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利弊-中国农村发展模式分析

典范不一定是中国农村的出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南街村和华西村一直是被称为典型的两个“农村”,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南街村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经济,而华西村是典型的集体控股的混合经济,集体控股70%,村民参股30%。他们常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材”为广大共产主义信仰者以及政治人物所颂扬和宣传。共产主义信仰者颂扬和宣传南街村和华西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共产主义在现实中小范围内的实现;政治人物颂扬和宣传南街村和华西村,是出于宣传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发展确实是成功的。南街村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殊荣。南街村集团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是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企业、工业排头兵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百户规模优势企业、河南省重点服务企业、河南省科技企业和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等。“南街村”商标为国家驰名商标。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农村能取得这些成就确实是令人瞠目的。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和客观的态度,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南街村和华西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毫无疑问要比中国一般农村更快更高,但是人们应该看到,南街村和华西村内部却也存在着一定矛盾,其发展模式具有自身局限性和成功的偶然性。

2008年2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红色亿元村”南街“神话”或终结》一文,文章指出南街村的告诉经济增长不是靠自身积累,而是靠银行贷款,南街村从农行贷款的本金利息至今未还,负债16亿。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南街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依靠的是巨额贷款,而实际上一般的农村是不可能得到如此巨额贷款的,所以它的成功具有偶然性。文章又指出1999年,南街村党委书记、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斌独断专行实施“永动机”项目,投入2000多万,最后以失败告终;2003年5月,南街村主任王金忠死亡,清理义乌市发现2000万现金以及多本房产证,追悼会当天有几名抱着小孩的王的“二奶”对王生前拥有的财产提出要求。关于永动机事件,一方面是领头人王宏斌的文化程度低,缺乏科技常识,知识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领导体制上的原因,个人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如果领导自己不懂,但能虚心听取大家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也不至于造成这么大损失。可王宏斌却恰恰相反,他承认,上这个项目时,大家都反对,就他一个人坚持,头脑发胀,不顾别人意见,断然拍板。于是,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这与王金忠事件共同表明南街村监督落空,没有权力制衡,个人权力太大,权力运行机制上不完善。缺乏监督和制衡的权力,不光是容易产生腐败,更容易

滥用权力,变成“可怕的张牙舞爪的权力”。2011年大河网—大河报(郑州)刊登《华西村的秘密》一文,文章引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数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文章指出超过300米的龙希大酒店毫无经济的合理性。文章又指出华西村打击与吴仁宝意见不合的人,比如华西五村的村民戴进兴便被认为是黑恶势力。文章还指出,村民对在华西的生活有怨言,尤其是周边村的村民对于无法享受与中心村村民平等待遇不满,公民部分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自称是华西村民的网友这样说:“电视上说华西村人最低收入都有50万,当时我们全家就都笑了,所谓的不低于50W的存款吧,的确每个华西人都有那么一笔钱。但是这个钱,用起来可是很有意思的。钱在你的账上,但是你没有主动使用权。我姐姐和姐夫都笑,这真的是外面得面子,里面只能跟着吹。”以上报道以及网友的帖子表明南街村和华西村的成功具有自身局限性和偶然性,内部亦是矛盾重重。

笔者认为,华西村和南街村都不能成为其他一般农村效仿的对象,农村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只有从本村实际出发,才能保证科学发展。(学生分析南街村和华西村的依据来自于已有的权威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网络资源,但由于资料有限,以及学生本身未能对南街村和华西村进行过实地深入考察,所以或许对南街村和华西村的认识会有偏颇之处。同时学生认为最有资格对南街村和华西村作出评价的应该是长期对这两个村庄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一来他们与村中的各种利益冲突最少,评价相对来说能客观一些,二来他们具备分析能力,能对这两个典型农村发生的各种事情作出相对正确的分析,学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这些学者的分析。)

第二篇: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精)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 周 沛 , 一个普遍性的命题:乡村工业是农村 社区发展的动力

