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不断的融合,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基于问题解决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摘 要:在新课改下,丰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任务。这是因为问题解决活动较为复杂,既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还可促使小学生多多参与假说、推理与建模活动,可以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探究、优化数学实践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问题解决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教学策略

在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而小学数学教师则是知识的主讲人,学生们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的,而这就导致小学生逐渐习惯于接受、背诵,并不善于迁移、解题。随着学习任务加大,小学生将无法承受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小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改提出了丰富问题解决活动的相关要求,认为问题解决活动是促使小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必要之路,关系着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问题的变化规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问题解决活动的基本前提,因为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使其自觉分析新旧知的关联性,由此获得解题思路。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问题的适当性,任何难度水平不当的数学问题只会打击小学生的思考兴趣,很难调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问还十分讲究时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促使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思考状态,为问题解决活动做好准备。

就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一个关于我国土地每年的耕地减少面积与沙漠化面积、淡水资源的储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闻资料。这份资料里面包含一些大数知识,需要小学生们根据本课知识准确书写,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数字,而这就对小学生识读大数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准确完成题目解答,本班小学生积极预习了教材内容,分析了大数的识读与书写规律,据此重新修改了新闻资料。然后,笔者会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新知指导,便于小学生掌握大数的相关问题。

二、组织数学探究

探究是从科学家发现、创新活动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小学数学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这是因为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使其从未知到已知,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总结出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探究,确保小学生可以真正经历问题解决活动,以便让小学生们在数学探究中实现学习进步,在解题中探究出数学学科的内在规律。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让小学生们以4人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让小学生们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合作观察量角器的结构,分析量角器的使用技巧。在本轮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有的小组认为量角器的使用原则在于一个角的两边所对应的刻度线,中间的夹角则是角的度数。有的小组发现了“0°”这条刻度线,以逆时针的观察方向探究出角的测量规律。面对各组的探究结论,笔者要求他们自主操作,对比两种测量方法,最终确定了度量角的注意事项。而且,由于小学生们亲自使用了量角器,所以他们也可有效总结出使用量角器的注意事项,及时内化了本课知识。

三、优化数学实践

数学实践实则是以综合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完成现实问题解决任务的有效活动,是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新课改为了实现知行结合教学改革,及时提出了增设“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建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去阻止数学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们在数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引导小学生从一道题找到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以便更好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就如在“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本班小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统计本班学生在最近一次数学考试中的成绩水平,以图表代替文字,以便更加直觀地分析考试结果。在本轮数学实践中,学生们需自主制作统计表格,确定统计数据的分段情况,然后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学生们需自主呈现图表绘制结果,呈现统计结论,借助直观的图表信息分析本班学生的成绩水平与两极分化问题。如此一来,小学生便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统计认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体现,小学生也需要通过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来巩固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题、自主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刘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5.

[2]韩华方.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J].华夏教师,2018(36):45.

作者:李轩昌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不断的融合,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问题解决和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出了相应的说明,同时也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当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思维,重视数学学习的生成。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引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加速更新,客观的生存实际要求人们对于知识不仅仅限于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数学知识不仅仅限于“读、写、算”阶段,而是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不断的发现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程作为数学的基础课程,虽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高深的数学问题,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积极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合作式、探究式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小学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建立,比如电子白板的普遍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上课模式,教师们也开始使用PPT进行数学教学。但是信息化和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观念,他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仍然定位在“会读、会写、会算”的层面上,缺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思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些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不足,无法利用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优化策略研究

(1)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乏味枯燥,气氛死气沉沉。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改变课堂气氛,创设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制作一些集视频,音频为一体的课件,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们在教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计较抽象,需要学生利用抽象思维去理解,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讲解的话,学生根本听不明白,教师也讲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VR技术,利用多媒体全方位的呈现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帮助学生在不同方位对物体进行观察。[2]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已经从机械记忆,转变为通过思维和动手实际操作来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通过实际的操作探究,学生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认为数学是一项充满趣味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小学中常常出现的“站队问题”是学生常常出现错误的问题,在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解释的时候,还原真实情境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可操作性并不强。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或者画图的方式还原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的理解。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地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协作完成数学问题的解决。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知识。比如教师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各小组成员可以在网络上,或者日常生活中搜寻各式各样的角,总结概括角的特点,为角作出分类等。[3]

结语: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会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具体,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的,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让学习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素平.基于“问题解决”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

[2]宋其华.信息技術教学环境下教学行为变化的特征与策略浅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08)

[3]“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课题组.“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的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6(10).

作者:邓愉 王玉

问题解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关于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建立起旧有认知与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顺利进行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从而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有效策略 数学研究

1 小学数学素养的内涵

体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主要有符号意识、空间意识和几何学意识等多种思想和方法素养。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加强相关素养,统一整合所学知识,运用到平常生活上可以很自然地表达数学学科和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在一起,体现数学学科具体表现形式。不过到现在为止,学术界也没有将某一个素养定位于数学素养的核心素养,一般情况下认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应该在数学素养的核心位置。二是关于学生的发展的想法。小学的数学应该更重视。个人认为,在将数学核心素养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部去除或忘记后,剩下的东西将从数学角度看待问题,分阶段分析取证及进行推理。然后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从课堂上看,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教育设计教室的实践教育评价等。

