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探討积极心理学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9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学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理学的基础上使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

第一篇: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

基于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理论的事实孤儿消极情绪调节

摘  要:“事实孤儿”因为家庭原因造成他们缺乏情绪管理技巧,情绪表达和抑制情绪的能力有所欠缺,这十分不利于他们青春期的成长。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视角探究团体辅导对于“事实孤儿”消极情绪调节的作用。结果:团体辅导在“事实孤儿”消极情绪调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后续研究拓展探索。

关键词:事实孤儿、团体辅导、负性情绪

1 引言

“事实孤儿”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属于弱势的一方,种种因素导致他们身心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持。现阶段对于事实孤儿的帮扶工作大多停留于社会工作和个案扶持上,而对于事实孤儿心理团体干预涉及较少。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由于事实孤儿人群较为分散,这使得研究工作成本过高,集中干预较难。

事实孤儿由于家庭原因,缺乏父母这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植琳雅和林欣欣认为,事实孤儿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完整的家庭教育,他们自身建构积极情绪的因子不足,同时自身对情绪管理的能力有所欠缺,他们消极的对待人生,对外界和自己缺乏信心,最高导致不良情绪难以排解,造成心理障碍,甚至越轨行为[1]。这些不良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对事实孤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积极心态的建立非常不利。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学者都其进行了不同角度及深度的研究[4],其中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理论便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又名小组辅导、团体咨询,是积极心理学角度重要干预方式之一。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在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2]。团体辅导还能够提供团体社会支持。但普通团体辅导对于事实孤儿来说并不适用,因事实孤儿分布较为分散,很难进行集中干预,而本研究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团体辅导技术对事实孤儿情绪的调控。本研究让事实孤儿参与到其他团体中,从不同的团体中得到不同于日常环境的社会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事实孤儿能有效地调控消极负性情绪?

本研究附着于公益项目,于乡村夏令营中进行实施,通过测量团体中事实孤儿情绪变化,探究团体辅导对事实孤儿消极情绪调控。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绵阳市丰谷镇、东宣乡及金峰乡等地区各小学随机选取68名儿童,其中男生30名,女生38名,年龄为8~12岁。在自愿的前提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事实孤儿人数为8名。

2.2 工具 采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3]。量表分为两部分,20道题,包括正性情绪测量和负性情绪测量。

2.3方法

2.3.1分组 将68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8人(男生17人,女生21人),对照组30人(男生12人,女生18人),事实孤儿中4名进入实验组,4名进入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系统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2.3.2 实验设计 采用2(前测、后测)×2(实验组、对照组)实验设计。实验组采用团体辅导干预,主题为自尊,以夏令营形式展开,为期7天,每天两次。团辅带领者均接受过为专业教师团队培训。对照组只接收前后测。

2.3.3 统计学处理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1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组内前后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4结果

2.4.1 干预前测量分数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正性情绪得分、负性情绪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4.2 干预后测量分数比较 实验组内前后测得分比较发现实验组的负性情绪有着显著降低,但是实验组的正性情绪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对照组组内前后测得分比较发现无论是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表3)。

3 结果与反思

3.1 结果 见结果可得,经过为期7天的团体辅导后事实孤儿的负性情绪有着明显的降低。这说明团体辅导对于事实孤儿的情绪控制有着较为有效的作用,负性情绪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事实孤儿能在团体中得到较好的心理资源。这对于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方面有着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团体在帮扶事实孤儿提供新的角度。但是本次研究并未出现正性情绪的显著提高,这一情况需要后续研究的探索。

3.2 反思 本次研究是依附公益团队进行,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足。(1)研究所用工具PANAS量表是一种状态性情绪量表,而非特质性情绪量表,其得分更多受到情景因素的影响。在团体辅导中事实孤儿的特质情绪特征是否可以得到改善,这一点本研究未能解答。(2)实验人数过少,推广还需谨慎。(3)夏令营时长原因,团体辅导时间只有7天,时间较短。

总的来说,本研究初步证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在事实孤儿心理帮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事实孤儿的负性情绪,但其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需要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植琳雅,林欣欣:《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载《消费导刊》2015 年第12期,第62页。

[2]  金艾裙,鲁露.团体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适的作用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06):38-41.

