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2024-04-15

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精选12篇)

篇1: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

1.国内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考试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继承与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科技的发展、数学的广泛应用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就数学教育而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2.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现行《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出发,不再局限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着重强调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标准》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发展空间两个领域,包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现行《大纲》在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增、删、减等工作,对某些知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并不做详细的讲解.但是这些变化仅仅只是对知识的一个局部调整,其基本内容结构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标准》则是对繁杂的计算和实际应用中用得不多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删减.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强调实例教学

我国数学课程中有些内容复杂且难以计算,而且多是对学生数学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调整自己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吸收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2.提倡数学工具的应用,引入数学实验教学

以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的是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现在的工作以及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都不能只是靠简单的运算就可以解决的.新的数学课程改革要引入计算机数学教学,计算机数学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数学教学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实验课的内容,丰富了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演示一些需要想象空间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较为直观和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三、数学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不仅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优秀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数学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强调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及人文精神和数学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以前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数学课程改革中一些新内容的增加以及它的目的性,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比如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探究性问题、课外拓展等内容.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学生记的输入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所要建构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课堂的一个给予者变成了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者,由教学的执行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和敢于摆脱旧教材的束缚,尽量多设置一些探究式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猜想、探究并进行验证,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想象能力.

篇2: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有效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方式;合作学习;问题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体系重构,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为教师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有效实施是重点。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距离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在教学形式上满足于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实际的成效,以至于有的人对课堂产生质疑。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不抓根本,却追逐表象,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下滑,学生不赞成,领导不认可,教师精心的设计与课堂的教学效果相违。对此教师必须花很大的气力来改变现状。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效率的关系

在各种竞赛中,中国的学生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的竞赛成绩往往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也从中看出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方面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也应该汲取有价值的、合理的部分,为我所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在知识的生成和双基的训练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我曾听过一节“两平面垂直”的大型公开课,教者通过教具让学生充分讨论参与到二面角的定义生成过程,并通过变化发现特殊情况―两平面垂直,再由学生合作证明了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思维得到了训练,情感得到了体验,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确实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探究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但是作为一堂新授课,还应该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的`内涵上还应该进一步的挖掘,在实现学生基础知识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与课堂效率的关系,找到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抓好基础,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既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将基础知识讲到位,训练到位,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发挥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所有学生潜在的学习因素。合作学习是发挥集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的共识,也成为中学数学课堂的一项重要学习策略,利用的好,就会成为数学课堂的一大“亮点”。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从表面热热闹闹走向深入思考,从师生的互动走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意见多,思路广,容易打不成意见的一致性。有的时候,好学生主宰着课堂的讨论,一部分学困生参与不到课堂的讨论中,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多思路,多创新,走出教师事先的设计,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能够回到教师可控的学习问题。

(三)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必须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无效的问题必然导致学生简单的回答,平淡的叙述,起不到学生思考,探究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精研教材,合理设计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回答对题目关键点的理解和突破,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所求问题的思考思路,以及对问题的总结,在有效性上下工夫。

二、提升教师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提高内在的素质。没有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师可以在如下几方面下工夫,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1.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数学不仅仅是做几道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强化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深入思考每一节课,在三维目标的设置、难点和重点确立、思考问题的突破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一定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习每一个问题,从而改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2.问题情境的设置。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史料的经典故事,可以对具体问题的反思等等。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有趣的语言和故事,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引领和启发。

3.自编习题。自编习题要注意配套性、层次性和综合创造性。要通过典型的习题首先掌握今天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让全体学生有收获;其次要安排适当的选做题,以考虑到少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的提高;当然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一两个自己认为经典的题目,写出自己的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数学教师一定要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抓好课堂的各个环节,瞄准新课程教学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湛秋“.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

