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社区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内容提要】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结合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实践,在阐明社区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指明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

第一篇:农村社区论文范文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到城市社区

[摘 要]昆明城市化进程推进官渡区由乡村向城市转变,促进其基层管理由乡村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型。本文拟从两种管理的差异、社区管理者基本素质、社区管理的困难及党的组织部门在社区干部发现、培养、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乡村管理向城市社区转型规律,促进社区工作更好发展。

[关键词] 乡村管理 社区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城市化是这一经济成就的重要途径。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不断被征用,导致基于土地的城郊农村社会发展中断,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这一结果促使延续多年的基层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在昆明市官渡区这一变化具体化为前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社区管理职能由“管”向“服务”转化,社区管理者由“官”向“公仆”转化,党的组织由单一领导向引导、服务、多元化转化。

一、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凸现了两种管理的差异

1.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以农村为空间,社区组织主要由居于本地的居民组成,他们以农业生产为职能,社区管理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为原则单一、稳定是其特征。历史上的官渡区是一个农业为主的行政区,各级行政管理的重点在农业生产。官渡区的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第一,社区管理者习惯于农村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其工作时间特点,行政村是其工作的空间,处于此时空中的村民是其工作的对象。第二,管理者大多数沿用农业文明管理方法,以管理者事无巨细的“管”及被管理者的服从为基本工作方法。第三,管理对象为村民,以村为单位,范围有限,对象单一,管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第四,管理的社会基础为血亲熟人,管理者遵循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完成管理,方式粗放、简单。第五,管理强调管理者的个人因素,管理者以身作则,以个人魅力影响、吸引他人,实现管理目标。

这些特性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区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足以调动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保证其完成管理任务。但是当农村向城市转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官渡区由城郊被纳入主城区,以工业强区、基层管理进入城市社区形态时,上述优势不再,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障碍。

2.城市化社区管理

城市化社区以城市为中心,社区成员构成复杂,成员职业多样,社区管理以法律、法规为原则,复杂、变化是其特点。相对于农村管理,社区管理有如下特点:第一,工业文明以平等为前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基于同一基础,强调以双方的利益满足为条件,不存在无条件的管理与服从。第二,城市基层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管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对象的复杂。这一点在官渡区各社区表现为:管理范围上既要管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管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还要管以保一方平安为内容的制度文明建设;管理内容上既要完成各项事务性任务,又要创造性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对象上既有原住居民,还有中央、省、市属企业及其组织,更有大量暂住、流动人口。第三,社区管理以公民为管理对象。陌生、流动是其特点。管理要求精细、规范。粗放、简单的工作方式受到被管理者的抵制、反抗。第四,社区管理以规范、原则为基础,管理者个人魅力有限,制度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点。第五,社区管理重点是服务,既要为小区居民提供日常服务,也要为辖区组织提供行政服务。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具有本质的差异,从前者到后者要求社区管理者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内容上实现根本转变才能做好社区工作。

二、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困难

1.社区服务对象扩大

城市社区服务对象多样,有原住居民、上级行政机关、大量暂住和流动人口及辖区中央、省、市企事业组织,服务内容繁杂。对上级行政机关,社区要担负大量行政工作,完成诸如计划生育、低保户认定等日常工作;对广大社区居民,要提供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日常服务。社区工作是多头上级管理及多头社区居民服务的枢纽。社区管理处在最基层,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一是公共管理功能。治安混乱、警力不足时大多数社区自己筹钱建立巡逻队等组织,弥补警力的不足。二是行政单位任务。每一社区要服务众多行政职能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像千万条线,最后都要通过社区这一根针完成,因此绝大多数社区干部疲于应付上头无力考虑其自身发展。

2.社区服务者年龄、学历、性别结构不适应城市社区要求

社区管理干部由村干部转换身份而来,他们的年龄、学历、性别结构难以适应城市社区要求。农村社区选举干部以稳重、有威望、一定的社会阅历为主要条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多为中老年人,所以转换身份后的社区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少数有高中学历,仅有个别人通过夜、函大等形式接受了高等教育。此外,基于农村社会特点城市社区干部队伍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妇女干部、青年干部少,作用有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人力资源困境。

