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与高中数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语文中的文字知识非常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理清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教学与高中数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教学与高中数学论文 篇1:

谈高中数学的问题式教学与评讲试卷方法

摘 要: 问题式教学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的成果,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将教师从台前转到了幕后,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和研究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另外,高三复习到了后期,组织一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要在训练量、训练难度、训练强度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尽可能找到三者的结合点。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问题式教学 试卷讲评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推理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教学过程。只有真正有效地開展问题式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数学教师备课要设计课堂动态过程,为问题式教学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在作业布置环节,可安排A、B两组习题,习题中的特殊题目和B组题,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展延伸,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课堂教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

从新课标的精神出发,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备课中将这个大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传统的备课存在不少弊病: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合实际,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目标宽泛、不具体,要么目标偏离主题,与学生发展背道而驰;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率很低。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层次,实现师生共长,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为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备课要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新课标把旧大纲中延续多年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新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教师的备课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提出问题、以疑导读、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往往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花费过长的时间,导致学生巩固和应用时间不够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

问题式教学把教师主导的课堂导入转变为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疑导读。教师从教学大纲出发,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求和思考问题,发挥学习主动性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简单明了但针对性强的问题,既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又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目的性、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

三、在数学复习要注重评讲试卷,使问题式教学得到深化运用。

高三数学复习课离不开试卷讲评,长期以来,试卷讲评课总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却不甚明白,即使学生听懂了,思维的参与也不积极,浮于表面,走马观花,提不起精神。试卷讲评课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拿出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改错,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教师做学生坚强的后盾,给予点拨提示,指导学生大胆地尝试。这样做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能充分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只有这样,试卷讲评课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试卷讲评时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次检测结束后,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试题的讲评任务,要求2天后给出讲评方案;2天后上讲评课时,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听学生讲评试题,必要时给予指导和说明。这样做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学生非常聪明,他们有时候提出的解法是那么简洁和优美,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后期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好训练量、训练难度、训练强度的关系。训练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要制订一个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训练计划,在编制训练题、安排训练时间、批改试卷、讲评反馈四个环节上下工夫,以求每一次训练都能取得实效。在编制训练题时,认真研究学情,认真研究每一次训练要实现的目标,认真研究训练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力求贴近高考,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在安排训练时间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及高考科目作答时间;在批改试卷、讲评反馈上,要求老师做到全批全改,精讲拓展;对学生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紧抓不放,反复讲,专门练,逐一解决问题,同时辅助以个性化的个别辅导,以期取得实效。训练的次数要适当,要有实效,不要过分关注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作者:苗增海

问题教学与高中数学论文 篇2:

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语文中的文字知识非常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理清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

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本文旨在简单概括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认知,介绍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考查范围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很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 .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 .例题中的应用问题。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第十章内容中共有41个例题涉及数学应用,占例题总数的14.6% ,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3 .练习、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应用问题的分量。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其中练习题有 45 题,占总数的12.4% ;习题有105 题,占总数的18.15%;复习题有50 题,占总数的14.91% 。分别涉及增长率,行程问题,物理、化学、生物问题,储蓄等各个方面,量大面宽,情景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

4 .阅读材料。问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面的阅读材料,新教材中共安排了15 个。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地起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指导练习,巩固方法。充分运用课本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建模方向性强,教师只需稍作指导;而习题则更多利用教师批改作业的机会,主要纠正数学语言转化过程及解题的规范过程。

4.课外阅读,补充提高。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阅读要求,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习作业,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完成实习作业,可以打破单一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6.研究性课题,重视自主探究。 “研究性课题”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性栏目,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既是所学内容的实际综合应用,又对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责任编辑 一 觉

作者:刘俊海

问题教学与高中数学论文 篇3:

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策略

[摘  要] 学生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培养是一项策略性非常强的活动,面向高中学生培养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也需要建立新的理解. 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键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学生经由严格的逻辑,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给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策略性认识. 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契机,在重要的数学概念或者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赋予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空间,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起着帮学生积累知识的作用,而且起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的作用. 而众所周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困难的必由路径. 其中,分析问题又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前置性条件,因而在概括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科学研究基本逻辑的时候,又可以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描述. 近年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學课程标准》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核心观点,即培养“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而言,教师需要认识到这是一项策略性非常强的活动,本文现就这个话题,谈谈一些浅显的观点.

