问题,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和优化。围绕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整理等工作,分别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学生档案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文本阅读权限需进行科学设定,并生成具体的规则和制度。高校要构建科学的学生档案管理长效机制,利用制度手段保证信息存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要始终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学生档案内容进行管理和应用。要充分发挥问题导向功能,不断对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根据实际展现的工作漏洞,严格制定和履行学生档案管理职责。高校要生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并能多维度的评价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成效。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管理成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培训模式和机制,为全面提高学生档案管理质量提供更多可能性。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针对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要真正服务于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对目前科技领域发展趋势建立正确认识,即时和科学引进最新管理理念和经验,对高校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锦.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探究[J].汉字文化,2020(S2):175-176+185.

[2]孟庆德,韩丽,陈家华.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究[J].兰台世界,2020(11):86-88.

[3]赵海燕,孙宇辰,向红.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路径探究[J].蘭台内外,2020(35):22-24.

[4]罗叶霖,黄恒菁,胡南,谌铮松.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0(19):120-121.

作者:周航

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论文 篇2:

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摘 要:高校学生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前身和基础,其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档案类别。为了满足社会及个人对学生档案的利用需求,达到在档案管理及服务上的提质增效,提升学生档案的安全性,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全面信息化建设,需尽快实现学生档案的全面信息化。在法律制度已有保障,实践经验已有基础,技术设备不断完善,信息网络正趋健全的大好形势下,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正可顺势而为。

关键词:学生档案;信息化;提质增效

近年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高校档案管理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然而,作为高校档案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档案,因其作为人事档案的特殊性,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短板。据了解,目前各高校档案馆在学生档案信息化方面,仍然停留在以档案保存及转递记录为主的数据上传和共享阶段,其效用主要为方便查询档案出入情况和材料归档情况。学生档案的载体、归档方式、管理方式、转递方式以及服务利用的方式都远远滞后于其他门类的档案信息化进程。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势在必行且完全能够得到实现。

一、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势在必行

1.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是社会及学生个人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即使在就读期间也参与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同时他们对未来职业方向、继续深造等方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也带来了社会及学生个人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高校学生档案利用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是学生个人由于实习、就业、对外交流、升学、留学、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家庭经济事务等事项,需要查询或复制档案材料、出具相关档案证明;二是社会机构和相关组织基于政治审查、经历调查、组织发展、学历确认、家庭關系核实等需求而查阅档案或出具证明;三是因档案在后续流转过程中毁损遗失,需要补办档案材料等情况。

除了在利用范围上的不断扩大之外,利用者对档案服务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领域都在创新技术和应用提升服务效率,人们已习惯享受快捷迅速的服务。档案利用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服务水平,他们希望立等可取、急速送达,他们要求远程办理、在线传递,他们建议直播查阅、信息共享等。这些新的服务需求,受制于传统档案载体和管理方式,给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要迎接挑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提升档案服务的水平,必须创新学生档案管理方法,全面实现学生档案信息化。

2.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及服务提质增效的要求

传统纸媒档案在管理利用上耗时长,效率低。以笔者所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学生人事档案科为例,以一人一卷计,我科日常管理的库存学生档案常量约6万卷。2019年全年接收、登记、整理、归档各类档案材料约20万件,按每件平均耗时1分钟计,共需3333小时;全年整理核查新生入库档案约16000卷,按每卷平均耗时10分钟计,共需2667小时;另有毕业生档案寄送、接待组织和个人的查询利用、来人来电咨询、数据处理及维护等。全年的工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需要1075个工作日(见表一),至少需要配备5位全职管理人员。

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长都是在处理纸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转递三项就耗费了80%的工作时间,严重挤占了服务利用上的时间和精力(见图一)。在这种情况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益的目标,何以实现?

