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动态交互技术及多感应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出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身体情况的实时动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讲解病理,消除医患沟通障碍;并通过中医远程诊脉,远程确定理疗部位、针灸穴位和远程康复等领域,推进虚拟远程医疗,提高医生对病情的认知能力,处置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1:

浅论儒家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摘要〕 儒家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將其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专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对于当前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对参与此次教学实践的湖南中医药大学144名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对该课程思政实践的认可度高达98.1%,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同时发现,学生的不同家庭环境、本科阶段学校类型以及政治面貌,对该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和实施效果评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课程思政;儒家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Teaching Practice and Effect Evalu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 Culture into the Course Monographs on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Ziyan, CHEN Ouying*, LI Dongya, WANG Jinx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研究生作为国家事业发展中人才和科技竞争的重要储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1]。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诸如思政素材选取不够精准、思政维度凌乱以及思政素材与课程知识的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2]。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座意涵丰富的“思政素材库”,且其与中医学在诸多方面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3]。中医基础理论专论是中医药院校护理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中心,注重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注重与临床实践结合,注重纳入新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4],对于护理专业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素养的提升、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课程教学组在充分论证、合理选择思政素材、精心设计授课方式的前提下,将儒家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专论的课程思政中,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44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人,女生115人;年龄(28.35±3.16)岁;已婚87人,未婚38人,离异1人;个人月平均收入5000~8000元的42人,8000~10 000元的56人,10 000元以上的28人;中共党员52人,共青团员65人,群众9人;69人本科阶段学校类型为中医药院校,32人为西医院校,25人为非医学类院校。

1.2  教学方法

1.2.1  课程目标  分为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专业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牢固掌握63个关键科学问题,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思政目标:通过三全育人,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大爱无疆、尚德精术”的职业观;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形成坚定的中医文化自信。

1.2.2  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课前,通过雨课堂设置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自学相关内容,领悟儒家文化内涵;课后,通过雨课堂进行在线测试,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通过在线平台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线下:课中,结合学生的线上自学情况,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充分挖掘儒家优秀文化中的思政素材,通过视频播放、故事讲述、案例分析、问题思考、辩论赛等形式,对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深入剖析,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课后,布置创造性作业,利用好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并撰写“课程日记”或“反思报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和实用性。

1.2.3  思政内容设计  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5]。儒家文化的核心为“仁”“爱”,倡导进取,这与传统中医文化的“医者仁心”“仁心仁术”相辅相成。本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由多方协同参与制定,包括学校中医基础理论专论授课教师8名(5名教授、3名副教授)、医院临床医护人员2名(1名副主任医生、1名主任护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1名(教授)、智慧树网络技术人员1名(工程师),针对课程各模块知识点的所处阶段、应用场景和授课目标的差异,共同制定出儒家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思政的方式及内容,具体见表1。

1.3  调查方法及内容

在问卷星平台制作、分发并统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4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率87.5%。

1.3.1  一般资料部分  该部分为自编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平均收入、家庭环境、政治面貌、本科阶段学校类型,共7个条目。

1.3.2  认知态度部分  该部分在黄清[6]2020年编制的问卷基础上修订,包括“对儒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能提升兴趣”“会提升课程质量”“对儒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能丰富课堂内容”“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更利于知识吸收与兴趣培养”7个条目。每個条目的评分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赋分1~5分,分数越高说明认知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1.3.3  实施效果部分  该部分在张梅[7]2018年编制的问卷基础上修订,调查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个维度的培育认可度,共8个条目,包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职业目标、关注身心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正确评价新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理解病人、学会沟通、解决问题。每个条目均采用4点量表进行评定: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依次赋以4、3、2、1分,分数越高,代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越明显。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态度得分情况

学生对儒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为(23.87±3.742)分,满分为35分,得分率为68.2%。见表2。

2.2  实施效果评价情况

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各方面的思政培育认可度高,认可度为98.1%;得分为(23.54±1.03)分,满分为32分,得分率为73.56%。见表3。