3.社区干部观念转变刚刚开始,社区工作认识模糊

许多社区干部认为由农民到居民仅翻换了一下社区门口的招牌,身份的转换并未引发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他们不清楚社区与村委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因此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仍沿用传统的、农村的,从城市的角度以市民眼光看待社区问题的意识刚萌芽。现实中他们常感叹:“现在工作太难了,不如以前好做。社区里大单位不理你,小单位麻烦你;有事来找你,无事不料你;困难甩给你,好处不给你;老弱病残需要你,健康男女不理你,随时还要吓吓你,上级领导个个盯着你。”从这些感叹中可知: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存在如下模糊之处:首先,城市社区定位不准,套用农村社区定位,将自己置于管理者位置,从“管”出发看待社区成员。其二,不了解城市社区工作范围,工作仍限于村委会工作职责之内。其三,不了解城市社区工作方法,沿用农村社区村委会“管”的方法,而非“服务”的方法。最后,社区工作无重点,日常琐事缠身,“服务”尚未成为工作重点。

4.社区基层干部选举有滥民主的苗头

社区基层干部是实现各项方针政策,和谐社会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基层力量,其政治、思想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现及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选举那些既能充分理解党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又能充分代表广大社区民众意愿,有能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人作为社区干部,既符合党的干部政策,又能体现民意。但现实中一些社区干部的选举并非如此,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个人基本素质受到社区民众质疑、网上通缉的人当选为社区干部。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主要是:农村家族势力在一个社区占绝对优势;社区居民小团体利益诉求;社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社区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工作与支持欠缺;上级党组织、政府的认可、培养、使用、支持有空白。

受上述原因影响,一些社区基层干部选举过程由大民主演变为滥民主,被选举出来的社区管理者既不能代表民众意愿,也难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干部素质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换的重点

由农村社区转化来的城市社区一般拥有集体经济权,此类社区管理具有二重性特点:以服务的形式承担行政管理之责,以一方经济管理者身份运作集体经济,即社区是服务与管理的二重统一体。所以此类社区对其干部的要求有别于其他城市社区,他们既要会服务又要能管理。

1.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基层管理能力

社区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基层力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维护者。其政治素养、基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现及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政治素养、基层管理能力是社区干部的基本素养之一。社区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基层管理能力包括对国家政治形势的感悟力;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向社区公众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发动、团结群众,推动一方发展、和谐一方社会的能力;调整基层关系、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社区工作的学习、操作能力;不同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

2.一定的经济素养和驾驭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由农村社区转化而来的城市社区绝大部分拥有集体资产,社区必须承担集体资产增值、保值工作。调查显示:凡是社区干部经济素养和市场经济驾驭能力强的社区,集体资产不仅保值而且增值,反之集体资产则缩水,甚至使社区陷于经济纠纷。从改革开放及城市化以来的集体资产运作情况看,具有一定经济素养和驾驭市场经济发展能力应当成为城市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社区干部的经济素养和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应用能力;国际、国内经济走向的认知能力;关于市场、商品、资本的理解能力;健康经济环境的提供、维护、提高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引导、服务能力;预防经济纠纷,化解经济矛盾,维护经济秩序的能力;新经济增长点、市场经济新模式、新流程、新思路的发现、宣传、促进能力;生产资料各要素的整合能力。

3.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心理素质

社区干部的工作繁杂、量大,每天既有宏观内容又有微观内容,从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接受省、市、区领导的工作指导到直接面对社区公众,服务社区公众,化解群体事件等事无巨细,繁杂而劳累。因此社区干部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心理素质:年龄25-55岁,其中25-35岁占总人数25%,35-45岁占总人数50%,45-55岁占总人数25%,社区领导班子年龄构成应当是标准的棱型结构;男女性别比为2:1;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其中大专生占20%,本科生占50%,硕士生研究生占20%,博士研究生占10%,专业不限;受过基本的心理疏导技能训练,有能力应对自己及周边人群的心理波动;个性开朗、善交流,具有一定感召力,能团结周围人群实现共同目标。

四、组织部门的具体领导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关键

社区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应当纳入组织部门的日常管理之中。依据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的组织部门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指导角色,承担着发现、培养责任,起着防止滥民主出现、保证民意代表产生的作用,承担着指导社区工作,避免重大失误的重要角色。

1.宣传社区干部,引导社区干部

调查显示:许多由村委会转型而来的社区干部希望做好工作,不辜负居民们的期望。但是缺乏宣传、引导和培训,这些干部无奈地沿用村委会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不仅没有做好工作,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影响了社区的和谐,违背了工作的初衷。他们的成长需要宣传和培训。党的组织部门应当向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其政治素养,引导其由乡村社区管理者向城市社区管理者转化,为其完成工作任务奠定思想基础。

