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回归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而后重点分析了回归后香港在新世纪的教育变革中学校德育的变化以及新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生物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和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摘要】 科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生物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重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德。科学素质的发展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本文通过阐述中学生科学素质及其教育目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应用教育技术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 教育技术应用

 科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生物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重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德。这就指出了 在中学生物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又简明的概括了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

根据对科学素质含义的理解,科学素质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及思维的方法,发展科学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中的科学素质培养教育是比较薄弱的。我国长达几十年的应试偏重繁琐的死记硬背,忽视科学方法的理解,了解的知识面狭窄,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因此,如何在理科教育中运用教育技术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教育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现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将多种教具有机结合起来辅助生物学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直观教学分为①直接直观: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活的实物、标本和实验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标本包括生物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和腊叶标本。要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条件在校内建立标本室,由教师组织学生。②间接直观:是指教师利用人工制作的挂图、模型、示教板、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和微机等“媒体”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应用微机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生物教学应用微机势在必行。例如,我用张培宏老师设计的软盘,将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规律性变化以及染色体的分离和随机组合的变化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得极为生动形象、清晰易懂。③语言直观: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语调、手势和教态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富于启发。

3、点拨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对学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在讲到生物繁殖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最新成果。并且适当的布置课后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发达的网络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因为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研究者们不断的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生物学家们要经过长期地辛勤劳作,刻苦努力,方能达到目标。观看影片教育资源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和同学们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振兴,实践了他的誓言:“愿效老牛,为国捐躯!”还有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可以用“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 作为他一生的缩影的故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要摆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切不可以认为每一节课都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都要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有时这样会渲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被弄得眼花撩乱,不知所措,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不能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该在常规媒体无法展现的教学内容中大显身手。

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这种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而且这一精神要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中。

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目前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思维能力。生物科学方法是指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途径、手段。在生物科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思维法等。结合生物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科学方法。

五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因为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① 、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②、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③、热爱科学、不畏劳苦;④ 、谦虚谨慎、善于协作;⑤、 追求新知、勇于创新;⑥、 关心社会、关心环境。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的社会效果,关心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心如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 要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具有二重性,有利也有弊。所以说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象,严谨的方法和奇妙的灵感等。

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而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合作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裘伯川《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科教育2000.2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美国2061计划》人民教育出版1992

[3]  戢守志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  杜鑫静 刘植义 《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 1999.6

[5] 朱正威《生物科学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 生物学通报1996.8

[6] 郑春和《素质教育与生物教学》生物学通报1998.10

[7]  魏冰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比较教育研究》1999.3

作者:李萍

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 篇2: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变革探析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回归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而后重点分析了回归后香港在新世纪的教育变革中学校德育的变化以及新的特点。

[关键词]香港 学校 道德教育 变革

[作者简介]郭静林,洪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一、回归前香港学校德育的主要特点

香港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英国入侵前,香港同祖国各地一样,推行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德育是融入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社会生活之中进行的;沦为殖民地后,香港的德育曾一度受基督教传教及教会学校兴起的影响。香港早期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注重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陶冶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立业处事的基本品质:另一方面注重少数华人精英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接受、认同西方价值观念,使他们具有英属国统治代理人的品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香港学校的德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长期的注重渗透式道德教育历程后,以1981年的《学校德育指引》的颁布为标志,香港首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指明了德育课程的基本目标。1984年中英发表了《联合声明》,明确了香港的未来前景,随着香港回归过渡期的到来,香港人的身份也将绝大多数由殖民统治下的都市市民转而成为在香港的中国公民。为适应这一转变,1985年香港教育署颁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把公民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该《指引》将公民教育定义为:将个人培育成有高尚品德,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并对公民教育的内容范围理解得十分宽泛,诸如“青春期的特征”、“学习适应环境”、“养成独立的精神”、“家庭的功能”、“了解自己”等均列入其范畴。1985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与1981年的《学校德育指引》并没有对“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间进行明确的划界,香港学校的德育实际上是与公民教育互相交融的,以至于人们常以“公民/道德教育”这一概念来指代这一领域。

1996年,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公众咨询之后,香港教育署又公布了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并在1999年付诸实施。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比1985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更富有时代性,也更为完善,但将德育和公民教育融为一体的特点依然如故。

从历史过程看,香港的学校道德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附庸于殖民教育到独立自成体系的进程。回归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体本位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策略上,是实行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民主政治教育;在目标上,突出个体与社会协调、注重能力培养的公民教育;在内容上,注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在途径上,除课堂教学外,特别注重校园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回归后香港学校德育的重要变革

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2l世纪初,香港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2000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议》文件拉开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序幕,香港政府随之推出了《教育改革推行时间表》。为更好地推进德育和公民教育,香港教育改革委员会也于2002年在“课程发展议会”内设立了“德育及公民教育专责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都根据政府所公布的各项改革报告和内部检讨提交建议书,为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推行提供决策咨询。

