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点和难点,农村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篇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 要:通过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创收增收渠道,有助于乡村振兴。针对农村社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江苏省溧阳市首先在各乡镇组建以地域划分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以其为例进行研究认为,通过集团管理模式共建、优势项目互补、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团队互助的合作模式,采用取长补短、抱团取暖、共建共享的方式,能促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实践探索;溧阳市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开放大学分部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G18A1450Y);2018年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社区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JK-JZ2019001);2020年江苏终身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常州的实践”(项目编号:20SZJA001)

作者简介:葛俊芬,女,常州开放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虞文萱,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社会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农村社区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队伍,成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新课题。基于此,江苏省溧阳市抓住机遇,通过整合邻近区域社区教育和社会资源,使社区教育中心和地方企業、行业、学校、部门抱团合作,实行管理模式共建、优势项目互补、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团队互助的、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集团合作模式,为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功能定位

李伟林认为社区教育集团是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区域内社区教育院校发起和管理,由若干社区教育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成的,是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团体[1]。当前的社区教育工作大多存在教育资源有限、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而江苏省溧阳市对此进行了突破和尝试,首先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实践探索。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是为了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均衡发展,以邻近区域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教育模式。笔者试以溧阳市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运行为例,对其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

(一)以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为基础,形成教育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标志着国家把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农村产业建设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股适合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教育合力。叶澜教授把这种服务能力叫做“社会教育力”,她提出应当把企业的职业培训提升到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有尊严地生活和使劳动成为实现人自由发展手段的高度[2]。这说明“社会教育力”有其特殊的魅力,是社区教育提升社会服务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突破资源和机制瓶颈的重要手段。如溧阳市教育行政部门以一个或几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集团建设的牵头单位,整合当地的学(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等相关单位组建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发挥各方主观能动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教育合力,发挥1+1﹥2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集聚发展。

(二)以资源整合、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促进教育均衡

从社会发展来说,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同时肩负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集团建设需要通过内部成员单位的互需、互动、互惠、互利,最终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由于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薄弱,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要考虑合作之后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有足够的方便快捷。如溧阳市建立的北山社区教育集团、南山社区教育集团、长荡湖社区教育集团等几个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基本上都是由临近几个社区教育中心或几个企业、行业、学校、团体、培训机构、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等建立集团合作关系,以便于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资源成为促进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独特优势,成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助力。

(三)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注重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必须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群体的人力资本质量[3]。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对技能提升的需求更迫切。在注重社区教育集团规模、质量、效益、品牌相统一的基础上,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运行紧紧围绕集团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合作项目,通过合理的、优化的资源配置,使社区教育由粗放办学向精准服务转型发展,能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实用新型技术的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

二、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实践探索:基于江苏省溧阳市的考察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考虑区域发展整体情况和发展特色。为了解决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级市,溧阳市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并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模式。

(一)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力量合作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从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研究角度来看,需要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主导力量,发挥他们统筹指导服务管理的作用,整合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进一步助推“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如溧阳市北山社区教育集团将北山片区的竹箦镇、南渡镇、上兴镇3个经济大镇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资源整合,上联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下挂村(居)民学校,同时结合地方资源,联合溧阳市千里马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溧阳市一大教育培训机构、溧阳宏达电梯技术培训中心、常州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溧阳市华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力量成为紧密型成员,制定集团章程,规定“以服务培训促进公益培训,以培促教,强化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广大从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创新创业能力”[4]。溧阳市北山社区教育集团成立后,根据社区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师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分工,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劳动。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按照溧阳市优势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集团的实际培训能力,规划集团培训内容。常规培训包括球类、琴棋书画类、舞蹈类等方面的活动;公益类培训有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应急救护培训、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等;服务类培训包括电梯行业的安装维修、电梯司机和安装管理员培训、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起重安装指挥、起重机械安装管理培训等,真正实现了培训项目的多元化、立体式、共享性。集团充分考虑了当地电梯业务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以此构建培训课程、打造师资团队等,建立集团内资源互补链接,不断提升集团电梯技术培训质量。溧阳市的先行先试做法是对现有社区教育“单打独斗”格局的大胆突破,是盘活、整合区域社區教育资源的创新举措,在此基础上,区域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模式基本形成。

