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研究论文

2022-04-16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科学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正进一步体现了这种“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幼儿的科学记录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孩子们的学习锦上添花。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学探索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1:

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索研究

【摘要】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就应当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活动就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去进行科学活动的探索和科学知识的捕捉。

【关键词】幼儿园  生活化  科学活动  探索

引言: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究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普遍比较小,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科学活动的探究就要紧紧围绕幼儿产生,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幼儿的生活成为科学探究的问题源泉。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从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一过程进行开展,只有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些趣味的科学知识,幼儿才会对此充满兴趣,才会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在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就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从身边的自然景物、衣食住行中去探索科學知识,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

二、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索的有效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注重探索互动

教育是一种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就是影响幼儿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幼儿阶段的学生不仅依赖系统、直接的传授和学习知识,更依赖于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幼儿带入到生活化科学探究氛围中,让幼儿犹如身临其境,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直观知识的传递,为幼儿的学习以及生活都创设一个科学探索环境,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科学问题,感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场科学绘画展,教师可以先为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成果,如空调、电视机、电话、电脑、手机等图片。然后由幼儿展开想象,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畅想和展望,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的生活和生活情景。如可以组织一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绘画展,让学生通过扇子、风扇和空调来进行绘画,分别画出不同阶段人们使用不同乘凉工具的画面,并对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通过幼儿的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幼儿从自身实际生活增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二)投放生活化材料,游戏中自主探索

在区域中,我们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由幼儿自主商定活动主题,自主准备材料,自主选择和运用材料进行科学探索。如在包饺子活动中,幼儿从洗菜、切菜、调馅儿等都亲身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知各种蔬菜的特征、探索各种调料的味道和配比等。面食坊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和面,探索面粉如何变成和面,以及面团发酵会变大的科学现象。水果沉浮、水果发电等科学现象,让幼儿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三)走进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

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促使幼儿完全真正掌握,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展现科学探究的价值。因此还要引导幼儿走进实际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和灵活运用。在通过课堂上的教学之后,就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幼儿走进实际生活中,从实际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索,寻找问题,并且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科学小制作的比赛,让幼儿走进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探索各种科学知识。如不倒翁的制作、风车的制作、弹力球的制作、大蒜的种植、小照明灯的制作等等,让幼儿查找相关资料,询问父母或者教师,最终完成实验。

(四)通过小组合作,分享探索成果

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幼儿阶段的学生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浓烈的兴趣,因此还要让幼儿保持持久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幼儿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内容。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并且相互交流,分享探究成果,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是神奇的现象,到处都是科学知识。教师要耐心仔细带领幼儿进行合作探究,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科学探究。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开展科普阅读,从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入手,让幼儿在阅读中提取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素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如在阅读中,当秋天到来时,秋雨翩然落下,树叶黄了,高粱熟了,苹果红了,到处都是收获的景象,到处都充满了生机。然后教师在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去实际生活中探索感受,感受秋雨为大地带来的变化,体验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交流分享。

结语:综上所述,在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探究,就是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其次带领幼儿走进实际生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彼此之间分享探索成果,去更加真实的感受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柯淑满.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初探[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3):108.

[2]蒋平.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新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8):21.

[3]詹庆宇.洽谈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65):180.

作者:郝兆霞

科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2:

对小班科学记录的探索研究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一科学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表达科学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正进一步体现了这种“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幼儿的科学记录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孩子们的学习锦上添花。

然而,曾经使我困惑的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全,动手能力弱,感知、注意、思维的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干扰,又怎能进行科学记录呢?纵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尤其是科学记录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小班领域的。我想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困惑和难题。带着这一疑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终于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小班幼儿也同样能够享受到科學记录的乐趣。

一、确定浅显的记录内容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决定了他们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根据《纲要》精神和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在选择记录内容时切记不要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一定要遵循浅显、简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的原则。

例如在“植物的生长”中,我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等。这些内容要求明确而简洁,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长出更大的叶子了”等。

二、确立适宜的记录标记

在确立记录标记上,应该和宝宝们共同探讨,加以适当的引发,让孩子们自己找出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标记。

比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水果的特性,我对幼儿最喜欢吃的水果进行了统计,并不断地启发:“为什么喜欢吃这些水果呢?”有的说:“我最喜欢吃西瓜,因为西瓜很甜。”我接着问:“那还有什么东西是甜的,用什么表示甜呢?”有个孩子说:“糖是甜的,画颗糖表示甜。”于是这名幼儿便画了颗糖。如果孩子们想用西瓜表示甜,那就画个西瓜表示,只要孩子能够理解就行。像这样尊重理解孩子,用启发商讨的方法让孩子自己确立标记,既能使幼儿轻松地理解接受,还会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进行记录活动。

三、巧妙设计记录表和使用材料

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也较弱,针对这一生理特点,在设计记录表时,要尽量使记录操作方便、形象生动,操作过程浅显易懂。在记录方法和材料的选择上,我指导他们更多地采用实物黏贴、照片图片黏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直观形象,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我提供了积塑、玻璃球、小瓶子、小石头、小树枝等操作材料。而在进行记录时,为了节省幼儿记录时间,降低难度,我便制作了一些大小、色彩与实物相仿的面状材料,幼儿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记录在大表上,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所得到的信息直观,易于老师带引幼儿归纳、整理。

四、记录的方式要灵活机智

小龄幼儿更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专注于有趣的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活动开展情况时不能一味地督促幼儿记录,而应该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地引导幼儿去感知体验,让幼儿根据具体的动作、情景去展开思维,感知事物。

