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

2022-04-29

大学生这种群体一般具备较强的自尊心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发展与成才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高校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 篇1: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达到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措施

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特别是由于在经济上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比一般同学承受更多的压力与顾虑。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在校贫困生的比例接近30%,这是一个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到他们本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及时有效的帮助。

一、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工作两年来的见闻,以及从各种媒介获得的大量信息,我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即:积极者自立自强,消极者自暴自弃,处于中间状态之间的学生比较少。心态积极的贫困生敢于正视贫困,并且能够积极磨练自己,应对磨难,他们基本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能够顺利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家庭贫困引起的各种问题,而形成了种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妒忌、敏感、自闭、焦虑、偏执等。这些心理特点在求职这一压力很大的特殊时期里其作用往往被放大,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许多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下仅列举数例,以为参考:

1.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一些贫困生出于对贫困的厌恶和恐惧,对物质生活有着比普通学生更高的渴求,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渴望通过找到一份高薪职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急于抹煞贫穷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记。他们往往片面追求眼前一时的高薪,较少或者完全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从而失去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机会。这样的同学即使顺利找到了工作,也很容易在其他单位更好待遇的诱惑下做出单方面毁约的行为,不但对自身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还占用了其他同学的就业机会,并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

2.眼高手低,认识不清。

有的贫困生从自卑转而自傲,眼高于顶,在求职过程中热衷攀比,一味追求大公司、高待遇,不愿意动态地去分析就业环境,其对用人单位的“高标准严要求”与自身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地下形成强烈反差,使得他们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理想的职业和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常使他们在就业中扑空,进而更加失落。

3.妄自菲薄,自贬自抑。

有的贫困生自卑心理非常强,他们往往因为自己在衣着、外形、成绩,或者综合能力等方面与他人相比有不足之处,就对自我产生了强烈的贬抑倾向。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常常消极等待,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不敢向用人单位大胆地推荐自己,难以做到扬长避短。一旦在双向选择中被公司拒绝,他们就认为是贫困生的身份让自己失去了机会,产生消极悲观心理,不愿再做其他尝试,其结果当然是影响就业,他们不是草率签约,就是苦苦等候也难有“婆家”。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其实都可以视为他们过往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愚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让贫困生积极做好就业准备:

(一)从入校之日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该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及早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学会用整体的、长远的视角来动态地看待就业、择业、创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要形成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工种,无论处在何地、无论薪酬高低,都不妨一试身手的想法。

(二)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主流和阴暗面,以“阳光心态”应对竞争。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思想最为激进,也最为偏激的一段时间,而贫困大学生尤其容易受到一些事务和言论的影响,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认为社会无所谓公平,认为奋斗没有意义。这就要求学校的思政工作人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主流和阴暗面,全面认识和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用阳光一般的健康心态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地面对择业问题。

(三)政策扶持、人文关怀,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就业指导部门要格外重视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对贫困生要予以特别的关照,从而减轻贫困生就业压力。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轻装上阵。贫困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压力,特别是其求学期间背着非常沉重的贷款包袱。为此,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对那些通过银行贷款上学的贫困生,可以减免其部分债务,或者是延长其还贷期限,并考虑将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减少贫困生择业时的思想顾虑。

相信通过以上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育,我们能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就业过程中贫困生表现出的种种问题,解决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繁建.调适毕业生择业心态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O00,(6)。