(二)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项目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通过构建新型项目管理运作机制可以有效破除其社区教育机制性缺失的弊端。以社区教育项目建设为抓手,溧阳市教育行政部门整合11个社区教育中心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品牌项目特色化建设。以社区微课建设为例,由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牵头,以项目共建的形式成立特色化建设的短期社区教育集团,制作了微课“天目湖鱼头”“溧阳扎肝”“天目湖白茶”“游子吟”“史侯祠”“上宅里将军马灯舞”“1号公路”“寻芳旧史 和美溧阳”等系列课程,既展示了地方特色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并以项目共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中心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打造了溧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微课品牌,成为溧阳市社区教育的新名片。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市宣传部、文明办、旅游局、团市委等部门还共同参与了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和研学基地的认定工作。社区教育集团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社区教育“一村一品”,目前已认定社区教育游学项目16个,中小学研学基地11个等品牌项目,以游学和研学项目基地建设为抓手,丰富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方式。这种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学习共同体互助共学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社区结构与内涵的变迁,以及社区居民的相互依赖对社区治理与学习生态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政府的教育供给、社会的教育供给与草根互助学习、互补发展。继瑞典“学习圈”之后,社区学习共同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形态,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的、因共同学习而结成的能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5]。社区教育集团根据学习对象层次、学习内容需求、学习规模大小、学习时间安排等不同情况,由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建立了按学员需求为导向的学习共同体,如应急救护学习群、电梯安装学习群、果蔬栽培学习群、健康娱乐学习群、传统文化学习群、水产养殖学习群、民宿管理、宾馆服务、旅游服务等若干互助学习圈。在这些组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参加培训的农民和企业职工白天可以正常上班,下班后可以用手机微信群、QQ群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或进行在线问答,真正实现送教送培到工地、田头,带着农民学技术、学技能。这种学习模式简单、灵活、多样、易操作,更适合农民闲暇时碎片化学习、交流,能帮助农民提升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带着农民学、帮助农民富的目的。通过社区教育集团平台,可以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讲座、培训等,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教育、文化、旅游、环境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溧阳市创新性地把区域内主要的红色文化、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成“金山银山”,打造成远近闻名的365公里“溧阳1号公路”;在此基础上,社区教育集团组织当地有丰富经验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技专家,以需求为导向对农民进行精准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当地农民农业技能,以传帮带的形式,打造农业“一村一品”;通过电子商务培训,采用直播带货等信息化手段,把公路沿线一些特色种养植基地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品质与内涵。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各类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展基于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发展的实践探索,虽然未必冠以社区教育集团之名,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之实,其运行中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溧阳地区社区教育集团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其他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社区教育集团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资源整合力度仍显不足,未能充分整合区域内的成人中专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师资资源、专业能力资源、科研能力资源、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或者有些集团虽然名义上整合了一些院校、企事业单位资源,却由于未能形成集团内部的互动、互惠和协同机制,部分主体虽参与了集团但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社区教育中心尚未建立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缺少项目化的运作和品牌化的效应,各类主体无法深入参与社区教育,没有形成资源的有机融合,尚未真正意义上形成社区教育的合力。

(二)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有待强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关键,而当前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部分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设施简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弱,农村社区教育能力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学习的迫切需求和美好愿望。(区县级)社区培训学院大多位于城区,较难将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资源直接辐射到农村。基于此,建设惠及全民公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区教育,把城市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提供给有迫切需要的农村,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资源需求的强烈心声,也是我国社区教育今后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是社区教育资源由供给侧改革向需求侧满足的目标和任务,也是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专职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教育集团建设需要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在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制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部分乡镇基层社区教育中心的管理人员由中小学即将退休的校长兼任,年龄偏大、队伍不稳、素质不齐,他们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发展理论与研究的培训,社区教育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在基层社区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部分教师因为聘用关系在中小学,工作岗位在社区教育中心,导致其职称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这也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