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非农化、工业 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 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其具体发 展形式不一样而已。

无论是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还是阿尔温・托 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抑或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 论,都差不多地认为,人类的几次“文明浪潮”依次是农业社会 文明、工业社会文明和超(后工业社会文明。

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化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变国家面 貌,也是中国许多志士仁人、有识之士的共识。毛泽东同志在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中指 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 村,支援农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o邓小平同志 一贯倡导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发展农村工业给予了高度支持 和评价。他说:“乡镇企业的发屐,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 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 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 型的城镇和新型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 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o

成功地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村社区发展道路的集大成者当数 费孝通先生。1936年,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吴江庙港江村的调查 发现,当地经济在蚕丝业改革的推动

下得到显著发展,这就使他 渐次产生了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促动农村社区发展的思路。对江 村的“重访”、“三访”乃至多次访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 成功经验的启示,使得费孝通先生更是坚定、发展了这一观点。 1957年,他在《重访江村》中记录了粮食的增长和农民副业收 人的下降,呼吁发展乡村副业和工业。1981年三访江村,他看 到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发展,深深被?激动人心的巨大进步和令 人陶醉的家乡情谊所感染”。在《吴江行》一文中,费孝通明确 指出:“吴江从温饱型经济上升到小康型经济主要是工业化的结 果”,因为只有农村工业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小城 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地处江阴鱼米之乡。面积0.96平方公 里,350多户,1500多人。该村在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 仁宝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发展成为富庶、文明的现 代化农村社区。1998年,该村社会总产值28.7亿元,销售收入 27.61亿元,利税3.61亿元,人均收入9000元。他们既创造了 全国首屈一指的村级物质文明,也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

1、400页,人民出版社,1977。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

38、214页.人民出版社,1993。 一

!垫璺塑兰堕兰坚堕竺堕羹爹

既有现代的理想追求,也有传统的文化沿承,连续十多年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成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 就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 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从简单的农机修造到铝型材、铜 型材、钢材、纺织、化工、电子等六大生产系列;从60年代的 几个小厂到1999年的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下设的13个分公司和 40多个工厂企业;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第三产业兴家。用 华西人自己的话来说,华西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实现了“八有 八不”。“八有”为:小有教(从幼托到中学提供学费,考上大

学 给予奖励,老有靠(男60、女55虚岁享有退休金,每月至少 200元,房有包(民房由集体建筑,病有报(人人有定额医疗 费,工伤全报,购有商(村中有商场,玩有场(各种娱乐场 所,餐有供(有各类档次的餐厅,行有车(30%以上农民家庭 有轿车;“八不”为:吃粮不用挑(集体送粮到户,吃水不用 吊(村里有自来水厂,做饭不用草(家家装有管道煤气,便桶 不用倒(户户有抽水马桶,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通到户,通 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冷热不用愁(夏天空调,冬天暖气, 雨天不用伞(村内有长廊环通。华西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说明,由传统型乡村到现代化社区,发展工业是前提、基础和关 键。设想若无工业作铺垫,华西就不可能有这一系列变化,对国 家的贡献,对落后地区的帮助也就无从谈起。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处于豫中平原,面积1.78平方公里, 全村805户,3130口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华西 位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务工经商的传统,左邻右舍发展水平 都较高,可谓万花丛中一点绿;而南街村地处纯农业区,周邻地 区发展相对落后,但它独辟蹊径成功发展则是一枝独秀。短短十 多年时间,南街村从一个穷困乡村发展到具有26个企业,1.2万职工(其中外来职工1.1万人,年产值17亿多元,农民住公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寓,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发展模式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其斐然的成绩就连对该村实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持不同意见的人 也不得不承认。