篇3:新课程中数学导入法教学探讨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时, 先复习圆心角及定理, 让学生比较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异同掌握圆周角定义, 然后从特殊到一般推道圆周角定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让同学们用两个大小不一的等腰直角三角板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和探索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类比知识可让学生分清概念, 能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达到轻松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讲切线长定理时, 先让学生在透明纸上画一圆, 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作过圆心和圆外一点的直线, 然后沿这条直线对折圆, 观察发现了什么.从而道出切线长定理.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这种方法由此特级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 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先练习, 然后出现问题, 学生间交流讨论, 教师作引导, 最后有针对性地评讲.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设疑式导入法, 最贴近生活, 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因而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中较为适应.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 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样的是什么角, 让学生猜想, 并口述, 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弦切角.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 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参与学习, 如在讲垂径定理时, 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 画出图形,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师生共同证明.又如在讲分式的加减法时, 首先出示问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为什么要通分, 通分为什么要找最简公分母, 不找任意公分母等.然后出示练习让学生探讨.这样引入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快捷地进入学习的主角.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 我们就学习, 第二十四章圆.总之,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九、阅读式导入法

数学学科许多老师, 学生都误任为不需阅读, 其实阅读在数学学科学习中也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阅读中学生能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 会达到学生有成功感,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新的教学理念下, 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的一环, 例如在讲弦、弧、圆心角、弦心距有关概念时, 首先让学生阅读自己归纳这些概念, 同时教师画图, 让学生结合图形加以理解, 这样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接受新知识.

篇4: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 新课程 中职数学 创新教学

我国现行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指出,教师在当前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并在学习中教会学生合理有效的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领和指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一、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之下,要求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成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合作关系,要记住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共存的,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并非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民主思想还有民主作风,通过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手段来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宜、轻松的教育环境。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从以往那种操作者以及主导者转变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引领者以及指导者。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充分有效的调动起来。

(二)激发提问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往往比较注重强调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去努力的追求自身的创造性,以实现为学生进行一个标准规范的创新示范。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以及数学这们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的为教学创造情境,这样就能在教学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演示一些图片,图片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分子结构以及建筑物或者是一件艺术作品,此外还可以是动物或者植物等等,并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和感知那份对称,以实现学生自身审美意识有效提升,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二、实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再加上使用的手段不科学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即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些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方法和新的观点,也往往没有时间在课堂之下详细的表露出来。这样就在不自觉中逐渐的扼杀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想。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当前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所以相比之下,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依据一定标准将学生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清晰明确的表述出来。尤其是再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解析时,教师最好不用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有效而对思考以及交流与合作,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思路及时有效的表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更好的去促进学生自身创新性思维的有效发展。另外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探索问题以及发现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去享受和体会那份喜悦。

三、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以切实加强提出问题的启发性以及导向行。应该说,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所设计的一些问题,而还有一些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但不管是何种问题,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结合教材所设计的一些问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以及繼发性还有诱导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一定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思考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去交流、去探索,以培养和激发他们在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并极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是来源于我们日程生活当中,并为生活提供一定的服务。比如我们常见的手机收费问题、以及水电费等等。所以在现代社会当中,通过利用一些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来更好的处理一些日程生活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

五、结语

我国现行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指出,教师在当前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实现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并在学习中教会学生合理有效的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还有解决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秋云.如何增强职专数学课堂吸引力[J].海峡科学.2011.(05)

[2]陈开圣.创造数学课堂的吸引力[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9)

篇5: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以较好地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1.营造气氛,进行探究式教学策略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首先教师必须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摆脱思想上的束缚,主动参与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做到动而有度,闹而有效.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所要获得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二面角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二面角,然后提出“什么叫二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大小?”等问题,先由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协商、讨论,最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究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课本知识.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策略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整个高中教学科目中,高中数学对创新思维的要求十分突出,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更大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就应培养学生勇于批判,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习惯和精神.没有批判和怀疑,就很难有创新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互动,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设计、教学和练习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真正实现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内容,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环境下,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开放性和创新型习题,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形成新型的思维,突破一个问题和一个标准答案的传统的对应关系,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更多的、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看似简单的习题,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类似的习题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策略

数学和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知识的运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去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客观世界,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通过数学教学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去学习和理解知识.如,在学习欧拉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塑造出不同的多面体,让学生记录下每个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角,然后通过归纳、比较、概括等过程得出公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将丰富的生活实例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把一张厚度是0.1mm的纸,反复对折20次,其厚度是多少?能有你自己的身高高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探究知识的动力,更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策略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不论是概念、定理、定律,还是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难懂,不易掌握,难以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声音等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等动态化、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在动静结合、图文并茂中接受抽象的数学信息.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大大增加数学知识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和单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以正方体为模型,制作动画,使之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又如,在学习球、圆锥和圆柱定义时,可以通过制作半圆围绕直径、直角三角形围绕其直角边以及矩形围绕其一边旋转的动画.通过这样的动画模拟,不但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体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立体图形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结论