(四)管理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多元主体形成的社区教育集团因其主体性质、利益诉求的不同,更为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在业务上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重点是各级各类学校。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落脚点主要是乡镇、街道及社区,而教育行政部门对街道社区没有管理考核职能和权限,再加上基层对社区教育投入的人才物不足,主要靠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社区教育的情怀开展工作,尚未形成操作性强、适合社区教育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影响了社区教育集团的活力。在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牵头单位作用和其他成员单位的核心作用,都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进一步完善。

(五)社区教育集团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加大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年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县(市、区)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4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即使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有些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也亟待解决,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农村地区,总体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不足,部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由于没有独立账户而导致经费挂在当地乡镇财政账户或中小学账户中,经费使用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条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着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建设。

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路径突破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这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而推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是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整合各類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建设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从以下路径突破。

(一)开展项目运作,注重品牌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建立课程建设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系列课程。如: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战略进程中探索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实验,把“游”和“学”紧密结合、相互融通,推进青少年校外实践学习和老年人休闲娱乐学习,明确“乐学”主题和“乐游”线路,开发游学课程,打造游学项目品牌;让社区教育与社团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品质;开展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面。

(二)职社合作互助,注重均衡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可以整合职业院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资源,使其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的兼职教师,也可以让有能力有技术的学校领导资源到企业培训中心任职,如此,职业学院老师可以把专业知识、管理经验送教到田间地头,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供给;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集团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又满足了企业对社会教育服务的精准需求,实现资源最有效的整合与利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的过程就是以企业为纽带,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均衡、融合发展的过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职成深度融合,能让农民和职工得到最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教育实惠。

(三)打造师资团队,注重辐射推广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以及持续推动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打造一支能上课、上好课、深受社区欢迎的社区教育本土名教师。因此,充分整合区域资源组建社区教育讲师团,由名师引导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对社区教育骨干教师开展专题性、针对性的系列培训,可以提升乡村教师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团队协作、共同发展,可以孵化优质社区教育课程,培育优秀社区教育师资,形成“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定期培训”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的核心能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机制体制,注重考核评估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社区主动作为、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各地要建立社区教育集团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定集团相关管理制度与发展目标;集团要明确考核评估要求,以考核评估督导制度促进集团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增加社区教育需求供给,调动社会资源的有效参与;要考核评估社区教育中心对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業务指导能力、社区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教育培训服务的规范性和培训质量的有效保障等;对社区教育集团的统筹协作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参与单位的意愿程度、相邻社区教育机构的分工协助、节约办学成本的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精准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充分调动各合作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集团的可持续、良性化发展。

(五)加强经费保障,注重能力建设

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社区教育经费有了保障的同时,必须配套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严格明晰经费列支范围和标准,加强经费使用绩效评估考核。在人财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要加快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要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集团建设;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项目资助、活动赞助、提供设施设备、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等方式举办社区教育机构或支持社区教育集团发展。

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在统筹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是供给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形式,是为农民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源的创新模式,是为农民提供精准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民技能、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是突破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瓶颈与困难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高等继续教育,2014(5):55-57.

[2]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3-10.

[3]马建富,郭耿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J].职教论坛,2018(10):18-24.

[4]王中.社区教育集团的利益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职教通讯,2020(6):1-6.

[5]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重拾共同体生活的现实载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8(9):64-69.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iy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GE Junfen, YU Wenxua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group; practical exploration; Liyang City

作者:葛俊芬 虞文萱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篇2:

终身教育背景下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对策探讨

[摘           要]  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点和难点,农村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新途径、新对策,充实数字化课程资源、加强社区建设、优化教育内容、师资力量多元化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关    键   词]  农村;社区教育;完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促进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实现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2016年8月,由教育部等九部委发出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促进我国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且特别要重视解决农村社区教育短板的问题,促进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广大的农村分布范围广、人数多,村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是教育的低洼地带,也是教育的难点所在,农村社区教育是填补低洼、解决难点的关键,它对构建学习型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国家战略与历史机遇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数字资源缺乏

