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0

摘要:笔者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旨在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方面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继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找到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短板和不足,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前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学生的学习、社交等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与接收渠道,也对大学生网络思维、信息化学习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现有高校专业课程、就业创业教学中,通过开设《信息素养概论》、《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对学生展开信息素养认知、信息素养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在网络生态系统、网络逻辑、网络资源等应用实践中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源于197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图书信息检索技能,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内容,也就是信息个体能够灵活的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与利用信息,来完成某一项学习、生产或建设活动。之后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帕特罩亚 布里维克),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文化”,其指出信息素养即现代人类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基础的阅读、书写与计算能力,以及运用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合作研究与创新思考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涉及到信息意识、信息学习、信息应用等内容。

信息素养包含以下几方面要素:(1)发现信息、热爱生活的意识。大学生能够自觉获取想要的信息内容,具有从社会实践中搜寻、探究外部信息的意愿。(2)基本的应用科学、信息科学常识。大学生可以分辨已经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然后對掌握的信息要素进行选择使用或删除。(3)利用现有的信息内容,作出个人思想观念的自主性表达,并愿意与他人一起探讨、分享不同的信息应用见解。(4)在面对信息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充满自信的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学习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备信息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197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概念,美国信息能力研究专家P.Breivik博士起草有关“信息能力总结报告”,这一报告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急需在信息化时代作出改变,图书馆员要准确的认知信息、搜索信息、定位信息与评价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之后美国北园大学(North Park University)的Bodi S博士,提出图书馆员、专职教师进行信息合作的观点,也就是图书馆员在目录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够通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鉴别和存储,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利用渠道。

而我国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颁布《信息素养教育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喻萍在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作出调研后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文献检索、入学新生培训、信息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展开信息内容的教育和交流,但由于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主体、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不佳。之后2014年彭艳、陈幼华等图书馆研究员,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意见,从专业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方式、合作探究模式等方面入手,应用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知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开展信息素养教学,从而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训与教育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特征及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时代我国大学生对某一类信息的接收与认知,主要存在着信息素养掌握、社会信息技术之间的不同步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信息意识较低,缺乏信息获取、检索的能力,难以对有价值信息进行利用与创新。(1)信息意识层次低。信息意识包括信息接收、转化与传播意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在学习、社交与生活中,常常使用互联网软件、网络信息平台等,来进行日常学习、生活中疑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但大学生仍旧存在信息意识淡薄的情况,部分学生只关注与课程教材相关的信息内容,由此导致学生信息搜集、使用范围逐渐缩窄。

(2)信息获取、检索的能力缺乏。随着网络中海量数据信息的逐渐增多,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多专业、多学科与多领域的网络信息不断出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选择;另一方面,具有干扰性、迷惑性的无价值信息越来越多,有价值信息获取、检索与使用非常困难,这就涉及到信息搜集与使用的思想道德意识。多数高校大学生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社交规则缺乏了解,甚至受到网络中不明对象的负向引导,搜集、使用与传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信息,或者传播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非法信息、不良信息,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思想道德理念等产生影响,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3)有价值信息的利用与创新能力弱。在获取到需要的信息知识后,如何对多种信息资料、信息工具进行使用,成为大学生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创新能力施展的关键所在。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设有关信息检索、使用与创新的基础课程,但仍旧有很多学生缺乏原始信息的加工能力,其很难将网络平台、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再加上缺少信息整合、创新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论文答辩中的信息素养不高。

2.高校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化开展信息搜集、检索与运用的能力。首先高校教师要改变以课程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互联网+”的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的专业课程知识,展开信息资源的自主搜集、分析与使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化意识、探究学习能力。

(2)提高图书馆信息、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互联网+”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可以对多种信息资源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与传播,有利于形成图书馆信息资料、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如教师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网络设备,向学生讲解图书馆中,涉及到课外专业内容的信息知识点。之后由学生将已经预习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图书馆教育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汇总,创新网络信息的教育内容、教学表现形式,以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相辅相成。

(3)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即时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现有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与活动方式作出改革创新,不同专业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灌输式”讲授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多元化信息的获取、分享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在专业课程、信息素养内容的教学中,增加多种“交互式”信息获取、课件收发、习题检测、在线交流等功能模块,能够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通过网站平台、网络客户端等途径,接收与反馈学习到的课程内容,从而保障整个信息素养教学流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理解。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规划

