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当前,书法已成为国家课程,然而不少教师对普及小学书法教育的必要性仍然心存疑虑,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要使国家关于书法教育的政策落地,真正普及小学书法课,必须引导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书法历史文化,坚定书法育人信念;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认清书法教育发展趋势;全面了解现行书法教材的编排体例,把握教学尺度;统筹兼顾各种教育因素,精心组织教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三香”浸染生命?奠基美好人生

【摘 要】基礎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奠基的教育。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始终秉持“为孩子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三香”教育为路径,重在构建助推生命成长的文化,重在深耕催开生命之花的土壤,让教育时时、处处悄然发生,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积蕴生命的厚度。

【关键词】“三香”校园 文化建构 生命成长 学校管理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担当是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应着力思考,如何给他们提供丰润的土壤,如何给他们提供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如何给他们提供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从而实现生命的拔节。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提出了“‘三香’浸染生命 奠基美好人生”的办学路径。在实践中,学校充分尊重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成人、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花香满园,让每朵花深汲营养、舒展枝叶、竞相成长、绽放精彩,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一)培育自然之花,让校园环境景致怡人,充满生机,处处弥漫着花香,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校校园早年栽植的桂花树、广玉兰、银杏树、枫树等经过多年培植和呵护,均已枝繁叶茂,适时吐露着芬芳,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学校在花园的空地上撒下了多样的花种,各种花一年四季次第开放;在校园多处摆放鲜花,着力打造精致的微型景观;师生充分发挥智慧,用鲜花和绿植来装扮教室……校园和教室成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场,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自然的生命启迪。

(二)催开科技之花,让学生自幼在心田里种下科学的种子,接受科学启蒙,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首先,抓实科学课教学。科学课安排专职教师任教,专职教师占比达80%;学校成立了科学教研组,坚持开展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确保科学课扎实高效。其次,加强科学社团建设。学校先后组建了STEM探究社团、机器人探究社团、电脑编程社团等,利用午间和延时放学时间开展培训活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期中、期末均要对社团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强化科学体验和展示。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球幕电影、体验VR操作流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以及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更加浓厚,动手实验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培养。

(三)绽放生命之花,让学生在全面而生动的素质教育中塑品立德、启智练能、丰厚人生底蕴

学校从“特色的校园文化,厚实的学科素养、多彩的校园活动”三个维度来全力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特色的主题文化

我校是中国书法兰亭小学,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就确定为“弘扬和浸润书法传统文化”。学校在楼梯走廊营造“学书贵有恒”“习练悟精神”“墨香伴童年”系列文化氛围,旨在引领学生充分领略我国书法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分感受学校在书法教育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学校在校园的墙壁上挂贴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兰亭小明星”的照片,让学生心有榜样、学习榜样并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主题文化如春雨润物无声,给学生传递着一种无形的力量。

2.厚实的学科素养

国家规定开设的所有学科均隐含各自独特性的核心素养元素,这些元素就是保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我们必须珍视并竭力挖掘、用好这些元素。学校紧紧围绕“学科素养提升”这一主线,努力实施“六认真”教学管理策略。“六认真”即在原有“五认真”的基础上,增加了“认真研讨”这一项。“认真研讨”采取课前研讨、课后研讨、论坛研讨三种形式。课前研讨重在研讨课标、研讨教材、研讨设计、研讨教法学法等;课后研讨重在研讨得失、研讨重构、研讨本质规律等;论坛研讨重在明晰理念、探索规律、丰富经验、改革提升。“六认真”策略的实施,保证各科教学科学、高效,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感悟、碰撞、反思、淬炼中全面提升。

3.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立德练能、增强本领”也是学校持之以恒的追求。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项行动:

行动一,用好“成长币”。学校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专门设计了成长币。成长币的使用,按照“下发成长币—奖励成长币—兑换成长币”的程序推进。学校定期给每位教师发放一定数额的成长币,教师在学生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不同数额的奖励,学生拥有一定的成长币后可以兑换国旗下讲话、升旗手、节目主持人、团队研学、周末观影等机会。“小小成长币,发挥大效益”,学生在成长币的引领下,求真、向善、尚美,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提升和养成。