数学学科不是单纯的工具,思考方式是数学方式的理性思考,素养也是数学素养。数学的素养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基本的想法和数学的应用和革新意识。比如有些同学可能早就已经忘记了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知识的概念,但是他们还能把数学思维能力应用到生活中来,让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这就是能够让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通俗来讲,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排除掉数学理论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养成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有层次地进行思维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想的内容。更专业一点来讲,就是说主动去探索,并且是可以利用数学的背景去解决的问题,用一个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表达出自己的新想法。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五种数学意识:数感、符号、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和应用数学。

2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现状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资源,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课堂以讲解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并未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联结各类知识点的能力,从而严重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在知识片段联结、知识模块拼接方面的能力欠缺,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过于表面,学习模式也片段化。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较多,学习内容比较复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仅停留在表面记忆的层面上,缺乏正确认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只会简单模仿教师的解题方式,“脆弱知识”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整体缺乏创新精神与数学思维能力。

3 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意义

教与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联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教材,并转变角色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多维思考、交互思考模式,使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数学的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以培养批判的思考为中心,教师通过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动员学生参加活动。学生在信息整合中获得新知识,并在建构思路和沟通协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可以把知识和技能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最终面向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下:

3.1 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旨归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科目,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标的落实和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化,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与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用途;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3.2 消除“脆弱知识”的消极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和内化吸收所学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是通过重复训练、简单记述等方式,显得消极、被动,这直接造成学生的“脆弱知识”现象,对于数学问题中的说理问题稍微变化后便无从下手。通过深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最终消除学生因浅层学习造成的“脆弱知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4 提升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措施

4.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性,他们对待学习往往容易情绪化,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也极度缺乏自控意识。因此,创设良好的深度学习环境,有利于安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更专注于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在进行深度学习时,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脱离学习主题,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的课堂条件以及课堂需求进行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进行“非整合除法”的教学中,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做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进行解答,此时,教师里就会出现讨论和思考的气氛。随后教师再针对之前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疑問, 为教师的深度教学做好铺垫,随着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学生对之前所提的问题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能够快速解决之前的问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启发点,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让他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应用。

4.2 开展动手操作教学

深度学习的表现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并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必须加强操作和实践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课前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测量并准确记录家中圆柱体水杯的相关数据,并自行准备课上所需要用的圆柱体水杯和洗干净的小石块。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纸上画出圆柱体水杯的杯底在纸上所占据的面积;二是引导学生将水杯平放,滚动两圈,思考茶杯在滚动过程中与课桌桌面的接触面积。在这两个环节中,笔者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复习计算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的相关知识点。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后,再让学生思考水杯内盛满水后水的体积,引入新课教学。

最后,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杯来计算小石块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将小石块投入水杯中,水杯内水位上升的体积便为小石块的体积。在笔者的引导下,不少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动手实践,准确算出小石块的体积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自信。以动手操作开展教学,从圆柱体的底面积、侧面积到体积,再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环环相扣,一方面教会学生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又做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延伸,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3 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还年轻,很难克服课堂学习中的羞涩和胆小的心理学。他们常常不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而且,那个问题的主动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首先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室教育效果的前提,高效率的教室教育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达,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两者互补,真正可以实现高效的教室教育。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表情和有趣的语言辅助教育,让学生亲切,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室气氛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需要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小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还比较强,他们心中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将自己的教育活动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赖,积极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即使没有实质意义,也要鼓励和表扬他们,消除学生的恐惧心,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疑问。这样,提问后的学生都能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4.4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观察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部分可能是新数学内容引起的。一部分可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的。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并且大部分内容的逻辑性比较强,趣味性不足,所以,仅仅内容本身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重视指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并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让学生多听“为什么”,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室教育之前,首先让学生自学新知识。通常情况下,自学都是在求知欲的牵引下才产生的,求知需要问题的支持。因此,教师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学理解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

4.5 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之时充分考虑教情和分析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能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优化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手段,特别是通过意境教育法的应用,有机地结合情境和提问,围绕问题设身处地,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创造研究学习的机会

想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必须要让学生研究有深度的问题。这个深度问题,并不是指难度很高的问题,而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教学内容拔高。要实现深度教学,必须思考知识背后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必要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4.7 积极进行深度学习内涵的理解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对深度学习思想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深度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深度学习的深刻认知与理解。首先,教师应对深度学习思想中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感知。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如果教师错将这些外在表现作为内涵进行学习与实施,势必会造成深度学习活动的低效性和僵化性。因此,教师应对其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将其理论基础中的内涵、核心进行深入理解,以真正获取深度学习的真谛,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度学习的开展。其次,教师还应有效地将深度学习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将深度学习的思想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融合、整合,实现创新,才能真正推动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才能在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增强深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深度学习的开展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旨归,能消除“脆弱知识”的消极影响。针对当前小学深度学习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段化、模块化和学生缺乏创新与数学思维能力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开展动手操作教学、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和合理开展拓展练习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許俊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J].现代农村科技,2021(07):86.

[2] 郑文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21(07):87.

[3] 张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几点做法[J].现代农村科技,2021(07):74.

[4] 李培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274-275.

[5] 李永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7):267-268.

[6] 王晓红.信息技术背景下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2):235-236.

作者:刘勇

上一篇:金融服务改革下的林业发展论文下一篇:能源企业投资策略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