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医护理是中医药行业重要的组成,中医护理是护理患者的重要技术,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国家颁布的护理各项临床护理操作推广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中医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1:

基层中医院西医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目的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走特色中医护理之路。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科室自学、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强化护士学习中医理论与技能。结果培训合格率达95%,全院各科室均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中。结论对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西医护士:中医护理;问题:对策

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竺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护理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加速培养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适应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化中医培训学习,并在临床广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目前我院培训合格率达95%,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学习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介绍如下。

1问题

1.1缺乏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

当前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中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只占全院护士的10%左右,其余80%的西医护士中医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中药知识了解甚少,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1.2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受到制约

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能单纯的执行医嘱,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必须由执业医师下达医嘱,护士无权下达操作的医嘱。大多数医院里,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推拿、针灸、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提升,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开展。

2对策

2.1选拔精英理论授课

由护理部统一购买呻医临床护理备要》①《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②(以下简称《常规》)等学习书籍,西医护士人手一册,作为培训教材,邀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医师及中医基础好,教学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教师,进行系统集中授课,每月1~2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

2.2科室内部学习

各科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科室的中医业务学习计划每月不得少于2次,护士长对学习后的相关内容每周晨会提问3^4次,以强化记忆。

2.3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参照《常规》,将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制成白话文,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关注操作细节,方便训练。然后选拔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每人强化训练1~2项,再向科室总代教及护士长进行示范培训,再由她们向科室护士示范,反复训练,确保人人达标,根据科室性质,开展中医技术操作每科不少于两项。

2.4形式多样,强化记忆

广泛开展中医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中医护理专题讨论会、中医护理病历评比。每科室都配备针灸挂图、针灸人仿真模型,便于直观记忆经络的走向、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平时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操作竞赛活动,给护士构筑磨练和提高的平台。

2.5及时评价指导

根据2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的要求,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质量专项考核组织,按照《指南》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包括指导患者建立顺应四时与动静结合的生活起居习惯,调畅情志,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包括四诊方法运用、辩证施护等:中医护理操作情况,护理部平时按人数比例抽查考核,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中医理论和技能考试各两次,理论85分、技能95分以上为合格,成绩记入护士定期考核档案。同样,护士长对护士进行月考、季考,以训练护士的中医技能操作水平。并进行记录、评价、指导,作为年终评优评先参考。

3讨论

通过对西医护士进行系统中医培训,加强了中医专业化护士队伍的培养,护理部引导各科运用辩证理论,广泛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配合治疗各种疾病和症候,如儿科药饼贴敷治疗小儿泄泻:脾胃科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恶心呕吐:肿瘤科应用耳穴埋豆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等,通过临床观察应用,具有疗效好,易于操作的优点,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护士学习中医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水平,护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发展中医专科,浓厚中医特色,走特色护理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胡敏 靳萍 杨素梅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2: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发展建设的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护理是中医药行业重要的组成,中医护理是护理患者的重要技术,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国家颁布的护理各项临床护理操作推广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标准化建设、中医护理技术循证实践研究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对中医护理在临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分析,为中医护理临床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中医护理;发展;标准化;循证

1.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

1.1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

护理在中国古典医学文献中并没有这一名词,古代医者没有职业分化,在治疗患者时进行多手段、全方位的施治,包括:针灸、康复、病后防护等。逐渐形成单独的护理专业学科,护理提倡三分治,七分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治疗狂犬病的先河,是免疫治疗的先驱[1]。金元时期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主要记载康复的有关内容,对伤科发展有重大贡献,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比英国医学家达维斯1927年提出的悬吊复位法早600多年[2]。18世界中叶,人痘接种术由我国传遍欧亚各国,1796年,英国人詹纳受其启示,试种牛痘成功[3]。中医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时刻在创新。

1.2中西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产生学经验医学时代,注重整体,但分析方法不足;现代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分析方法为其优点,但整体综合不足。中医指的心并不是解剖意义上的心,是一个系统,中医已经是一个网络,西医认为心是循环的,大脑主记忆的,而现代研究,五脏六腑对记忆和情志都有影响,并不完全是大脑,大脑和心都是人的一部分。所以中医更注重各个脏腑器官的整体观念,整体治疗[4]。

1.3东西方医学的比较

中医的整体论和西医的还原论各有优势,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技术革命的推进。强调整体、强调多因素的相互联系,重“辨证”,治“病的人”。西医倾向于形态、局部医学,直接因果考虑,重“看病”,治“人的病”[5]。重视直接效果,成分、靶点、通路比较明确。

1.4中医药在当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是探索生命科学的学科,可以应对当代面临的全球健康挑战、推动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治疗肾阳虚的机制,黄连中有效成分小檗碱研究发现,小檗碱是人体调节血脂的一条新调控通路。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对复杂慢性疾病显示出中药的价值和意义。

2.中医护理标准化假设的思考

国家卫健委、国家标准委员会2020年要求,各行各业以各种形式宣传世界标准日,围绕患者安全,促进护理标准的落实,利用护理视频技术,对基层护理行业的规范起到促进作用。标准化的工作非常重要[6]。国家卫健委、国家标准委员会要求护理人员宣传世界标准日,提高中医护理人的标准化意识。

