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断的趋于完善。但是如何完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中的管理模式,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科学合理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研究论文 篇1:

冯耕中:物流成本核算必须有据可依

5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 20523-2006)正式实施。

两年多以来,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9)组织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和相关企业的若干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对这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当前,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即开拓“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慢慢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成为摆在企业物流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那么,该项国家标准对我国现代物流管理究竟有何作用?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有何意义?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该项国家标准起草小组负责人、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耕中。

物流成本核算受到重视

记者: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物流成本分析模式,以供政府和企业决策使用。我们现在制定这项标准是否意义深远?

冯耕中:纵观国内外物流业务的发展,由重视功能到重视成本,再到重视服务,物流管理的发展进程始终没有停滞。而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是物流成本计算。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颁布,填补了国内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空白,为我国生产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计算和实施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使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的物流成本支出,而且使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物流成本比较成为可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撑,物流成本管理实现了有的放矢,挖掘第三利润源成为现实。

记者:在物流经济活动中,物流成本几乎无处不在,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将物流成本核算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冯耕中:在我国,现行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和计算成本,尚未建立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统计体系,物流成本散落在繁杂的会计资料中。决策者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很难获得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而且物流成本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细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导致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复杂,对物流成本的客观描述越来越困难。

很长时间以来,物流管理一直在生产和流通中处于附属地位。直到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人们才开始把目光投向非生产领域,物流成本管理工作才开始受到重视。

记者:请谈一谈制定这项标准的深层次原因和工作历程?

冯耕中:从理论上讲,物流成本涵盖了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在企业内部,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仓储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这些隐形成本,特别是物流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甚至包括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项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觉醒。

其次,在降低成本的压力下,许多生产流通企业都在寻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外包物流业务,以求降低物流成本。据中国仓储协会连续六次对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的调查显示,约50%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有意愿将所有的自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财务制度,不同企业的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式各不相同,作为物流业务外包的甲方乙方往往存在着在同一业务上物流成本计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从而给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组织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制定工作。

为了配合标准的宣贯,提高标准实施的操作性,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又编写了标准配套教材《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提供了生产企业、流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三种企业生动而翔实的物流成本计算和评价案例。目前,这本教材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

记者:专家们怎么看该项国家标准对于企业的意义?

冯耕中:该项国家标准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自营或是外包物流做出有效决策,为企业制定物流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该项标准通过将企业层面的物流成本数据进行归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从而使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行业标准物流成本的比较成为可能,为提高我国行业及企业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奠定基础。在宏观层面上,该项国家标准的建立可以弥补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的缺失,更准确地获取物流统计数据,也有助于推进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颁布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实现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

记者: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评价工作如何展开?

冯耕中: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实施物流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物流成本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发现不足和薄弱环节,明确成本改进取向和着力点。

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和评价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从财务角度而言,可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结果,考虑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分别采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趋势,了解与同类企业比较,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同时还可通过企业物流成本与有关收入、成本、利润指标的比较,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为改进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提供依据。

记者:该项国家标准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的关系怎样?

冯耕中:该国标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业已成熟和完善的会计体系中分离和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借鉴我国现行会计核算思路,该项国家标准中界定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期中进行的管理会计方法和期末进行的统计方法,不论以哪种方法计算物流成本,都不牵涉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该项国家标准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补充,从物流成本管理角度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物流成本计算是关键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有哪些地方值得关注呢?

冯耕中:其实,企业物流成本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点。

第一,界定和核算较为复杂。由于物流活动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导致很多成本项目都无法准确掌握,统计时难免挂一漏万;同时,由于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是以产品作为对象来计算成本,因此企业损益表中并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有关物流成本大多被并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中,界定和分离物流成本的过程较为繁琐。

第二,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种物流功能成本的削减可能会使另一种物流功能成本增加,所以研究和评价企业物流成本时应该着眼于物流总成本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看来相当重要。

冯耕中:物流成本如何归集与计算,取决于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对象选取方法不同,得出的物流成本的结果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以及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其中前三项是计算物流成本的基础。此外,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还取决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对于这一点,不同企业会有所不同。

因此,为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在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之外,企业还可以选取产品、客户、部门和营业网点等作为物流成本计算对象。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冯耕中: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是物流成本计算。计算物流成本,首先应按其是否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反映,将物流成本分为显性隐性,并分别遵循不同的计算思路。

对于隐性物流成本,主要将其界定为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物流成本计算需要在期末根据有关存货统计资料按一定的公式来计算获得。

显性物流成本是物流成本计算的关键和核心,其信息大多散落在会计核算资料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从会计信息中予以分离。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现行会计核算的思想体系,通过设置物流成本总账及其明细账的方式,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类科目细目逐一进行分析界定,进而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计算。物流成本总账及明细账的设置主要依据国标中《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的三个维度: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

在显性物流成本计算中,间接物流成本的计算又是难点和重点。为了保证物流成本计算结果的适度准确,可采用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间接成本,把物流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将物流活动所消耗的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通过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形成成本对象的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制度单一成本分配基础的缺陷,可大大提高物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记者:物流成本计算结果能否通过一些直观的形式予以披露呢?