作者:周斌

第二篇: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討积极心理学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9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学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理学的基础上使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为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情绪障碍,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有着显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青少年;情绪障碍;干预治疗;积极心理学

[Key words] Adolescents; Emotional disorder; Intervention therapy; Positive psychology

情绪障碍是指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症等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青少年期间的心理症状[1]。比较常见的焦虑、抑郁、学校恐惧症等属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别。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往往性格不稳定,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更大的情绪波动[2]。特别是那些具有负面性格特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可能是一种比较痛苦的消极情绪体验,对生活有消极的看法,经常感到紧张和不愉快,会导致严重的焦虑和抑郁,产生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3]。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期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念,由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明,“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民的实力和美德”,主观经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科学研究开发其制度体系。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传统是互补的[4]。许多心理学家关注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建立的临床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建立了干预系统病因,诊断和建构的积极心理导向。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一般内容,临床干预制度及其实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精神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90例,将入组患者以随机抽样方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使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仅使用常规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1~22岁,平均(13.43±1.56)岁,病史1~6个月,平均(3.91±0.59)个月。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1~25岁,平均(14.97±1.02)岁,病程1~7个月,平均(4.11±0.7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均衡性较好。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11~25岁,性别不限;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5];③患者本人和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认定符合伦理要求。排除标准:①排除有智力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者[6];②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1.3方法

在对照组的心理干预当中,给予患者常规的运动、饮食、清洁以及常规心理干预工作,促进患者对待生活保持一种积极的认知,让患者认为自己可以更加聪明更具有魅力,不断地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同时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积极的集体活动,让患者的生活逐渐远离消极的事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首先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主流心理学以个人消极心理层面为研究目标的局面,加強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态调整。通过实施劝告、安慰、支持、解释、保证等言语交流,使患者树立与情绪障碍抗争的信心;认可青少年内心当中的美德和价值观,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关注人性的优点,而不是弱点。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对青少年的美的培养进行正确引导,以填补正常心理活动当中的心理学研究的空白,促进青少年人性积极一面的恢复,通过挖掘处于困境当中的青少年个体的自身潜能,可以做到行之有效的预防。通过教育纠正患者对多方面情绪的错误认知,向患者传播正确的情绪障碍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理念;动员家庭及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如放松训练、正强化、生物反馈及暗示治疗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分析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原因,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以下假设:“真正”的情绪障碍是缺乏一种性格或美德的力量。性格力量与精神障碍的原因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关系,即特定的力量可能减少特定群体发展的障碍。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寻找幸福的真谛。

1.4 观察指标

心理健康评估[7]:治疗后1个月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项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动的节律性、意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每一项满分为10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抑郁症状的治疗进行简单的评估[8],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为各条目累计分除以80,得分0.5分以下的患者为无抑郁,为治愈;0.5~0.59分为轻微抑郁,为显效;0.6分以上为中至重度抑郁,为无效。统计患者在心理干预后出现的抑郁、恐惧、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和情绪障碍复发率,并对此类数据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评估情况

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耐受力、心理活动的节律性、意识水平和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等健康状况评价,明显优于采用基础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积极心理学干预后,出现恐惧、焦虑、愤怒不良情绪障碍发生率为1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结束后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抑郁症状评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后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情绪障碍,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0,P<0.05)。

3讨论

焦虑和恐惧是由于第一次的创伤经历而深刻植根于潜意识当中的心理现象,体现在内部矛盾和预防冲突中[9]。有研究理论认为[10],青少年早期经历了母婴分离的不安全感和未满足的情绪需求,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孩子个性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母亲的情感态度和教育[11]。行为主义理论是通过学习条件反射,如一些焦虑相关的性状或神经质的母亲,经常对青少年造成负面情绪,从而使焦虑的孩子更加倾向于不良情绪的发生,获得焦虑和恐惧[12]。相关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焦虑抑郁与消极的看法、在新情况下遇到各种紧张事件、生活上的矛盾无法解决,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严重的精神刺激更有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13](PTSD)。临床观察表明,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往往都受到了来自父母过多的关注或过度的干扰。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诱导青少年发现事物中积极的一面,进而对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13]。积极心理学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成为一种心理学干预趋势,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情绪障碍当中,Proyer RT[14]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青少年幸福感,可以激发兴趣和个人潜能,并且降低抑郁水平。