尽管南街人自己认为南街的发展是党的富民政策与毛泽东思 想的光辉照耀。但我们还是认为,坚持抓工业,是南街村发展首 要的和基本的物质保证。与苏南农民一样,南街人较早就领悟了 “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区不结合自己的实 际发展工副业是没有出路的。从80年代起,南街村围绕农副产 品深加工办企业——根据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的优势,办起了方便 面厂、食品厂、啤酒厂;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以粮食深 加工企业为龙头,配套发展相关项目,如生产方便面等食品每天 所需400多吨面粉,带动了南街村面粉厂的发展;每天需要13万只外包装箱,办起了南街制箱厂;每天需要的500多万只彩印 袋、胶印袋,办起了中日合资的彩印

厂、胶印厂;每天需要运出 运入的近千吨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成立了拥有160部汽车的南街 村汽车队。同时,每年生产方便面需要的200多万元的花椒做汤 料,南街村就把自己的地头地边种上了花椒树。为使方便面厂、 面粉厂的废料合理利用,他们将其收集后通过加工,电脑配方, 制成混合饲料发展养鸡场;食品厂需要的鸡蛋又是该养鸡场提 供。南街人把这种做法称为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 就这样,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不断发展,南街村由最初的 传统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 的经济实体,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农村社区。

安徽省风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地处皖东北,南距蚌埠20余 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0口人,与华西、南街村相比规模小、 实力弱,但20多年前的惊人之举——率先分田到户大包干,却 使其知名度晓誉天下。在历史上“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小 岗村更是穷得“冒了尖”,1960年饿死6户人家,到1978年只 剩下18户。在“再不救自己就快饿死了”的时刻,1978年春。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这18户人家开了一个“自救会”,决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分田, 从而开农村改革之先河。地分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得到发挥, 到1978年底,小岗村就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就是从这一年起, 小岗人彻底扔掉了讨饭棍和要饭篮,过上了温饱的日子。但是, 由于众多原因,小岗村的产业结构20年来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 几乎没有发展工副业,这就决定了该村至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 区,维持着温饱,发展缓慢,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凤 阳本县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落后了。

以上对华西、南街、小岗三个村的简单描述说明,农村社区 的综合发展,其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工业,单一的传统农业是无 法推动农村社区迈入现代化的。

一个实证性的结论:权威结构是农村 社区发展的保证

乡村工业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怀疑 的普遍性命题,然而,为什么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劳 动力外流,缺乏有序的发展路子,行不成合理

的发展格局?调查 中我们看到,凡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的行政 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其权威结构起到了农村社 区综合发展的保证作用。

马克斯・韦伯认为,有效的统治建立在权威之上,权威有三 种类型:①法理权威(合法型权威,这是一种设有官僚行政管 理班子的合法性统治,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 而发布命令;②传统权威,统治者依据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而确 定,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具有固定的尊严,因而其 形式主要为老人统治和地位世袭;③魅力权威,所谓“魅力”, 是一个人之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具有超自然、 特别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与素质,因而这种魅力是由被统治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者所承认而决定的。o 本文认为,就目前农村社区而盲,权威是一种来自于法理型 ——乡村政权组织,传统型——家族、宗族体系,人格型——个 人魅力三种基础之上的意志与广大村民的服从。具体说,一为 “组织权威”,代表着乡级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组织的意志,类似于 韦伯所说的“法理型权威”。二为“传统权威”或“家族权威”, 族内“长老”能成为某一社区的事实领袖,形成该社区的核心。 他们或抛开村委会,或与村委会合一,能左右村中一切事务。三 为建立在个人魅力基础之上、与村党组织、村委会相结合的权 威。村党委(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个人有很强的号召力, 是权威的关键和核心;村级组织有很大的凝聚力,是社区发展 的中坚力量。这样的权威结构既有别于传统家族式权威,亦不 同于某些毫无号召力、形同虚设的基层组织权威。从功能上说, 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权威”,从特征上看,可以视之为“魅 力型权威”,其意志与服从达到辨证的统一。本文探讨的权威当 属此类。