冯耕中:国家标准提供了两张物流成本表作为计算结果的载体,即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主表还能提供进行物流成本评价的基本资料,它是企业物流成本评价的基础。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按成本项目和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两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自营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

标准对物流成本的定义:

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存货保险成本。其中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包括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和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两部分内容。

物流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物流成本是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并以货币计量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支出可从会计核算资料中予以分离,进而分析、汇总、计算获得,主要包括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流功能成本和企业负债融资进行物流活动所支付的利息支出;隐性物流成本指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虽未实际发生,但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以货币计量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支出无法从会计核算资料中分离,需要依据有关会计资料,按一定公式或模型计算获得,主要指企业物流活动过程中因占用自有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

作者:熊燕舞

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研究论文 篇2:

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断的趋于完善。但是如何完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中的管理模式,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科学合理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针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良好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建立,进而促进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食品 冷链物流 配送 管理模式

如今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物流企业必须建立配送管理模式,才能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增加企业竞争力。如何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已经是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中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物流行业发展比较晚,和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环节中的库存管理、成本计算、现代化科技体制还不够完善。想要有效的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本就需要我们研究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体系。目前在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当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整、食品冷链物流服务效率低下、配送过程中管理模式的不系统、物流信息的传递通道不够通畅、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行业缺乏相关的引导和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不足等。伴随着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其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方式又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确保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配送效率和操作,保障整体配送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社会实际状态下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缺陷及其对管理模式的影响进行相应的现状分析、問题归纳及控制对策总结以此促进其建立与发展。

一、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概述

1.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工作的本质要求。在食品冷链物流工作开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于普通物流配送,其内容要有很多,配送的活动范围也要大很多,在城市互动、体系互动的向度和频度上都要远大于普通模式。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动态因素,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管理理念引导必不可少。管理理念的普及活动就是力求在满足食品冷链物流需要的基础上,激发物流配送的低碳消耗这也是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管理模式建立的最根本因素。在立足于低碳化,高追求的管理能用效用上来建立高效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2.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模式分析。现在食品冷链物流的基本体系都是基于顾客从第三方的网络运营平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经过交通运输网络送到指定城市的配送点,然后由统一的城市配送系统送到顾客手中,但是由于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不规范运营和不正当化的操作很容易造成配送失误等,下面结合数据模式图进行深入分析。

结论分析:在整体的食品物流流通的过程中,在供应商将食品投入到市场的过程中,在仓储流通的过程中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由于对食品需要严加包装和密封,在市场分配的环节中由于大宗食品货物的数量和规模的影响,会造成食品过期或污染,所以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作用

1.有助于提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中,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必然会导致在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落入下风从而被市场所抛弃。

2.降低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食品冷链物流通过建立物流配送管理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使得食品冷链物流的盈利能力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为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以往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效率低下、服务不专业上,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成本过高现象,这也就使得食品的物流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客户的体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在现阶段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对于物流企业和客户来说还有着十分重要的降低成本意义。

三、当前影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建立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食品冷链物流的特点笔者认为,能够对当前食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整。当前随着我国物流网络的不断地普及,食品冷链物流模式也趋于一体化。但是在高速普及的背后显露出的是配送体系的不完整,具体表现在网络覆盖的区域有限,配送效率低下,配送系统的不健全以及行业缺少规范性的服务制度,并且在以城市为主导建立的综合管理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引导。但是,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受城市体制的限制,导致其体系制度很难确立起来,同时在以专业型知识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下,综合管理体系的不完整也是导致食品冷链物流体系难以健全的主要因素。