2.3  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

分别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平均收入、家庭环境、政治面貌、本科阶段学校类型等作为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和实施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不同家庭环境、本科阶段学校类型,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有影响(P<0.05);不同政治面貌、本科阶段学校类型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评价情况有影响(P<0.05)。见表4。

3 讨论

其一,在认知态度方面。“能丰富课堂内容”项得分最高,为(3.61±0.82)分,满分为5分,得分率为72.2%。由此可见,儒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极大丰富课程内容。“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项得分最低,为(3.20±1.06)分,满分为5分,得分率为64.0%。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中医基础理论专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变的极为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8]。

其二,在实施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各方面的培育认可度高,认可度为98.1%;得分为(23.54±1.03)分,满分为32分,得分率为73.56%。其中,爱国维度中的“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分最高,为(3.11±0.60)分,满分为4分,得分率为77.8%,且认可度为100%。由此可见,儒家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切实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素,增强了受教育者对于国家的认同和热爱[9]。分析其原因,在于爱国主义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固。而“正确评价新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得分最低,为(2.87±0.74)分,满分4分,得分率为70.4分。原因在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思维僵化[10],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众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虚实消息的混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11]。

其三,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对该课程思政实践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方面。本研究中,调查对象的不同家庭环境和本科阶段学校类型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有影响(P<0.05);其不同政治面貌、本科阶段学校类型,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评价情况有影响(P<0.05)。其中,家庭环境越和谐,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得分越高。原因在于人的个性、态度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不可主观选择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认知态度[12]。而这与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倡导家庭要和睦和谐不无关联。调查对象中的学生党员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高于共青团员与群众,而共青团员又高于群众,说明党性修养越高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越高。此外,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的学生对本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评价情况,均为中医药院校>西医院校>非医学类院校,这与研究对象之前所接触到的中医药文化及其了解程度有关。

4 展望

本次调查研究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儒家文化融入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思政抱有积极的认知态度,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认可度较高。虽然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现实成果,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反映出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新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一方面,要坚持从内容和形式创新上入手,在强化专业课育人功能的同时,不断丰富课程知识,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如授课教师在讲述中医文化时,通过穿插儒家文化对中医名家孙思邈的影响,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大医精诚”的内涵,于“润物无声”中传导正确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职业目标。形式上,改革创新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3]。如授课教师在讲解中医病理基础与现代研究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渊源部分,引导学生梳理儒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德育发展。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儒家文化中各种形象、生动、趣味的典型事例、医案医话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进行预习,可将中医基础理论专论中的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中,对于重难点内容,教师通过以鲜活的案例分析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與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重难点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内容的正确理解。课后,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适当引导,督促学生从在线学习平台、文献检索平台等搜寻相关学习内容,锻炼其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巩固教学成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对于高等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4]。中医基础理论专论是学好中医药文化的入门课,研究生要学好中医药文化,就必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的使广大研究生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就必须加强研究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对中医药文化影响深远。建议在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中融入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中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2] 肖志良,臧艳辉,华春梦.高职院校思政素材与专业课程知识融合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1(8):145-149.

[3] 尹晨东,仇湘中.浅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125-126.

[4]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专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

[5] 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5):51-54.

[6] 黄  清,应立英.护理专业本科生对“课程思政化”认知态度和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17):2164-2168.

[7] 张  梅,南德红,罗盈怡,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60-61,94.

[8] 于艳红,王杰琼,高冬梅,等.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0):63-65.

[9] 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123-128.

[10] 魏自太,景  娟,王彩云,等.基于“翻转课堂、协同学习”教学模式的《健康评估》实训的课堂改革与实践[J].饮食保健,2017,4(10):267-268.

[11] 王  兰,王金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2015(3):214-215.

[12] 贾晓云.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13] 刘步青.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2):25-27.

[14] 胡海燕,梁治学.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及其途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6):132-133.