究其结构,这类权威具有几个要素:①有一个众人认可与推 崇的,具有政治远见、经济头脑、奉献精神的组织者、带头人, 这是“魅力型权威”的基础;②有一个具有“造福一村”、“致富 一地”精神,团结一致,特别能工作的战斗集体,这是“发展型 权威”的保证;③领导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较高的来自于实践 的理论,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善于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这是权威得以建立

的组织基础;④绝 大多数村民发自内心自觉接受与维护权威,因为他们从切身体验 中领悟到,富庶发达、文明和谐的社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 生活,与强有力的组织与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权威得以 维持的群众基础。

①参觅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7。 一一婴苎坠璺塑皂塑睦竺!窭j鸯 华西村崛起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在于 数10年来形成的具有强大权威的领导班子与好带头人。吴仁宝 本人就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当过村官、乡官、县官,至今仍领导 着华西的“农民管理家”。我们不从“农民企业家”而从“农民 管理家”的角度来看他,主要是因为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 “农民管理家”对农村社区综合发展所起的作用要比“农民企业 家”所起的作用要重要得多。从“大跃进”到“学大寨”直至改 革开放,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苦战数十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 训,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华西村的发展蓝图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吴仁宝坚持自己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 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高额奖金的“三不”。在长期的实千过程 中,吴仁宝摧拼命的干劲、清晰的思路、高效的业绩和廉洁自 律,在群众中形成了很高的威信,打下了坚实的权威基础。 以吴仁宝为首的华西村党委、村委以及集团公司党政企三位 一体,组成了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吴仁宝认为,干部的权威来 自三方面,一是廉洁、二是懂行、三是高度的事业心,在这样的 权威结构中,无论是个人的魅力还是集体的号召力与组织力都得 到了极大的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使得华西村“土地变 平、道路变宽、村庄变新、人才变多、集体变富、贡献变大、生 活变好、环镜变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示范村。 南街村发展的奥秘何在?有人认为南街人能抓住机遇,有人 认为他们把苏南农民所首创的“无工不富”很好地实践在中州乡 村,他们自已则认为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笔者则认为,奠若说是南街村领导班子的权威结构使然。

其一,党委书记王洪彬10多年来始终作为普通农民和村民 劳作在一起,和南街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 力,无私的献身精神和敏锐的政治远见。其二,有一个团结奋 斗、特别能战斗的领导集体,在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他 们身先士卒,在市场经济中与群众摸爬滚打;他们严于律己,坚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信“公生明,廉生威”。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党员干部我 们信服、佩服,他们把领导干部看成是致富领路人,自觉接受、 维护干部的权威,以至于“夸自己村的干部能夸到眼含热泪”。 其三,领导集体有一套清晰的发展思路——贸工农一体化;有独 特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建设共产主义小 社区。他们把个人魅力形成的朴素权威与党组织、行政组织的法 理型权威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南街村发展的动力与保证。

与华西、南街村发展情况不同,无论是当初敢为天下先的大 包干还是现在尚处于传统农村社区的现状,我们似乎还看不到权 威结构在小岗村的作用。因为当初大包于实在是一种历史趋势, 队长严俊昌只是一个召集人罢了,而现在的小岗村尚未跳出落后 农业社区的窠臼,缺乏好带头人则是主要原因。小岗村至今仍然 较为落后恰好可以反证权威结构在农村社区中的重要意义。

从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认为,好的 权威结构是凝聚群众,发挥村民政治参与性、生产积极性的基 础,这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因之一;领导班子的权威来自于坚定 的政治信念、敏锐的市场经济头脑、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权威 结构促使社区发展的原因之二;领导班子中魅力型和法理型相结 合的权威与村民的接受、维护、发展权威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权 威结构促使社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调查中我们看到,华西村、 南街村的村民对领导集体评价甚高,亲切地称带头人为“好班 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的参与来支持村党委、行政的 工作,使决策最大程度地民主化、科学化。领导和群众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良性互动,加速了社区发展。而小岗村由 于还没有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仍然局限在农业生产上,缺 乏长远发展规划,加之其他人为f的原因,村委与群众的互动不能 展伸。干部的权威无法构成,群众亦不予承认,结果造成缺少核 心力量的事实,直接导致该村发展滞后。由上可见,权威结构在 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

