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或者困难家庭。因为贫困,使得这部分学生背上了一个特殊的心理包袱。由于贫困,也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各种问题,比如特有的自卑,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等等。本文具体分析了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探析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多样、就业形势严峻,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比如在高职院校学生休学的原因里,心理疾病是一项重要因素。针对目前的现状,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同时,应注重突出高职院校特点,建设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非常容易情绪化,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退学、休学现象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健康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当发生问题时,学校、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应对,导致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与生活。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还较多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讲座等,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理论知识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于会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2.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主要讲解心理学理论,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心理等,主要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实操性较弱。教材编写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比较呆板,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不能真正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与恋爱观,相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排斥心理,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效果。

3.师资力量不足。《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公布实施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在校生人数按照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同时配备兼职教师。就目前各高职院校情况来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较为匮乏,人员配置未达到要求,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甚至于部分高职院校还采用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方面相关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不能开展专业的分析讲解,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不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近几年,很多高校大学生出现轻生的现象,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出现学业问题、情感问题。因此,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問题非常关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化解具体的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保证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积极学习,为取得优异成绩去努力,同时还会应教会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储备知识,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标,为社会做出积极地贡献。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的特征,可以结合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适当进行素质拓展,积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与效果。素质拓展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开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开发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化教育技术,针对学生特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进而开发校本课程,乃至于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优势,设计调查方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就业心理,根据分析结果选取恰当案例,编制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能够更加精细的做到针对性教育,明显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教育,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也不能更好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为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员、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用,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毛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4):442.

[2]廖文娜.新媒体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学习需求的视角[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

[3]杜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1):103-107.

[4]刘艳丽,林乃磊.浅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J].才智,2017(14):109.

[5]周飞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6):92-94.

作者:刘娟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 要〕 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或者困难家庭。因为贫困,使得这部分学生背上了一个特殊的心理包袱。由于贫困,也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各种问题,比如特有的自卑,缺乏应有的安全感等等。本文具体分析了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家庭贫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增,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也相应的增多。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高职院校中,有百分之二十是贫困生,特困生占百分之五左右,而贫困生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负担也很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对贫困生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同时,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此类问题。针对贫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让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最终和谐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一、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的判定

所谓的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主要指的是在普通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的家庭经济贫困,无法支付教育费用,以及支付学费非常吃力的学生。这里的教育费用包含学费、吃穿费用等。通常将家庭贫困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的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另一类是特困生。一般家庭困难是支付教育费用很难,但是可以部分或者分期偿还,特困生指的是无法支付教育费用。

从1994年开始,各大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缴费上学和双向就业等等。高等院校的改革、贫富差距的加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中家庭贫困的学生数量增多。

二、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扩招使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明显增加。院校积极教导学生热爱党和国家,传递坚定的信念、使学生不仅热爱生活,还具有顽强的意志,刻苦勤奋的品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敢于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为青春梦想而奋斗 。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却很骨感。部分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困难,生活贫困,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贫困生往往心理自卑,还会出现自闭、走极端等现象。他们的特征是对集体的活动也很少参加,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和身边同学的交流,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着偏执的想法;在就业时,他们不会自我推荐,找工作也不够积极主动。还有的贫困生在生活无助时,会禁不住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误入歧途。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稳定性,也影响了校园的和谐,阻碍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所以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高校的在校生数目几乎达到两千万,其中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人数大约有四百万,占据总数比例的百分之二十。结合我国全部的高校学生总数来看,家庭贫困学生的最低比例是百分之十,最高的比例居然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我国各大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贫困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但是,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从内心会产生相当大的压力,不仅影响学业的进步,最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例如,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减免了特困生的部分學费,社会各界也对贫困生进行了资助。不仅如此,社会和高职院校还为贫困生提供了捆绑就业的途径。部分院校还持续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掌握贫困生的内心需求,为贫困生提供了一个温馨而又具有信任感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了贫困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目前,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经济帮助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现实中的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资助渠道狭窄、力度低、时间短、形式过于单一,过于片面的注重经济帮助,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家庭贫困的学生出现了不该发生的品质问题,例如:缺少诚信,有些学生跟同学借款后不偿还,没有较强的责任心等等。其次,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社会和高职院校只注重贫困生的经济帮助,往往忽视了贫困生的内心需求和心理疏导工作。每个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也大不相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帮助。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贫困生的教育机制,使这项教育工作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形成了有事再处理,无事不关心的局面,系统性以及长期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无法实施。最后,对于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未能客观的认识,或者是认识错误。很多人对贫困生的认识只局限于偏远山区,就像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或者是单亲家庭的学生等,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发达的地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并不乐观,个别家庭生活也很艰难,其对子女的学业供养也十分吃力。还有些学生家庭原本不属于贫困之列,但由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祸,家庭经济能力急剧下降,无力供养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来说,高校的经濟帮助却将他们排除在外。

