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三位一体”模式

摘要:中职学生在青少年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与心理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因素,包括中职学生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成为了一个相对复杂且相对独立的青少年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的中职学生基本都是由普通教育直接过渡到职业教育,这种变化使得他们倍受心理压力。同时其心理是否健康也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而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找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并进行合理归因以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将成为中职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研究的重心。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以文献法、访谈法为辅助进行研究。本篇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呈现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等内容。第二章首先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等概念的界定,再阐述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将调查数据统计并分析出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别。第四章是利用鱼骨分析图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重点研究外部归因,即中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基于“三位一体”模式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第六章是本次研究的心得体会部分。本次主要调查和分析了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310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因素,并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为视角提出教育策略。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重点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全面重塑社会教育的协助作用、全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模式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此乃本文的创造性成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使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中职学生在保持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策略;三位一体

学科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方向)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职学生

2.1.2 心理健康

2.1.3 心理健康教育

2.1.4 “三位一体”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主义心理学

2.2.2 精神分析心理学

2.2.3 人本主义心理学

2.2.4 认知心理学

2.2.5 重叠影响阈理论

第3章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3.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工具

3.1.3 调查过程

3.1.4 调查结果

3.2 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2.1 学习心理问题

3.2.2 情绪情感问题

3.2.3 自我意识问题

3.2.4 人际关系障碍

3.2.5 个性心理问题

3.2.6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3.2.7 择业心理问题

第4章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三位一体”因素分析

4.1 家庭因素

4.1.1 家庭教养方式欠恰当

4.1.2 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

4.1.3 家庭内部环境的影响

4.2 学校因素

4.2.1 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偏低

4.2.2 中职学校教育体制尚未健全

4.2.3 中职学校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4.2.4 中职学校不正之风尚未根除

4.3 社会因素

4.3.1 社会对中职学生认可度低

4.3.2 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作用

4.3.3 社会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

第5章 基于“三位一体”模式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5.1 重点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5.1.1 家庭教养方式选择理性化

5.1.2 家庭内部环境营造和谐化

5.2 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5.2.1 健全教育体制,设立心理咨询室

5.2.2 教师言传身教,专业引导

5.3 全面重塑社会教育的协助作用

5.3.1 更新社会对中职学生认可度

5.3.2 净化社会不良信息环境

5.4 全力构建基于“三位一体”模式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上一篇:精读课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国工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