一 一型垫坠型堕兰墅堕塑墅叠势 一个现实而有趣的论题:农村社区

发展模式探讨

华西村农民从根本上打破小农意识,举起了大富、大农业、 大天地的旗帜,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形成了一条农业起家、工 业发家、第三产业兴家,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 模式。在管理上,华西村采取的是两手抓、两富有、两结合的发 展模式。即,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富钱 袋之同时富脑袋,在致富的同时,狠抓科学文化教育,全面提高 人的综合素质;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土和洋的结合。可 以认为,华西的

一、

二、三产业协调并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 展模式在我国农村具有较大的普遍意义。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上与华西村并无差别,也是

一、

二、三产业协调并举,无非南街村之工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 为主,但在管理模式上,南街村的“意识形态立村”,建立“共 产主义小社区”的实践则显得非常独特。

南街村人认为,致富要靠党中央的富民政策、靠坚定的共产 主义信念、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像~轮红太 阳,永远照耀着南街前进”。南街村的分配机制——供给制与工 资制相结合、带有浓郁共产主义色彩的分配模式,决定了南街村 村民的生活资料来源以供给制为主、工资制为辅。目前集体对村 民免费提供大到公寓式住房及室内设施、家具,小到粮、油、 水、电、气甚至啤酒、鸡蛋等生活用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 供给的范围与水平也在不断扩大与提高,用南街人的话说,他们 已“初步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客观 地讲,这一很能体现公平、公正,为南街人引以自豪而又有浓郁 意识形态色彩的分配模式虽说有很大争论,但倒是使得农民衣、 食、住、行、生、老、病、死有了依靠,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使农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民个人完全解决了后顾之忧。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有无普遍意义?这是一个较为深层甚至较 为敏感的问题。有人说“南街村的路子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也有人怀疑“南街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笔者短暂的考察、粗浅 的研究认为,南街人大力发展经济,走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 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全国农村的发展路子是一致的,具有普 遍意义;但其分配方式、其意识形态特征则在相当长时间里缺乏 普遍意义的根据。

第一,由于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交换,因 而作为“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自然也要逐步消灭商品交 换,他们正在为村内消灭货币流通而做准备和努力。最为有趣的 是,南街村没有规模稍大商场,仅仅

一、两个小商店为参观访问 者服务——供给制为主的分配方式决定了本村人基本不需要到商 店购物。所以笔者认为,从现代社会学角度看,南街村还不能说 是一个小城镇,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农民居住点与农村工副业 区,这样的格局并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之要 求。

第二,由于是准“按需分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强调的集体 主义情结与共产主义精神,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或从另一个方面 看,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就很难扎根。笔者看到,商店、宾馆的 服务员以及~些接待员多了些许计划经济时代的散漫、刻板、冷 漠、被动而少了一些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紧张、灵活、热情、 主动,这明显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第三,由于南街村“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跳交 际舞、不唱流行歌曲、不看不健康的影视,而大唱革命歌曲、演 革命戏剧,举行演讲会、报告会,因而整个南街村没有一家卡拉 OK、没有公共娱乐设施。虽然青年和社会公众以自己独特的方 式寓教育于闲暇、娱乐之中,但我们认为,把一些时尚和革命传 统截然分开,并不能说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从现代社会人们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人的现代化与人的个性发展来看。也可以认 为是落后于而不是超前于时代的发展。 小岗村是典型的家庭分散经营农业的格局,这在当前我国欠 发达地区仍是主要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产业单一,经营方式 分散,缺乏组织,村民松散,劳力外流,权威结构不能有效建 立,因而极易致使社区发展滞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 一种基本政策还要长期坚持,但本文认为,在解决了温饱甚至小 康之后,追求社区包括人