篇6: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及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篇7: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传统课程、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下面就以平均数问题的教学来探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一、数学源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问题叩开学生生活经验的闸门,让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喷涌而出,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梳理、归纳与提升,从而有效地为数学学习服务。我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设计了下面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教师谈话说大家长高了不少,请五位同学汇报身高,比如149厘米、142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6厘米,根据这些数据估计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学生踊跃发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其中哪个数目最接近平均数呢?怎样验证?(自主验证,全班交流)。

教学第二环节--算法创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有学生根据计算平均分的方法想到了用身高总和÷人数=平均身高,有的在求和的时候把五个身高都看做140厘米再多退少补、有的把全部身高看作132厘米再把少加的加进去、有的都看作149厘米、有的巧妙的移多补少、有的两个两个的加……最后通过计算发现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这个数据与五名同学的实际身高相比有什么特点?大家发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接近中间的数,教师指出这是平均数的重要特征,最后共同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教师运用班级中的现成资源,请五名同学报出自己的身高,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研究,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旧知),激起探究新问题(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不仅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还真正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事实告诉我们,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是学生熟悉的且又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二、数学应用于生活。

教师的职责是尽其可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学以至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更应该用于生活。

教学第三个环节--个性展现、意义建构平均数。老师问“除了平均身高、平均成绩,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平均数吗?”,学生说出平均温度、平均收入、平均住房面积……教师出示信息“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你对这条信息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有的说是把全国农村居民的年收入都加起来除以人数得到的、有的说可能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年收入有高有低、还有的说收入高的可能会很高低的很低平均以后是2936元……接着教师再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年收入”?这时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表意见,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此,体现了现实性和拓展性。渗透了“数学无处不在”的哲学思想,强化了“知识学以至用”的价值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关注社会、珍惜资源的的人文意识和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数学≠生活

生活尽管和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数学也不能等同于生活。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生活,分析各种具体现象,同时还要还回生活的“真实”,从自然下手。给生活以本来的面貌,给学生以自主思考的时间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教学第四个环节--情境体验、活化平均数。教师谈话说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我班节目《郊游》获得了一等奖,你知道是怎样评出各班的成绩的吗?(学生答评委打分),我们看七位评委各自打出的分数:

评委 A B C D E F G

《郊游》 93 98 95 83 92 96 94

你能算出得了多少分吗?生:(93+98+95+83+92+96+94)÷7=93(分),“同意这个结果吗?”大家都同意,老师说“节目的最后得分真的是93分吗?”屏幕出示:94分!这是怎么回事?(课堂转入沉默)稍顷--有学生想到电视里的比赛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底分,这里应该也是这样,大家得到启发再次计算应是(93+95+92+96+94)÷5=94(分)。教师指出这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数学知识,这样的运用才是真实有效的。最后教师请小组长根据老师本节课的表现给老师打分(说明理由),算出平均成绩(气氛再次热烈),结束教学。

这里计算节目得分不能以纯粹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师不用刻意地回避。和学生共同探讨出原因,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可以理解和解释的。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这样的数学才学得活,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整合,使两者和谐统一。置身于真实化情境中的孩子们,生活和数学已融为一体,面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会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思考。这样,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独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因真实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

篇8: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 其中不但要对课程本身进行改革, 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切实转变并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呈现的是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于是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目标不单是传授知识, 更应该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对教学材料进行创新性的选择和利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教师不能“填鸭式”地传授知识, 而要引导学生在重新解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同时, 对于上述的变化, 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学理念的及时转变是关键。

二、在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 但是如果学生真正活跃起来, 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时, 部分教师却又无法有效应对, 难以控制课堂纪律, 进而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策略, 只注重在教案中的预设, 而忽视了课堂的生成, 从而在教学中陷于被动。另一方面, 有的教师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 片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 而不重视把握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没有充分分析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可能性, 以为只要给学生动起来的空间, 开放教学过程, 激励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他们就能主动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忘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角色, 即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2.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时效性不强