行动二,搭建“阳光成长大舞台”。儿童应该有儿童的生活,儿童应该有儿童的文化,儿童应该有儿童的舞台。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室外为学生搭建了“阳光成长大舞台”,让学生在这片天地里尽情展示才艺,尽情表达童心童智童趣,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平日的课间,操场上、天井里、花园边都能看到学生为了登上“大舞台”努力排练的身影,成为校园最靓丽的风景。在大舞台的引领下,他们阳光自信、学有所长、健康成长。

行动三,实施毽球体育特色项目。为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毽球运动成本低、场地小、安全性强、观赏性高的特点,学校实施并推进了“毽羽飞扬 阳光成长”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邀请济南毽球协会等专业团队做技术指导,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对体育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对竞技和普及工作进行悉心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延时服务第二时段、课间活动时间进行训练。各班级成立毽球小组,组长每天都要对小组成员训练情况做记录,班主任每周对小组踢毽球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和表彰。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运动中增强自信,毽球运动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为未来健康人生打下了基础。

二、書香致远,让每个学生亲近书籍、润泽心灵、丰盈涵养、锻造品格,努力提升生命的高度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之中,从而获得生命成长,这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一)校园成为图书馆

一是校园内,师生能够随手拿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或自己静读,或几个同学一起共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品读,这是校园应有的样态。在实践中,学校合理利用空间,设置了26个图书漂流处,安装书柜和条凳,配足图书,解决随时有书可读的问题。二是将图书管理分配到班级轮流值日,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现场管理,确保读后放回原处。三是各漂流处的图书定期移动,使处在不同区域的师生能够阅读到更广泛的书籍。四是在各漂流处摆放鲜花和绿植,让师生在和谐雅致的环境中读书。目前,在漂流处读书的师生越来越多,喧闹的校园变得安静而充满文化气息。

(二)教室成为读书场

教室是学生成长最主要的场所,教室应成为学生最重要的读书场所。新教育也极力倡导学校要努力打造“完美的教室”。“完美的教室”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时刻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持续呈现读书、交流、思辨的场景。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重点抓好“三课”,即语文课、诵读课、课外课。语文课要求以读书为主线,在读中识字识词,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掌握方法,在读中感悟精神,在读中形成语感,努力将课文读熟、读透、读好,重点章节要熟读成诵。诵读课是学校校本课程,每班每周1节,由专职教师任教,目的是强化学生多读书、多与经典接触、多与大师对话。教学中采取个体自读、同伴互读、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做到读书背诵、分析讨论、鉴赏提取、交流共享、积淀升华相结合,确保师生在沉潜经典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课外课,即课余时间师生进行集中的或碎片化的阅读,努力做到晨有诵、午有读、暮有省,真正让读书成为个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习惯,形成读书自觉。

(三)家庭成为读书吧

学校呼吁家长与孩子尽可能摆脱电子产品,一起走进书房,翻开书籍,亲子共读。在书香家庭的建设中,一是要求每个家庭做到“六有”,即有书房、有书柜、有图书、有计划、有陪伴、有交流,既要做到物质保障到位,还要做到读书过程到位。二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求各班均要建立“晚间共读”机制,共读时间在40分钟左右,每个学生均要拍照打卡发到班级群中,在读书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一本书读完后,班级要举行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共享书中美味。

三、墨香飘逸,让每位学子热爱书法、锤炼技能、深谙文化、萃取精神,努力积蕴生命的厚度

(一)营造浓郁的墨香氛围

为了给学生营造可观、可感的墨香氛围,引领学生热爱书法、主动练习,学校从四个方面进行着力。一是潜心建设书法文化院落。学校在花园的适当位置建起一座“兰亭”、一座王羲之雕像和一座《兰亭序》竹简雕塑,和已经建成的“众妙之门”名家碑刻长廊东西呼应,在同一院落相映成景,构成一幅洋溢书法气息的文化图景。二是精心打造“翰逸堂”书法文化交流中心。“翰逸堂”古朴典雅,墨香飘逸。其中,展出了名家们和学校书法爱好者的作品;设置了书法社团辅导室、教师书法培训室等。“翰逸堂”既是学校师生书法培训的基地,也是学校书法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三是努力拓展书法展示空间。学校走廊、教室、办公室随处可以看到师生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书体多样,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悄然无声的文化浸润和引领作用。

