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兴国政策的重视,推进教育业的发展,国家在现阶段不断培养面向全方位型人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升级。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现在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发现问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发现问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习学生相关的知识内容,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主观学习能力,由此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自主发展。同时,也让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提问的勇气,缺少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主观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这不但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禀赋造就了学生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数学教师应积极利用这种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识。例如,很多学生不会做如羊有4只脚,鸡有2只脚,有3只羊、2只鸡一共有多少只脚。这是没有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的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解决更深一层的同类型问题,甚至尝试加大问题的难度,如在此类型下引入鸡兔同笼的问题等,看看通过学生间的小组讨论是否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孩子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们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出现做对一道题将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所以,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创设出有效的情境,那么,孩子们就会主动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并想自己去解决问题。这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这个知识是孩子们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就可以用“曹冲称象”这个有趣的故事创设出情境,激发孩子们运用故事中的“转化法”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并提起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

三、重视问题信息提取

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但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无法充分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学生信息提取过程的困难。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过程可以由已知转向未知,直接探寻所需信息,也可以由未知转向已知,逐步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靠拢。为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进行激发,在提出问题之后要针对具体问题加以评估。比如,可以将“为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等問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具有条理性的叙述思考过程,表述自身观点,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来自于学生的直接反馈,继而对教学流程和方法进行合理优化。此外,数学教师应该经常性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导向,不再简单地拘泥于程序化教学流程。要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一些学生更容易接受、具有浓厚兴趣的素材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结合具有挑战性与合理性特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地某大型商场为了庆祝开业三周年,反馈新老客户而推出“满200送20,连环送”活动,也就是购物满200元,获赠20元、满400元,获赠40元……其中消费最高的顾客共花费8300元。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返利,该名顾客最多能获得多少优惠?这相当于打了几折?这一类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数学问题,我会让学生结合假设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找出最优数量关系,随后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说明。对于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对相应数据进行自主收集与分析,有时还要通过对计算机等工具来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通过对问题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解决,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四、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思维习惯

例如:“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反思考,进行第二次“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说的训练。如“3个1/5比2个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学科素养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华.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2019(A3):74-75.

[2]冯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269.

作者:毛光敏

发现问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兴国政策的重视,推进教育业的发展,国家在现阶段不断培养面向全方位型人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升级。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有不可分割的重要关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现在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时代在发展,新一代的小学生在多元的环境影响和更加健全的教育机制下具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在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为了更高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小学的数学教材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同身受、易于理解,教学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促进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更好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教材中贴近现实事例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在事例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引导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新世代培养思维型人才。

一、实践中落实

新时代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意识的重视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才能一步步改变学生的传统型思维[1]。

因此,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引导应体现在课堂的实践中。教师从实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在《圆柱与圆锥》一节的课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在生活中圆柱与圆锥的生活和工程中得到应用举例,引导学生把握准确计算,运用类比思维结合之前所学的各种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学会如何自主思考圆柱圆锥的相关计算方法,课后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所学自己动手实践,设计与课堂所学有关艺术展品互相展示,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讲解,同学们深刻意识到表面积以及体积的含义,学会运用类比思维方式思考相似问题,学会了对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运算,通过学生的课后实践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刻理解所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提高。

二、气氛营造

在长时间的传统教育中一直都是教师担任讲解,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都是灌输式教育。因此要想做到立马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还需要接受的时间。因此,方式要慢慢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体现在课堂的淳淳善诱上。

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复习巩固之前的知识,从以前所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分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教师的辅助角色转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课堂讨论,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找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学会了新的内容不仅提升思维能力,也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互动教学

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增强不仅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要抓住小学生现阶段的天性,利用手工、板报等各色各样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圆》一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圆,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的应用,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剪出一个圆形,圆形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促进同学们参与课堂的思考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通过课堂的学习,针对同学们课堂所学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自己对课堂所学提出一些问题,分别与其他同学共享,共同解决问题。在实践和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提问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鼓励,因此教師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重视,并及时做出回应促进学生大胆提问的积极性。

小学生阶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对于课堂的困惑之处的大胆提出难能可贵。通过问题提出得到课堂教学的反馈,利于教师的自检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现阶段思维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的思维能力培养做起,教师对于学生的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要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发掘、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马东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探[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第5卷).0.

[2]刘丽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策略[J].神州,2017(14):102-102.

作者:冉偲见

发现问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

摘 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得到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希望这些方法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素质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的学校纷纷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力求突破陈旧的教学方式。虽然新型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践行中教学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造成效果不乐观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原因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虽然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但是内心深处旧式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这就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或多或少的在模仿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学改革不彻底、不全面,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第二种原因是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透彻,在实际运用中缺乏科学性,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教学改革中过于重视新式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不少教师认为通过简单的教学方式改变,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却忽略了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依据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使得教学改革之路走向了歧途。

第三种原因,是一些教师仍旧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由于目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还不太彻底,很多地方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方式没有变,成绩是决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一些教师仍然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工作第一重心,不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只看重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的升学率问题,而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几种原因都导致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问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针对这些不良因素,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尽快纠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当的行为。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二、做好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受旧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的方式,学习主动性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如果突然转变为自主学习,反而会非常不适应,内心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必须得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第一步,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之时,可以在旁边耐心辅助,而不是横加干涉或者是置之不理。学生在探究中总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虽然是点拨,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提出来与自己的不同观点要积极肯定,对错误也要委婉地表示,不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第二步,教师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在这个过渡教学期间,教师一定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的太难,避免给学生造成主动学习没有效果的错觉。期间,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原则,第一,教授的知识不要复杂;第二,不要过多引导干涉学生的思考;第三,要鼓励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第四,要注重学生潜力和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有一颗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探索欲望的心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一种很好的吸引方式。在正式讲授课堂学习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開场白吸引学生,通常是小故事或者一些问候,然后主动询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时有没有遇到难题或者是有意思的地方,让学生大胆说出来一起探究。如果学生沉默,教师还可以主动提问,将教材内容改编为有趣的故事情境,讲述之后再让学生讨论,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现故事情境中包含的一些趣味问题。

三、构建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并不可耻,反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答疑解惑者。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而不是他们不理解时就大声斥责,这样只会让学生不懂装懂,错过了学习的机遇。

教师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可以从两个策略方法说起,第一种是将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在一节课快要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同时引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效果会更好。在下节课上课前,教师就可以将这几个问题再次提出,让学生来回答,并且对自己预习过的内容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要注意教师既要提问,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要让学生提问,开拓自己的思路,并直接参与到知识的思考中,而不是被动接受。针对小学生,教师提问的内容可以是简单又有趣的,比如说在学习各种图形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物体,和学生一起探究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并启发学生对常见的物体仔细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又应该是什么形状。

另外,教师要尽量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适当鼓励。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层面十分缺乏,本身又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心,因此经常会有一大堆大人认为可笑的问题被提出来,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回答,并且充分拓展,让学生详细了解问题的答案。如果受时间限制,不能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可以委婉地表示还有重要的教学任务,等到课后再回答,或者是借此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任务,让他们回家与父母一起互动探究。

编辑 刘瑞彬

作者:张向明

上一篇:时尚元素电影海报设计论文下一篇:民航空管安全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