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论文

2022-04-17

[摘要]数学交流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画面,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它的理论尚待丰满,这不但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论文 篇1: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动力是问题意识,因此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停滞不前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旨在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形成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根据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淘气和笑笑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学生就不愿意提问题。因此教学中,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比如:在复习导人,我创设了买门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游乐园,要买门票。我们班有同学29人,老师1人,你们说要买多少张门票?如果游乐园的门票一张是1元,老师用50元向售票阿姨买了30张门票,谁来说说老师找回了多少元?”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生解决了入场券的问题后,我让做对的同学到黑板前,从40颗智慧星摘一颗奖给自己,表示自己很聪明,既鼓励自己,又增强向困难挑战的信心。然后,老师顺势问:“现在剩下多少颗智慧星呢?(现在剩下16颗智慧星。)原来有几颗?(原来有40颗。)”学生答后老师板书,然后老师根据板书提问:“原来有40领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后,还剩 16颗。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乐此不被,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颗智慧星?”这一问题。“那你们摘走了多少领智慧星呢?”学生脱口而出:24颗。接着,我继续引导:“小朋友这么厉害,一共摘走了24颗的智慧星,哪一组搞的多呢?请组长以最快的动作统计一下.”当组长统计后汇报本组所摘的智慧星的领数时,及时板书:第一组8颗,第二组9颗,第三组7颗。“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老师将把剩下的智慧星奖给讨论得最激烈,提出最多问题的小组。”这样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也要求家长配合从网上查找资料,“教学相长”从生活实际和社会中学习。

四、总结

本研究围绕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展开课堂观察及调查研究,探究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机制及特点,進而探究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本文共八章。根据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根据小学生特点、数学学科特点和数学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启发提问,留给小学生“空白”时间;教给小学生提问的技巧,引导表述问题的规范性;建立数学问题档案袋,成立解题小组。针对内隐性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有五条: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敢于“异想天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维护好奇心,培养怀疑精神;夯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辨证运用思维定势。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并有效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2] 张永.从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看课堂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3] 刘丽英.论怀疑精神及其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6)

[4] 蔡金法,著.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涟源市三甲乡中心学校)

作者:陈小龙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论文 篇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数学交流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画面,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它的理论尚待丰满,这不但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词] 中学课堂 数学交流 现状

一、课堂数学交流概述

1.课堂数学交流的含义。

课堂中的数学交流的含义则是指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中,运用数学语言,以听、说、读、写等方式对数学信息进行接受、转换与表达的一种活动。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提问,学生的听讲,回答问题以及师生关于数学问题的共同探讨,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等等都是在进行数学交流;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请教、讨论数学问题,也是数学交流。不仅如此,学生通过作业向教师汇报学习,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在进行数学交流。

2.数学交流的分类。

(1)按交流的内容分类。按交流的内容可分为: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问题解决的交流。数学知识的交流是指交流的内容是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公理等;数学体验的交流是指交流的内容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观点等种种认知和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的交流是指学习者在思考问题、探究解决办法、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述方式,将对问题的认识、想法、解决的思路、解法或结果予以表述的过程。

(2)按交流的对象分类。按照交流的对象可分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学生与计算机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等。

(3)按信息传递的方式分类。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分为:信息的接受、信息的转换与信息的表达。

3.加强数学课堂交流的必要性。

首先,从数学学习过程来看,理想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数学交流,博采众长,不但可以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也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团结互助,战胜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由于及时发现了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交流得到了及时纠正,所掌握的知识就会做到因果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

最后,由于学生都是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新的学习,他们对同样的知识便有不同角度的理解,相互交流显然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是极有好处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日常语言容易导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而精确的数学语言则更易于区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精确的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中学数学课堂交流存在的现状

1.交流的语言障碍。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在交流活动中,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离不开数学语言。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常见障碍表现为:

(1)误解文字语言的语意。例如,在反函数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忽视“一个函数y=f(x)表示成x=g(y)后必须也是函数”的隐含语意,更不能引申到“只有当图象被垂直于y轴的直线所截至多只有一个交点的函数才有反函数”的结论上来。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把函数y=f(x)表示成x=g(y)后就求出了原函数的反函数,在什么函数存在反函数问题上模糊不清。

(2)符号语言的理解困难多。有的学生对数学符号反应非常迟钝,理解上有困难,表达出来更困难。例如,在“已知f(x)=x-1求f(x-1)的反函数和f-1(x-1)”中,他们不知道f(x-1)的反函数和f-1(x-1)之间的区别。

(3)语言转化功能差。例如,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与反比例函y=k/x的图象交于M、N两点,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面对函数图形无法将图形中给的信息:交点坐标转化成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导致思维受阻。

2. 数学思维阻滞。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概念为思维细胞,借助于数学语言,通过数学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认识数学对象,揭示数学结构和关系的思维。学生进行交流时,受阻点有时是个体的思维层次达不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水平,有时是因与交流伙伴的思维层次差异太大而无法沟通,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

3. 交流的环境不畅。

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没有创设一个适宜交流的环境,要么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回答问题要么学生卿卿喳喳,课堂失控;或者是设计的问题有的太难了,有的太容易了,它难以激起大多数同学思维的兴奋点;或者交流的目标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

4. 交流的评价局限。

现在对于数学交流的评价往往还是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上。这样很难对学生数学交流的情况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而且这样的评价也不会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积极性,不会让学生真正的学会交流。

三、中学数学课堂数学交流的教学方法

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施数学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即学生以己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知识形成的速度和效果。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之所在,但不十分清晰,这时,教师若能创设一种交流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可使学生在数学交流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分享观点,尽量多地获取知识的背景,来源等有效信息,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以利于知识的形成。

