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特殊的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 篇1: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新形势下中职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心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调适的办法及对策,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本文就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调适的对策。

一、中职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心理状态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问题。

1.自卑心理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而使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自负心理

部分中专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4.悲观心理 

也就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5.不满心理  

中职生根据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不满的对象不同,不满的对象可能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6.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7.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8.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9.攀比心理

中职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经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10.功利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工资奖金待遇情况。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高工资单位,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消费水平也高,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职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中职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社会尤其是学校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中职生保持稳定、积极和正确的就业心态。其具体对策如下:

1.正确引导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2.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3.鼓励中职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4.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炼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就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

2005(11).     

[2]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作者简介:翟三琴(1968—),女,河南巩义人,研究生,政工师,现供职于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从事过企业管理、社区管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翟三琴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 篇2: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它是公办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与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特殊的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为例,就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解决策略做了一些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调整策略

作者简介:张波(1980-),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文法系,讲师;马蓉(1979-),女,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文法系,讲师。(山东 泰安 27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泰山科技学院)创新工作资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1145)的研究成果。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自1999年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当前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的重要力量。在目前严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而作为依托母体品牌优势的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自身办学体制的特殊性,其毕业生不仅受到了正规院校的误解,同时还受到了社会上用人单位的普遍歧视,无形中给独立学院的大学毕业生们增加了更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探索出一套促进独立学院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推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乃至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2011届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测试为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探讨了培育独立学院大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途径。

一、就业心理状况调查

2011年6月10日,我们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282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77人,占被试人数的62.1%,男生105人,占被试人数的37.9%。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33人,资土系56人,信息系65人,经管系85人,文法系43人;理工类有154人,占被试人数的54%,文史类有128人,占被试人数的46%。

2012年6月21日,我们对泰山科技学院的31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心理测试,其中,女生167人,占被试人数的52.8%,男生149人,占被试人数的47.2%。在参加网上心理测试的系部中,机电系43人,资土系64人,信息系50人,经管系93人,文法系66人;理工类有157人,占被试人数的49.6%,文史类有159人,占被试人数的50.4%。

与此同时,我们对泰安市高校中设有独立学院的兄弟单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测试,在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430份,占实测人数的86.0%。其中,男生176人,占有效问卷的40.9%,女生254人,占有效问卷的59.1%;理工类有210工人,占有效问卷的48.8%,文史类有220人,占有效问卷的51.2%。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在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样,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总起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就业时同时具备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

大学生在就业时心理经常出现两种矛盾,一种是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另一种是自负,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无论哪一种情况,最终都会使学生受到伤害。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属于本科三批,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技不如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在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同台竞技时,总会底气不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另外,据调查了解,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招“三本”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时也有此种现象,在2012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也首次出现了部分高校将“三本”学生拒之门外的现象。因此,一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有自卑心理,不敢正视现实,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长处,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和信心,陷入了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中无力自拔。

自负实际上是自大,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在就业时,有的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认为自己具备种种优势,有着优越于常人的一种自信。如一些专业较好,在学校中表现比较突出或者多次获得过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生则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环境,一味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考虑问题,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才高八斗,任何工作都可以游刃有余,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结果往往不能自圆其说,最终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徒留遗憾。

2.攀比心理

大学生毕业时平均年龄在22周岁到23周岁之间,这些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这就使他们在就业时有一些错误的心理导向,如虚荣心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就业中,有些学生凭借各种有利条件如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等能找到理想的岗位,他们在同学中经常吹嘘自己工作收入高、待遇好、前途广、社会地位优越等,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来进行超越。因此在找工作时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等因素,只是一味的想要超越别人,结果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得不偿失。

3.就业心理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有失落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一直深入人心,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促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值,人为的设置了就业方向性的禁锢,如非大城市不去、非外企不去、非高收入不去等。

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多是当前市场需求较热门的专业,专业选择的导向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及其家长总期望高额的教育投入能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对于就业,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因而,大量毕业生对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连年升温,始终不减。他们希望能够到条件好、收入高、起点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对不符合自己期望值的单位则一概否定、不屑一顾。

但是,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会面临种种困境,比如,正规院校的不认可,社会的不认可,用人单位的不认可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当头一棒,使他们美好的愿望落空。可是,即使面临就业困境,他们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对一些虽有发展前途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不屑一顾,对于西部城市和偏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结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经常发生,择业行为与实际情况出现极大偏差。

4.严重的依赖心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也缺少社会经验,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关键时刻个人不能进行独立的决策。有些毕业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供需见面会,或者参加了但不能独立做出是否签约的决定,需要依靠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判断。有些毕业生甚至参加供需见面会也要由家长全程陪同并全盘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另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一味地等、靠。等学校把用人单位请进来,靠家长四处奔走,托关系走后门,当父母和亲朋的四处奔波毫无成效或者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严重的焦虑和烦躁心理

近几年来,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495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有559万,2009年有611万,2010年有631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焦虑心理和烦躁心理是非常突出的表现。

焦虑心理是指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过分紧张、忧虑不安和对未来不可计划和预知的消极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反应,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对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学生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中,个人前途与就业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压力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渐上升。有近三成的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未来感到焦虑,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再加上有些媒体经常在网络及报纸上发表大学生工作不好找,毕业即失业,求职不成走入极端等负面新闻,引起了大学生对就业的焦虑甚至恐慌。

