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研究以调查为基础,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旨在分析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改进贫困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醒人们关注高中贫困生群体,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帮助。关键词: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原因近年来,高中贫困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篇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职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份子,心理健康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性,本文旨在从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两方面健康,现代社会节奏过快,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过大,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理健康上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梳理、辅导意识仍比较薄弱。近些年来不断有各种大学生因为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引起社会与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应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人类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受我国应试体质教育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高职学生虽属于大学生群体,但是与重点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学生相比,承受更多方面来自人际、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将对其健康生长产生不利,甚至导致心理障、人格缺陷等方面问题。总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同学间互助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内涵

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心理学家马麦特曼和斯洛认为的标准有10条:(1)拥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且能对自我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不脱离社会现实环境;(5)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6)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7)具备从过往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8)能适度地进行自我情绪控制和发泄;(9)在符合社会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张显自我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法规道德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求。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相互间及对于环境具有较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适应外部世界,在各种心理品质中具有愉快的性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7年对此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情感以及智能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情绪与智力间的协调性;能够适应环境,有谦让和谐人际关系;有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在学业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素质健康的判断标准指标有两个:发展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适应性指标表现更为简单,所有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发展性较为复杂,因为大学生处于生长发展阶段,大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尚未得到发展或尚未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表现,只要在家长老师等正确的辅导、引导下,通过发展,能够解决,就不成为问题。所以,分析学生健康的根本性指标是发展性指标。”

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国际心理大会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或者是重要表现之一。

三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与一般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由于成绩较低,无法进入其他专、本院校,才被迫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高考的失利让他们面对学业信心不足,面对工作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职学生的自我要求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问题上有很大压力和困惑,种种压力得不到舒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引起轻生或者是不良社会后果。日前,一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谋杀室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试想,如果在遇到同学间的摩擦,人际关系上的纠纷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者正常途径的宣泄,悲剧就不会出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投毒的学生也将面临死刑或者是被禁锢的牢狱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25%乃至30%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之前的文化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必须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很多高职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习压力大,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心理疾病,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因时有效的解决,将一直困扰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正处在性成熟的敏感时期,处在恋爱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感情上易冲动,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面对失恋,不懂得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致使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性行为,不能正确面对被异性吸引、性梦、性幻想等正常生理反应,带来心理压力,严重时,形成心理疾病。

适应性心理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差,升入高职以后,面对突入起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自我独立生活,难以适应,一方面处于青春期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急需外界的肯定和认可,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三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个性方面的问题,择业求职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内部因素方面来说:第一,高职学生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高职学生一方面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急于渴求来自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我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心理矛盾。第二,依赖与独立的自我矛盾,高职生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在自我认定上也将自己视为成年人,但是在父母身边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让他们不具备自立能力,一方面渴望摆脱约束,一方面又不能自我独立,这种自我矛盾也会引发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封闭与交往的矛盾,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求友情的温暖,需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渴求心理,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自我,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理解和关心他人,还认为别人不懂得自己,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也会成为困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外部因素:第一,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因素:高职学校与普通大专、本科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尴尬,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第一,掌握有效调节方法,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应学会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掌握适合的宣泄方法和手段,既不能过分压抑自我,也不能过度自我放纵,找到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途径。高职生活的校园环境与以往的初高中不同,接触新鲜事物更多,接触社会面更宽更广,接受的信息大,经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高职学生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负面情绪超出高职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威胁心理健康,高职生要掌握几种自我疏导、排解的方式,如:向他人倾诉、进行体育运动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哭泣来宣泄不良情绪,从而进行自我心理减压。

第二,增强高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懂得人生不能处处顺境,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自暴自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方式,挫折只是一时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自我实现。

第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较为适当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恋爱作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中男女双方的问题,也是高职生走向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

第四,完善高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高职学校的心理课程应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适应性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健全的人格建设、人际关系指导、意志品质培养等等,课程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总之,本文所涉及方面较多,但对于问题的分析尚不够透彻,今后将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学识水平,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加进一步透彻的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l]王立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2]高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院校学报,2004(4).

[3]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4]唐晓梅.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湘赣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与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2009,23(2).

作者:王红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篇2:

对高中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调查为基础,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旨在分析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改进贫困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醒人们关注高中贫困生群体,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原因

近年来,高中贫困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非贫困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贫困生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通过国家助学金、免学杂费、社会资助等多渠道、多层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经济上的困难暂时缓解了,但在精神状态上仍有少数贫困学生非常低落。因此对贫困生的帮扶,不仅仅要在经济上提供必要的帮助,还需要对其进行精神帮扶,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二、高中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某高中三个年级的40个班级中,随机抽取30名贫困生和30名非贫困生,采取心理调查、与学生个别谈话、与所在班主任座谈等方式。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内在的深层次原因。

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贫困生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要严重,贫困生除具有普通高中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外,还具有其他心理问题。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和心理不平衡几个方面的表现更为严重。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学习压力等方面差异显著。贫困生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够主动、缺少自信、对人际关系敏感、容易焦虑抑郁、学习压力较大。

