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

2022-09-10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农村培养具有较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 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本文也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1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所谓属性, 就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据此, 我们认为, 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就是农村职业教育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那么, 农村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1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所谓职业教育本质属性, 是指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职业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 它是培养人们从事某种 (或某类) 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 是以传授各种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 培养生产和服务现场的各级各类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教育[1]。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第一, 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 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 它是为农村和农业生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具有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性。因此, 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培养亿万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直接性, 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即教育过程必须注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 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职业能力。职业性、生产性、实践性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1.2 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突出位置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学生, 抛开其他社会价值不谈,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生存, 所有形式的教育都必须满足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条件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背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初衷。从纯粹的所谓的“客观”本源上去探讨农村职业教育或农村普通教育“应该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 很可能是徒劳的, 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为, 随着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认识的提高, 随着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普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2]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 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功能, 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发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 农村职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 切实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办学的突出位置[3]。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应当有而且必须有满足人不断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终极性教育目的。

2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农村人口的就业服务。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 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 为群服务”。晏阳初先生也曾提出, 职业教育主要是治愚、治穷、治弱、治私等。这些著名论断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性[2]。尽管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已大大拓展, 但其出发点、落脚点却始终不变。

2.1 为农村培养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 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存在巨大的堡垒, 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 农业部门的隐蔽失业现象突出, 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20世纪80年代,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体力型”输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城镇或企业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迅速向“技能型”为主转变, 这就需要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4]因此,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发挥自身的功能, 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外出务工技能。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既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也是农民脱贫致富主观愿望的体现, 反映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两种需求, 这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功能即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相吻合的。目前, 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30%左右, 如果用10~20年时间能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 那么就会有2亿多农村人口转入城镇。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中国最大的就业压力不是来自“下岗职工”, 而是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城镇化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带动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 也能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通过农村职业教育, 为农村培养具有较强外出务工能力的劳动力, 理应成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

2.2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促进农民增收,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需要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来看,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 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 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 重点在“农民”, 为的是农民, 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也必须要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 也是一项艰苦的过程。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 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持之以恒, 一以贯之。

2.3 为改变农村面貌培养创业者

目前, 农业、农村、农民现行的经营方式中强烈的自然倾向已经说明, 不管农村职业学校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创造出多么先进的模式, 再没有什么多余的生产资料与那些刚从职业学校出来、掌握科学技术的年轻劳动者相结合了。在他们完成教育过程回到农村时, 也仅仅是给家庭这样狭小的自然经济单元再增加一个劳动力而已, 而劳动力恰恰是目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农业经营格局中最不短缺的东西。这一现状就决定了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创业的机会和条件。[5]因此, 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创业教育, 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培养千百万农村创业者, 是农村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任务。

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 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对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目前, 农村需要的是有创业精神、科技意识, 善于接受新信息、掌握一定技术、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环境, 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5]。毫无疑问,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 但培养千百万农村创业者同样不能漠视。因为过度城市化必然出现乡村凋敝现象, 如果乡村“精英”太少, 农业现代化就会成为泡影, 乡村凋敝衬托“城市辉煌”的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农村落后面貌永远无法改变。

3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 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 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 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 办学形式单一, 办学效益不高, 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 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了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 为大力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增添了新的动力。

3.1 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 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共同经验。事实也表明, 行业、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主体之一, 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最好场所[6]。一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的获得, 取决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这需要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整体优化, 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最重要的。农村职业教育要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 使其质量特色真正得到实现, 除有良好的校内基地外, 还必须有数量足够、水平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 使学生有相当时间在生产活动的真实现场, 经受真刀真枪的熏陶和磨练。显然, 没有企业的参与办学, 要达到这个目的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必须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与支持, 农村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建立校企双赢的机制, 实行校企联合办学, 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训为目标, 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魅力在于完全采取了“以需订产”的市场化人才培养和输送方式, 不仅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也深受大量需要就业、转行的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喜爱。具体来讲, “订单”包括两种方式, 一种是点对点, 指农村职业学校与县、乡、村、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 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数和用人要求来设计培训内容, 安排课程设置, 学生一毕业就直接送到特定的工作岗位上, 真正实现学习、就业一条龙的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方式是点对面, 指农村职业学校根据大多数的企业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和课程, 确保学生有宽广的就业面。“实训”则是按照“双元制”来组织, 以案例贯穿教学始终, 由学校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研发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动脑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使他们全面掌握规范的工作流程, 让他们在学校就拥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走出校门后能够轻松就业。

3.3 建立示范基地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农村职业教育最具有影响力、最具辐射作用的是它的示范功能。农村职业学校要办成“教学、信息、技术示范、推广服务的实体”, 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独特功能。21世纪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以运用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业, 而高新技术的掌握、推广和运用, 对尚未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多数农民来讲, 其身边成功运用科技的事实是最好的科技启蒙教育, 也是改变他们对农业高新技术掌握、应用态度最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 建立乡、村、组、户示范基地, 是带动农民积极掌握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 发展高效农业的行之有效方法。为此,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新进展, 建立自己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要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 委派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技术推广服务队, 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对科技示范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 或实行技术承包。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能丰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3.4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发展, 它是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借鉴学习国外职教先进经验为重要内容, 今后更应注重总结已有经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5]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建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而工学结合, 在以基本满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同时, 面向社会底层,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培训机会, 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 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 接受职业培训的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或就业困难人群, 及早学成就业, 挣钱脱贫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边工作边学习, 一方面解决学费之不足, 另一方面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工学结合无疑具有较大的优势。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通过教育扶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3.5 产学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术为背景的教育。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紧贴农村实际和农业生产实践。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基地, 一方面, 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 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看中学、学中看, 边看边学、边学边看”, 发展为“学中做、做中学, 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 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进入农村或企业实习、实践, 接受乡土文化或企业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岗位意识、企业意识和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尤其是顶岗实习, 不但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对用人单位的了解, 而且可加深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认识, 逐渐进入角色, 成为“准职业人”, 毕业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说, 产学结合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的桥梁, 使两者由“强行包办”变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实践证明, 产学合作开展得好的专业, 就业率也较高, 大多数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自愿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3.6 农科教结合

农科教结合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 以振兴农业为中心,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 以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 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 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政府统筹安排, 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 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 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农科教结合作为科教兴农的具体形式, 其实质是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是我国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农民的实际, 在长年的社会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与科技创新之路, 是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国外农科教结合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科教结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迅速推广运用新技术成果, 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农科教结合形式, 都从各自传统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使之最有利于农业发展。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是一种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 满足多种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本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属性,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琳, 李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2] 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 2003 (1) .

[3] 张德元.农村劳动力的去留与农村职业教育[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3 (1) .

[4] 韩云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2) .

[5] 赵宝柱.21世纪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 .

[6] 费重阳.对新世纪城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言[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36) .

上一篇:GW70型食用油罐车研制下一篇:创新督查机制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