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6

中医儿科护理论文 篇1: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运用体会

关键词:儿科;治未病;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

文献标识码:B

1 “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及内容

“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既病防变”3个方面。

1.1 未病先防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淮南子·卷十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即是主张常治无病之病,即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还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提前采取各种积极的预防措施。

1.2 既病早治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是有一定限度的,某些疾病平时无论怎样预防,仍然难以避免发生。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就要“既病早治”,防止其发展与传变,也是“医”之良策。凡已得病,便要及早医治,以免邪气深入,正气大伤而难疗。应该说,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以便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既病早治是中医早期治疗思想的体现。

1.3 既病防变“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既病早治”,同时还包括运用各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防止病情恶化及并发症。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有病早治这一重要原则,还必须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注意其传变规律,随时掌握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病邪深入传变甚至发生危变,这就是既病防变。例如:婴幼儿腹泻的既病防变,就是指在既病早治的同时,还应采取防变措施:调整饮食,积极补充水分,臀部护理等以防引起阴液消亡,局部感染,脱肛等变症。

2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中的具体运用

2.1 病例资料患儿,赵某,男,3岁。因“咳嗽3d”于2010年4月19日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住本院儿科。住院号为1004855,入院时症见:发热、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流涕、鼻塞、大便干、小便调、精神稍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T:37.6℃,P:100次/分,BP;90/60mmHg,R:25次/分。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经入院后评估:查询患儿既往病史,2010年1月至今反复呼吸道感染5次,于本科住院治疗3次,符合复感儿诊断标准,本次入院本科护理组以“治未病”原则制定护理措施,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2.2 既病早治的护理运用

2.2.1 护理问题①发热(与热邪内蕴有关),②咳嗽(与风热犯肺有关),③大便干(与热邪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关)。

2.2.2 预期目标患儿体温日趋平稳,咳嗽逐渐减轻,大便调顺。

2.2.3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神志、汗出情况;②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流通,避免灰尘及异常气味的刺激,室内宜凉爽;③咳嗽剧烈或发热时应卧床休息,禁止户外活动;④饭前饭后淡盐水清洗口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衣被清洁干燥;⑤观察患儿大便性质和次数,大便秘结时中药贴敷腹部,必要时灌肠;⑥肺炎方贴敷双肺俞止咳化痰,小儿推拿每日1次治疗;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半流质,忌荤、油腻、辛辣之品,适当予患儿进食清热止咳化痰之品如萝卜汁、梨、枇杷等,多食润肠通便之品;⑧中药宜温服,少量多次频服,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

2.2.4 效果评价5日后查患儿无发热,偶咳,大便调顺。

2.3 既病防变的护理运用

2.3.1护理问题①潜在痰阻气道的可能(与患儿喉间痰鸣,不会吐痰有关);②潜在心阳虚衰的可能(与患儿素体虚弱,既病易损及心阳有关)。

2.3.2 预期目标患儿不发生痰阻气道,心阳虚衰等并发症。

2.3.3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儿有面色苍白、唇紫、四肢不温、烦躁、呼吸浅促,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②遵医嘱予患儿雾化吸入,轻拍肺段5min,鼓励或辅助患儿有效咳痰;③痰液壅盛时,可给予吸痰护理,吸痰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气道;④准确按时给药,严格控制滴速;⑤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患儿哭闹;⑥保证休息,减少活动;⑦少食肥甘厚腻、易生痰食品。

2.3.4 效果评价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痰阻气道,心阳虚衰等并发症。

2.4 未病先防的护理运用患儿在恢复期和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向家长做调护指导。告知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居室应阳光充足,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饮食营养均衡合理。有利于增强呼吸道抗感染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家长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超市等公共场所玩耍。可定期携小儿于门诊做小儿保健推拿或教会家长正确推拿手法,以增加患儿抗病能力。

3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儿科护理运用中的体会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均不成熟和完善,其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所以小儿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具体表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互相转化,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结合小儿的这些病理生理特点,把“治未病”思想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对每一位入院患儿积极实施“既病早治”的护理原则,可使患儿获得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其早日康复,减少医疗成本,降低住院费用。根据“既病防变”的思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及时控制病情的演变,防止变证的突然发生,将进一步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在患儿出院后进行“未病先防”的护理运用,可使患儿恢复到最佳状态,避免疾病的复发和再次患病。总之,“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与护理工作也密切相关,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今后的中医儿科护理工作中不断挖掘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儿科整体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17

作者:李红霞 马云鹤 杨若俊

中医儿科护理论文 篇2:

