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方面、学校环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摘 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无法调节自身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类就业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的分析,着重探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2016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伴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难以平衡自身的求职愿望与现实需求,遭遇种种就业困难与冲突,进而引发各类就业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出于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之间转换的不适应,就业目标与现实境遇之间的冲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体验愈发严重。毕业求职期间,大学生要面临多种选择:升学、就业、恋爱等,在多方压力的困扰下,面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常常感到担忧,对自身的选择充满了迷茫感。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求职周期不断延长,迟迟无法找到自身满意的工作,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感会更为严重。

2.自卑心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多数大学生在经历应聘受挫之后,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做出较为中肯、客观的判断。由于学生处在消极的自我评判模式下加之应聘过程中的自我迷失,导致其武断地认为自己在职场环境下的专业能力较弱,甚至比其他人要无知、无能,进而产生了种种不自信的表现,例如:简历投递环节的犹豫不前,面试环节的胆怯紧张,选择职位时的盲目随意等。过度自卑对大学生求职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在就业之后也会表现出自惭形秽、抱怨、责备自己。

3.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与自卑心理截然相反的一种心理特征。自负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大学生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自我就业能力产生了过高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名校、优势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自身的就业优势极高,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上均高人一筹。对待工作职位,这类学生所持态度为“挑选”而非“争取”,只愿意选择符合自身内心期待的“高薪”、“高福利”、“大平台”类型工作。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一蹶不振。

4.攀比心理。大学毕业阶段,是大学生面对未来选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同学生会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升学(含出国)、就业、创业等。每个学生由于选择不同,时常会出现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理。攀比心理带来的不仅仅是同学之间不健康的盲目比较,更会带来由于错误对比而形成的内心失衡,从而影响对自身的判断和就业选择。

5.依赖心理。在庞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地对待压力、積极应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以“考研”、“出国”等为借口,犹豫不决。事实上,这些学生并不会下定决心积极准备“考研”或“出国”,而是持观望的态度,逃避压力、等待毕业。特别是一些长期依赖家庭、依靠长辈呵护的学生,习惯于养尊处优,很少自己做决定,没有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些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当下的就业市场,更不会积极寻找就业机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依靠学校、老师、家长或各种社会关系,极易陷入被动等待的就业局面。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首先,大学生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结合自身的就业兴趣点、专业优势、综合素养确定就业目标。当发现个人期望与就业现实出现矛盾时,应及时转化“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进行情绪舒缓。在择业遇见困难与挫折时,应适度宣泄自身的紧张压力,多与身边的老师、父母、朋友沟通,同学之间要互相鼓励,面对新的求职机会积极争取。其次,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刚走出校园的求职者,当代大学生应摆正心态,理性判断就业形势,合理安排职业发展路径。调节自身的“学生属性”,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求职之前,全面客观地分析职位需求与职位属性,联系自身的性格特点、爱好专长、专业优势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将自身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承认并接受现实,为目标不懈努力、争取。

2.大学生应增强自身就业能力。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在心理品质方面,大学生需要重视对健康人格的培养。面对挫折、困难时,积极乐观、适当让步、不埋怨、不苛求、独立自主、保持内心的平衡感。其次,在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应注重充实、完善自我,利用每一次应聘的机会以及日常的社交往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善于推销自我,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就业竞争优势。

3.高等院校的就业帮扶政策。应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高等院校应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就业帮扶政策。首先,就业心理疏导工作落在实处。辅导员老师、班主任应在平时与毕业班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早介入、早引导,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就业目标,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判断就业局面。其次,就业指导工作规律有效。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引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课程设置应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普及国家就业政策,与学生分享真实的毕业生求职案例,帮助毕业生总结经验教训。此外,高等院校应重视举办一些与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相关的讲座、校园实践活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宋熹. 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40-241.

[2]彭昱,杜丽岩.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3]刘中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15-118.

[4]黄群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 [J].教育论丛,2011(6):167.

[5]余磊.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J].教育与职业,2012(2):72-74.

[6]李会勤. 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7]董军强.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94-696.

[8]郑云恒.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1(2):95-96.