〔收稿日期〕2020-05-10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高函2021(7)78);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HNKCSZ-2020-024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XJK20BGD042);2020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20〕216号-184);202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宣字〔20202〕号2020KT06);2021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21JGYB115)。

〔作者简介〕王紫艳,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通信作者〕*陈偶英,女,博士,教授,E-mail:1577554027@qq.com。

作者:王紫艳 陈偶英 李东雅 王金星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2:

“VR+”赋能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

【摘 要】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动态交互技术及多感应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出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身体情况的实时动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讲解病理,消除医患沟通障碍;并通过中医远程诊脉,远程确定理疗部位、针灸穴位和远程康复等领域,推进虚拟远程医疗,提高医生对病情的认知能力,处置能力。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可助力医生积累经验,改善传统诊疗环境,促进中医学诊疗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虚拟现实;改革方向;发展;中医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全身慢性骨骼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好发人群为女性。本病患者疼痛明显,而治疗方面无特异性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疼痛,患者可并发焦虑,甚至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1]。当疼痛持续存在,对患者心理水平和社交水平可产生不良影响[2]。为了治疗这类疼痛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临床中在应用镇痛药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心理和社会维度对患者的作用[3]。近年来,对于FMS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和诊疗的中医药研究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6]。但本病症状谱的繁杂、高误诊率、医生低认知度都影响疾病的诊断,对后续治疗产生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与仿真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显示技术等的融合,利用系统平台模拟产生三维动态效果,以提供使用者关于各种感官的模拟,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人机交互[7],配合5G的大带宽带来的低延时,为VR的多领域应用及不断突破创新提供了基础,解决了VR互动体验不强和终端移动性差、分辨率和刷新率低等关键问题[8]。VR可利用特定的人机交互方法,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医疗操作,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VR已经在临床诊疗、心理治疗、医患沟通和远程医疗等医学实践中得以应用[9]。VR在FMS诊疗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提高医生诊断正确率,探索是否可以为临床中治疗本病提供新的选择。

1 VR对FMS病情的优势

FMS不仅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疼痛,还常伴有多种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抑郁、焦虑、头痛、晨僵等。因为本病症状谱复杂,无特异实验室指标,再加上医生对本病的低认知度,多种因素均在干扰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当前中医诊断依然沿用传统的医患面对面问诊的模式,医生只能利用自身经验通过四诊合参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推断,也因病情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很有可能同样的临床表现,医生使用同样的诊疗器械和诊疗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然而,通过VR与患者大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运用系统的数据归类整理及再现功能,可以把患者的经络与脏器、经络与病症立体、动态、系统地展现,使医生能最快得到患者病情数据,进而更加直观地对患者病情加以分析判断,极大地简化了中医的四诊过程,更可以将西医学的理念融入其中,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结合,将两套医学体系在同一人体中立体与透视地显示[10],从而帮助医生从更多方面剖析,并可通过反复模拟操作验证可行性,最终实现治疗风险的显著降低[11],从而达到中西医融合诊治疾病的目的。

同时,结合人机交互式动态模拟平台,可以将多种2D图片转换成3D立体图像,并可通过使用感应笔进行操作,此平台虚拟场景图像根据患者各项预先检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处理定制,进而协助医生立体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患者身体内部器官病灶的实时情况,医生更可以对影像进行整体缩放调整,对问题部位单独提取或用3D成型技术打印出影像中有疑问的部位,以提供医生更立体地实物佐证材料,帮助医生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病变部位与病变机制。

FMS的西医诊断可参考《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13]中对于FMS中医辨证标准,包括寒湿痹阻证、湿热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肝气郁结证5个基本证型。将西医诊断标准中的病程,具体痛点的部位,以及中医相关证型所属的症状、舌苔脉象输入系统平台,利用VR仿真技术、动态交互技术及多感应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身体情况的实时动态。同时,在智能人体捕捉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对患者病灶进行设定感知,相应穴位的刺激,通过系统记录的反馈数据,虚拟平台搭建出来的场景和器械能够针对具体情况做出有效的调整[14],可以清晰得到患者体感产生的变化曲线,精准地反馈出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从而为医生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带来依据[15],使诊断准确,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2 VR在FM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1 VR在FMS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FMS整个病程,患者疼痛持续发作,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并不明确,主要應用非甾体抗炎药。BOTELLA等[16]首次将VR结合心理治疗用于治疗FMS,该团队对患者进行数次VR环境下的心理治疗,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抑郁情况也有所缓解,并且发现在VR环境介导下的心理治疗对于部分FMS患者产生了长期持久的疗效。MORRIS等[17]发现,FMS患者在VR治疗中脑部多区域被激活,将FMS暴露于3D视觉环境中,可引起相应大脑功能区域的生理变化。