互联网的普及,使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互联网+教育”为人们搭建起终身学习的广阔平台,它使数字化学习的方式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近几年数字化课程资源急速发展,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基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农村社区运用数字化资源可以改变地理条件给农民带来的局限性,有利于村民开阔视野,提升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能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遗憾的是,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唯独面向农村的资源非常缺乏。我国目前社区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组织,各大高校及社会机构开发,面向的对象还是以城镇社区教育为主,面向农村的少而又少。这对农村社区的教育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急需获得发展。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平台缺乏,村民获取教育资源困难

通过互联网搜索,目前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平台主要有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网以及各大高校网站,但这些平台基本都是面向高校教育,专门面向社区教育的网站没有,更不用谈农村社区教育了,村民想要获得课程教育资源必须通过搜索引擎。研究者对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调查也显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不足,并且很多农民对“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并不知晓,而这个方式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即使对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对村民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宣传都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也是农村社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偏向技术性教育,乡土教育缺失

在农村,人们对教育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如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几乎没有概念。村民能接触到的几乎只有简单、短暂的技术培训,因为这对他們来说才是有用的。在大部分人眼里,农村社区教育就是技术培训,笔者在浙中某市的社区大学,学校下乡去上课的都是实用性的农业技术,其他的几乎为零,而这对推进终身教育显然是不利的。成人教育理应由文化知识、公民素养、技术能力培训等几大模块组成,是减少贫困、推进公平、发展民主、提升个体竞争力、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农民的归属感降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实际出发的乡土教育能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农村社区教育乡土教育的内容十分匮乏,亟待充实。

(四)教育方式脱离实际,村民参与度不高

总体来说,村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是不高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和实际脱节,课程授课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教师,他们的授课方式、内容还是习惯性地利用自己学校上课的模式,这对村民们来说要完全接受还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少数针对性强的技术指导培训外,其他课程村民的主动性不高;其次,社区教育还是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时间和地点的安排都是固定的,这对农民来说参加培训就没有非常便捷,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集中培训为主的方式就过于落后了;再次,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农民总体上文化程不高,没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当他们在农业生产上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首先寻求的不是专家而是经验,而文化素养的学习意识就更低了,他们认为技术培训还能有点用处,文化素养类课程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被他们看成是没用的课程,这就制约了农民整体素养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五)师资力量单薄,制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师资主要有:社区大学(国家及地方开放大学)教师、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专家、志愿者等。在这些师资力量中,专职教师几乎没有,相对比较专业的是社区大学教师,但他们也都不是专业社区教育者,他们实际上最主要的工作并不是社区教育,而是以学校其他工作为主,充其量也还是兼职教师,并且是以其他工作为主的兼职教师,目前社区教育的教师还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专家都属于兼职教师,他们在社区需要的时候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农民进行指导和服务,属于临时性兼职教师,他们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解是缺乏实践的基础的;志愿者往往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受社区邀请对农民进行指导,总体上他们的教学没有系统性、持续性,专业性也是参差不齐,人才队伍非常薄弱。因此,各个层次的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人们对专兼职教师的知晓度、认同度不高;志愿者队伍良莠不齐,运行效能低;等等。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对策

(一)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建设专门的农村社区教育平台。通过平台能让农民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平台应当由政府进行开发和建设。在平台上对内容进行归类,归类的原则是便于学习者查找方便,平台的操作适合农民的学习,同时平台也要把重要的其他学习平台设置链接,学习者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可以查找全国重要学习平台的资源。