3. 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1)心理负担重。由于贫困生家庭收入低,学费和生活费就成了家庭的重要负担。这些贫困生了解家里的困境,但他们必须支付学校的各种费用,维持基本的生活支出,从而形成经济和心理压力。

(2)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经济困难使贫困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容易自我否定,从而产生自卑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有一些贫困生心理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会对富裕学生存在怨恨情绪。当抑郁、自卑、不断累积而又无法排解时,贫困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消极行为甚至自我放弃。

(3)人际关系敏感和孤独。贫困生对人际关系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加入学生社团,他们往往社交面狭窄、自我封闭、不愿主动与人接触。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贫富差距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少部分来自市镇较落后地方。这些家庭物质贫乏,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收入低微、生活困苦导致了他们在培育子女的教育花费上也低于其他群体。富裕与贫困的强烈反差使得一些贫困生容易心理失衡,产生羡慕、嫉妒、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

2. 家庭环境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贫困生的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不高,或者父母长期患病。由于家庭压力大,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自信心。为了避免伤害,贫困生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卑甚至退缩。

3. 认知偏差是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问题差异显著,但是并非所有的贫困生都有心理問题,也有许多贫困生非常优秀。自我认知偏差是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错误的自我认知,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待事情的看法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家庭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重视贫困生的感恩、励志教育

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理想。对于贫困生而言,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比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经济援助是暂时的,而树立远大理想并付出实践却能受惠一生。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让贫困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示自身才华、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尊和自信。

2. 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特别关注具有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学校心理教师可以和这些学生进行畅谈,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3. 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闭锁性强等心理特点,建议学校开展新生适应、潜能开发、人际关系协调、情绪和压力管理等团体辅导活动。贫困生可以在团辅活动中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信心,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幸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生大多来自不完善的家庭,他们的成长中更充满着隐患,了解他们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做好帮扶刻不容缓。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 230011)

作者:汤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出现大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不断增加,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響,有些甚至影响了高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所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全方位的信息开放为其提供了成才的广阔舞台,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这是机遇,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的严峻挑战便是——心理健康出现隐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一名大学生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做过十分专业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在校的大学生的访问,主要因素都是来自于应对应对家庭因素,与自身在学校应对挫折的能力,自我心里暗示调整心态的能力,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老师朋友的社交能力。这些因素是在校大学生产生心里问题的主要因素,能够有效的调整,疏通自己的心态问题,是在校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也是大学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难题。

由此可见,在具体鉴定心理健康标准时,一般应该从学生在校的生活环境、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心态的调整、与学校老师与同学的社交能力、受外界环境影响自我调整意识水平等来把握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在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领域高学历的人群,一直被认为最为健康的人群。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外在健康的角度看,处于这种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是经过在学校多次专业的外在身体健康体检而得出的不专业的结论。但是,这只是单方面的从科学的人体健康方面而言,如果需要从专业的心里健康角度而言,这种情况可是不乐观的。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第一、适应不良带来的心理问题

适应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素质。适应是一个人通过调整自身,让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适应环境,处于和谐良好的生存状态。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改变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能力不足,而出现各种适应问题。常见的适应问题又有以下五个方面: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②、角色定位失调;③、学习焦虑;④、社交孤独;⑤、生活烦恼。

第二、人际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心理问题

我国已故著名的心理卫生家丁瓒生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洛克菲勒就曾经说过,如果在阳光底下所以的东西都能用钱来买的话,我愿意出最大代价买的东西是良好的人际沟通。从中也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们就面临着许多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同学、新的室友、新的老师、新的朋友、新的班级、新的学校等。可以说,上大学之前,新生都对大学中的人际关系有过一个美好的想象:纯洁、友爱、真诚、无私、互助、和谐……然而,在新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种种题都活生生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方面:①、不敢交往;②、不愿交往;③、不善交往;④、不懂交往;⑤、缺乏技巧。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动态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式又极其复杂。

一是外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对在校大学生的心里和自控能力的冲击,学校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管理方法,系统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加快大学生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家庭因素,主要来源于家长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关心,能够有效的与孩子和谐沟通。帮助在校子女解决问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父母与学校的配合加上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来掌控。

二是个体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生理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个人生理因素影响包括自身的身体缺陷。比如高校中也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残疾学生,这些生理因素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挑战。一般相对来说,人的心里是不能通过家族遗传的。个人的心里因素,主要体现在于个人的气质,对于自己不自信,还有家庭的经济环境比身边的朋友差而造成自卑。从而导致自己的心里产生问题,严重的会造成心里扭曲。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首先,社会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认为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以后的社会工作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校只是以为的学习,没能够重视社交,心理健康的调控能力,能够有效的转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是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努力。

其次,学校需要开展在校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如善用课堂资源,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相关课程,或者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好好利用校园媒介,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刊、校报、广播、微信、微博、QQ平台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善用师资力量,不仅要对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师资进行培训和发展,也要对其他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老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助人工作,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可以有求助的地方。

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来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与外在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在心里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在未来的路走的更长更远。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

[2]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

[3]李静.心理学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

[4]周颖芳.案例教学在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5期.

[5]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7月.

作者:成静

上一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论文下一篇:创新发展城建档案事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