高等院校在公共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定位中,通常不会将信息素养课程、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而是将其融入到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中。这一课程定位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只能处于高校课程教学的边缘状态,缺乏明确的信息素养教学目标、教育规划。特别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其普遍对网络信息素养内容、学习实践方式缺少认知,不同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教学主体在教学内容讲授中,也往往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进行内容安排、各自为战,较少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涉及。因此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仍旧处于杂乱无章的低水平阶段,仅仅在信息技术课程、毕业论文或设计过程中,进行信息素养知识的整理与讲授,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2.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互动性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活动,需要多个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交流互动,才能够完成一系列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的传达。现阶段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通常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检索、获取与教学的主要机构,忽视信息管理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作用。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仅仅注重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专业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注重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心及专业课程中信息硬件的搭建,缺乏创新化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引入,包括缺乏教学情境、教学流程、课堂互动模式与教学评价的组织与设计。
四、“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策略研究

1.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归纳、整合与运用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和培育方面,最主要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网络存在的一系列信息资源、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与运用,才能不斷深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信息素养。其一,对于学生信息意识的教育,要通过搭建纯净化、规范化的网络环境,并向学生讲解网络信息的搜集内容、获取方式等,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信息内容使用的认知,培养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道德意识。其二,在大学生信息检索、分析与应用能力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设备,讲解信息提取、分析与利用的辩证法,与学生一道开展信息技术试验,探讨多种信息资源、信息工具存在的价值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筛选、分类、归纳与使用中的创新思维。

2.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公共课程与模块化内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学生学习需求等,开设《信息素养概论》、《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等公共课程,进行信息素养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建设。以《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设置基础性、提高性课程教学目标,比如先向学生讲解信息素养的主要内涵、发展概况与学习方向,使其对多个教学模块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根据“互联网+”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office等基础信息软件的操作规范、功能教学,引导学生熟悉不同信息技术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最后,围绕信息素养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向学生布置自主化的探究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内容的学习。

3.创新课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互动模式

面对深受互联网影响的高校大学生,高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等主体,需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采取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相融合的培养策略,推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化、协同化发展。一方面,在课内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多种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教学课件等,以及利用班级、校园内共有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与学生展开课堂中某一信息知识的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与学习,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懈怠、认知片面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外教学,需要高校领导协同相关的学生会、社团等部门,开展学生信息能力培训、信息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素养的教育建设,来达到进一步拓展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目的。
结语

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通常包含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经济与人文艺术等内容,通过对诸多信息要素的检索、整合、评价与存储,向学生讲授有关信息意识、信息应用能力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思想道德、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不同专业课程的数据信息、业务功能进行整合与实践教育,开展多种信息要素的实时性、共享性教学,从而实现课内外专业课程中信息资料、信息工具的充分运用,帮助学生提升基础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实践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玉芬.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2,(11).

〔2〕叶小艳,侯广坤.个人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情报探索.2011,(06).

〔3〕莫慧.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新思路〔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12).

〔4〕斯琴图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

〔5〕蔡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电子制作,2014,(03).

〔6〕代兵.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J〕.信息记录材料,2018,(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郭瑞 于安然 赵新辉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2:

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分析

摘要:笔者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旨在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方面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继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找到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短板和不足,对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养;大学生;调查

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何准确地定位、获取信息,如何评估、组织获取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专业问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成员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生存立足的首要条件,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层次。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我们设计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调查,摸清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素材,为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的人。信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信息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3.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有关,但对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个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人可以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库来完成学习、工作或其他个人目标,着重点在技术。而信息素养侧重于内容、交流、分析、信息检索与评估,是通过有效的调查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推理来认识、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发起、支撑和拓展了终生学习的理念,但从根本上和信息技术又是独立的。

4.信息素养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中心使命是培养终生学习者。通过培养学生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升事业、如何扮演好信息公民和社区成员的角色。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贯穿于大学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它要求大学各位教师、员工的密切合作。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作业时有很大的责任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大学老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为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指导。

二、信息素养调查分析与结论

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调查表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调查表包括30道题,其中信息意识9道、信息知识8道、信息能力10道、信息道德3道)。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信息知识指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道德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我们对我校六个学院、近千名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青海民族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在校学生,涵盖了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的16个专业、28个班级。

各学院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和男女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物电院、化生院)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略高于文科院系,信息意识最高分59.2,最低分42.7;信息知识最高分51.8,最低分29.4;信息能力最高分47.4,最低分37.2;信息道德最高分73.8,最低分40.0。由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院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各院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介于37~52之间)。