同时,FMS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情绪问题,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对生活缺乏耐心和欲望。HERRERO等[18]认为,抑制负面情绪尤其重要,遂开发了一种开放性VR系统,其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应的虚拟环境,显示患者的快乐、喜悦和兴奋等积极情绪显著提高,悲伤、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显著降低。其中VR带来的最有效的情绪是平静和快乐,在愤怒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证实VR在改善FMS患者情绪、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作用。

现有研究证明,VR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多未进行长时间随访,单次疗程结束后远期疼痛缓解程度仍不明确。而且,目前研究未对大范围患病人群进行监测,无相应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患者在采用VR虚拟感觉阵痛后多长时间痛感会出现,出现后如再持续使用此方法,患者是否会在大脑中出现“思维耐受性”导致负面情绪而使治疗效果下降的情况仍未可知。

2.2 VR在FMS治疗中的作用 VR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医生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运用仿真平台建立虚拟情景,患者通过佩戴头盔或眼镜的虚拟呈现装置,将系统分析的结果以设定的形式立体地在患者面前重现,患者可直接被带到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与现实中同样的感知和真实感,进而从思维层面逐渐延伸到心理层面,最终起到特定的治疗效果。其他方面,如通过VR虚拟手臂按压,当平台设定增加虚拟手臂的力度会轻微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而适当调整虚拟手臂的力度,患者还在思维上感觉会减轻一部分疼痛[19]。该技术在FMS治疗中的创新应用不仅大幅缩短了医生诊疗及分析病情时间,还从侧面间接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同时也降低患者所花费的时间和治疗成本。

MAANI等[20]将VR设备应用于战伤疼痛管理,结果显示,相比于非虚拟现实清创换药组,虚拟现实组具有更低的疼痛评分。有研究纳入15例女性FMS患者,在VR环境下进行心理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抑郁程度有所缓解、疼痛评分明显下降,该研究还发现对部分患者产生了长期疗效[21]。

2.2.1 辅助医生讲解病理 随着VR的逐步成熟,虚拟现实与人们越来越密切,VR在医疗领域中逐步向患者管理、医疗运营、检测诊断、理疗康复等多方向扩展延伸。而对于FMS,其整体致病机制是复杂的、多样的,VR可辅助医生为患者讲解病理,例如,国外有VR公司利用此技术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一个360°的虚拟现实世界,在VR平台的辅助下,将患者身体内部的病灶重现,医生可以带领患者一起“走进”他的身体里面,对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进行逐一讲解,更可通过虚拟系统仿真出病情由轻到重的整个形成过程,使患者能从根本上了解自身的病因、病情,进而更好地遵循医嘱,起到精准治疗、了解注意事项的目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2.2.2 消除医患沟通障碍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以及专业性强,医患双方对于病情的沟通可以认为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医生向患者阐述病情时都会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使得患者无法完全理解;加之患者自身患病后心存畏惧,导致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针对患者病情的特点,运用VR为患者营造出真实的、立体的视觉效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因认识更加的直观;医生讲解分析具体病情时,也能更有效地传递医学知识,帮助患者了解整个过程中的诊疗信息,降低医患沟通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对医生信任度。

2.3 推进虚拟远程医疗 VR的应用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突破空間约束,使医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为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分析。这也为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就医机会,保障了医疗环境的统一性,缩短了落后地区与城市医疗水平,同时对病情诊断的时间和费用显著降低,降低了患者就医成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VR实现了远程医疗,大致分为中医远程诊脉,远程确定理疗部位、针灸穴位和远程康复,远程会诊及护理等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VR在远程医疗领域取得新尝试,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医生可通过虚拟仿真的途径,实施复原现场的情况,从而指导周边人员进行合理的、必要的诊疗及施救,以缓解FMS患者病情。