(二)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校园书法协会,纳入学校领导组织架构,具体负责学校书法教育相关工作,组织带领全体师生习书练字、举办活动、参加赛事等。其次是课程保障。学校在用好国家课程配套的写字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校书法家编写了《硬笔书法教程》《书法技法》《书法家故事》等校本教材,师生人手一册,长期坚持使用。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由专职教师任教,每学期均要对学生的书写水平进行等级评估,对优秀作业进行展出。最后是师资保障。学校坚持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周五上午一、二节课,按计划进行毛笔字、粉笔字、硬笔字培训,由三位书法家轮流授课,教师轮流听课并现场书写。教师每周上交软、硬笔作业各一张,每周展示一次粉笔字,由几位书法家点评并打出等第,在微信群予以公布。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三字”书写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对学生书法文化引领和书写指导能力大大提升。

(三)秉持高远的价值追求

学校坚持做到习字与育人共进。学校将书法渊源的历史、历代名家故事、书法名帖等书法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书法精神(包括人文的、科学的、哲学的等),合理地融入一至六年级的书法教学中,形成序列和体系,让学生在熟练书写技能的同时,充分享受到书法文化、书法精神的滋养,从而积蕴生命成长的厚度,这是学校书法教育高远而永恒的追求!

把学生置入“三香”之海,接受浸润和染化,陶冶身心、丰盈智慧、历练本领、升华精神,从而为学生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还一直在路上……

作者:杜互东

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普及小学书法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书法已成为国家课程,然而不少教师对普及小学书法教育的必要性仍然心存疑虑,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要使国家关于书法教育的政策落地,真正普及小学书法课,必须引导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书法历史文化,坚定书法育人信念;系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认清书法教育发展趋势;全面了解现行书法教材的编排体例,把握教学尺度;统筹兼顾各种教育因素,精心组织教学。

【关键词】小学书法课;普及;问题;对策

中国书法,是按照汉字的字形特点及含义,以典范性的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进行书写创作的传统艺术样式。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又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5年来,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1节书法课的要求得到了回应,不少地方已形成区域推进的态势。然而在更多的地方,书法课虽然列入课表,但只是做做样子,或以硬笔书写代替毛笔书法,或以课后自学代替课堂教授,或以少数爱好者的课外学习成绩装点门面……有些学校的书法课匆匆上马,全面铺开,由于缺乏精细的谋划,在热闹过一阵之后,知难而退。普及小学书法课任重道远。

问题一:普及小学书法教育有没有必要,想不通。

长期以来,小学只谈写字教学,不谈书法教育。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偏激地否定了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直到1961年,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书法教育前进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人们总习惯性地归因于书法“落后于时代”的“先天不足”,对于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否有必要普及书法教育,心存疑虑。

问题二:书法教育政策有没有准谱,吃不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最高行政部门共下发有关写字(或书法)教育的文件达七个之多,要求表述也不一致。书法教育政策“更迭速度较快、系统尚待完善、评估较为薄弱”,导致不少基层学校对政策“消化不良”,在落实相关要求时处于观望状态。

问题三:现行书法教材靠不靠得住,拿不准。

为推进书法教育,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14年审查通过了11套书法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在培训的过程中,不同的编写团队推广自己教材时难免偏颇,个别相互抵触的观点使缺乏专业基础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问题四:举校体制的实践经验有无推广价值,信不过。

一些学校靠领导权威,举全校之力,不计成本打造“书法特色”,把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师生精力投放到书法教育之中,不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业减负,顾此失彼。低“性价比”的书法教育经验普适性差,难以复制。

如何让书法教育政策落地,真正普及小学书法课,在参与了国家、省、市级的书法教育培训,组织了所在学校的书法教学普及试点之后,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深入了解书法历史文化,坚定书法育人的信念

汉字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超过其他任何力量。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为凝练的物化形态。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