积极心理学倡导普通人群处理如何在良好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如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更好地在某一领域充分发挥潜力等方面相关心理研究[15-16]。要求心理医生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治疗情绪障碍,使人类生活更丰富,充满意义,识别和培养人才[17]。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心理学放弃了两项任务,成为情绪障碍的科学治疗,导致各种研究重点包括情绪障碍、并发危机及相关治疗、成瘾、少年犯罪等方面的问题,但并不认真对待人类发展的积极因素,导致传统的普通公众心理学被认为是病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18]。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美德和积极特质及如何让生命具有意义的学科[19],与现有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主要区别在于已有心理学主要针对病态人群,而积极心理学针对普通人群同时,前者更强调从病态到健康的过程,后者则研究如何让正常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就研究本身的取向和目的而言觉得后者很有价值。关注点发生了改变,并且每一个发现都可能为人类幸福带来很大影响[20]。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研究方向分流。比如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特质等。以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为例,无论多么强烈的积极情绪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恢复原有状态。也就是幸福并不是源源不断的,它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心理治疗有三个问题:第一,无论是心理治疗研究结果,非实验性研究对各种疗法的整体效果的结果都更大。实验研究结果对特定的效应治疗;第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时,往往会对自己的特点进行细化,即几乎所有类型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比较有显著影响,或者当显示具体效果小;第三,研究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都发现了几乎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这表明有效的心理治疗,治疗师有意或不使用“非特异性”、“技能”和“深度策略”[21]。积极的心理干预将成为缓解传统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的新兴治疗技术的有益补充,将导致积极的心理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力量[22]。预防是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机制,积极心理学普遍的预防观点是很多人力量可以对抗情绪障碍,减少缓冲,包括勇气、未来感、乐观主义、人际关系技巧、信念、希望、忠诚、毅力、适应趋势、洞察力[23]。所以预防青少年情绪障碍需要做好以下三点:①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化解消极情绪,提高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发掘自我价值,树立正确认知,激发青少年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最大潜能开发和利用。③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学校支持、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家关系、来自他人的鼓励与赞美,都有助于产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总而言之以上积极心理学干预,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积极心理学会用心理和认知的方法重构现实,关注积极的方面,这点看起来跟自我安慰类似。但其重要的区别是:积极心理学是通过换一个角度看事情,拉长时间看事情的方法来重新看待现实,找出改变的方向和方法[24],而不是否认事实、“自我麻醉”和“即刻忘却”。现实是客观的,但是看法可以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在承认一个事实侧面的基础上,看到不同的侧面;在承认此刻事实的基础上,看到前因后果、长远改变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是:承认客观的现实——积极重构现实——找出改变的方法去行动。当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实践应用尚不普及,同时人的情绪是天生存在的,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其意义。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心理的作用,扭转人的消极看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而爱、快乐、乐观主义、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心理体验则研究得较少或还未涉及。积极心理学批判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注意到了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群体、文化、社会背景等外部环境的联系性。积极心理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其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环境适应能力评分(7.68±0.55)分、心理耐受力評分(7.70±0.37)分、心理活动的节律性评分(8.00±0.57)分、意识水平评分(7.95±0.33)分以及心理受创后的康复能力评分(7.31±0.41)分均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积极心理学干预后,出现恐惧、焦虑、愤怒不良情绪障碍发生率为15.56%,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评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电话和门诊复查,观察组回访发现有3例(6.67%)复发情绪障碍,对照组有10例(22.22%)复发,表明积极心理学不仅能提高和改善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还能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健康的兴趣与爱好,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所有积极心理学干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指数上,更在于降低不良情绪反复出现的风险上,所以在今后更需要重视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

综上所述,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在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认知行为,在积极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青少年自身的人际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潜力和积极品质。但是在青少年情绪障碍进行干预时,还应重视对于不良情绪的预防工作,通过扩大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监测力度,及时对有潜在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治疗,以此提升治疗效果,也为后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积极心理学干预青少年情绪障碍,不仅仅关注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还要从经济、文化、政策法规方面制定和创建和谐美好家园,尽管后面的路还很长,但积极心理学已经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开启激发潜能、提高兴趣探索幸福之门。所以积极心理学干预治疗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有着显著效果,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复发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郜见亮,刘寰忠,周晓琴,等. 男性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防御机制的现状调查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 28(2):93-95.

[2] 闫煜蕾,王珊珊,唐淼,等.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0-15.

[3] 周晓琴,李泽爱,李晓驷,等. 犯罪青少年和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特征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2):1783-1787.

[4] 李宏,宋丽萍,何兴鑫,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预防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6,37(3):37-40.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 济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6-158.

[6] 王垭,李小麟,杨涛,等. 音乐疗法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12,27(3):118-120.

[7] 陆勤,陈小刚,王冰,等. 广州地区出国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0-752.

[8] 梁胜林,曹世林,沈晓维. 绍兴市区中学生情绪障碍与生命早期应激相关性研究[J]. 浙江医学,2016,38(4):264-267.