通过各种途径建设、收集课程资源,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带到农村,服务农民。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应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涉及各个领域,靠单一主体是无法完成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1)政府。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是首先提供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是无米之炊,政府的支持是前提,在政府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召集各方主体参与进来;其次,政府应当主持制订课程标准,有标准和条件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率。(2)高校。高校是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最主要的主体,目前来看,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以社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及其他高校的成教学院为主,如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有上千门课程,其中有部分适合农村社区教育。(3)教师。社区大学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是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对教师的支持可以激发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4)社会组织。包括专业的数字资源制作公司和科研机构等组织,制作公司能开发出精美、操作方便的学习资源,弥补其他学科专业人员的短板,科研机构能发挥特长,用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教育内容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乡土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走进城市,农村的范围越来越小,留在农村的农民越来越少,他们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学习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为他们是最基层的学习者,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习内容的设置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曾经组织农村社区免费培训项目,原来设想因为是免费,农民应该积极性很高,没想到村委会费了好大劲组织,给每个参加的人发方一定的误工费才把培训组织下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都不感兴趣并且觉得学了没有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农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应当针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课程,就整体而言,应当包含实用类的技术培训课程和有本地区特色的乡土教育类课程。具体的,农村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从事专业的种养殖业者:这类农民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但又需要有更专业的人对他们进行指导,因此,这类人适合专家的技术指导类课程,经营管理类等课程,帮助他们成为更专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返乡务工人员:这类人员曾经外出打工,相比其他农民,他们的眼界、视野要宽广一些,他们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愿,对他们的教育课程应当偏向于创业课程,以及和创业相关性较强的如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3.普通农民:这类人员在农村务农,没有资金、技术等资源,开展规模化的种养殖业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经济条件一般,也是农村中层次较低的人员,也是最“闲”的人,对他们更需要进行全面的培训,让他们“有事可做”,重点提高他们的经济意识,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整个经济大潮中。

4.农村妇女:对她们除了根据自身需要的技术培训外,可以开展如广场舞之类的丰富生活的课程、家庭教育、烹饪、健康保健等课程,教育好一个母亲,相当于教育好一个家庭,通过学习,使她们成为家庭的贤内助,也可以是技术能手。

5.老年人:对老年人开展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适合老年人的课程,培育乡村老年学习共同体,使他们老有所乐。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融入本地区乡土教育的内容,让农民有充分的归属感。

(三)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它具有管理、服务、教育等功能。它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社区,社区教育最后的落脚点总是在社区,而我国农村社区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它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也是教育的难点。作为社区教育的落脚点,笔者认为,社区在社区教育中应当发挥以下的作用。

1.集体学习的组织者:农村社区分布范围很广,社区学校或其他学习组织不一定能在每个社区设立,有时设立了学习点,也不一定有专职的人员常驻,这时就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发挥他们的便利条件组织集体学习。

2.学习的培训者:数字化资源的学习需要村民充分利用手机等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工具的应用、平台的使用,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对村民们进行培训,除了集中培训之外,社区应当对那些未能参加培训的村民进行个别的培训,以使数字化学习能普及到每个村民。

3.村民学习的考核员:大部分村民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但如果对村民的学习进行考核,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能激发村民的学习积极性,由社区对村民的学习进行考核管理,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4.社区学习的宣传员:目前,农村社区教育村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参加者并不普遍,这和宣传教育有很大关系,社区应当全面发动,广泛宣传,让所有的人都知晓,鼓励、监督最大多数的人参加学习。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

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的規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包括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学人员,在社区中应当配足师资。但《要求》并没有规定社区具体应当配备教师的人数和比例,而在现实中,配备的人员以管理人员为主,专职教师基本都是不足的。因此,师资力量首先是配备充足的专职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优化教师队伍,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至少提供和当地其他类别教师同等的待遇,把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吸引到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制订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来社区担任兼职教师,如在社区担任兼职教师的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等;建立志愿者队伍,引进社会上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担任志愿者,用他们的特长为村民们进行授课培训,制订激励措施,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长期、持续地为农村社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慧.社区教育视角下的农村成人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4).

[2]李磊.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选择[D].吉林农业大学,2005.

[3]陈娅慧.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4]施健.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困难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8(5):174.

[5]沈于兰.关于终身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探讨[J].职业,2014(35):68.

[6]魏艳,于海燕.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0(z1):25-26.