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无论是本次教育改革提出的六大愿景,还是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五种学习经历,乃至政府拟定的课程改革的四大关键项目,都无一例外地将道德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本次教育改革的六大愿景中,“确认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使命”就是其中之一;在新课程改革向学生提供的五种重要的学习经历中,“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生活经验”被列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经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中,“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也名列其中。可见,在21世纪香港学校的教育改革中,道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出如下特点:

1.推行基于“生活事件”的德育主题策略

香港最近的德育改革提出了“生活事件”的概念,强调要以“生活事件方式”进行德育。所谓以“生活事件方式”进行德育,就是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经历的各类事件中获得认识与体验,并通过处理这些事件,培养他们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各种生活事件共同构成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道德教育都包括下列五大主题:“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但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和第二阶段(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是培养学生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和融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德育策略推行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生理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需要,把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种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环保习惯等。从第三阶段(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三年级)开始,考虑到学生逐渐面临职业选择问题,除与前面阶段共同的主题外,还增加了“工作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在第四阶段还成为德育推行的重点。

2.强调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

与目前台湾注重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同,香港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香港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五种首要的价值观与态度,即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和承担精神。

坚毅就是让学生敢于面对人生的压力和挑战,培养对抗逆境的能力;尊重他人是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仅善于与他人沟通,而且还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和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责任感就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同时又是不同社会团体中的一员,个人在各团体中所担当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力和肩负的责任也各有不同,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彼此更为相互依存的现今社会,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有为家庭、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承担责任的精神;国民身份认同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发展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对祖国的归属感;承担精神就是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以至世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3.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相互渗透,学校的道德教育通常是在与公民教育、性教育、健康教育、清廉教育、环境教育、传媒教育、法律教育、消费

者教育、药物教育和艾滋病教育等揉合在一起进行的,并且敏锐、及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中。学校通过各学习领域或跨学习领域的学与教,培养学生上述五种首要价值观。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基本方式为:作为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中的独立主题及研究个案,一般采用在班主任课或学校集会中讨论;作为跨学科活动的主题或副题,则通过专题研习、人文学科的学习活动进行;作为各学习领域相关主题的学习情境,则以进行对应的教育为主,例如在小学常识科中学习个人对健康的责任,在中学历史科中学习英雄人物的坚毅及承担精神等。

4.提倡道德教育的全民参与

香港政府和民间都对道德教育赋予极大的热情,学校道德教育得到了香港各界的大力支持。不少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了道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中去,如廉政公署直接参与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免费发放教材给学校并培训德育教师;政府福利署策划组织许多社会活动,吸收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宗教团体等社会组织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大力推行公民教育,同时参与制作公民教育教材;香港的大学学者通过相关的课题研究来推动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香港赛马会每年出巨资捐助教育署组织暑假公民教育活动;香港的媒体也为学校公民与道德教育推波助澜,关注和报道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效。这种全民参与性在回归后得到了加强。

香港的学校十分注重动员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推行学校德育,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在学生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不断反思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通过平日与学生的接触,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营造开放的学与教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培育学生的德育和公民意识;在学校方面,要求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学习机会;在家长方面,要求家长参与组织校内活动,为学校的决策献计献策,同时通过研讨会及家长教师会的功能,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在社会组织机构方面,要求社会各组织机构应尽可能为学生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机会。

5.灵活安排德育内容和活动时间

香港学校德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不拘泥于固定课程时间段的设计,而是力求营造出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获得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并努力创造各种道德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学时间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而长短不同。尤其是校本德育课程的推行,更是强调在各主题下的生活事件和内容,可根据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灵活调整。同一生活事件,也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探讨。德育的授课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可以是德育及公民教育课,也可以是班主任课、常识课等等。除在校学习外,香港学校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还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善用自己的假期时间,使道德教育能够跨越学校的时空限制,成为整个日常生活和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三、结语

纵观香港的道德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是在变革当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变革中,香港学校并没有对回归前的德育进行简单的否定,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扬长避短,在继承过去一个世纪以来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适时输入时代精神,形成了带有西方文化特征的社会广泛参与和注重渗透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注重推祟正面价值和整体安排学习内容的东方特色。这就使得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一方面,香港以高度开放地区的独特优势,接受并实践着世界上自由民主的科学德育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回归祖国及富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的背景下进行的变革,是在国家主权下,探索德育改革的新尝试。这对实现创建有香港特色的现代德育体系、建立亚洲现代学校德育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郭静林 洪 明

科学史科学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初中科学课堂 教学中对科学史的应用分析研究

摘要:对初中生进行科学史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营造感悟科学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实例,具体分析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科学史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史;新课程标准;应用分析

一、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科学史的必要性

虽然科学史具有很长的历史,但科学史科在国际教育界尚属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角度独特,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虽然学科知名度还不高,但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推进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加入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十分有必要。

随着科学教学和科学史的引入,这方面的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世界教育家们致力于研究关于科学史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问题,在教育和教学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科学(浙江教育出版)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在于提高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包括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能力等。科学史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认为,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全面理解,但目前我国初中科学课堂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科学史科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探究科学的过程,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史的深刻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科学史内容的应用,进一步落实科学史的内在精神教学,是目前科学教育的必要性任务。