还有一些学生在就业时容易产生烦躁心理,整个就业期精神亢奋,心急如焚,既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又担心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匆匆签约会上当受骗追悔莫及,另外还担心过早签约会错过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他们的就业心理出现了互相矛盾的一面,“这山望着那山高”,由此造成了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整

大学生参与就业,是大学生活的一种必然归属,也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是正常的,由于就业压力较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关键是应当如何调整才能使我们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在同专业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大学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敲门砖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三本”学生,与正规院校毕业生进行竞争时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是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赏识的,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获得施展的机会。

2.正确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可以说,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面对着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经受着对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大有破釜沉舟之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在求职之初他们精力充沛,信心十足,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可是,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深受苦闷、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提高自己。因此,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正确对待,分析失败原因,调整求职策略,提高自己抗挫折、抗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因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气馁悲观,以便最后获得成功。

3.接受客观现实,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面临着社会结构性的一种调整,面临着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所难免,以前那种寄希望于政府、学校及家庭,希望依靠外在力量为大学生的未来铺路的观念应该被彻底抛弃。应正确的认识客观现实,脚踏实地的依靠自己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捕捉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创造一份美好的未来。

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实因素,如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眼光应放长远一些,认真考虑职业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客观情况,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于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全局认识,要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

4.把握机遇,促进就业人格完善

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遇,要相信“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机会,很多学生会怀疑和彷徨,认为工作虽然理想,但对自己能否胜任却产生了怀疑,害怕在以后的工作中出丑,白白将到手的机会放弃掉。对此,大学生要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客观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行,在选择时进行多次尝试从而找出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也可以积极向他人请教,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还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或者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从而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剖析自己、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促进个人就业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振笋.职业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刘红宁,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98-202.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5).

[5]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6]朱敏.为大学生心理高压人群点一盏心灯——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办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张波?马蓉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试析论文 篇3:

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业是职校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专业基础的差异,个人的就业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介绍了职校生的种种不良就业心理,分析了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

关键词:职校生;就业;不良心理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笔者曾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心理作过调查,结果显示:①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普遍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81%的学生趋于国企、大型外资企业或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②就业的前瞻性意识差。只顾眼前利益,缺少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选择成熟期与发展期企业的学生各占52%和42%;选择做大企业员工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比例分别为66%和34%;选择做大企业流水线操作工和做一般企业技术工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③就业的主动性心理差,依赖心理强。等待学校推荐就业的占81%、等待父母找关系就业的占10%、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的占8%。④存在就业自卑或过于自信心理。一些学生对就业缺乏自信心,认为前途渺茫,不知所措,还有些学生过于自负,跃跃欲试,准备大展才华。⑤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表示不知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关系。⑥存在畏难怕苦心理。近一半学生对工作时间长、经常出差、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⑦缺少自主创业意识。10%的学生表示很想将来创业,自己当老板;52%的学生表示有条件就创业,没有条件就放弃;12%的学生表示创业有风险,竞争太激烈,自己无力胜任;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不敢想自主创业。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即心理障碍或困惑,在这里,笔者对中职生就业存在的常见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同学们就业或择业时参考。

1.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焦虑心理。

①期望值过高。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我以抽样的方式对学校2005级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3.5%的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②消极自卑。

自卑是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从业素质,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作用下,不善于交际和语言表达,认为自己学历低,掌握知识面狭窄,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出现焦虑、泄气、沮丧的情感反应。

(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时的一种习惯性心理。由于中职毕业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尚未成熟,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

(3)攀比心理。

从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一种攀比心理。这些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总有一种想法在左右着他们,认为自己不管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还是在思想品德方面都比别人强,所以在求职过程中“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输给别人”。

(4)盲目从众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就业情况调查跟踪,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缺乏主见,盲目跟风,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比如操作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等,更没有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忽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与自我创造性,随波逐流,采取了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到头来是一事无成。

(5)挫折心理。

职校生在就业工作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6)好高骛远心理。

不是嫌这儿工作不理想,就是嫌那儿薪酬太低,一会儿说这个单位路远,上班太累,一会又说那个单位太小,工作不稳定。部分职校生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择业上期望值过大,好高骛远。部分职校生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不能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

(7)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

2.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竞争、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就业意识;第二,要以需要为出发点,主动到一线岗位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岗位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要求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①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就业观。目前是以一技之长挑战学历证书,以前的招聘多数都是只限于本科学历,如今要求的是熟练工,能立即上岗或有经验都优先上岗。②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要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把握机会,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势必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能把握机遇,顺利就业。

(2)加强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与咨询。首先,从职教的特点、学生的特性出发,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辅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通过各种各样有益健康的活动,例如“中职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讲座”“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热线”等,帮助中职学生客观认识自己,面对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3)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

(4)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致使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以我为中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逐渐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学校在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强化抗挫折教育,大力宣传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组织故事会、主题班会等专题活动,讲述不为困难和挫折所吓倒的优秀人物及典型事例,鼓励学生树立抗挫折的信心。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有益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开展务工务农劳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在实训和实习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组织学生军训,磨练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养成以及互帮互助的作风;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成功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挫折并不可怕,激发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学生遇到挫折后必须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通力协作,引导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2005.

[2]沃建中.中学生心理导向(第六册)[M].科学出版社,1992.

[3]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作者:石文娟

上一篇:基于教学改革的现代文学论文下一篇:法律知识普及的社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