3 VR对医生积累临床经验的作用

全球将VR应用于医疗开创者之一的斯坦福VR医疗研究院主任WALTER GREENLEAF认为,VR技术与医疗的结合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医疗培训、临床诊疗、医学干预、健康保健。而推行“VR+医疗”的意义在于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医生病情诊断的标准化、全面化、系统化,从而缩短诊断治疗周期,降低培养成本,释放医疗供给[22]。

3.1 VR助力医生经验积累 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对VR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医患之间的病情沟通,进一步帮助医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病情预演、病理分析、诊疗导航、临床诊断等,使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具有条理性、层次性、系统性,医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应用对FMS产生更立体的认知,使复杂的诊断过程以一种形象动态的方式体现,从而在形式上提升医生的临床经验。基于FMS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在临床中虽然始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但是由于本病慢性持久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压力,患者内心表现得很脆弱。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通过VR建立生物医学模型,系统内包含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睡眠情况、负面情感和其他中枢疼痛敏化机制[23]。

同时,还可以通过VR平台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跨学科、跨医院、跨区域的病情研讨,打破了空间、地域、时间等壁垒,从而能够给医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和外界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互动,在交流中提升自身医疗水平。

3.2 VR改善传统诊疗环境 在传统中医诊疗中,由于FMS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需多方位、多环节、多手段检查治疗;而现实中由于各医院所提供的场地资源和设备资源有限,给医生处置病情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通过VR的综合运用模拟整个临床诊疗处置过程,在有限的空间内将患者病情进行形象表示,使医生对病情有完整、全方位的临床诊断,最终使医生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4 结 语

VR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有中医诊疗特色的VR诊断 + 治疗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疗方法、手段,还能强化临床治疗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医生对病情的认知能力、处置能力,解决中医学有关FMS场地和时间等限制,促进传统医学诊疗的传承和发展。然而,VR在医学领域虽然得到了诸多应用,但在治疗慢性疼痛层面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整体镇痛效果仍有待强化。综上所述,VR对于FMS的治疗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但是否可以达到临床要求及长期治疗效果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亚云,张柔曼,焦娟.中医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7,39(1):86-89.

[2] 蔡宏澜,段宝霖,王雅,等.慢性疼痛病人伴发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的现况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10):788-790.

[3] MAIXNER W,FILLINGIM RB,WILLIAMS DA,et al.Overlapping chronic pain conditions: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J].J Pain,2016,17(9 suppl):T93-T107.

[4] 焦娟.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治进展[J].临床荟萃,2019,34(4):293-298.

[5] 刘妍辰,高明利.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77-80.

[6] 王凯,张国永,白玉,等.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3):39-40.

[7] 郝粉娟,杨惠云,周西,等.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5,30(13):111-113.

[8] 王海龙.场景的延伸:5G时代VR/AR为现实生活的赋能[J].西部广播电视,2020(12):235-236.

[9] 岳梅,张叶江.虚拟现实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场景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7):48-50.

[10] 李琳,王金平,黄力.基于VR技术再现真实医疗应用于临床教学的探讨[J].中医教育,2020,39(1):78-81.

[11] 杨蓉.虚拟现实在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电脑迷,2018(6):197.

[1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8):559-561.

[13]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29-830.

[14] 罗术通,刘景鑫,冯铁.虚拟现实在医疗康复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3):156-159.

[15] 杨涵深,朱亮,冯雪峰,等.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25-26.

[16] BOTELLA C,GARCIA-PALACIOS A,VIZCA?NO Y,et al.Virtual re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a pilot study[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3,16(3):215-223.

[17] MORRIS LD,LOUW QA,GRIMMER KA,et al.Targeting pain catastroph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 using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a proof-of-concept study[J].J Phys Ther Sci,2015,27(11):3461-3467.

[18] HERRERO R,GARC?A-PALACIOS A,CASTILLA D,et al.Virtual reality for the induction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a pilot study over acceptability,satisfaction,and the effect of virtual reality on mood[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4,17(6):379-384.