[9] 李甜甜,曹建琴,路文婷,等.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90-1593.

[10] Purper-Ouakil D,Franc N.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ren[J]. Rev Prat,2010,(60):783-787.

[11] 吴国连,王惠梅.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6):601-603.

[12] 雷晓梅,杨思萍,刘利,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焦虑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2):1249-1252,1256.

[13] 刘巧云,范顺娟,段弘艳,等.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础理论及其对语言康复的启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5,13(5):387-389.

[14] Proyer RT,Gander F,Wellenzohn S,et al.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in people aged 50-79 years:Long-term effects of placebo-controlledonline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J].Aging Ment Health,2014, 18(8):997-1005.

[15] 程芳,胡珍玉,张文武. 宁波市2123名中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7):122-126.

[16] 刘洋,张伟波,蔡军.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特征与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2):53-56.

[17] 吴丹丹,陈一心,李沙沙,等. 情绪障碍儿童依恋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0):896-898.

[19] 徐敬.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7):142-144.

[20] 宋丽萍,何兴鑫. 抑郁障碍积极心理学“优势探索”干预[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950-952,953.

[21] 韩宗胜.积极心理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119-1121.

[22] 白延丽,顾立学,张锦英.心灵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6,37(14):66-68,78.

[23] Muller R,Gertz KJ,Molton IR,et al.Effects of a tailor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well-being and pain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painand a physical disability:A feasibility trial[J]. Clin J Pain,2016,32(1):32-44.

[24] 胡婧. 積极心理学及其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6-7.

[25] 钟暗华.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26] Fredrickson B.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and build[M].Devine P,Plant A.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Burlington:Academic Press,2013:1-53.

[27] 李小光,徐娅霞. 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66-268.

(收稿日期:2017-07-24)

作者:董莹盈 占建华

第三篇:利用积极心理学改善技工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研究

技工学校学生作为技工院校学习的主体,因受自身、社会、家庭的影响,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影响高级技工班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五年制高技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并通过实践,探析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技工学校学生因受自身、社会、家庭的影响,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很多学生平日作业靠抄袭,甚至迟到、旷课。对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若不加以引导,则无法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国工匠”,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待。

相比起普通中小学,技工学校学生厌学现象普遍,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学现象,社会的关注度少。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升入重点高中,考上好大学,才有好的未来。而到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都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他们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校园中有的教师对厌学学生不管不教,认为只要这些学生不出现打架斗殴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些孩子,成为了教育的“弃儿”。

没有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只是缺乏让厌学的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动力。积极心理学近年来被普遍运用于国内的基础教育,是否可通过积极教育视角,采取一些方法方式,重新树立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的信心,改善他们的厌学情绪。笔者在汕头技师学院高级技工班学生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积极教育实践。之所以选择高技班的学生,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到了在校第三、四年,一方面缺乏那种初入学校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因主要以职业性为学习目的,大多学生在周末都会在外兼职,迫切希望早点踏入社会工作,缺乏自我约束和对学习的计划性,有的知识无法让他们获得立即的收益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厌学”情绪更为突出。

二、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

马丁·赛利格曼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提出要创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病态,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现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并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赛利格曼认为,学校不应该执着于考试成绩提升,为使学生成就水平实现最大化,学校不仅仅帮助学生获取优异成绩,而同时应该把幸福和品格构建教授给学生。我国教育长时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忽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批评规训学生,忽视鼓励表扬学生。因此,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界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

对此,我国陈振华教授对积极教育给了如下定义:“积极教育是以积极的态度来重新审读教育,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从调查中和教学中笔者发现,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们也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也渴望有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更需要我们用积极教育进行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生态度。

三、汕头技师学院高技学生厌学情况及原因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高技学生的厌学情况,笔者邀请了汕头技师学院高技技工班不同專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具体步骤如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1份,有效答卷135份,调查时间为2019年11月14日—18日,调查利用问卷星平台,采用集中场地集中答卷的方式,测试前笔者就答卷需注意的事项对调查学生进行辅导。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19个问题,主要了解学生基础情况,并对学生是否存在厌学情绪、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学生厌学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增加调查的可信度,在全院不同专业高级技工班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此外,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还对自己所带电子商务专业高技班的3位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

2.调查对象

在问卷有效的前提下,总共有汕头技师学院高技大专班141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有来自农村、城市、县城等不同地域,专业也不相同,有电子商务、美术设计、汽车维修、烹饪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绩也不尽相同。

(二)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详见表1。我们发现,自认为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超过69%,而逃课逃学的学生约为15%,有接近10%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根本不感兴趣。由此可见,高技学生厌学情绪是普遍存在的。