2.1我国护理标准化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两届护理标准专业委员会。颁布了两个标准:护理的分级标准以及静脉输液标准。2014年颁布的《护理分级》标准具有法律意义,对护理行业提高安全性非常重要。《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引临床护理的静脉治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中华中医药学会设标准化办公署,组织制、修订和推广实施中医药标准。

2.2中医护理标准化进展

1983年《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版制定,护理行业有指导性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值得推广的一本书,1993年修订了第二版《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增加了护理文书书写的要求,199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进行了第三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修订,制定护理行业的规范。2006年制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也是目前各家医院所使用的[8]。中華护理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申报了《便秘的中医护理技术标准》,标准往往是对技术做标准,对服务也有标准,还需要明确是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还是管理标准等[9-10]。

3.中医护理技术循证实践研究

3.1中医护理技术特点

中医护理技术也称中医适宜技术,常指简便、有效、安全、低廉的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手册上对技术做了简要说明[11]。

3.2护理循证实践

首先明确问题,进行系统文献检索,评价文献,汇总证据,标注证据,组织行书,分析证据需求,传递证据信息,引入证据,实施变革计划,评价证据应用效果。对PSD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循证评价,通过文献定位四个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穴位按摩、穴位贴压、耳穴贴压,通过系统评价检索结果以及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结果(RCT),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耳穴贴压技术组抑郁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但是中医护理循证技术的循证依据可否应用临床,RCT较小,需要进一步完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逻辑关系及理论框架构建。

4.问题与思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大多没有明确。中医药技术的认识不断在提升,中医护理十八项技术也制约了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火疗温度技术的改进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温度全程控制[13]。在制定标准时如何把握这个度。中医护理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提高中医临床施护的能力。中医护理标准化工作必须做,如何做,如何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如何做到与西医护理标准同质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素秋,周姣媚,陈丽丽.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调研分析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643-64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R].2018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R].2016.

[4]郭敬,周姣媚,陈扬,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17-18.

[5]胡素敏.中医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 3080-3082.

[6]徐桂华,胡慧.中医护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

[7]王敏.从责任制护理看辨证施护前景.中华护理杂志,1987,22(10): 456-457.

[8]杨汝艳,王进进,石英,等.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全科护理,2018,16(19):2335-2337.

[9]王磊,陈进法,王硕硕,等.子午流注与生物节律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485-2487.

[10]李冰石,季春艳,徐陆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穴位按摩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31):3924-3927.

[11]谢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7):961-964.

[12]张素秋,周姣媚,陈丽丽.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调研分析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6):642-645.

[13]严姝霞,徐桂华,陈仁寿.中医护理技术古籍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J].河南中医,2016,36(4):743-744.

第一作者:仲淑慧(1990-),女,护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发展建设,Email:540724729@qq.com。

作者:仲淑慧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3:

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数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干预后1周,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干预后1周、4周,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中医护理;收缩压;舒张压

高血压在祖国医学上被归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肝阳上亢、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等有关。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理为核心,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辨证的指导下,确定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利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达到护理患者、指导康复、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1,2]。中医护理干预包括方药的应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中医技术操作等方面[3,4]。我科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5],并且为1、2级患者,低危、中危;②符合中医痰湿壅盛证诊断[6];③病情稳定;④既往就服用抗高血压药,并超过2周,效果欠佳;⑤18~60岁;⑥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2.5 mg/d,1次/d;⑦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及以上者;②中医诊断不符合痰湿壅盛证;③年龄<18岁或者超过60岁者;④继发性高血压;⑤合并严重靶器官损害;⑥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⑦药物禁忌证者;⑧孕期患者、哺乳期患者。入组后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剔除,研究过程中依从性差、自行退出者、没完成临床治疗护理方案者、自然脱落者、失访者为脱落,研究过程中疾病进展、危及生命者中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者中止。最终干预组有35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有34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通过。

1.2 中医证候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6],主症:头痛、眩晕、胸闷、头如裹、呕吐;次症:失眠、心悸、舌苔腻,口淡食少,脉滑。有头痛、眩晕主证之一,其他主症及次证至少有2项者,舌象、脉象支持者,可诊断。量化评分方法,主证: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证: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进行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介绍高血压病基本知识,指导患者高血压饮食、运动,常用药物基本知识,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生活,定期复查血压,讲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沟通,纾解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治疗信心。对患者进行饮食及运动指导,低盐低脂饮食,使用高纤维食物。