[19] MATAMALA-GOMEZ M,GONZALEZ AMD,SLATER M,et al.Decreasing pain ratings in chronic arm pain through changing a virtual body: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ain types[J].J Pain,2019,20(6):685-697.

[20] MAANI CV,HOFFMAN HG,MORROW M,et al.Virtual reality pain control during burn wound debridement of combat-related burn injuries using robot-like arm mounted VR goggles[J].J Trauma,2011,71(1 suppl):S125-S130.

[21] BOTELLA C,GARCIA-PALACIOS A,VIZCA?NO Y,et al.Virtual re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a pilot study[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2013,16(3):215-223.

[22] 陶思怡,梁立波,劉伟,等.跨文化视域下医患沟通问题分析与再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71-74.

[23] MASI AT,WHITE KP,PILCHER JJ.Person-centered approach to care,teaching,and research in fibromyalgia syndrome:justification from bio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 in populations[J].Semin Arthritis Rheum,2002,32(2):71-93.

收稿日期:2021-08-25;修回日期:2021-09-20

作者:魏明慧 奚玉鑫 方慧敏 林森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3:

大健康时代医疗模式转变下营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新的医疗模式将随之出现。在新的医疗模式下,营养学高等教育应适时改变,积极响应《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在教育的面上、内容上、形式上进行改革。基于不同的医疗模式,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营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大健康 医疗模式 营养学 高等教育

Thinking on the Reform of Nutritio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 in the Great Health Era

LIN Rui [1], LI Xiyi[2]*

([1 ] Center for 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2 ]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0 引言

營养学是指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增进健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食物营养学、特定人群营养、临床营养、公共营养、分子营养、营养基因组学及营养研究方法等。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从中国古代的饮食养生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到现代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物营养百科全书》、《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均体现营养学的应用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营养学的高等教育因此必须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突破营养学社会实用价值实现这一瓶颈。

在国外,最早的营养治疗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用肝脏治疗夜盲症。随后,营养主要作为治病之用被记载到历史。[1]在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有记载吃海藻和海绵灰治疗大脖子病,之后分别有吃糙米治疗脚气病、用矿石治疗妇女黄萎病等记录。[2]中国传统的营养学发展于古代的饮食养生,历代医书很早就提出平衡膳食的营养原则,明确治病中“以食为养”,不能“唯药是治”,讲究“医食同源”即“食疗”,这也和中医的“未病先治”一脉相承。中国现代的营养学始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即1923年前山东医学院和老协和医学院开始营养学研究,随后营养在治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发挥不同作用,营养学的高等教育却起起伏伏,至今仍多仅作为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的必修课及医学专业的选修课,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扮演角色,社会科学角色欠缺。

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最终实现全民健康。这意味着大健康时代来临,医疗模式也将发生改变,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营养学,特别是营养学高等教育也应适时转变。

1 诊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下营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医疗模式主要是以诊断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下,诊断治疗系统耗费了大量卫生费用,而效益低下;同时,诊断治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化,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事倍功半,“预防为主”未落到实处。营养学方面,以服务临床的临床营养学,包括营养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和特医食品等发展较快。相反,侧重社会性的公共营养学、老年营养学、营养流行病学、食品营养学等发展缓慢。而营养学课程,一般仅作为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等少数专业的必修课,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教学比重小,“营养学要面向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较欠缺。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群将超过16%, 总数将超过2亿,同时各种重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患病人群向年轻化发展,社会及医疗负担沉重,[3]死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人数在未来将不断上升。[4]在1990-2010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中,发现营养性危险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中排名第一,包括高盐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类、奶类摄入过低,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高等。[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也指出我国人群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共存,超重肥胖和慢性病防控任务艰巨。这提示营养学的全民通识教育,尤其是营养学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除了高等医药院校要加强营养学教育,把营养学课程列为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外,还应该纳入非医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甚至在工科院校开设营养公选课。[6-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多人不仅要求“吃好”还要“吃得健康”,随之不少“张悟本、刘太医”式的营养健康骗局层出不穷,说明公众的营养健康认知低,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还在于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