[3]张贵平.毕业生中的心理障碍及其调治[J].中国大学生就业,1999,(12)。

[4]南方周末,2006年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N] 2006年4月6日。

(作者简介:刘颖,1980年,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媒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刘 颖 刘喜东 李柳情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 篇2: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这种群体一般具备较强的自尊心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发展与成才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高校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日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高校就像是社會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困惑、矛盾和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形成许多心理障碍,如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角色转换带来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人际交往是困扰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相比较于中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而言,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大学生有相应的人际沟通技能,这样才可以跟新的环境相适应。可是,当前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作为核心,不具备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不知道怎样关爱和尊重他人,再者,因为其沟通技能较低,不具备人际沟通的方法和经验,这导致大学生在进行人际沟通的时候难以成功,而这又导致大学生害怕人际沟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渐渐使这些学生自我封闭,严重的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属于教师的手把手填鸭式的教学,如此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非常依赖教师,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到了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内容、环境、习惯及方法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大学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也是较为宽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指导者,大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这就使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立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由于中学时期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是较为被动的,使得不少学生入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学习上的变化,从而出现学习适应障碍,表现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各学校的学习尖子,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不再突出,从以前的优等生变得相对平凡,由此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这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以及情感问题。大学生恰丨合处在青春阶段的中后期,其心理与生理业已接近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恋爱与性的问题。但由于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一系列稚嫩的恋爱观造成大学生非常容易失恋,这导致其常常受到情感的折磨与失恋的困惑,进而导致少数大学生对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加以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实际中由于恋爱导致的情感问题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导性要素。并且,由于性生理的不断成熟,大学生受到性思想的影响,但由于不具备合理的认知,所以基于性冲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让他们常常处在焦虑、自卑、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去,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就业问题。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实施供需见面、自主就业、择优录用等制度,基于就业环境的恶劣化以及竞争局面的愈演愈烈,大学生存在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受到现实中的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认知社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太过抬高自我,一味地乐观,而在历经挫折以及失败之后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和低落的情绪;一些学生难以正确地评价现实社会,失去自信心,害怕择业与就业,而使自己长时间维持在焦虑、烦躁、紧张的情绪中,进而不利于正常地成长与生活,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日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还未形成健全的品格。为此,高校在大学生的品格形成与心理成熟中体现着非常关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高校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太过单一,重点只基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咨询等,难以广泛地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指导,满足不了全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些高校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甚至有的高校都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因而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制约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高校务必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项重点涵盖: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认知自我,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观念,懂得自主地调适自己的心理,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推动其健康发展与成长。

引导大学生增强健康的心理观念,有效地处理其面临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指导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优良的人格品质先是合理地认知自己,扬长避短,持续健全自我;再者需要有相应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和排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大学生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教育大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挫折不应灰心丧气、惊慌失措,要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积极面对。

教育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受到生活习惯的制约作用,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其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的生活习惯涵盖的内容有:注重卫生、坚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作息规律、合理用脑、科学饮食等等。大学生存在较重的学习负担,务必合理地组织自身的休息、锻炼、学习,确保生活的规律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合理用脑包括适时用脑、勤于用脑、防止过度用脑等。

营造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高校需要创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气氛,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积极、高效、优良的校风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优化影响,而压抑和沉闷的校园气氛会阻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应创设优良的校风,能够结合网络、校刊、学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注重校园文化的凝聚和向导作用。组织多样化、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创设师生之间和大学生之间彼此沟通的平台,推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活泼的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使人跟人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增强社会适应技能。

創建和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心理咨询机制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方式,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需要围绕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大一新生每年入学后,高校要对其心理素质进行测量,为其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需要建设学校、学院(系)、班级、寝室的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一级预警:寝室,发挥舍长的作用,积极熟悉本寝室的同学,存在不正常现象的,实时向辅导员报告。二级预警:班级,有效地体现学生干部和班委委员作用,关心、联系同学,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辅导员。三级预警:学院(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况,以座谈会的手段实时地把握学生的不正常行为以及心理,有目的性地以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并且实时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不正常的现象,且基于专业工作者的引导下干预学生。四级预警:学校,学校创建心理咨询指导中心,且以此为核心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阵地,针对所有的学生,结合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活动,推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以使大学生不再受到一系列消极心理的影响,引导其健康发展和进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家长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也是影响学生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校应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参加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家长的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要持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顽强的品格,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博学高精、学能善用、求实创新的新型人才。

作者:高秀娟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论文 篇3:

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我国教育力量日渐雄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从前,上过大学的人初到社会上就像“香饽饽”一样,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几乎也成为了人均受教育水平,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但是在读研究生的这条路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类型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将是时代发展下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只体现在经济与社会形态,更加体现在教育水平上。显而易见,我国的教育力量日渐雄厚,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行于我国,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出于种种原因选择攻读研究生,但是考研也绝非易事,面对考研路上的挫折与困难,不同的人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类型的心理问题,本文就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应对措施做出简要阐述。