2.发现、培养、推动社区干部成长

社区干部有一个发现、培养、成长的过程。调研中我们常听到社区干部抱怨:上级对我们使用多,关心爱护少。“有事就想起我们了,无事就忘记我们”、“他们有事找我们,我们有事找不着他们。”抱怨表明社区干部希望党的组织部门帮助他们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帮助他们成长,实现农村社区管理者向城市社区管理者的转化。

3.引导社区工作,避免重大失误

社区工作对许多由农村社区转化而来的城市社区干部而言是新工作,无经验、缺理论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压力,许多良好的出发点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引导社区干部工作,避免重大失误是当前众多城市化进程中前农村社区干部的要求和希望。

4.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防止社区干部选举出现滥民主

目前社区干部选举中出现了一些苗头:大家族势力以人数左右选举,实力人物以经济左右选举。此类选举产生的社区干部既不能充分代表民意,也很难充任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者角色,许多人演变成某一小集团私利的代表者。这显然违背了民意,滥化了民主。对此民众希望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使代表民意的社区干部当选,保证民意的真正实现。

组织部门的上述工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通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社区人才营造干事业、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舞台,促进社区人才成长,促进社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官渡区政府工作报告 [R]2006

[2]李喜景、白志红、李黎山 官渡区人才发展战略[R]。2007

[3]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2001.(1)

作者:白志红

第二篇:完善农村社区教育 提升社区居民素养

【内容提要】 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结合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实践,在阐明社区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指明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局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周仁理,南京市浦口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兼南京市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主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我国的社区教育随之展开。最早在上海和天津两城市开展,相继又在其他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和发展。而后,又从城市推向农村,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目前兴起的社区教育并不是西方的舶来物,而是出于科学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和农村社区的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培养、发展和教育,通过对居民个人潜能的发掘,能达到以社区为单元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进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社区发展是联合国倡导的通过建设社区、繁荣社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解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新方法。

农村社区教育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农村社区公众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教育在类别上包括该区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则是从幼儿到老年的社区全体居民,是一个大教育系统概念。

二、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果

经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至2009年底,浦口区初步构建了区、街道(镇)、村(居委会)三级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在引领社区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良好生态氛围。

(二)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尚存在不少问题

1. 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协调有效的管理体制。社区教育处于多头领导,多头管理,隶属关系不明的状态。浦口社区教育委员会与委员会中的各相关部门及街道都处于平级地位,对各成员单位不具有领导职能,这就使其作用大打折扣。由于社区教育由教育局下属的镇街教委会主管,而教育卫生又是由镇街政府的文教卫副镇长或街道副主任主管,以致工作人员接受多头管理,隶属关系不清晰,工作相互推诿。

2. 教育培训各自为政,缺少整合和协调。农村社区教育的培训管理大多控制在行业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如财政局的培训对象为会计从业人员、劳动局的培训对象是新增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人员等。部门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沟通,导致争抢社区教育资源,部分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培训,不少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缺少责任心,管理粗放,效果不理想。

3.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镇街成人教育中心校按规定应有2-3人的人员编制,根据2009年10月浦口区职社科的统计,仅有社区教育管理人员28人,教师53人,而且大多兼职,显然远不能适应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另外,社区教育师资来源复杂,加上进修、职称等问题不能落实,师资队伍不稳定。

4. 地方性培训教材缺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教材体系应当适应农村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而实际上,农村适用技术教育、人文知识与科学常识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卫生保健常识教育等涉及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提高的乡土教材几乎没有。

5. 农村社区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捐助;三是自身积累。目前政府投人仅占农村社区教育资金的20%左右,浦口区财政按每人每年1元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但拨款人数还是按原区域53万人拨付,孰不知2010人口普查浦口区常住人口已是71万,况且很多镇街都没有落实配套资金。因缺少必要的经费,社区教育举步维艰,普遍存在功能老化和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相当部分农村社区没有文化馆和体育馆等设施,致使农村社区教育无法正常进行。

6. 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不强。农民群众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政府安排好的社区教育,比如法制教育和扫盲教育等,而对急需的专业技术教育,还不能主动要求和参与。另外,许多乡、村两级科技推广组织被迫解散,人员被迫离职转移,外出进