1.书法有多重育人功能。第一,书与不光是手的运动,更是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配合,特别是悬腕悬肘的书写,对身心协调的要求更高。著名书画家张大千把自己的书法创作活动说成是“在纸上打太极”,可见,长期的书法活动能强健体魄。第二,硬笔书写脱胎于毛笔书法,其基本笔画、基本写法几乎都与毛笔书法相一致,古代关于毛笔书法的很多经验成果,都可以应用到硬笔书写上,毛笔书法练习有利于提高硬笔书写能力。第三,毛笔字线条变化极为丰富,结构、章法、墨法异彩纷呈,能带给学生关于虚实、动静、对比、均衡等审美的体验。历代大量的经典法帖更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文化熏陶的绝佳材料。以毛笔字为主的书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2.小学生与书法有着天然联系。第一,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相比于硬笔字,毛笔字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具一致性:字形大,有利于保护视力;成字慢,有利于书写时的观察体会;要求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第二,听故事、编故事是小学生的所爱,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有故事的毛笔字,“师法自然”,书法字形具有意象性特征,往往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衍生出有趣的故事。第三,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乐于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毛笔书法更讲究“程式”和“架势”,对环境和心境的要求较高,心手双畅的笔墨游戏,能让他们在创造性的快乐体验中涵育中国文化品性。

二、系统学习相关文件,看清书法教育发展趋势

1.一脉相承,不断演进。1962年,郭沫若题词号召“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并且指出:“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199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或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进一步提髙写字水平。对爱好书法艺术的学生,可组织他们参加书法兴趣小组。2013年的《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强调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所有中小学校都重视学生的书写。

2.挑战不断,困难重重。2002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当年的“必须”“应该”“不应”言犹在耳,9年后的“有所削弱”发人深省。

3.迎难而上,系统作为。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2013年的《纲要》要求:“请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2014年教育部审查通过部分版本的书法教材,2015年,教育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成立“翰墨传薪·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作办公室”,实施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这一系列举措,彰显出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的迫切性和国家持续推进书法教育的决心。

广大基层学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勇于担当,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撬动书法教学,及早普及书法课。

三、全面了解材料的编排体例,把握书法教学尺度

教育部组织力量依据《纲要》进行教材的编审,为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提供了支撑性保障。基层学校该如何选择?笔者通过对“苏少版”和“西泠印社版”两套教材的比较,谈一些看法。

相同点:两套教材都是按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的要求,以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字规律等“笔法”“字法”教学内容为经,以习惯培养、技法指导、文化熏陶三个方面为纬,搭建基本框架;都是在实践运用、赏析等课型中进行章法教学、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培养;都是以颜体《多宝塔碑》为主要选字法帖,兼顾其他书家作品。不同点苏少版”教材的经纬更为分明。三年级教笔画,四年级教偏旁部首,五、六年级教结字规律,笔法、字法的教学讲授相对集中。五年级8个单元,有2个单元讲独体字,6个单元讲合体字;六年级8个单元,讲了8个结字规律。章法教学、书法实践、书法赏析则以“学习与运用”的课型穿插在各单元之中,结字规律教学的比重较大,书法审美的教学比较宽泛。

西泠印社版”教材在笔法、字法的教学上交叉安排。四年级上册安排了5课时的“独体字”结字规律教学。五年级安排了1课时的“笔法”教学(运笔的提按),10课时的“偏旁”教学,12课时的“集字临摹”教学。六年级安排了5课时的“欧体楷书的结字特点”和6课时的“欧体笔法”,3课时的赏析教学(欧体与颜体的特点比较、书法幅式、书法作品欣赏),10课时的“集字临摹”教学,而4课时的实践运用穿插在三、四、五年级。可见,这个版本的教材对欧体的重视程度更高,“集字临摹”的课时安排更足,教学内容的梯度更清晰。

总体来说,苏少版教材更重视书写实践指导,写字指导意识强;西泠印社版教材更重视书法艺术的指导,书法专业味道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两个版本的教材都能很好地体现《纲要》精神,留有足够的二度开发空间。无论选用哪一个版本,都可能很好地完成《纲要》的基本要求。