一、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分析

(一)、考研动机不明确,混沌其中,迷失方向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放弃从业,转而深造考研的越来越多,促使他们去考取研究生学位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明确的动机可以更多的给予众多学子在考研路上远行的动力,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要考研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往往使众多学子盲目走上了考研之路,自身混沌其中,迷失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向。以下是常见的问题型考研动机。

(1)、从众心理,跟风考研

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贬义热点词----中国式过马路说的就是中国人从众的心理,在大学生考研大军中,不乏有因为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考研究生而选择考研的,这便是他们的从众心理在作祟,他们仅仅是因为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在考研而选择了考研,甚至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考研对于他们自身的利弊所在,这类大学生往往在生活中缺乏主见,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也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在毕业时选择了跟随潮流,加入了考研大军。

(2)、逃避现实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走向社会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说当代社会大学生一抓一把,所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父母、亲戚朋友无一不在给他们施加压力。当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的难题时,一部分学生因为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难以符合亲戚朋友、父母的期盼,他们便选择了继续深造,考研就可以暂时搁置就业的问题,进而可以暂时逃避现实压力。

(3)、被动考研,没有勇气安排自己的未来

中国式教育中,不乏有家长一手包办的,孩子上什么、学什么、在哪学等等问题都一手给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当然包括是否考研这个问题,他们也一手承包,选择让孩子继续深造。而很多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未来时,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没有自己的规划,于是茫然之中选择了服从父母的安排,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走上了考研之路。这种考研动机是被动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报以无所谓的态度,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被动考研,没有勇气安排自己的未来,也难以拥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二)、过于看重考研,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紧张

在农村地区,一个家庭供出一个大学生还是不容易的,贫困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比较勤奋,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比起同龄人更加懂事,更加知晓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是同时,这种责任感也会将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当他们面临是否考研这个问题时,显得更加慎重,一旦做出决定,就会付出相对更大的努力。当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时,那份沉重的责任感或许也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们往往过于看重考研,心理压力过大,这不利于考研的成功。

(三)、怀揣侥幸心理,不够脚踏实地

考研和高考的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筛选高素质人才的方法、手段,但是不同的是,背水一战在考研中有可能成功,而高考,是千千万万学子十几年苦读才换来的成功,即使运气有占比例,但是汗水的决定性更加饱满。有一些学生看到了这点,对于考研的热情消失不见,于是开始松懈对于自己的要求,希望靠运气在考研之中取胜,没有脚踏实地的刻苦备考。

二、大学生考研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考研动机,给考研增添心理动力

当自己面临考研与否的抉择时,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考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弊,做到真正地明确考研的动机。关于上文提到的问题型考研动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大学生毕业作为成年人,应当有自己的思考,一个明确的动机,将给予众多学子在考研路上增添更多的心理动力。

(二)、合理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考研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完成,这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如果不能及时合理的释放自己的压力,那么读研路上众多的压力早晚有一天會击垮心理最后的防线,给读研蒙上灰色的颜色。

(三)、脚踏实地,科学备考

现在走向社会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此前走向社会的多是高中生、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为了在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读研,但是在考研备考中应当戒骄戒躁,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应当全力以赴,而不是妄想凭借运气通过考试,运气是暂时的,只有科学备考,自己学到的、理解到的、装进自己脑袋里、被自己消化理解了的,才是永远的。

结束语:知识的确有改变命运的作用,但是倘若我们不能正确应对学业上面临的挫折与困难,可能知识带给我们的将是并非积极的改变,想想范进中举的故事,渴望功名欢喜过度成为了痴人枉顾其一生,最后落得没有自我的下场。大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排解考研路上心理压力,也应该处理好面临的困难与挫折,真正让知识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莫要让知识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金爽.考研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03):8-11.

[2]王学颖,张楠楠.大学生考研关键因素分析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01):111-119.

[3]朱其峰.大学生考研焦虑问题分析及调适对策[J].科技 ,2013(28):235-236.

[4]曹兰胜,狄成杰.高校考研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 298-300+303.

作者简介:白雪,女,1986 10,山东省阳谷县,职称:工程师,学历:硕士,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白雪

上一篇:论当代学生不良心理思想论文下一篇:职称评聘改革创新迫切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