要突破学生档案管理困境,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利用既有纸质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直接归档、档案数字资源安全存储、档案信息合理共享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档案管理者从纸堆中解放出来。如此,他们才能更专注于高质量的档案服务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档案利用,真正提升学生档案管理的效用和价值。

3.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是档案保护及管理安全性的要求

实现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是对档案保护的要求。在日益频繁的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档案材料被反复抽取、翻阅、整理,导致纸张破损污染,字迹模糊难辨,不利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将纸质档案材料进行数字化后,利用信息平台可以进行无限次查询利用,而不必顾虑对纸质材料的损伤。

实现学生人事档案全面信息化可以极大提升档案的安全性。在日常档案管理过程中,有两个档案安全方面的问题一直是管理者所担心的。一是消防安全,这是所有传统载体档案的首要安全考虑,对此,各档案馆在建设、装配、维护等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经费和考量。二是档案信息安全,即档案材料从形成机构交付档案馆保存后,其上的信息记录不可以被篡改,材料不可以被其他人抽取、更换。这点在当前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如前文所述,因各种利用要求,档案馆常年接待许多校内外组织查阅学生档案。在查阅时,档案管理人员很难做到全程监督查档人的具体行为,现代监控设备也存在许多覆盖盲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查档人有意篡改档案记录,甚至调换材料,是很难被当场发现的。这种安全隐患,在现有的传统档案形态及管理模式下,是难以消除的。实现了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这些安全隐患将不复存在。

4.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要求

很多专家预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很多传统工作岗位在不远的将来急剧萎缩甚至消失,其中自然是包括档案管理。笔者不清楚这个时代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也还没做好下岗的准备,但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必然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人事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了高校档案信息化的一块短板,学生人事档案亦是如此。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笔者所在的档案馆坚持为世界各地的毕业校友在线办理学历学位认证、出具成绩证明等,依托的正是我馆较为完备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但在学生人事档案方面,信息化尚在初级阶段,除了存档及寄送信息查询业务,其他的还是需要工作人员到库房,提取实物档案办理。由此可见,没有全面的档案信息化做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不能解放人力。

二、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1.法律制度有保障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最新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并规定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新档案法着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在新增的第五章“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对电子档案的合法要件、地位和作用、安全管理要求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法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保障电子档案、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档案数字资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條文中还明确规定电子档案应当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该章节法条还对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新档案法的颁布,为我们推动和实现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2.实践经验有基础

学生档案信息化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早有实践。虽然,作为人事档案整体的全面信息化尚在探索阶段,但在招考档案、成绩档案、以及学籍变动登记等学籍档案材料方面,已经不同程度应用了电子档案技术和信息化传输技术。如高考招录档案。

自2003年开始,全国各省区市与有关招生高校全面实施高考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即我们通常说的网上投档。考生们的报考信息直接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档,经各地高招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经过规范的录取程序,最后被在线转递到录取高校的招生部门。这是一项标准的电子档案材料的形成和转递。但是,由于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一直未得到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各高校档案馆并未对这些电子材料进行直接归档,而是采用打印后以纸质档案保存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保管。这些年,大部分省市招办都采取了双套制,电子投档的同时,也给考生准备了打印版的招录材料进行实物转递,仅有以江苏省为代表的极少数地区坚持仅转递电子档案。

与之类似的还有各高校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同样也是应用电子信息纸质化归档管理。这些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实践给我们全面实现学生档案信息化提供了经验基础。

3.电子档案实现技术成熟普及

电子档案实现技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信息直接形成档案的技术。这方面,目前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的运用和防伪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普及;在线文档的多方协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以及新兴的区块链防篡改技术也在电子档案的形成过程看到了应用前景。

二是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加工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例如,高清度扫描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智能化识别技术等软硬件方面日臻完善,使得学生档案中大量的纸质材料都可以以较高的质量和极快的效率完成数字转化和保存。

4.信息化网络正趋健全

随着国家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力推进,全社会的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化网络已经逐渐铺开。人才的频繁流动,带来人事档案信息的流动。包括学校档案机构、人才服务机构、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等都在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建设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作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其效用价值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5.人才保障有显著优势

高校档案馆在推进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显著的人才优势。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工作人员在新理念及新技术的理解及应用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在档案数字化加工以及应用方面已经有许多技术成熟的专业公司,当前各档案馆也大多通过服务采购来搭建档案信息化系统平台,但无论是在采购时拟定个性化方案,还是在应用验收以及日常维护与管理过程中,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深度理解相关技术并掌握数据处理等基本办公软件功能。这对于长期和纸质档案打交道的传统档案管理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