从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高于文科院系。总体来说,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的建议如下:

1.全面普及信息素养类课程。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不仅可以加强新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更好地发展专业技能也大有益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课程应包括信息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信息组织查询与检索基础、网络基础、信息道德伦理基础等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社会作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培训学生准确、迅速查找校园内信息。包括图书馆图书资料、电子书、电子文献库,各种招生就业信息,各种教务、考试信息,各种学生工作信息,各种院系活动信息,各种学校、社团、社会活动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校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将各种信息及时向学生以网站、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确认。

3.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加强信息道德宣传力度。一方面,校图书馆、网络中心、校广播电视台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优化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使他们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约束网上行为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4.教师应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专业信息(包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状况;学术文献及研发现状;专业教材与专业实验设备信息;就业信息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价值,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通过老师有意识地灌输和教育,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并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四、结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校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大学生能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利用和创新的能力还有明显不足,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分较低,少数同学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意识较淡薄。我校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发展状况,搭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发布平台和校园网络环境,大力宣传和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学校做出贡献。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EB/OL].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08].

[2]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litscitech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3]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www.ala.org/acrl/sites/ala.org.acrl/files/content/standards/ilstandards_te.pdf.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4]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8):1133-1138.

[5]謝寶煖,魏令芳.大學資銔素養通識教育之研究[J].台湾通識教育,2002,9(2):45.

[6]王梅玲.大学生资讯素养课程设计与评鑑[J].台湾图书馆与信息科学,2004,30(2):134-142.

[7]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许征尼.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9]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32(11):75-80.

[10]崔金玲,吕惠聪,陈继超.基于ANP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5):56-60.

[11]徐坤银.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3):116-117.

[12]杨波.理工科大学生科研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2):124-127.

作者:祝延波 王咏宁 冯桂莲 李国禄 李自清 惠宝峰 裴生雷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3: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变得异常重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外影响因素,从而为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大学生

信息時代以多媒体及网络迅速发展为基本特征,改变了传统信息加工方式,创建了信息化的网络环境。为了顺应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了每一个国民必需的基本素养[1]。信息素养,一般认为是指基于对传统文化素养延续与拓展,一种艺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意识,全面的培训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网络素养,计算机素养,质量评价,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2]。就目前研究来说,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课程设置、图书馆建设与信息教育、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国家教育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教师信息综合素质;内部因素:信息价值观、学习观、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一、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外部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区域,尤其是课程设置、图书馆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综合素质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起到重要影响。

(一)课程设置

从广义层面角度理解的信息素养课程即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素质的一切活动及文化的总称。信息素养课程科学合理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四个中心要素[3]。其中首要的是通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系列辅助大学生构筑系统的信息知识体系,提升信息道德水准以及信息能力构建,为之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外部因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重点需要改革的方面,以及如何寻求科学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同样成为现今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二)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教育

图书馆资源建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阅读指导图书馆可以从被动到主动搜索信息的接收大学生开始所需要的信息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教育科目可以切实培养大学生信息知识和获取信息源的技能,比如图书馆主要通过开展新生用户教育、对大学新生开展“文献检索课”、专题技能知识讲座以及新型智能手机用户搜索培训等。最后,图书馆加强对读者管理可以提高读者的信息道德素养,制定管理章程的具体条列,警醒读者遵守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尚的思想道德对大学生信息道德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4]。

(三)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

校园网络作为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其管理建设、防卫体系完善以及监督工作的落实都可以有效阻止各式垃圾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网络空间,有益于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高校网络的建设管理是信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青年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源,同时也会给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强大冲击,比如盗用他人信息上网、浏览色情网站、伪造抄袭、制造虚假消息、散布谣言等,以上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上网行为都会对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校园网是21世纪信息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防卫系统工作以及大学生发布信息的监督工作,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去引导大学生健康绿色的网上行为,健康积极的校园网是正确树立大学生信息道德品质的基本保障。

(四)国家高等教育政策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教育发展计划和目标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政策是反映人的主观意志,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决定则明确了全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大致方向。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说明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以后我国教育规划和具体实施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政策关于信息教育政策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所需要硬软件设施的基本保障,明确教育政策能够引起高校在制定本校教育规划时让足够的重视,进而出台详细的实施计划,并最终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增强我国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差异,特别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地方高校的发展是有限的,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不足,对于高校硬件设施以及高级人才的引进都存在较大的影响,这是相对于地方高校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大学生信息素质差异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间接影响因素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硬件设施以及专业教师的引进都需要是财政上得到强大支撑。设想如果地方高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建设上面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在培养大学生信息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知识积累上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共同加强对其支持。