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摘要】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中医护理技术有着操作方便、器械简单、疗效显著的特征,对于慢性疾病与急症患者都有着良好的护理成效,将中医护理理念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对传统护理模式的恐惧感,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本文主要分析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中医护理理念;儿科临床护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醫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可见,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按摩加中药灌肠方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种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使用的。

2 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1 情志护理 情志因素不仅是成人的致病因素,对于儿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解儿难》提到:“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小儿对于药物与注射有着一种恐惧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景象:小儿一看到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就哭闹不止,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导致很多儿童更加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这就给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困难,如果再使用强迫性的方式让孩子进行治疗,那么就极易为儿童带来一种恐惧感。《内经》曾经提到: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欲绝,则脉道不便[3]。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各个系统对于情绪的变化也十分敏感,以消化系统为例,在人情绪消极的情况下,胃液的分泌会受到显著的抑制,胃肠蠕动也会显著减慢,消化系统正常的技能也會受到一定的干扰。从情志因素出发,对于小儿的护理,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与家长配合,诱导儿童自愿的接受治疗与护理,此外,在护理工作之中,应该关爱每一位患儿,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亲切、护理周到,获取到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小儿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消化功能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对于营养需求较大,消化负担重,且饮食不知调节,生活难以治理,很容易出现饥饱失常的情况,此时,脾胃纳运功能就会紊乱,因此,脾胃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小儿发生内伤的重要原因。为了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在护理工作之中,必须要重视饮食护理,保护好小儿的脾胃,在饮食方面,宜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可酌情添加豆类、瘦肉、鱼类、蛋类、水果等食物,并注意少食多餐,忌食生冷难消化食物[4]。

2.3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中医护理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理念倡导应根据患者病情与四时气候环境制定好修养计划,并帮助患儿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与起居制度。

因此,对于小儿的护理,应该严格根据气候变化,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于慢性阳虚患儿,春季应以补阳气为主,夏季则不应贪凉夜露,在酷暑之际,应该避暑,适当饮用生津降温糖水,在秋冬之际自然能够抵挡寒邪的侵扰,采用该种护理方式不仅可以助于患儿的康复,也能够防止哮喘与腹泻的发生;对于慢性阴虚患儿,则注重以药与食填补阴精,在风和日暖之际,鼓励患儿多晒太阳,在严寒季节不宜外出,防止春必病温情况的出现。

在环境护理方面,病床应该根据患儿的病症进行安置,对于阴虚、热证患儿,可集中于阴凉病室内,让患者舒适、心静、凉爽;对于阳虚、寒症患儿,可集中安置于温暖病室内。同时,为了帮助患儿康复,应该保证病房环境的安静,为此,护理人员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消除病房内的污浊之气与嘈杂之声,常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控制好病室的温度与湿度[5]。

2.4 服药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需要根据生理节律来选择服药时机,保证药物能够发挥出理想的疗效,如抗过敏药与安眠药宜在睡前服用;利湿、催吐药物宜选择上午或者清晨服用;发汗药物宜选择中午前服用;滋阴养血药物宜选择临睡前服用;消化药宜在饭前服用;对于肠胃系统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在患儿服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于烈性药或者有毒性药剂,要观察患儿脉象、面色与血压,若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与剧烈腹痛的情况则及时向医师汇报;对于解表药,观察患儿脉搏与体温变化情况,避免吹风,对饮开水,卧床休养。

3 结 语

中医护理技术与西医护理相比而言,有着操作方便、器械简单、疗效显著的特征,对于慢性疾病与急症患者都有着良好的护理成效,将中医护理理念应用于儿科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对传统护理模式的恐惧感,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在未来阶段下,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掌握好中医护理理念,不断的提高护理的水平,以便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吕林华,刘晓红,梁海华.“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实施[J].家庭护士,2008,05(30):107-108.

[2] 裴炜娜.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7(01):231-232.

[3] 党君英,陈颖.循证护理在儿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6(03):256-257.

[4] 陈铃,王惠冰.中医护理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1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02(05):65-66.

[5] 林创兴,林广裕,冯晶,陈派镇,周晓华,马廉.中医温病学“防传变”理论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11(01):104-105.

[6] 李国经.中医治疗39例小儿发热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8(01):89-90.