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的数学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认识、发现、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在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上, 尽管也注重进行数学活动, 事实上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讨论而讨论,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却不给足讨论的时间, 三言两语草草提问几名同学, 就又走上了教师得出答案的老路; 也有的教师错误地把“满堂问”理解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课堂气氛表面上很活跃, 但是所提的问题质量不高, 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3. 教师不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打破传统的单一输灌数学知识的教学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把数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予以有机的结合。但实际上却是, 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普遍认为数学知识的传递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教学的重点就是单纯地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识记, 通俗地讲, 就是一味地分析、证明、解题, 就是题海战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重要。其实, 数学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抽象与建模, 这一学科密切关系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同时一些丰富深刻的思想也蕴涵其中。因此, 数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教师忽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把学生以往的依靠教师组织、督促学习, 转变为学生自主的学习; 二是使学生由以往的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输灌进行学习, 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发现和探究, 使数学教学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仍旧习惯于或者乐于为学生讲解分析数学问题, 一切都包办代替, 认为这样能掌控教学、短平快地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人为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 不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从而学生只是学到了数学知识, 但是他们的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 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代表着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对于不断完善更新数学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课程的实施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而课堂教学才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有效载体。作为数学教师, 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 要坚持更新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善于解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 从而切实走进数学新课程, 积极稳步地推进数学新课程, 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在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把实际的数学问题, 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加以解释与应用, 从而学习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 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深刻认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促进数学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篇9: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1]。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2]。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4]。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開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5]。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同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与初中数学教学[J].2008

[2]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J].2009

[3]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师[J].2008

[4]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2009

[5]新课程改革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J].2008

作者简介:

篇10: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高级中学,吉林,公主岭

136100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完成多充重要的转变,即把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合作者、引导着的一个综合体,从而更加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发学会僧俗恶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笔者对新教材教育教学有一些体会,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些粗浅知识,同时觉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表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0-0167-01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及采取对应措施。1.1目标明确,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如: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尽可能提出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1.2学习自主性,在具体的教学中

过于注重学会僧学习的自主性,而忽视教师的正面引导,有的教师认为,新课表就是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做主学习,从而忽视了教师必要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人士模糊不清,模棱两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1.3难以适度,巧设提问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提学生力所能及的,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发思考,太难,无从下手,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出一些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育学的活动。

3、留空思考,及时反馈。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地反映,是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1.4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的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货色呢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级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面向全体,是学生都能采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1.5适时启发,诱导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诱导、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提些不经思考便可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目中有“人”(学生情况),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起来,从人学生的“脑袋”将被启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如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向学生提一些有利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这届可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学生回答中适当补充说明,便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提高高中教学效率的对策

(1)变换题目条件,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同一数学问题通过不断变化问题的条件,设置“问题解决”的氛围,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尽快让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则问题设置应具有挑战性、开发性、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

(2)变换解题方法,渗透数学思想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养成见题选法,而不是见题想法的思维习惯。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策略,通过思维策略的渗透,并及时归纳总结,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加强变式教学,注重题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问、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意提问的适度性,梯度性和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下,教师在巩固“双基”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要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问题的探讨论文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里的重点,也是难点。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上好关于“解决问题”的课,我们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三个着重点: 1.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2.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

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步骤: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反馈评价——巩固拓展——总结激励。

1.创设情境

开课伊始,教师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设置矛盾,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肯定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就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2.自主探索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组织学生学会收集有用息,分析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

系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去探究方法,建立模型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1)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利用猜想、迁移、类推,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互动交流,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达到深化思维、理解问题的目的;(3)小组合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在引领学生反思归纳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3、应用模型,解决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于类似的问题是否适用,需要将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检验。本环节要为学生提供若干能应用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稳定性及其特点,同时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反馈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见解。其他学生给与评价。引导总结,构建网络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总结,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网络化的认识。