高中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新理解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而对于这种逻辑的认识,无论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曾经有过丰富的理解. 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的时代,2017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地体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精神,因此笔者认为,面向高中学生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也需要建立新的理解.

有研究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从问题出发,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这是从教学的角度给解决问题的教学提供新注解,其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强调了数学活动与数学思维,强调了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阐释这个理解:

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不少教材是从对称性的角度引入的,通过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六角形的雪花晶体、建筑物与它在水中的倒影等. 作为教师,对于用对称性引入函数的奇偶性,一点都不感觉到奇怪.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直接给他们呈现这些素材,他们会感觉到有一些突然:学习数学中的函数知识,为什么突然要看对称性呢?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这里形成的疑惑,并不是本文所强调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

而如果对这个教学设计做一个简单的调整,情形就会大不相同. 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将教学顺序做了一个调整:先让学生去观察函数f(x)=x2和f(x)=■的图像,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归纳,发现这些图像的共同特点——对称. 然后笔者结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对称性有可能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进来就有学生产生问题:既然是一种重要特征,那应该如何描述呢?这实际上就是问题的发现. 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之后,解决问题的动机也就更强了;其后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演变为f(-x)=f(x)和f(-x)=-f(x),从而得出函数的奇偶性知识.

在这样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键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学生经由严格的逻辑,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了上述思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生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一思路相对于教授给学生现成的策略而言,更是进步意义,因为这是面向学生的,是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策略性认识.

在上面所举的“函数的奇偶性”例子中,有这样的几个细节值得研究:

一是先让学生关注到函数的对称,然后用生活中的对称实例进行对比,来让学生认识到“对称性”有可能是描述部分函数的特性,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使得学生萌生了问题. 由此可以总结出提出问题的策略是“对比策略”. 对比思维,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很多问题就是在对比之后发现的,因此这一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二是学生起初形成的对称认识,更多的是基于表象得出的,无论是函数图像的对称性,还是生活实例的对称性,学生大脑里加工的对象都是图像、图形. 而描述对称性是需要用数学语言的,这些数学语言都是抽象的符号,因此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图像、图形. 这也是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维主要加工的是f(x)=x2和f(x)=■的图像,而本质上又是研究这些图像上的“对称点”,正是通过对对称点的研究,学生才发现了f(-x)=f(x)和f(-x)=-f(x). 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发现自己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对函数图像的整体关注,变成了对函数图像上对称的两个点的关注,有些学生称之为“化整为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

三是在成功得出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思考:起初为什么会想到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又是怎样得出函数的奇偶性的?这两个问题驱动学生,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简化——只留下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内容. 这一步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已经形成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 笔者注意到,在上一个环节中部分学生对策略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正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显性的面向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两个环节的思考,他们认识到了对比策略的价值,认识到了“化整为零”策略对于探究得出函数奇偶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策略认知得到强化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面向核心素养的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前文已经提到,今天的高中数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大门前,在教学中强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来讲正对应着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关键能力. 正如有人所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坦率地讲,今天的高中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主要原因在于应试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使得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解答习题上,而习题解答并不能代替问题解决,更不能还原问题的发现过程,因此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空间实际上并不大. 而核心素养既然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契机,在重要的数学概念或者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对比、类比,以激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赋予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空间,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从问题的发现到解决,两者之间还存在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发现的具体化,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问题的重要环节,其可以视作是问题发现的后缀,或者视作是问题发现能力培养的组成部分;而问题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的前缀,用数学的逻辑或者是直观想象,去猜想问题解决的方向,这也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悉心培养的,这关乎着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础,也关乎着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取向.

作者:张薇

上一篇:教学模式下化学实验论文下一篇: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