三、浦口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改进措施

借鉴国内外社区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浦口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健全社区教育管理系统

建立社区教育管理协同机制。镇街、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社区教育组织、实施和协调者,应统一编制全镇年度社区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街道的特点组织、安排本街道具体的活动计划,对辖区内各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教育活动进行目标管理、指导和推进,并纳入年度一体化考核。形成主管牵头,统筹运行机制。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区政府和各委办局的目标管理,并作为对一把手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换届后,要及时调整人员,即时召开新一届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工作计划,协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

修订完善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浦口区社区教育管理规范文件,并下达实施,纳入区和镇街工作一体化目标考核之中。各镇街社区教育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定期讨论、审定年度教学计划、硬件建设、教育管理、重大活动等事项。按有关文件精神,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加挂社区教育委员会牌子,负责全镇街的社区教育相关培训业务,并对市(村)民学校进行业务指导,从而加快农村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三)整合和建设社区教育资源

借助南京市跨江发展战略的推进,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一大管理系统、两条运行网络、三项基地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

1. 完善三级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网络

浦口区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为日常机构,具体布置、落实全区社区教育的任务。各镇街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各村(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社区)内各类文化教育培训活动。

形成浦口区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居委(村)社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体系。街镇社区教育中心应成为三级运行网络中的主体,将原有各条线、部门的教育机构以及文化中心、社保中心、服务中心、图书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中有关教育培训的部分纳入社区教育中心的活动范围,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协同运作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2. 加强社区教育载体建设

社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的基础上,再投资新建生活体验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农事实践中心等六大功能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省内示范、南京窗口”的江苏省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社区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在计算机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计算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被立项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其内涵建设。

社区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建设百余所家学习教育基地:如求雨山书法创作培训基地、王荷波纪念馆、泰山街道历史文化展览馆、汤泉街道瓦殿村、盘城葡萄园等,初步形成涵盖层次广泛、蕴含内容丰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学习教育基地体系。

3. 开放学校教育资源

盘活社区教育资源,试行区内各类文化、体育资源、学校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互动。构建以区社区教育学院、街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居委会市民学校、基地为载体的30分钟、20分钟和10分钟社区教育资源圈。

(四)提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运行效益

统筹领导,整合力量。在现有教育事业编制中进行调剂,组建一支社区教育专职队伍;把有一技之长的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党员等组建成兼职教师人才库;建立志愿者登记建库制度,形成常态化管理;成立讲师团,定期开展青少年教育和市民教育活动。

合理规划,制度引领。建立社区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岗后进修制度,享受在校教师的同等待遇。社区教育负责人定期参加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干部岗位培训。健全各级种类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

明确职责,注重实效。每一位社区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要认真履行各自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能结合各乡镇、街道、居(村)委会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社区教育和青少年保护工作。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也要根据聘任条件,严格选拔,并明确责任,保证教育质量。

(五)加强社区教育基础建设

编写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读本。为体现社区教育中心服务“三农”,促进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导向,落实富民、兴镇、强区的宗旨,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培训新内容、新模式、新机制,向社区居民推介浦口历史沉淀,领略浦口历史风采,与区档案局、地方志办联手,收集编撰社区教育系列读本。含有浦口元素的乡土草根读本课程应该成为各社区教育中心的一张名片。

不断开发社区培训课程。社区教育要重视社区课程开发,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在企业、校园、社区、村组、家庭五个层面开展文化、职业技能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

采取宣传激励措施,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率。通过政策调控、费用资助、积分奖励、就业引导等激励措施,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搭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库。浦口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初步形成了以浦口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以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职责分明、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三级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体系。在组织分工上,浦口社区培训学院为区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与运作主体,建立了管理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可以发布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可以组织和传输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了一个良好数字化学习社区环境。另外还构建并开通了浦口社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浦口社区教育网,开辟了人文修养、保健养生、今日理财、亲子教育、健康饮食、职业技能、浦口特色课程、老年大学、学历教育等九大栏目,共计360套学习资源库。社区居民就能够有自主选择网上学习的权利和便捷工具。

(六)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我区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现阶段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培育学习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考核指标、管理手册,由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广,指导各单位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规模。

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城市社区教育在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示范,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农村社区教育将趋向于城市化,最终实现与城市社区教育的融合。因此,在现阶段应充分利用和借鉴城市社区教育的经验,发挥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素养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晓波.上海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2] 胡晓松.当代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陈 诚