2.食品冷链物流服务效率低下。在我国物流规范化制度还不是完善的情况下,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对配送效率的规范性要求不断降低,而且粗糙化的服务模式也是不断地涌现。在服务效率方面,自身的服务态度不够端正,专业性服务技术水平较低,对行业效率无法进行准确性的分析,导致在相关操作中不断地出现纰漏,因此对商家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配送过程中管理模式的不系统。在行业管理制度不规范的服务背景下,不正当的人为操作和配送的低效率都会对管理模式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整体的状态。再者,在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平台操作方面,进行完善化操作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对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分析,但是现在众多的配送平台进行不正当的操作,导致管理模式的不完整并且严重影响了行业的配送效率[6]。最后,由于没有规范化地平台操作方法导致管理模式得不到完整的规范,造成不系统的体系建立,对管理工作的深化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4.物流信息的传递通道不够通畅。除此之外,物流信息的传递通道不够通畅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在当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受到物流信息交换不通畅的影响,我国现代化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建设一直不够完善,这也就使得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完善物流信息的传递通道,使得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外包之后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7]。但是因为物流信息交流上的限制,使得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无法进一步的提升物流处理上的效率。

5.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虽然传统的“士农工商”理念已经不再束缚人们的赚钱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同等条件下,更多的人才愿意流向其他文职类工作。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由于其具有短期性等相关特点,许多从业人员都是本着一颗“过渡”工作的心理来从事这项工作,再加上物流行业需要不断的寻找客源,其业绩直接和其薪资挂钩,在旺季,人员的积极性较高,一旦到了淡季,薪资降低,在同等情况下,中国人的观念影响,致使多数人会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基层物流人才的流失。而另一方面,处于管理层面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人才,同样面对着业绩挂钩的尴尬局面,管理者想要遵循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去经营和管理企业人才,但现实条件下,只允许管理人员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来管理公司,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管理层次的人才,只能起到一般行政文职的作用,但是却需要担负食品冷链物流模式,管理模式失误致使自身失业的风险。在这样一种消极的局面下,处于管理层次的员工也不愿意留在这个担负责任大,而被迫留下来的一些管理人员,甚至去涉及自身并不熟悉的工作,这样一来造成了“大材小用”,而普通员工却又处于冗杂的状态,具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无法留住,长此以往,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人才自然无法留住,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自然无法将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行业发展壮大。

6.行业缺乏相关的引导。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物流导向为基础,物流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物流的管理和速度。在现阶段的的物流模式下,主要的问题是用户分散较广,为了保障消费者体验,配送时单次货物量较少,性价比却要高即价格要低,在整个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中,物流配送的成本过高,由于配送是货物品种多样,量小,频率高,在物流配送时,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成本难以下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周期较长,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速度较快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会有延迟配送的现象发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和订单的情况。物流是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购物者的满意度,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质量经常出现问题,比如没有满足已承诺要求,与消费者之间发生误会或争执,拒绝送货,货损等现象。另外,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较为初步,出现了信息不对等现象,消费者在网络商城完成购物后,没有掌握到主动权,对物流的状态了解比较片面和表面化,货物情况也了解不全,货物的物流跟踪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7.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不足。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不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作为新兴的物流模式在我国物流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这种物流管理理念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很多人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认识并不十分全面,在运用的时候往往也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四、食品冷链物流管理配送优化途径

1.配送目标的确定奠定发展的基调。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在配送活动开始前就应预设并明确活动结束时可能产生的结果或行为。而在配送的活动学习中,运营单位和配送员这两类主体应该在活动开始前,设计明确的配送目标、管理目标、情况目标等综合配送目标,且要明确设定配送活动在城市中开展的合作基调。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过程和结果与普通商品送达有很大区别,体现在配送环节的连续性、配送活动的主体参与性以及配送效果的實时反馈化。

2.物流结构优化突出管理模式的主体地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要以管理配送任务为整体导向,即在配送过程中建立问题解决模式,使配送员在配送中能够保证拥有与利用丰富的学习机会,以真正获得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学习经验。问题解决模式是食品冷链物流配送方式的集合体,包含着“以问题为定向、以探究为过程、以解决为目的”的共同特征。

3.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进行协作化的分工优选小组合作方案。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工作要想深入开展就要使整个配送过程在基于活动的合作中进行,建立管理配送模式共同体。运营单位是配送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促进者”、“协调者”、“辅导者”等角色,而配送员是配送的主人,可以决定配送的内容、配送的方式、管理配送的方式等,二者之间是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

4.加强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信息沟通。加强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信息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工作方面,我国现阶段在发展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信息沟通之间的不通畅,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现代化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促进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发展就有必要从加强物流管理行业的信息沟通上入手,只有将相关行业发展的信息共享,才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全方面发展,进而由整个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个体的发展。