1.3.2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①饮食调节:给予中医饮食调理,嘱咐患者多使用化痰除湿类食物,主食包括玉米、薏苡仁、荞麦等,副食包括冬瓜、白萝卜、芹菜等,药膳包括荷叶、茯苓、陈皮等,加薏苡仁有化痰除湿的功效,党参、山药加大米熬粥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其他也可适量食用薏米、西瓜、红小豆等清热祛湿。②生活指导:居住地干燥温暖,避潮湿,慎风寒;咳嗽痰多者翻身拍背协助排痰。③贴压耳穴:选穴:耳背沟、耳尖、耳门等穴位。耳廓消毒,贴1粒王不留行子方形小胶布,对准耳穴贴压,然后按压每个穴位,力度由轻到重,直到患者感觉穴位发胀、发酸、发热,或者轻微刺痛为止。每天按压4~5次,每次1 min,每3天换1次贴。④按压穴位。选穴:涌泉穴、丰隆穴,每天温水泡脚15 min,配合按涌泉穴15 min,丰隆穴15 min,调和气血、祛湿化痰。

1.4 评价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2、3、4周末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住院期间每天8点测量血压,进行分析。干预后3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Hcy水平。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水平,评价安全性,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医证候疗效评价[6]。显效:中医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中医证候体征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且<70%,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血压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达10 mmHg,且在正常范围,或虽没有下降至正常范围,但是下降20 mmHg及以上者;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且达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未达正常范围,但下降10~19 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30 mmHg及以上;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干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1周,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干预后1周、4周,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见表4。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胸痹、心悸、中风”等有关系,机体阴阳失衡,加上长期的精神紧张,或者过量摄入酒辣肥甘等,导致心肝阳亢,肝肾阴虚,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早期多为阳亢,中期多为阴虚阳亢,后期多为阴虚,严重者可为阳虚为主。第5版的《中医内科学》上将“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4型,而最新板的《中医内科学》上在以上4种分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瘀血阻窍型。郑筱萸将高血压分为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4个中医分型。本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中医分型为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在中医的诊断:主症包括头痛、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证包括失眠、心悸、食少、口淡、舌腻脉滑。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张仲景认为眩晕从痰,从饮立论,是“无痰不作眩”的理论依据。孙思邈提出“风眩”描述,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因此称为风眩,并提出了风热痰导致眩的理论。《丹溪心法》中认为痰与火多为头痛的原因。中医还认为肾阴亏虚可导致头痛眩晕。高血压病在古代中医学并没有这个概念,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是五脏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协调平衡被打破,功能失调,在此基础上邪气产生,致“风、火、痰、瘀、虚”等多种病理生理变化。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与肾脾有密切关系。病情虚实夹杂。肝气犯脾,脾虚停湿,湿蕴化热,表现为痰热、痰湿证候。血脉瘀滞不行,出现血瘀证候。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仍然是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方面效果较弱,因此,中医在辅助治疗高血压方面的目标主要为缓解患者的高血压症状,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肥厚、肾衰、心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改善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中医护理干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护理时间,以整体护理为核心,动态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机、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辨证的指导下,确立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完成“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护理工作目的。

中医重视“整体”的概念,重视人体统一性、完整性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隔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是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中医护理干预将“整体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7,8]。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患者的体质状况及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及了解,正确认识疾病,从整体出发,制定护理计划。“辨证”论治是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综合判断。辨证是制定中医护理计划的前提及依据,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根据疾病证候确定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包括方药的引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以及中医技术操作等,使患者获得针对性的护理,这是中医护理干预的重点[9-11]。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对证候的观察,确定为痰湿壅盛证,根据证候特征,给予饮食指导,多食用化痰除湿、益气健脾、清热祛湿的食物,生活起居上,嘱咐患者居住环境干燥,避免潮湿,并给予相关穴位按摩。

中医“传统疗法”是实施整体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色[12]。传统的疗法包括针灸、刮痧、推拿等,穴位按摩和耳穴贴压也是重要的传统疗法。本研究中,选用的耳穴包括耳背沟、耳尖、耳门等。耳背沟又叫降压沟,位于耳廓的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是耳朵上的降压反应点,通过贴压按摩等刺激,能够发挥降血压的效果[13]。耳尖贴压按摩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功效[14]。耳门穴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15]。人体的器官都可以在脚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通过热水泡脚,能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泡脚后进行穴位按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16]。足部取穴涌泉穴、丰隆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有散热生气的功效。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要用于头痛、眩晕、痰多咳嗽的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显著,血压控制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美艳. 颈椎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149-150.

[2] 周根娟.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69-71.

[3] 余嵘,吕惠娟. 中医护理干预改善肛肠术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159-160.

[4] 黄利惠,陈彬容. 中医护理在改善72例骨折愈后效果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4):178-179.

[5]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6]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7] 秦世菊. 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2):1733-1734.

[8] 姚婷.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150-151.

[9] 陈桂花. 中医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45例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7):157.

[10] 郝琳. 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对0级糖尿病足患者治疗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228-229.

[11] 樊凌云. 中风患者压疮溃疡期联合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89-2391.

[12] 袁晓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8):184-185.

[13] 侯爱萍,郭维加,可爱青. 耳穴贴压治疗眩晕证317例[J].中国针灸,1994,14(S1):344-345.

[14] 吕金丹. 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6-7.

[15] 张月成,宋丽华. 针刺耳门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2,22(3):159-160.

[16] 陆玲.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34-135.

(收稿日期:2015-08-17)

作者:沈君霞 朱卫萍 沈丹

上一篇:税务处理办法论文下一篇:临床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