2.在问题的疑难处实施数学交流。

问题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时易发生障碍,这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注意捕捉交流的信息,发现学生的理解过程,理解的深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3.在解题教学中实施数学交流。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给出解题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其中回顾是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一致的模式,如果在解题教学中实施交流,则能鲜活地呈现出不同的解题过程里所蕴含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之间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4.在故意示错处实施数学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错误点,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让学生去纠正。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知的氛围,为学生的享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不可多得的环境。学生通过讨论,通过与老师进行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老师,获取知识。于是课堂的生命力焕发了,学生的体验丰富了,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学习的主要意义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体验。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田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研究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唐庆华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论文 篇3: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探析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只有正确对待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及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课程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 探析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Analysis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只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数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平,课程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由于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理解的不到位,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本文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期望能够对提高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正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施“教”,讲解是施教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讲解知识是教师的天职,不讲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断地进行调整。在这样的课堂上,必要的讲解还是必须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明确讲什么,何时讲,如何讲。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全面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数学”和“教育”是数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数学”还是“教育”放在教学的首位,是衡量数学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传授严格的数学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算法为主,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的熟练程度,认为解题能力强就是数学学得好。这导致了将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数学”上。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实现由“数学”首位向“教育”首位的转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数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自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真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精髓。

对数学课堂教学内涵的深入理解,必然导致教师数学课堂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1)数学课堂的知识结构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形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三维课堂知识结构。课堂知识结构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淘汰了,而是说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2)课程传授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教师课堂控制方式将由传统的“结构化”、“封闭式”的权力型控制方式转向“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这是一种生成式、可持续发展式的控制方式。(3)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课堂上,教师也应形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经验:通过相互矛盾的现象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数学研究策略、方法和步骤;关注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二 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处理问题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恰当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因此,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革,构建民主和谐、平等互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这种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互相依存,各自把对方作为自己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自己的活动又制约和影响对方,使双方呈现出一种相互矛盾、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师生都可以以各自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作为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一旦找到适合自身的知识切入点、技能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和品德形成点,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综合素质。作为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总结教学实践的得与失、优与劣,从中找到自身的生长点,就可以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这正是对“教学相长”的很好诠释。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创新品质。当然,学生也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相应的创新品质。这是实现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快乐成长。在教学时相互合作,愉快互动,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提高学业成绩,教师愉悦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是现代教学对师生关系的新要求,也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因此,共存、共长、共创、共乐是民主和谐、平等互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课堂教学变革的必要条件。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是教学系统中的条件关系。教材是教师的教学用材、研究用材、发展用材。教材是有限的,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开发、使用是无限的。教师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体系及相应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地把握和驾驭教材,能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把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甚至可以创造性地改造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传递者和执行者,更是教材创新的开发者。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行为。

3.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用材,即学生的“学习包”。教材中所反映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人们在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其中凝聚着各种情感、态度、意志等精神力量。因此,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对象,而且是督促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中介物质。同时还应明确,教材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之一,不一定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要学,学生的学习并不完全通过教材,也不完全通过教师,而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独立思考、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

三 课堂教学目标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应该清楚、具体地表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将能够做什么。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效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数学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了解概念、原理产生的背景及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目标、教材、教参和学生的学情,在对教学内容的智力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全面透彻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所构成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为使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在目标的制定和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以学生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2)目标应包含测验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和期望达到的水平。(3)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行为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等),尽可能使用可观察、可检测的具体行为动词。(4)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涉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无法具体行为化,因此需要采用内外结合法来表述。即先用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陈述教学目标,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使目标具体化。例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课的目标之一是形成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对这一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形成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观点。一是通过两圆运动时公共点个数的变化,体会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二是通过两圆运动时圆心距与半径之间关系的变化,进一步体会事物是如何运动变化的。(5)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出示时间、顺序及形式应灵活多样。

四 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教学的立足点、教学设计的角度、课堂教学的支撑点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因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建构和使用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应试教育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需要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无论建构和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开发,这是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2.依据教学内容,建构或选用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模式使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建构或选用教学模式。比如,对难度较小、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类比的数学内容,为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采用自学讨论模式。

3.教学模式的选用,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因此在建构或选用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向高层次发展。再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的采用也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感性走向理性,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教学的基本规律。

4.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

教学模式不是教条,在运用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创造。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注重教学落实,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发现、讨论、交流和论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切忌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成为走过场。

5.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不断发展教学模式,并且突破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无模式”教学,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教师教学水平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

五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根据数学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的实际发展水平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鉴定、诊断、导向、调节、激励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为使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对待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能可有可无,也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全面客观的课堂教学评价,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也可以从中明确自己教学的优缺点,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果课堂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评价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3.要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学生成长的真实纪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包含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发展的水平等。

4.双基仍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双基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能因为重视过程而忽视双基。对双基的评价要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避免片面强调记忆、模仿;要注重学生基本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

5.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评价

数学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评价对此应有正确的导向。由于能力的获得需要以知识的掌握为载体,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因此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应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定位。要注重评价学生基本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等数学问题的能力。

6.要注意评价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兴趣、志向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人性化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复杂多样,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肖增英.学习课程理念 探究教学新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12~14

[2]王素珍、郭永军.课改,你到底走向何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23

[3]安淑华.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10~12

[4]杨德富.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J].今日科苑,2006.5

[5]罗新兵、罗增儒.数学教育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8~140

作者:冯国平

上一篇:明确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财政学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