二、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科学史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1.引领学生走向探究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内容,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科学史的这一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例如,《科学》(浙江教育出版)七年级(下)第一章内容为“对环境的察觉”,阐释了对物质世界的观察角度、理解范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大方向,促使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对客观现象的领悟,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深入理解。第二章“运动和力”中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提出了“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会进行什么运动”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别探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通过实验以及合理推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与笛卡儿的补充理论,进行了科学定律发展、完善过程的探究。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增強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造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等。

科学史教学以其独特的感染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刺激学生的科学体会,例如,《科学》(浙江教育出版)教材中介绍了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布鲁诺为科学献身遭受火刑的事迹等,通过生动而深刻的科学历史典故,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如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引出牛顿力学理论、通过布鲁诺牺牲生命的事迹引出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进行科学史教学能够培养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普及促使学生自动自觉地爱护水资源、关心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提高人文素质。进行科学史教学最为明显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单纯的科学教学形式僵化,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而引入科学史之后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活泼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质疑,如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推翻了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3.完善初中教学体系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史内容,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初中教学体系,从教育学角度讲,能够提高我国的初中教学整体水平,加快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接轨。

前文已经分析过科学史在初中课堂教育中的必要性,针对我国初中科学教学的弱点,加强科学史的教育,在梳理科学理论、规律发展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教学,符合国际教育的理论要求。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所有弱点,但各教育机构正在努力将这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化,科学史教学正好符合这一教育观点,展示了科学的魅力与内涵。

总之,对于科学史的教育应该摆脱强硬考察知识点的传统模式,而着眼于完善教学体系,提高综合教育水平,通过对科学历史事件的介绍,启发学生对科学内在价值的思考。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史,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加强对相关科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将科学史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途径,而非应试的知识点,采用积极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理念的同时,逐步完善我国初中的教学体系。

三、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于科学史的具体应用分析

1.明确教学核心,提高学生能力

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内容的教学核心在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参考初中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应达成理解的评价指标可以发现,科学史教学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科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对科学史的融入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学生探索能力的改善。实践表明,长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直至达到理想水平,因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科学史进行系统的讲解与教学,是表明教学核心,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应用手段。

2.结合教材实例,解读科学特性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史的具体应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材实例,解读科学的各种特性,如先进性、发展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等等,具体可以通过分析科学实验、阐释技术进步、介绍诞生背景和了解精神思想等方法,将教材中的科学内容灵活地传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掌握和对于科学精神的研究。

九年级上册《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第二章第一节“空气”,我们首先介绍了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简述了拉瓦锡利用天平对空气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史典故,进而进行课堂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并通过计算得出其体积分数分别为21%、78%、0.03%、0.94%和0.03%。这样,通过对科学史的讲解引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将历史与现实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历史性和人文性等特性。

又如“温度计的发展”一节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先进性和发展性。首先介绍了温度计诞生之前医学上测量体温的不便,体现了温度计设计的迫切性。接下来,自然而然引入第一代、第二代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诞生,带领学生重温了温度计的发展演变过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条不紊地介绍伽利略设计的温度计、罗伯特·佛拉德设计的温度计、德贝尔设计的温度计等,让学生对比其中存在的优点及缺陷,进而引入费迪南的酒精温度计,布里奥的水银温度计和华伦海特的华氏温度计,从而令学生体会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

3.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资源整合

《科学》(浙江教育出版)教材编排合理,内容详实,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对科学史科的具体应用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作用,而应做到充分利用,进行科学史教材资源自身、教材资源与网络、教材资源与其他学科等的多方面资源整合,多角度、全方位地利用科学史教材,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确保教学效果。

在上植物的新陈代谢时,里边具体包括了四项内容: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以及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制造和分解、利用。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教材自身资源的贯穿与整理,可以通过在教室培养盆栽,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报告的方式刺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载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印象,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等方式自行动手查阅,提高学生对科学史这类丰富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并可以开展“科学史重要日期”的学习专题,建立班级日記,可将科学事件与学生的生日进行联系,寓教于乐,突出效果。最后,不能忽视的是将科学史的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适当合理的结合,保障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由于初中科学教育植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对科学史的讲解可以巧妙拓展学生的情感情怀,加强学生对于科学史事件与现今情势的联系与思考。

4.发挥教育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科学史相关内容的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教导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生活意识和发展观,从而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即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教材中“水污染”的内容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首先介绍了水体污染物,如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进而指出了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同时鼓励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七节中关于天花的研究过程也展示了科学史的发展概况,解密天花一类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是如何消失的,并将科学史中的理论与现实世界联系到一起,聚焦近年来曾经肆虐的疾病,并可加入疾病的预防、疫苗的接种,面对大规模传染病时如何摆正心态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有助于真正发挥教育的实际作用,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向素质教育转变。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清港镇初级中学)

作者:彭君平

上一篇:语感比较法管理论文下一篇:检察院精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