作者:李桃莲

中医儿科护理论文 篇3:

探析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患关系的优化方式和技巧

摘要: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计生工作的深入,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国策深入人心,而孩子的身心健康又关系到全民的素质与祖国的前途,而维系这些孩子健康的纽带就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儿科护士。因此,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多发的部位[1],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地方。儿科护士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那么我们儿科护士怎样做,具备什么养的能力和素质,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儿科护理工作更大程度的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满意,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儿科护理;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优化方式; 技巧

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2],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因此,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的多发部位,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关键地方,儿科护士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习,我对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对我自己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陈述,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游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明确了护理宗旨就是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适应住院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3]。儿科因其对象特殊,护理也有独特之处。怎样让患儿尽快适应治疗措施并积极配合成了摆在儿科护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具体病情尝试运用游戏的手段,拉近护士与患儿间的距离,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游戏的作用

1.1.1改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护士采用游戏的方式扮演患儿的朋友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护理使病人能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融恰护患关系。从而使护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人情味且充满生气。护理人员也可以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有益于保护与增进护士的心理健康。

1.1.2游戏是与患儿沟通的最佳方式: 由于患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疾病住院治疗的因果关系难以想象,因此在向患儿说明各种冶疗措施时需依赖各种辅助用具,如游戏绘画等,通过游戏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患儿通过绘画可尽情的表达其感受,除游戏和绘画外,还可运用讲故事,文字联想等技巧与患儿沟通。

1.2游戏的运用: 建立娱乐室。护患共同参与游戏是小儿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日本2%的小儿病房设置游戏室。我科也设置了一间宽敞明亮饶有趣味的娱乐室,内设有滑梯、翘翘板,并配有各种卡通玩具、布娃娃、皮球、电视、CD等。每天有固定的游戏时间,每个孩子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护士经常扮演成老师或朋友,甚至是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气氛与幼儿园十分相似。通过这些游戏进行交流,患儿对护士的恐惧逐渐消失,治疗时也变得顺从。

1.3讨论

1.3.1使用游戏疗法应有分寸,应有所节制,方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患儿入院是因其身体疾病的缘故,而游戏是辅助治疗方案的方法,所以要分清主次,注意游戏的时间及尺度,不能一味的满足患儿需求而耽误了治疗。其次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游戏手段,比如过敏性哮喘的病人就不能给予他毛绒玩具等存在过敏源的玩具。在具体的操作中,要针对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方能使游戏产生良好的效果。

1.3.2通过对小儿适时实施游戏护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关系,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患儿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另外。通过游戏的实施活动,增加了患儿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巧妙的语言技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从整体护理概念出发,不再是单纯的护理技术操作,而是集小儿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学科[5]。独子家庭的普遍,语言在儿科的心理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儿科护士的角色恰是直接护理者,患儿和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的指导者,所以在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选择巧妙的语言进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1语言交流: 首先作为儿科病房的布局要合理,温、湿度要适宜,四壁设置卡通画,使患儿对医院不产生恐惧。其次在与患儿的交流中要注意语言富有情感、朴实、自然、诚恳。语调要适中,语句要清晰,通俗易懂。交流时语言要有逻辑性、系统性。

对患儿的语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患儿要温柔地触摸,耐心地陪伴。不能用刺探性的提问,说出不恰当的保证,轻视患儿。要用慈母之心同情患儿,让患儿对护士阿姨充满信任。

2.2语言技巧: 根据患儿的心理行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特点,采取比较法、讲解法、分散法等技巧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

2.2.1比较法对个性倔强的患儿,宜取宽严并济,既要让患儿感到护士和蔼可亲,又让患儿感到护士的操作是不能改变的,同室患儿之间进行比较,可以设一个患儿为好孩子,再设一个患儿为勇敢者,比比谁听话等进行语言护理。

2.2.2分散法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例如提问你几岁啦?属什么?幼儿园里做什么游戏?班里的同学等。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语言表达要结合实际,因人而异,语言表达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语言表达的态度要端正,创造出一个使患儿信赖的天使的形象,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8]。通过耐心细致地掌握患儿的情感,研究其心理特点,正确使用好语言护理,使临床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硬的业务能力是护理工作得以保证的基础

儿科素称“哑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因此,儿科经常是医院满意度较低,医疗纠纷的多发部位,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我们也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她(他)们服务,现归纳了几点,与大家共勉:

3.1护士应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心里素质要求;业务素质要求;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

3.2对病情要充分了解,对疾病要有“预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第12期

[2]孙爱芳,徐超.浅谈儿科护患沟通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3]朱秀兰,吴蔚.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的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1998年第2期

[4]马伟光.护理发展趋势——多元文化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3期

作者:秦吉 马雪娇

上一篇:古人药物统计论文下一篇:秦汉黄金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