的发展在内的综合发展应是我们要达到 的重要目标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农村基层组织及有关方面 必须结合实际,提升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 模式,在稳定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在富钱袋的同时富脑 袋,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农民教育,提 高其文明程度;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强农民的 组织管理,引导他们关心集体,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使农村 社区发展有质的飞跃。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 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 小岗村为例 作者: 周沛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5305411.asp x

第三篇:构建农村社区新型党建模式

王亮

加快村改社区转型步伐,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要从村改社区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居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村改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积极探索村改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村改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我省的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对农村社区、村改社区的认知方面,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准备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旧框框中,认为农村社区党组织就是村党支部的简单翻牌,在职责定位、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任务。个别基层干部担心个人权力丧失,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对合村建社区有抵触情绪,全社会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其次,在成立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后,党务工作者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是从村干部过渡而来,一些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合力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由于能力所限,工作起来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农村社区、村改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班子成员难产生。党务干部素质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统农村党建的思维定势,难以实现从农村党建领域向农村社区党建领域的跨越。二是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首先,农村社区运行不顺畅。由于对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操作程序、转居后的运作模式等研究不够,无论是在管理体制、管理程序、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还是服务对象、服务形式等方面,都与原来的村委会没有大的区别。另外,农村社区成立晚,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导致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支持力度不到位。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社区党组织独立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须依赖于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但上级对农村社区党建的支持和帮助相对较少。其次,驻区单位协调机制不健全。由于农

村社区与驻区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并且绝大部分驻区政府部门在行政级别上高于社区级别,对企事业单位更没有管理职能,驻区单位即使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但较多的仍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这一层。因为对驻区单位没有完整的协调制约机制,无法形成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合力。最后,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虽然在全市实行了农村社区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但还不同程度存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考核不严,重考评过程、轻结果运用等问题,造成了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要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突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

1.强化组织堡垒,加强队伍建设

一要科学设置社区党组织。应按照农村社区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要求,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重视对农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教育要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社区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帮助社区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三要强化社区干部管理力度。要加强农村社区党员的分类管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与建立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应建立农村社区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群众来监督、评判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让能者上、庸者下。

2.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经济基础

一是实行农村社区党组织帮带化。把经济组织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优势与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行“支部+协会(公司)”、“协会(公司)带农户”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采取由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领办、群众自愿联合的办法,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以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的方式,把农村社区内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人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实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按照办公区域、服务区域、活动区域等类别,整合办公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社区党校等活动阵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配置设备,充分满足社区党组织活动需要。同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社区民事代办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把活动场所建成服务科学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效平台。三是实行农村社区经费保障多元化。各级党委要将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返回为辅、社会各方支持为补充的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为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3.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激励机制。立足实际,大力宣传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对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认同感,使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成为自觉行动。要加强典型宣传,表彰先进。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干部的工资及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招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拿出一定名额从农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注重选拔优秀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挂职担任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副职,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一步提高其政治地位。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驻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加强农村社区内党组织的相互协作,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形成共建共驻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社区与驻地单位应建立协调、双向交流互动机制,社区为驻地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驻地单位为社区提供场地、设施、资金、人才等资源。可在县(市、区)、镇(街道)、社区三个层面上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沟通情况,解决农村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既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各种组织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健全党员意愿表达机制,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大力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公开,积极探索完善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各类社区组织互动合作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作者单位为牡丹江市委党校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

自去年7月我市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以来,各地坚持以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收为要”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行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具有探索性的前期工作,尤其是白庙社区建设推进力度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各种群体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承载着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事务。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构建新型党建模式,如何使党建工作适应并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亟需探索的课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社区党建方面,要根据未来合村并居建立社区的总体规划,统筹整合党建资源,优化党组织设置,不断强化社区的服务、凝聚、管理、维稳4大功能,以社区党建来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㈠创新组织设置。按照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