学生的厌学情绪可能影响到学业成绩,并在课上课后的学习、对成绩的关注度等多方面有所表现。笔者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表现进行调查,详见表2。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自身学业成绩大都仅仅满足于不挂科就可以。课余时间无法保证学习的学生超过54%,迟交作业、抄作业甚至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约占20%,上课会打瞌睡的学生占44%,会玩手机的学生占33% ,会跟别人聊与课本无关事情的学生占53%,挂科学生超过20%。结合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等诸多因素,教师在设置期末考试题目时一般不会为难学生,大都使用基础的原理题和操作题,但依旧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挂科。由此可以看出,高技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容乐观,上课的精神状态不佳,自我要求比较低,自制力差,且无法对每一个科目进行自主规划学习。

只有清楚了解学生厌学的原因,才能提出更好的对策。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学者将技工学校学生厌学情绪归结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4方面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佳;家庭的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学生学业漠不关心,家庭亲情关系等;学校因素包括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的学习氛围及课程的设置;社会因素包括网络的影响,社会对技工学校学生偏见的影响等。笔者在调查中将以上因素进行了验证,发现这几个因素确实对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影响。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对高技学生,教师的上课水平,学生对该课程是否感兴趣,手机网络的影响,学生本身的基础及班级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厌学情绪的最主要因素,详见表3。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对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若是教师在言语上对学生造成打击或经常使用消极的语言暗示,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的学生在来学校之前就已存在了厌学的情绪,详见表4。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善高技学生厌学情绪的策略

(一)运用积极的学生评价,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不理想,因此被学校老师认为是差生。这部分学生表现在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我什么都学不好学不会的想法而不愿意去学习。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技工学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这样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首先,帮助他们满意地对待过去,可让学生回忆过去的一些美好幸福的事情,这样才能以更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其次,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使用适度恰当的评语积极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虽学习成绩一般,但他们擅长音乐和体育,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被肯定,也发挥了这些学生的特长。对学生不擅长的科目,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置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肯定的学习测验方式,并表达对他们学业的期望和信心。在学生学业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此外,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在公开场合,多对学生进行鼓励。积极心理暗示不仅仅依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校也应配有心理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自卑心理进行辅导。

(二)使用积极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并不强,很少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在问卷中,718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枯燥无味是影响其学习认真程度的因素。笔者认为,教师上课的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教师应探索使用积极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利用科技进步来改善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以传授给学生知识为目标,一味地灌输式的讲授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好奇感和兴趣。教师需根据所教授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可根据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将游戏化教学、对分教学、一体化教学等积极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中。游戏化教学通过精心编制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堂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师生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得到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一体化教学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在课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新的教学模式可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改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应该多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制作慕课、微课,促使学生多感官的学习。使用积极的课堂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并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品格构建,让学生找到幸福感。

(三)使用积极的班级管理方式,营造学习光荣的群体规范

好的班风和学风对于班集体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建立班级学习型组织。这时班主任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形象,采用积极的管班带班的形式。比如:召开积极主题的班会,以《我很重要》《激励你自己》为主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通过记录班级日志或让学生每周把幸福的5件事情记录下来后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幸福感。鼓励、表扬班级发生的好人好事,可在教室布置好人好事宣传栏,对班级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以此在班级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示范。

在访谈中,受访学生表示课余时间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比较多。故此,可充分发挥网络积极的一面,如: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班级学习之星学习经验、学生竞赛获奖感言等内容,并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参与互动和转发上来,以此营造学习光荣的群体规范,改善学生厌学情绪。

(四)利用多种途径,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心,自制力,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心理品质与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比较大的关系。故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可通过开展积极的团队心理拓展活动,丰富的第二课堂,比如校运会、元旦晚会表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现自我价值。此外,在学生学习之余,给学生制造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如进行校门口环境打扫,做马路交通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去,并从中体验到自身价值和义务劳动的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技工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和现场实习教学,让学生提前进行工作角色的实践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幸福感。

五、总结

技工学校高技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影响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厌学情绪不一定通过传统的严格管理、批评的方式来转变。对自卑心理的学生,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气馁和沮丧。对后进生和屡教不改的学生,严格管理对他们行为上的改变起不到多大作用。学生厌学情绪的改善可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进行积极教育,可通过发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使用积极的学生评价和教学方式方法,并用积极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以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至于运用這些策略改善学生厌学情绪的效果,还需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责任编辑何丽华

作者:陈贤博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钢结构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