4.巩固拓展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有针对

性、代表性、思维性和坡度性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

5.总结激励

篇12: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成绩差等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和素质培育功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和必备工具,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高等数学课程具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进度较快的特点,不少学生感觉“抽象”“难懂”“没有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两大功能,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作一简要分析,并对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学生学习方面

基础薄弱,尽力弥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总体素质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多数高职学生属于高校招生中的专科录取批次,其数学高考成绩大多在50―100分之间(满分150分),甚至个别学生10多分,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 并且参差不齐,接受知识慢,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对高等数学联系紧密如函数、解析几何、三角等内容进行重点复习和补习,以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会因为以前的知识没学好而听不懂,尽量弥补基础缺陷,成为高等数学入门教学的当务之急。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大学不同于中学,中学的学习是“填鸭式”,而大学则为“自主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应变被动为主动。刚刚进入大学,由于刚刚卸下高考重压,不少同学处于解脱后的“失重”状态,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上就容易产生惰性。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变自主学习为放任自流,每天变得无所事事,反映到学习上,不认真听课的、上课睡觉的、玩手机游戏的、看小说的、抄袭作业的已成为高职院校课堂上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兴趣,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商,采取相应配套的措施加以解决。

学习方法有待改变,重在提高理解能力。由于高等数学课内容多、信息量大、进度快,当堂课消化每节课所授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学生尽快从高中数学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在搞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好课堂笔记,把握重点,解析难点等常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需要掌握的内容搞清楚了,学习就有了新的动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逐步适应思维方式的改变。初等数学是常量数学,讨论内容大多是静止的、具体的和不变的,而高等数学是变量数学,研究对象是运动的、抽象的和变化的。这种研究对象本质的区别就决定了学习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是不少学生感觉高等数学“抽象”“难懂”的原因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之间的紧密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努力探索与中学数学相联系的教学模式,如以实例引入概念、以直观教学阐明数学思想等。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适应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思想方式。

二、教师教学方面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突出人才培养对当前社会需求的针对性,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下面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在高等数学课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改革举措。

拓宽知识面,降低理论要求。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高等数学的主要作用是应用,在内容选择上,知识面宜宽,而每一个知识点要求宜浅。如在传统的微积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再介绍一些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和离散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使用数学时提供尽可能宽厚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主要采用淡化理论推导,强调其中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尽量以直观解释的方式进行讲解。此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相关教学内容可采取“弹性教学”的方式。如极限的概念,大部分同学对“ε―δ”的分析定义难以接受,那么就要求他们掌握直观的描述性定义,了解极限思想是贯穿微积分始终的重要思想,体会到概念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即可。而对一些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则不妨将极限的分析定义作为选学内容。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数学应用的观点是高职高等数学的主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而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和计算技巧,事实上,不少学生在几年后只能隐约记得几个孤零零的数学名词,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数学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的遗忘,所学知识没有发挥作用,留下数学“没用”的印象。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机会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概念的引入到定理公式的建立,从例题到习题都多选择一些与专业及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如利用导数求最值时多举一些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如用6米长的型材做成日字型的塑窗如何设计长宽才能使塑窗面积最大,再如靠一面墙盖一长方形小屋,现存砖只够砌20米的墙,如何设计长宽才能使小屋面积最大。通过示范例题和习题的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高等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当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这些实际问题以简单和浅显为宜,着重让学生体会到高等数学所含知识点在其中的应用,领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分层教学。以往分层教学是按成绩分班,虽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没有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同。一个重要原因是,按学业成绩分班,使分层教学变成了分等教学,有失教育公平,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被人歧视的阴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此做法的反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查到问题所在,如何分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我的建议是,普高生和三校生应该分开上课,具有不同数学基础和学习动机的学生对数学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希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教育是向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不可能要求学生将所有数学知识学到手,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数学有不同的需求,以往按一个目标培养所有专业的学生的做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为了发挥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赋予“分层教学”以新的内涵以取代过去“分快慢班”的方式,就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目标自主选择进入哪一层。

总之,《高等数学》虽是高职院校理工科的一门基础课,但它是学好专业课的必要基础,更是开启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着手,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大家共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积建.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2] 冯文丽. 浅淡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

[3] 侯亚红.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上一篇: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管理下一篇:炼字诗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