发挥作用的原则,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多村混合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可成立党委或党总支,并以动迁村为单位分别成立党支部。社区党委(总支)隶属于镇党委领导,由分管领导兼任党委(总支)书记,动迁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委员。单一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可建立社区党支部,隶属于所在地村党组织。同时,按照党员从业情况、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成立各类党小组;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可以楼幢、单元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党员居住较为分散的,可分片划区成立党小组。

㈡明确职责定位。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始终。新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决议,讨论决定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支持社区群众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㈢改进活动方式。混合安置型社区,考虑到党员在安置入住初期,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可采取“双重管理”模式,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参与各项活动以新社区党组织为主,但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换届选举、利益分配等方面仍在原来村

不变,待安置型社区逐步转变为城镇社区后,再实行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属地管理”。单一安置型社区虽然党组织仍隶属于所在村,但工作重点要及时转变,由原来的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到加速居民融合、加强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上来,发挥党员在新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㈠实行分类管理。广泛开展社区党员调查走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突出党员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实行分类施教、分类管理,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无业党员要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创业教育、就业培训,扶持党员创业就业。对在职党员要实行双向管理,建立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制度,探索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新途径。对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建立专人联系和定期思想汇报制度,确保“流动不流失、离乡不失管”。对征地拆迁过程中“人户分离”的党员,要建立登记联系制度,及时掌握思想动向和党员流向。对新迁入或长期租住在安置社区的外来党员要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相应党小组,对有单位党组织的外来党员要主动加强与所在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共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㈡建立关爱机制。实施党内关爱行动,完善新社区党员关爱、帮扶、激励机制,增强党员认同感、归属感。建立健全生活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党内结对帮扶、子女教育救助等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党员创业帮扶工作,对有创业意向、有创业能力的党员,采取资金扶持、

技术扶持、信息扶持等多种形式,帮助党员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富。深入推进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党员人才信息库,采取结对联系、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将党员致富能手、科技骨干、实用人才培养成村社干部、管理人才、本土专家。

㈢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创设治安巡逻岗、矛盾调解岗等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的社区党员认领岗位、履职尽责。积极探索“党支部联片、党小组联幢、党员联户”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着力化解民忧民难,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依托社区老年体协等社会群众组织,注重发挥社区党员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优势,引导和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使所有的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树立起社区责任观念和主人意识。

三、拓展党建工作领域

㈠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利用社区宣传栏、党务公开栏,大力宣传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党员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发展氛围。注重联系实际,强化教育培训,突出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引导合理消费、树立文明风尚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文明宣讲、普法教育、

法制咨询、科技培训进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㈡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积极整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自愿、就近、小型、多样”的原则,支持和鼓励社区群众自发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团体,积极开展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转变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逐步适应城镇生活。

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构建以致富信息传递、公益事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等为主体的新社区服务体系,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探索建立社区服务站,鼓励创办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为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群众提供劳动用工信息服务,优先推荐或吸纳有专业技能、有服务意愿的党员参与社区安全保卫、水电维修等工作。探索服务外包等社区物业管理形式,切实规范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逐步解决社区管理服务难题。

四、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㈠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加强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服务能力建设,注重把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聘到社区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

作,增加新社区党组织新鲜血液。

㈡强化经费保障。把新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困难家庭、五保户等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帮助生活困难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有条件的村级组织可探索土地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增加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为新社区党建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积极探索共建单位帮扶、社会各界捐赠等多种形式,拓展多元化社区管理服务经费筹集渠道,增强新社区党建工作合力。

㈢完善活动阵地。加大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整建制村庄整理的村,要统筹规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凡新建农村新型社区,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力争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投入使用。同时,要严格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合理设置办公室、活动室、服务室和居民文体活动广场等为民服务场所,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综合配套,拓展服务领域,主动承接有关部门服务项目,构建集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㈣健全工作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工作制度,实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加强与动迁村及其他各类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运转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民情恳谈、

党员承诺、为民服务代理、来信来访接待等制度,形成群众意愿表达和党群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

第五篇: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

上一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介绍下一篇: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