四、统筹兼顾各种教育因素,精心组织教学

小学书法教育不必太“大”,不能太“虚”,要怀平常之心,坚持“实而小”的价值取向,让书法课程生态化、可持续地发展。

1.软硬兼施。

普及小学书法课,不能弱化毛笔书法教学。小学生练习硬笔字的机会几乎是全天候的,提笔即是练字时,各学科都有写字指导的任务。传承书法文化,靠的是毛笔书法。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开设1节书法课,意味着一名学生在小学阶段只有四十五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接受传统书法的指导,这部分时间应当全部用来教学毛笔书法。除不得挤占的授课内容之外,诸如“偏旁部首”“结字规律”等毛笔书法与硬笔书写重叠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度分解到书法课堂之外,书法课要集中精力做好“毛笔字书写技法”“传统书法审美和文化”等内容的教学工作。

在三到六年级,硬笔书写、毛笔书法的教学同时进行,硬笔写字课和毛笔书法课适度融通。在执笔、运笔技法上,强调软硬笔的不同,进行对比教学,以防相互干扰,形成“双枪”技能。在偏旁部首和结字规律的教学上,加强例字的整合,特别强调毛笔字例的规范性,对字帖中“错”字,尽量通过“集笔画”置换的方式加以改造,以免误导学生的硬笔书写。

2.师生共进。

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书写都要关注,一方面组织校内外力量对教师进行书写培训,让教师从学生做起;另一方面发现书法优长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学生的书写榜样和教师的小助教。

教学强调毛笔字与硬笔字结字技能的转化,特别是书法课上学习所得在识字、写字课上的应用。学校要重视教师粉笔字的训练,强调教师“动笔即是示范时”,对教师粉笔字的培训坚持“有字帖、有批改、有订正”的要求,确保练字效果,同时做到“天天练、周周展、月月评、期期结”,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教师的粉笔字书写水平。坚持以赛促练,学校利用省级各种教师示范课比赛、学生书法比赛,激发教师的书法教学热情,检验教学成效。

3.点面结合。

学校要加强校级书法兴趣班的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书法教育专业人士来校进行指导,校内教师担任助教,参与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校级书法兴趣班是“点”,班级常态书法课是“面”,两者相结合,发挥头羊效应,既塑造高峰,又塑造高原。

学校还要加强书法试点班建设,随机选取起始年级数个班级进行试点,精心组建由教学管理人员、书法专业教师、各个年龄层的语文教师组成的异质共同体,进行教研一体的试点。试点班是“点”,普通班是“面”,两者相结合,促进教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4.定活两便。

严格执行每周一节的书法课课表安排,开齐开好书法课。科学设计并认真检查课后作业,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线指导,并及时将学生作业批改、反馈、建档,确保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同时相机组织开展书法活动,强化教学效果。2018年,我校的书法试点团队介入大队部的活动策划,将原先“书法教师写大‘人’”的方案进改为“师生揭幕现古‘人’”。将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楷书大家字帖中的“人”放大喷绘成图板,并标明该字的出处和书家生平简介,用底板蒙住。在典礼中,由数对师生携手模拟书写动作揭开“人”字蒙板,露出一个个书法味浓郁的楷书“人”字,并带领全体师生齐诵:“我们学颜真卿写人,做爱国的人!”“我们学柳公权写人,做正直的人!”……典礼结束后,再将图板陈列在校园中供师生参观。这一创意将德育活动与书法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法文化在不经意间浸润了全校师生的心田。

书法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定活两便”的策略。面向全体的定量评价通过插入语文试题中的书法文化知识的检测题和试题卷面分来实现,定性评价通过书法技能现场评议的方法来评定。面向部分学生的活动评价,主要通过组织参赛、“校园小书家”评选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馬一博.中小学书法教育政策的实践反思与展望[J].美术教育研究,2014(4):157-158.

[2]薛俊武.汉字揆初[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蔡绪稳

学校电脑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教育拥抱“互联网+”的姿势

云百科、云视频、云空间、云教室、网络教研……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中,不知不觉中,“指尖上的教育”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但教育拥抱“互联网+”的姿势,究竟该是怎样的呢?在热烈的拥抱中,教育者是否仍需保持一份冷静,时刻警惕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呢?