◎编辑 张 俐

作者:张淑琴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 帮助特殊家庭儿童更好地面对家庭变故,调整心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新任务,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开展这种体系的工作具体包括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与协同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特殊家庭儿童 心理援助体系 构建策略

在我国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中,大多是正常结构的家庭,所谓正常结构的家庭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有能力也有时间承担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责任的家庭,也称核心家庭。而与正常结构的家庭相对的则是特殊结构家庭(简称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父母分居家庭、抱养子女家庭、父母出国或外出打工无暇照管而随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生活的留守儿童家庭,或以上几种现象并存的家庭等,这类家庭往往面临家庭成员不齐、家庭结构不完整,很可能导致家庭功能不全等问题。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优化社区环境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新任务。

一、农村社区构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的意义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指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工作队伍,根据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开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系统。通过这一心理援助体系,帮助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而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并使特殊家庭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小形成关爱社会、感恩社会的心理导向,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

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全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作用。在农村,由于有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成了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专题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加上那些因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等缺损型家庭儿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些特殊家庭的儿童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弱势群体,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就容易出现自卑、逆反、猜疑、恐惧等不良心理,也易导致网络上隐、他向攻击行为、自杀等严重心理障碍。

(二)有利于建构特殊家庭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成长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学校和所在的农村社区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大众传媒。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赖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的积极实现。而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因受其特殊家庭环境的制约,他们的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的支持与关爱,以弥补其家庭环境的缺陷。大多数农村特殊家庭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意识淡薄,且许多临时监护人一般为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教育能力,家长(或临时家长)认为他们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即可,至于教育问题,那就交给学校了,他们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很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环境的典型特征;另外,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经常性地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家校共育,也几乎不与社区沟通,这就使原本应该发挥有机作用的教育整体被割裂,教育力量被削弱,致使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变得艰难。农村社区构建儿童心理防护体系,就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为儿童开辟学校、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拓宽他们的认识视野、交往范围,并搭建学校、家庭联系的纽带,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推进其社会化进程。

(三)有利于发挥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农村社区因贴近儿童生活,有更多的接触儿童的机会,便于及时帮助他们;同时,农村社区与这些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人较熟悉,可以给他们提供实际指导与帮助;社区也可主动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学校沟通儿童在校内外的表现,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全员关爱、全方位关注儿童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的实施途径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农村社区为主导,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改善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协同体系等。

(一)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组织管理系统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管理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统一协调社区各方支持因素和力量,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一直以来在大部分农村社区都处于无人管理、无人过问的状况,致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构建一个有职有权有位有为的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影响因素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是创建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这一机构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是该项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还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将对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这项工作也离不开乡镇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经费投入是该项工作能否长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乡镇政府要及时给予监管,避免虎头蛇尾,这为儿童心理援助体系长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开展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日常工作

在农村社区创建了儿童管理组织机构,也有了工作队伍,还有了一定经费,其日常工作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面向农村儿童(特别是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儿童可能不会主动咨询,工作人员要主动发现问题,动态观察儿童的心理状况,主动找儿童谈心,将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要主动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家长和监护人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养方式。

第二,开展农村社区健康的文娱活动,一些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文体设施,儿童课余没有地方去,尤其是特殊家庭儿童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会到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游戏室、歌舞厅、影视厅等地玩耍。为此,农村社区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规范好各类娱乐设施,如游戏室,歌舞厅等,建立一些有专人监管的儿童阅览室、社区图书馆、资料室、网络、影视厅等,不定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儿童心理成长。

第三,落实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社区环境管理系统,创建一些儿童及家长的活动中心。在农村社区创建诸如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居民之家等儿童与家长的活动场地,吸引儿童及家长课余或业余到这些场所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周边不良环境的改造,管理好各种对青少年有较大影响的社区场所,发现有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应责令其整改,净化儿童生活环境。

(三)建立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

农村社区应将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应安排专人管理这项工作,建立特殊家庭儿童心理预警及应急系统,对特殊家庭儿童不定期进行评估,对有重大生活事件的个体应重点关注,发现儿童有心理危机应及时干预并追踪,同时应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化解儿童心理危机。

(四)建立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协同系统

农村社区在儿童心理成长中对各方力量的协调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儿童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且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更好地完成对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工作,还可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儿童教育知识,并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更多物质与精神援助;另外,社区可通过电话或走访等方式与学校保持联系,经常了解特殊家庭儿童在校表现,与学校共同帮助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还应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要全面开发农村社区的社会性支持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的蓬勃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进行。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通过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立体教育模式,全方位共同为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元焕芳.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

[3]杨智.近十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孙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YBB111。

作者:郑学琴

上一篇:我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