三、改善高职院校中家庭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对贫困生的生活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中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只靠思想教育不能解决贫困生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所以要将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想结合,进而有效解决。对贫困生的资助要以政府为主、社会参预为辅,国家要完善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提供有效资助措施。如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的形式,设置奖学金、助学金等等。要进一步的去规范和制定助学贷款的制度,解决高校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加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的问题的工作,对于有特殊贡献或者起到积极效应的单位和个人,还应对其进行表彰和嘉奖。

(二)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学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再就业方面,现实的压力很大,内心的心理压力也就更大了,有些学生甚至有了心理障碍,而生活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背负着更多的期望。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内心波动很大,所以,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加强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面的教育功能,是主导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两个任务,一是开设心理课程,二是开展心理辅导。高校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很多,比起非贫困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要差得多,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内心不够阳光,不善于和其他人交流等等。要解决高校贫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用健康的方式生活,高校需要依靠心理健康辅导,开设训练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以及单独的咨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进而使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礙,解决心理问题,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社会栋梁。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将人格和情绪管理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心理健康讲座可以帮助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新人生理念。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学生能够调整一个积极的健康心态,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最终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成立辅助高校贫困生成长的组织团体。各个小组的成员之间的经济水平差不多,贫困生要意识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小团体,大家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真诚的善待他人,和同伴们能够无话不谈,畅所欲言。有相关经验的贫困生可分享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学生通过相互激励,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客观地正视贫困问题,重新建立人生追求。最后是进行有针对地个别辅导。辅导老师在辅导学生中,表现对贫困生的理解和支持,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通过分析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找到症结,可以使学生勇于面对生活压力,实现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可。

(三)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

1.建立贫困生管理机构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管理贫困生机构,一般對贫困生都是阶段性的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和代课老师,他们的教育力度有限,所以,要成立专门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学校的党委书记主要负责学生工作,其他的党团工作人员、政治理论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者同参与。各个院系的辅导员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将管理体系落实。

2.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步骤

为了保证这项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要建立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流程。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包括建立档案、进行定性分析、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方案、控制与追踪、修正方案、帮扶工作的完成。高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地方,贫困生的困难程度不同,贫困的特征也不同。也有不少的贫困生碍于面子等,谎报了真实的困难情况。由于贫困学生的多样化,尽量建立详细的档案,也可以将贫困生按贫困的认识程度和自我认识分类,方便管理。一些贫困生虽然贫困,但是他们敢于正视贫困,积极地生活,拥有自我意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了人穷志不穷。对于这类贫困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将他们作为榜样,在高职院校贫困生中,树立起人穷志坚的形象。对于表面接受,实际拒绝贫困的这类学生,要采用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个别辅导结合的方式,让他们正视贫困问题,正确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

3.建立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制度

想要实现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将考核的结果直接和切身利益挂钩。如:奖惩、聘任、晋升等。建立的考核体系要符合贫困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特征,要具有实践价值,还要将考核制度、工作职责进一步的完善起来。

四、贫困学生实现道德自助是最终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形成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如,家庭、学校和社会;另一方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想要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因此,贫困生的道德自助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终极目的。从根本上说,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关注学生的经济生活和心理健康,让学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全面地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使贫困生从根本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罗洪铁.成才不是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姜红仁.论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 何芬林.贫困大学生心路解析与扶持[J].求索,2006(1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责任编辑:张明明

作者:焦琪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作者简介:梁启迪(1989-),女,汉族,广东省广州市人,助教,法学学士,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

摘 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院校和学生自我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对应策略