(六)教师信息素养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直接的外在影响因素,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心理辅导者等角色,老师的心理倾向、思想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以及知识的鸿博度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同理高校教师关于信息素养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所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对于教师的网络行为具有极高的关注度以及效仿心理,这对于大学生信息道德培养产生了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里获取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课堂教学,包括从教师、同学以及课本知识等。教师在不断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检索工具、信息资源定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得到不断的渗透,那么就可以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部因素

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内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条件密切联系。但是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5]。

(一)信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价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通过对价值观定义的引申,作者认为,信息价值作为一种价值是指一个人对信息意义发生的重要性和价值。包括对于信息的收集、整合、利用以及评价[6]。在21世纪信息高速发展以及更新的信息时代,信息价值观对大学生自身网上行为的调节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第一信息价值的培训,对大学生信息获取动机引导信息的价值,大学生的网上信息行为动机受到信息价值观的制约和支配,大学生在同样校园网条件下进行网上的信息获取,具有不同信息价值观的大学生,其获取信息的动机以及产生的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其次,信息价值观反映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和需求的基本状况,信息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信息时代中信息价值的评价及判断,因此它能反映出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反映大学生个人的主觀认知世界。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探究,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去主动建构教学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构建的学习过程[7]。现今许多大学的学习观就是大学毕业后拿到文凭,找个薪资高、体面的工作,然后建立家庭和事业等,这些现实观点的形成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非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

在信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中,大学生要不断强化“加压学习”,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不断自我加压,时刻警惕随时会被时代所淘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动员自己去学习、去获取高效的信息资源、提高自身信息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适应信息不断更新需要,所以必须选择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这种循环学习过程。

(三)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对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息意识则专指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里反应,反映人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对信息的认识、态度、价值趋向和一定的需求[8]。信息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于信息重要性、信息需求、信息的敏感性和观察力等方面,现有大学生存在对信息需求匮乏,缺少对信息需求的动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获取信息处于被动地位、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这充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素质的培养[9]。而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内在意识,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敏感度都是通过大学生自身所产生,所以信息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内部因素。

(四)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的信息和新知识的过程。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利用能力,信息的获得技能、信息的理解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信息的表达能力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如何从所获取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这成为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越强则对信息处理则越合理,创造出新信息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10]。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对Windows基本操作和ffice、Excel等简单的软件操作熟悉,对更高级的、复杂的软件则基本不会操作。同时在处理信息时不能做到准确加工、判断以及利用信息等均成为大学生信息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但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处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信息能力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信息道德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素质体现的灵魂,表现为大学生在进行有关信息活动时遵法守纪,不触及道德底线。信息道德的高低直接决定大学生在信息行为中的表现。现今对于信息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有待完善,信息道德规范的作用不足以树立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网络不断涌现出各种传播形式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有些人为了宣泄个人怨言则任意在网络上发出带有侮辱或攻击他人的言语,甚至公布他人的隐私,这样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这些种种现象表明提升公民信息道德的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信息道德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信息行为对社会是否会产生积极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信息道德不仅可以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信息环境污染、规避信息盗取、虚假信息散布等信息道德失范行为。信息道德是人内在修为的积累过程,属于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道德成为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

总之,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外部因素通常是在客观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其中外部影响因素较为客观,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和调整。因国家政策一旦制定下来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外部因素也相对稳定。作为内部影响因素,虽对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外部因素对内部影响因素的发展与提升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要兼顾内外因两种影响因素,根据需要着重进行改进,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7.

[2]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32-35.

[3]徐建.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29-30.

[4]孔祥辉,公言奎.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2:56-60.

[5]顾华宁,等.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第十集),2008.

[6]霍福广,刘社欣,等.信息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1.

[7]杨小冈,姚志成,王雪梅.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应用——以研究生课程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Z1):72-73.

[8]王敏.思想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燕今伟,刘霞.信息素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

[10]赵立祯,赵欢乐.信息检索与利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程月青(1976-),女,大学本科,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图书馆馆员。

作者:程月青

上一篇:学科建设教育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