高校档案馆得益于高校的人才高地效应,其工作人员在受教育程度上相较人才市场等地方人事档案保管机构具有一定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为例,全馆在编职工3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6人,本科学历12人,大专及以下学历2人(学历分布见图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建设和实现学生档案信息化是一个重要保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远程办公、在线办理、数据共享等档案管理、服务和利用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了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据了解,部分高校档案馆已经逐步实现了文件类档案材料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并在疫情期间为师生校友等提供了大量远程服务。但是,由于制度、理念和实施办法的制约,学生人事档案信息化赫然已成为明显落后于其他档案类别的一块短板。在新的形势下,乘着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东风,建设和实现高校学生档案全面信息化应作为高校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秦芳远.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方法研究[J].兰台世界,2015

[2]赖丽芳.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J].兰台内外,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年修订)

[4]董艳华.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5]马天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凌 晶.高校智慧校园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的研究与实践[D].武汉轻工大学,2018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

作者:周学芬

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论文 篇3:

高校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摘 要】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学生档案,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利用服务网络化势在必行。本文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探讨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力图为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档案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

学生档案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档案的数量急剧上升,动辄数万。如何加强学生档案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是摆在每一位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加强与完善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一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内涵

档案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现代管理学为理念,以服务于全社会为宗旨而开展的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新型工作模式,其核心和目标是发展档案业务,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挖掘档案的社会价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造福后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为阶段性目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延长档案信息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二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水平普遍偏低。一是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不断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支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二是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检索方式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现阶段,传统的手工检索占有很大比重。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2008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人数就已达2700万,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步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学生档案必须进行信息化管理,逐步淘汰手工检索方式。

另一方面,传统档案管理与利用方式由于受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局限性,影响了档案信息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档案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广大档案使用者迫切希望有更快捷、更方便的档案利用方法。而档案管理者也需要有更高效、更安全的手段管理档案信息,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档案信息量。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格局中,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档案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衔接的战略之举。

三 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策略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对信息化工作实行全过程管理。高校应当由档案馆统一协调,指定专人负责,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电子档案(如录取名册、成绩总表、派遣单位等)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和整理工作,档案部门要进行指导与监督。电子档案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档案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

第二,应明确规定归档时间、归档范围、技术环境、相关软件、数据类型、格式等,以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为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利用性,从电子档案形成就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三,统一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学、运行速度一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VFP进行数据收集与维护,根据需要建立各种索引,通过不同报表来实现数据的实时统计与筛查。广大档案管理人员均应掌握这一重要工具,从庞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档案人员应努力学习,开阔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素质,运用档案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单一型向多样复合型地转变。

第五,凡能电子化的材料尽可能做到信息化,建立网络查询系统,既方便管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信息,也方便广大学生查询本人的档案情况,如档案去向、材料是否齐备等。

四 电子档案的管理

第一,电子档案的收集范围,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现行有关规定执行。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档案应被保留。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档案时,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在“无纸化”计算机办公或事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档案,应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保证电子档案不被非正常改动,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存储于能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并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档案制作纸质拷贝件保留。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档案,收集时应注明文件的存储格式和属性。

第二,档案保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设备,以保证完成电子档案的检验工作。归档的每套载体均应接受检验,合格率应达到100%。检验项目包括:载体有无划痕、是否清洁、有无病毒,核实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检验不合格的,应退回形成单位,重新制作。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载体应直立存放,做到防尘、防变形。环境温度要适宜,存放时应注意远离强磁场,并与有害气体隔离。

第三,及时按照要求制作电子档案备份。每份电子档案均需在电子档案登记表中登记。电子档案登记表应与电子档案的备份一同保存。电子档案登记表如果制成电子表格,应与备份文件一同保存,并附有纸张打印件。归档的电子档案集中,制成归档数据集,应复制到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张照余.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3]崔丽君.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6)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冯爱学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财政税收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