就业是是每一个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障碍,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局面,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其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调适对策,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就业竞争加剧在我国是一个客观事实,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上对公务员、国企员工等所谓稳定工作的价值趋向,使得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迷信金饭碗,而不愿意下基层、进工厂到中小型企业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本科大学生有所区别,主要集中于选择顶岗实习单位期间和毕业前夕。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压力的选择升本或者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盲目的参加各类企业招聘,极少数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呈现为如下几点:第一,校内各专业学生就业冷热反差较大,一些热门的专业如工科学生通常选择的机会多,而一些冷门或与本科专业竞争弱势专业的学生则经常求职无门。第二,心理适应性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经验、学历和工资上较本科生不足,因为期待值太高而产生了失落与自卑等心理,严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更有甚者频繁跳槽或者面临二次失业等。

〔二〕忽视职业生涯个性化规划

在我国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的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等进行综合测试,最后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规划。国外乃至台湾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朝向常态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只有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特点与理想追求,对于接下来专业主动学习与择业决策才能合理引导。

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鲜明的地域性、较强的针对性,所设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机构都是朝向专业工种单一性和模式性。在自由度高、业余时间丰富的大学校园,学生正在寻找自我发展时,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职业的单一和模式化的认识和教育,使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知道以后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却忽略了在其中的自我。有的则开始产生了迷茫,失落和无助感,认为人生就被专业和学历所约束,即使再奋斗也无望,从而厌学和盲从心理日益加剧,就业时就投入到茫茫的劳动者队伍中,以生为本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严重缺失。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就业市场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劳动者中的过度教育现象”,缘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和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大环境下,加之高校不断扩招,在市场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高层次的本科生挤占专科生现象愈演愈烈。而随着农民工等廉价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对原本专科生层次岗位也带来的数量的明显冲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在本科生和农民工两大劳动力层次夹缝中存生,劳动力价格之间差距也越来越小,使得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无法安心工作,势必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影响。

〔二〕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虽然在就业指导上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其就业指导形式化且内容单一。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够,有很多都是兼职或者兼课老师担任,使得课程流于形式。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缺失或不够健全,对学生也只是单一形式化的就业指导,根本没有结合90后学生个性化的实际情况,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个清晰的概念,因为在就业而产生心理问题时,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干预与调适,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主观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处于18-21岁的年龄段,处于心理发展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急于成熟、主动的积极面和对未成熟而产生的恐惧、自卑、焦虑等的消极面,加之而自我认知的缺乏和情绪情感的不稳定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波动,从而当面对就业时,既有异常积极也有畏手畏脚的心态。受到当今社会各类价值观的冲击,普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升学、就业、创业和出国等就业抉择存在误区,若当遇到抉择挫折或者失败时,容易产生焦虑、自卑乃至恐惧的情绪,最终造成就业时的恐慌。

三、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对应策略

〔一〕政府应改善就业形势与政策

如何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建立有序公平的就业环境,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性的就业机遇,是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应重视的。其中优化就业制度环境,规范高职院校就业配套法律法规,使就业市场化、公平化和法制化。同时政府应加大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项目,与学校同心协力一齐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开展就业援助项目,拓宽专科生升学道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孵化园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就业。

〔二〕高职院校构建就业指导教育新框架

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与辅导员工作中要根据就业形势的最新变化,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全面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并以生为本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其次,构筑科学的就业心理咨询体系,根据学生对应就业问题引发的压力、自卑、恐惧等情绪,帮助他们心理减压。其中对严重的学生采用“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咨询和帮助,设立咨询室和培养咨询导师。最后,采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创建职业生涯互动平台等结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方式调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调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认知观。大学生应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则应该采取务实的态度对待,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资格技能,加强岗前培训,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准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其次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化被动为主动,为自身将来发展找到方向标,并凭借努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将就业生涯与人生规划有机融合。最后调整就业积极心态,不应给自身定位太高,而要进行积极、自信和乐观的心理暗示,若无法排解时主动向他人寻求安慰和支持,掌握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就业之路上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 关金艳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J] 教育探索 2013〔8〕142-143

[2] 曾艳 杨小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12〕84-87

[3] 王超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试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2年

[4] 钱铃 基于“用工荒”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34〕236

[5] 张永汀 金融危机下高校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对策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报 2009〔8〕14-16

作者:梁启迪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下一篇:道路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