作者:周仁理

第三篇: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实现路径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农村内涵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现阶段,正是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村社区教育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历史使命,明确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价值,理清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农村社区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实现路径

引言

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加强社区教育发展,并制定了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完善社区教育体系的目标。农村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农村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要结合社区治理的理念,遵循多元合作以及以人为本宗旨。

一、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

社区教育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教育机制,主要功能是面向社区居民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启发民智,推动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工作问题等。中国传统农村社区是按照血缘关系、家族关系、村落关系形成人际关系网络,相较于城市,人口流动性不大,更加封闭、狭隘,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亲缘、文化、伦理认知,也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秩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农村社区不断遭到消解和重构,遭遇封闭和开放、落后和现代等多重矛盾体的价值冲突,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社区在权利、人际交往、社区文化等方面遭遇真空问题,引发社区冲突,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也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进步。将社区教育引进到新农村管理中,并借鉴传统农村区教育体系,立足新时代农村社区特点,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提高农村文化、环境、秩序和经济水平,对强化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困境

(一)忽视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符合当前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重视。但因为教育管理等相关人员对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乡镇社区教育工作。乡镇政府管理人员忽视农村教育文化发展和农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对农民的先进思想是否产生,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得以传承却关注度不够。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工作认识有偏差,重视城镇社区工作,忽视农村社区工作。认识的偏差导致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思想上不重视,上传下达,行动上无所适从,应付了事。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他们更是缺乏对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学习热情和动机,甚至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可有可无。

(二)管理水平低,教育效果不明显。

农村社区教育需要完整的体系推进,构建相对全面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以我国当前农村现状而言,社区教育缺乏制度支撑,相关教育部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规划也较少,诸多因素导致农村社区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等偏离农村现状,无法满足新农村、新农业的建设需求,农村参与性不高,部分地区甚至搞形式化,难以深入。

三、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实现路径

(一)重新定位,明确社区教育目标

新型农村社区教育要明确教育定位,创建教育目标,以目标为导引,推动农村社区在环境、文化、经济和秩序等方面的进步。首先,新型农村社区要实现内外共同进步,外部环境美丽、秩序井然,内部精神充实、文化素养高,价值追求端正。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朝这个方向构建,积极发挥社区教育作用,通过教育推动社区治理,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文明涵养等,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参与到所属社区的建设和规划中,为构建新型农村社区贡献力量。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社区成员,提高社区成员水平,加强社区自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因而社区教育必然要面向社区,立足社区,从社区中获取教育资源,和社区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

(二)强化乡土意识,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培训

整合多方力量,形成乡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江都区“一个社区学院,三所区域中心,十三个乡镇社区中心,近百个村社区站”的四级社区网络日趋完善。社区学院和下属的社区中心凝聚政府、社会、企业、农民等多方力量,整合项目、资金、人员、场地、技术、设备等资源,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充分吸纳乡村教师、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土秀才、草根专家,建立一支以专家学者为引领,专职人员为骨干,志愿者为基础的讲师团队。这样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滋生。

(三)强化硬核意识,重视队伍自身建设

第一,得从德来,厚德立德是载物之基。社区工作人员既当校长,又当服务员,既会做大事,又能办小事,不眼高手低,不好高骛远。发扬店小二精神,做到态度诚恳、专业服务、手脚勤快,培训前多问学员有什么需求、培训中多问学员感受、培训后多问学员意见与建议,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赢得社会好口碑。第二,智从知来,学习与实践是智慧之源。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普教出身,从中小学教育到社区教育,相当于从一个战场投入到另一个战场,进入到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领域。通过外出考察、上引下联、整合资源等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建立工作群,广交朋友圈,积累经验,就能成为组班办班的熟手、财务管理的能手、解决难题的高手。第三,政从正来,讲正气、守规矩是立身之本。制度管理是基础,社区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外出请假报告制度,周计划、周完成情况上报制度,办班方案备案制度,工作日志制度。同时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管理上要体现弹性化、柔性化,更多地强调目标管理、自我管理。

结束语

基于社会治理的农村社区教育虽在政府、专业人才及社会群众的帮助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难题和困境需要面对。因此,应从以人为本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区在经济、文化及教育方面的飞跃,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玮.农村社區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运行机制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44.

[2]单方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困难与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63.

作者:汤梅月

上一篇:医院实习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施工中级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