远程实时课堂,为精品课程插上翅膀

“越域学习”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新事物,让课程超越学校,传播得更远。想像一下这样的课堂情景: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在学习《丁丁冬冬学识字》,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河南滑县等全国1000多个小学的孩子们,也在《丁丁冬冬学识字》的课堂上,只不过黑板变成了屏幕,而“站”在他们面前的是清华附小的老师……

这是远程精品课的共享。在这样的课堂上,互联网技术消弭了空间的阻隔,孩子们共享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同听课的本地教师也会眼界大开,还能与授课教师进行在线互动。课后,教师之间还能通过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我们还可以在课程开发上进行校际合作,通过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的远程协作,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比如,在广州、肇庆、中山的三所“姊妹学校”进行的远程协作,联合开展了“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等一系列基于课程的项目活动,安排三校语文科、信息技术科、音乐科和美术科的教师,共同作为项目实验者参加了这一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上,三所学校合作的这一项目获得最佳展示奖。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区域差异,拉近了强弱学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让教育公平显得前景可期。

“我的学习我做主”,因材施教更现实

登录“一起作业网”,选好年级、单元,页面就自动生成词汇、听说练习。你会惊喜地发现,与寻常作业不同,这些练习其实是电脑游戏。比如“农场英雄”,朗读红色文字的内容,就能指挥小鸟击退入侵者;比如“海豚乐园”,发音的标准程度决定了海豚跳跃的高度……一轮游戏结束,语音识别系统将自动生成分数。

作业完成后,系统自动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筛选出来,让他们再次练习。练习情况存入数据库,供教师上课时参考,测试结果以短信方式自动通知到学生父母。借助耳机和麦克风,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即可高效地完成课程知识的习得。

现在,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的课程资源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科研的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借助互联网学习。

课程资源变成了购物超市,而学习行为成为菜单式的自选动作,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掌控学习进程。“互联网+”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因材施教变成现实。

大数据精准分析,讓教学与管理更加智能

上课前,云空间的学情分析数据,让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家自学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课堂上,电子书包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直击难点;

放学回家,学生在电脑题库中,能够收到根据自己的学习达成程度而自动匹配的家庭作业……

对学生来说,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可以精确地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薄弱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通过更少的练习、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教师而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会在第一时间生成班级在知识点方面的共性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网络空间答题时,会生成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向教师揭示:哪些题难度太低,哪些题难度过高,多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出现了卡壳,学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笔记,是否在文章结束前就放弃了阅读,等等。

不仅仅教与学的面貌在悄然变革,学校管理形态也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家长通过智能手机登录学校平台为学生请假,平台自动生成每日到校学生人数,食堂及时调整进餐安排;教学管理人员手拿平板进行教学巡视,实时传送每个教室的上课学习状况……这些每天在武汉市育才小学校园里上演的一幕幕,就是“互联网+教育”为我们展现的智慧校园。

除此之外,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智慧校园的一大亮点。每天推送不同内容,家长们关注后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复习功课,家校联系更加频密、高效。

“互联网+”热潮裹挟之下,仍需保持一份冷静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合作学习、尊重个性……现代信息技术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但是,拥抱之余,我们仍需时刻保持冷静。的确,“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学习的趣味、海量的资源、精准的反馈,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教育”还会带来什么呢?难道就没有什么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吗?

有人说,电脑比教师更了解学生;也有人说,互联网将取代教室、教师和学校。但笔者更赞同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的观点,他说:“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教育需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的社会性一定会促使他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与师生的交往,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人的生命意识,需要同伴的交往、师生的交往才能习得,而很难孤立的在网上获得。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要回归到人的因素上来,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实施者的教育观如果不能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再好的技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教与学的内涵,不能令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

微课、慕课等作为适应于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不变的是教学的核心、授课的设计。正如淘宝改变了商品流动的模式,但不管在哪儿卖,商品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教育技术也并非越先进、速度越快,就一定越有效率。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板书,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学生的具体反应,进行的随机的、最有效的交流,而触摸屏则很难有这样的效果。互联网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师生也会陷入新的“预设式”教学里,失去自我。

顺应时代潮流,是教育的不二选择,但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永远只是工具和手段。当我们在享受“指尖上的教育”时,确需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和使命,以我们的智慧来驾驭技术,造福众生。

(作者系武汉市旭光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周 群)

作者:齐传干

上一篇:城市集中供热管理体制论文下一篇:微课程开发计算机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