作者:陶帅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方面、学校环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从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作者:孙 焰 项 巍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上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但是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还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学生认知心理和个体心理障碍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以帮助他们从就业心理冲突和困惑中解脱出来,调节心理,正确处理问题,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心理障碍

作者简介:高亚文(1985-),女,河南商丘人,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湖北 咸宁 437100)

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同时加上往年未就业的人数,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会更加复杂严峻,高校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1]就业是大学生四年毕业之后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关于就业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成为引发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2]

通过梳理文献研究可知,目前学者对于就业心理研究日益重视。胡环宇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3]孟祥俊认为就业心理指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过程,分为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冲突阶段、就业调试阶段。[4]黄振宇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范围分为: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及社会心理等三部分。[5]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整个阶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关于认知、情绪、社会心理等就业冲突,学生通过[1]适当的就业心理调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认知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认知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对所要应聘职业的认知。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问题包括两方面:自我的认知、社会因素的认知。[1]

首先,自我认知又称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认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极易出现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交际能力等不如别人,行为表现为悲观、消极、拘谨、胆怯等。相反,在求职过程中,一部分的毕业生认为自身专业热门、自身条件好,则会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是由于心理或生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产生的自我评价或者自我意识。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时常感到低人一等,在就业过程中丧失信心,拿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不敢参与竞争,也就不能顺利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能力及才华,影响就业。自负心理指对自身过高的评价,与自卑心理相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高,包括对薪资标准、工作环境、发展潜力等要求高,从而忽略了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学校层次以及自身条件等因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状况。

其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社会等外围因素(包括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单位)的认知不准确。表现为:一类为“公考热”,近年来高校学子对于“稳定性高”的公务员职位“趋之若鹜”;另一类表现为大学生对国企、外企的向往,许多大学生将进入这些单位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甚至是人生理想。以上所述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出了当代学生对求职认知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个人心理障碍

学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了他们求职和就业。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就业心理压力增大。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带来极大压力。一方面,在择业期内的大学生经常把学校看成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认为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就要面临很多的挑战,如人际关系、个人的职业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既复杂又陌生,因而产生了恐慌的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我同一性差。青年期的大学生要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自我同一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成熟的自我。一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的认知不清,则会产生心理失衡,影响自身的就业及心理健康。

第二,就业焦虑心理问题。焦虑是指当人们遇到挑战或者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适度焦虑可以使自身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们积极努力完成工作,但是过度焦虑则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说,临近毕业时焦虑情绪达到顶峰,大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选择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未落实之前,会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要应聘的职业是否合适、看重薪酬还是看重未来个人发展、工作环境是否优越等问题。一旦落实工作,新的焦虑又会接踵而来,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等问题。这些焦虑情绪会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所谓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让其心理能够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方法可以分为主体调适和客体调适两个方面。

1.主体调试

首先,主体调试指的是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人的顶峰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因此,若让毕业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前提就是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自己做全面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包括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认知,也包括个体的情商、价值观等因素。通过对自我的认知来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要对自身特点做出正确评价,同时也要对社会有长远认识。把职业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关系。

其次,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对自己合理定位,改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现在的单位很好不代表以后就不下岗,建议学生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降低就业期望值,让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理想,人生的价值。

最后,提高就业心理能力、树立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困难之后,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原因多种,分析起来有可能是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不相符,也有可能是自己求职准备不充分,又或者是自己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切不要以一次失败来否定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挫折中逐步调整自己求职心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调整求职策略,鼓起勇气去面临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客体调试

首先,要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规定需要各个地方和高校有配套的政策和健全的法规,才能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指导大学生就业。另外,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仍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政府应该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下,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计划为指挥,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对待。其次,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指导内容大都限于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介绍,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理论与技巧的讲解,招聘信息与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开发及创新能力的引导。高校应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展开个别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高校也应走出校门,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同时,高校就业部门要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指导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另外,及时摸排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安排专人引导他们顺利就业。

最后,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经常将父母未实现的理想甚至是家族的荣辱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现在独生子女比例偏高,家庭环境中对学生长久以来的溺爱,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团结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较低。对于家庭来说,要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孩子求职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多干涉、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理性对待孩子的择业以及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都要面临的人生选择,就业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会得到根本改变。只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才会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2012-11-25].http://www.gov.cn/jrzg/2012-11/25/content_2274972.htm.

[2]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择业心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5]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高亚文

上一篇:土木工程大学生论文下一篇:认识与实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