如在开展《跳跳糖》的活动中,我鼓励宝宝们大胆想象跳跳糖在嘴巴里情况,然后组织“跳到大嘴巴”游戏活动,使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和切身体验相比较,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跳跳糖跳到嘴巴里的感受说出来。在记录时,我建议幼儿把跳跳糖跳动时的情形画下来,然后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和同伴的记录有什么不同,使幼儿认识到跳跳糖的跳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五、教师的介入要适时,组织方法要适当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

如探究颜色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小班甚至中班幼儿看到颜色就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此时,如果教师让孩子们先别操作,而先进行猜想记录是不适宜的,如果孩子们已在操作而让他们停下来更不适宜,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们的探究热情,甚至挫伤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自由地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材料的特性,然后关注自己是怎样配出某种颜色的,如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等。

六、注重教师的语言引导

小龄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还不强,在记录后,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记录了什么。因势利导地使幼儿把感知的内容表达出来,使幼儿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提高宝宝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应该强调一点,小龄幼儿的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老师用心思考,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记录能够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到探索科学、记录科学信息的乐趣。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四幼儿园)

(责任编校:合欢)

作者:王艳菊

科学探索研究论文 篇3: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等能力。鉴于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本人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探寻出几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够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研究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而在科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结论,对于初中生来说,科学实验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以求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观察、反思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科学认知,掌握丰富的科学概念,而且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铜丝、铁丝、铝片、硫酸铜、硝酸银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最终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科学思维的引导下,创新性地提出实验假设和实验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制作出有个性的实验方案,并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体验,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将实验获取的数据与细节记录下来,不能完全依照课本知识,而不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会成功,有的实验会直接失败,有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从中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一点比实验本身更加重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蜡烛燃烧”这一实验时,根本无法看到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水雾和白色固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先分析可能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分析为什么看到了不同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实验失败了,教师就应该与学生一同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争取在下一次实验中取得成功。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那么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实验、反思实验,并针对客观事实形成记录,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主动性

将已有的感受告知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动手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杠杆的分类”时,很多教師只是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剪刀、镊子等,这种方式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几件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然后,每一组都配备两把不同的剪刀,让他们通过分组实验,来比较用不同的剪刀剪同一张纸板的用力情况,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对杠杆原理产生较深的体会与理解。通过这一探究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再如,“茎的输导作用”,教材上是先讲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从下向上运输的,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改进教学设计,先不讲茎的输导作用,而是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①将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②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③将除去叶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④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上课时,先让学生对比观察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枝条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①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在哪里?②顺插的枝条、环割的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等的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其间,教师把握火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新的结论,这样做可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永恒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并从生活中取材,实现科学与生活的对接

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例如,在研究《空气的占据空间》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证明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与论证,如: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的证明方法?然后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请同学演示和验证。有的学生想到的办法是:将两个一样的塑料袋放在天平秤上,保持平衡后,再将其中一个充满气体,放到天平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盛有气体的塑料袋比较重,由此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方法,自主思考科学、有效的验证方式。即使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也不要当面指出,而应该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之后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及知识的记忆。此外,科学实验的取材应该容易、简便,有助于减少部分干扰和影响,更加清晰地抓住现象本质。一般来说,学校已经为科学实验提供了一些比较合适的器材,而且都比较正规和专业,但是这样的实验却带有浓厚的“贵族实验”气息,拉远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当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中,他们所见到的并不是这些精密的仪器,而是最常见的生活用品,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注重拉近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利用各种瓶瓶罐罐设计实验,制作出简单的实验器材,并自主分析查找误差原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实验原理,深刻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实验结论。就地取材和实验器材生活化,不但可以有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比较简单,并不需要高档仪器,利用生活中的简要器材反而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易拉罐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用纸杯制作“电话”;用吸管制作“密度计”;用矿泉水瓶制作“浮力秤”;用废旧电灯泡制作“凸透镜”;用瓶装可乐制作“喷泉”;用小木棒制作简易“天平”等。通过制作简单实验的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而且真正实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进行探究迁移,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出探究结论,到这里很多教师往往就结束了本次的教学。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探究结论,思考自己的探究结论与开始的猜想是否一致,一致说明了什么,不一致又为何,如果不一致要反思自己的猜想及探究过程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再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解决,使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学会探究学习。如教学“金属的氧化现象”时,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已总结出了铁生锈的原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验证自己的探究结果,总结操作探究的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探究迁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生锈的铁制品也有很多,你认为工厂在加工时会采用什么样的防锈措施?又如,在西部大开发这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里有一项“西气东输”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用大量的钢铁输气管。防止这种钢铁输气管生锈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你是当时的研究员,你会采用哪些措施防止钢铁输气管生锈?通过这两个实际事例,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探究方法去依次解决这些问题,使探究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也在这延伸的“问题探究”中得到提升。

五、广泛开展课外实验,拓展学生们的科学实验思维

科学实验种类繁多,而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也较多,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为此,作为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堂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并达到拓展学生们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目的。

1.实现课外实验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实验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直观性,运用多样化课外实验,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测定溶液的pH值时,教师可以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自主实验,探究汽水、水、果汁、牛奶、肥皂水等液体的酸碱性。

2.利用趣味性课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将课内课外教学视为一体,争取做到课上作准备,课外求发展。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种子”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制作“种子发芽”的标本:在盘中放置脱脂棉,然后每天将一粒种子放置在脱脂棉上,10天后,就可以得到一套种子发芽的标本了。

总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突出学习的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富勇.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02).

[2]池万强.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9,(27).

[3]李英慧.初中科學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浅析[J].学苑教育,2010,(01).

[4]施佑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成才之路,2007,(09).

[5]藏炳良.浅谈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J].浙江教育技术,2010,(02).

作者:陆国水

上一篇:音乐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货币合作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