2 预防为中心的4p医疗模式下营养学教育的发展机遇

很明显,以诊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不能适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战略,必须通过重点前移,转变为预防为中心的4p医疗模式。“4P”医疗模式是指预测(Predictive)、预防(Preemp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Participatory)的精准医疗模式。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开启第二次技术革命,基因组和生物信息技术随之蓬勃发展,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精准医学发展迅猛,应用基因组技术对人体遗传易感基因进行检测,对疾病患病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个体化的监测干预和治疗药物,促进个体参与成为可能,“4P”医疗模式应运而生。

预防为中心的4p医疗模式强调按疾病风险预测分层后采用个体化的监测干预,即在一般人群中,通过基因检测,按照患病风险把人群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人群和病人,再采取针对性的低频、中频和高频的监测和干预,最终达到预防和未病先治的目的,这和传统的饮食养生和现代的营养干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此模式下,营养学教育应强调其应用性、社会性的同时,还需要强调营养的个体化。营养的个体化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肠道菌群构成、基因遗传背景、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和医学监测指标,通过综合分析给出针对性的饮食指导。[8]在“4P”精准医疗模式下,营养学科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特征明显,对科学性要求更高,其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突出。这对营养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跟上前沿技术发展。比如,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将精准营养、个体化营养理念灌输其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课题研究中,这将进一步推动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分子营养和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

3 全民健康医疗模式下营养学教育的挑战

预防为中心的4p医疗模式强调预测、预防、个体化与参与,让民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但真正要落到实处,还需要通过重心下沉到基层实现。由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城乡的差别,要真正实现全民健康、科学营养,教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其通过提高膳食知识水平的渠道改善消费者的膳食质量进而产生健康收益。[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国务院随后发布《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明确提出要把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倡导“健康中国,营养先行”。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就指出,健康法条的四大要素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被排在首位,体现了营养的重要性,也提示营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健康时代,营养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加强营养能力建设。《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要加强营养人才的培养,强化营养人才的专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这对营养学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培养目标上,除了专业性的要求,还有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服务社会的要求,这对课程设计和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内容上,要兼顾理论、科研和社会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群体性和个体性兼顾、专业和科普并重。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理论教学以实践需求为中心。如基于营养咨询的实践技能,在理论教学上可拓展涉及心理、人际沟通、运动、健康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更要针对全民健康医疗模式下的营养问题和需求,积极参与到当前开展的全民营养周、全国学生营养日、社区营养健康与指导、营养咨询等活动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再把新方法新理念贯穿到教学中。除此以外,健康中国战略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因此,在营养学的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吃动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让营养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应用中体现社会实用价值。

总之,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医疗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民生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既能发挥营养预防与干预作用,又和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营养学,将在预防为主和基层为重点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对营养学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教育教学的面上、内容上、形式上面临更多的挑战。营养学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兼顾应用性,体现科学性的同时发挥实用性特点,充分发挥社会性效应,真正实现营养学的社会实用价值。

*通讯作者:李习艺

参考文献

[1] A.H.恩斯明格.食物营养百科全书(美国)[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 超凡.世界通史[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3] Scully T.Demography: To the limit[J].Nature.2012,492(7427):S2-3.

[4] Cannon B.Cardiovascular disease:Biochemistry to behavior[J].Nature.2013.493(7434):S2-3.

[5] Yang G,Wang Y,Zeng Y,et al.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3.381(9882):1987-2015.

[6] 孙鹏,孙先锋,裴国亮.在工科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学”公共选修课教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0):94-95.

[7] 陈艳彬,靳志强,宋曦.高等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学》公选课的必要性[J].长治学院学报,2015.32(2):71-72.

[8] Bashiardes S,Godneva A,Elinav E,Segal E.Towards utiliza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and microbiome for personalizednutrition [J]. Curr Opin Biotechnol.2017.51:57-63.

[9] 王茵.食物路徑下教育对健康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作者:林睿 李习艺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刑讯逼供产生原因应对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