5.注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让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管理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应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以及构建一支完善的人才结构梯队。而要想做到这方面的要求,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物流管理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有着较强的专业性,所以相关人才构建也应该注意这方面人才的特点。首先,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学校来定点培养或者提前获取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这个人才培养的机构来获取自身最为需要的人才部分。其次,则是应该全面的加强对于自身所拥有的员工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素养来应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对员工提出的要求。

6.加强对于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全球贸易的发展需求,应该在结合我国情况的基础之上,研究给予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发展的策略,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积极参与,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有利的商务规则,与国际接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和技术上学习引进,更加完善制度建设和技术发展。现阶段,我国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尚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也就使得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要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加强对于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完善自身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7.加强相关人员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于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认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集中对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人员展开培训,使其能够认识到进行相关工作的重要性,而相关负责培训的人员可以从相关理论的研究学者当中寻找,使相关知识的培训能够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处。其次,则是应该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到基层去体验相关的物流管理工总,了解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管理的相关内容,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在网购不断进步的今天,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越来越发达。物流行业想要长久以往的发展壮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有很多,然而在这些因素中,食品冷链物流配管理又担任着绝对的重要角色,所以本文针对食品冷链物流配管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配管理的发展指出一条具有指导意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耀群,倪超. 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绩效评价述评[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8-43.

[2]杨伶俐,丁蒙依. 淺析连锁超市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配送模型研究——以联华华商超市生鲜配送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50-52+37.

[3]徐耀群,倪超. 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365-369+377.

[4]张俐华. 食品冷链物流成本管理新视角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本优化控制模型[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20:62-63.

[5]刘鲁媛. 基于成本管理视角下我国蔬菜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因素分析[J]. 新经济,2015,29:37.

[6]赵剑峰,张哲. 冷链物流管理分析及促进中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 世界农业,2008,09:40-43.

[7]范嵩.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设计[J]. 中国市场,2015,50:42+60.

[8]汪旭晖,张其林. 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31-41+163.

[9]朱芳阳,朱念. 海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产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7712-17715.

[10]刘华,刘炳康,黄建初,王文娟,叶健恒. 食品安全与冷链物流管理就业岗位链和证书体系融合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6,11:40-42 .

作者简介:万国伟,教授,博士,日本岐阜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城乡流通经济。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农民合作组织主导视角及实证(15NDJC233YB); 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课题“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浙江蔬果主产地为例(2014JDSZ02).

作者:俞晖楠 万国伟

物流成本计算体系研究论文 篇3:

西南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支持系统研究

[摘 要] 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套支持系统。西南地区各省均为农业大省,各省都应该积极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行为,制订法律条规,使农产品物流形成一个专业化、制度化的有序体系。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支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农产品生产支持体系、农产品物流人才支持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体系、农产品物流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入手,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 农产品生产体系;物流人才体系;物流支持体系;追溯性管理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西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SA04-114);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四川 省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05ZR025)

[作者简介] 胡云涛,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

贺盛瑜,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3)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鉴于对农产品物流体系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的支持体系研究较少的事实,本文就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明显落后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特点,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物流体系建立过程中需重点对待的支持体系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支持体系

农产品品质保证体系的建立。农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工业品的制造不同,它没有量化的指标或行业标准去限定它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因为农业最终产品的品质更大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相关联。所以,为了保质保量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则需要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各地目前已经存在的各类农经网机构,还必须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农产品生产体系,首先就需要研究客户订单,研究系统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如果暂时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对初级农产品有哪些要求,哪些个人、专家或机构可以给予帮助,这些都必须加以考虑。必要时,可以派出专家上户给农户讲解,推广新技术,从而保证初级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增值也是农产品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其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使农产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时,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也是为农产品后续的物流活动提供保障。比如,粮食加工、畜牧产品加工、水果加工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具体包括研磨、抛光、色选、细分、干燥、规格化等生产加工价值贴付和商品组合等促销加工作业,以使农产品流通能顺利进行。

二、农产品物流的人才支持体系

农产品物流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人的作用。尤其是农产品物流人才,人们往往以为从事该行业是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水平的。事实上,随着物流业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对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德国的物流教育培训工作可谓是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他们对物流人员的培训工作既有专门的行政机构主管,又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其目标是针对性很强的职业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宗旨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所以,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参加的人员十分广泛,已经形成“一条龙”的良性循环。

荷兰在这个方面也很重视。荷兰物流专业的学术水准较高,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物流知识和技能,从市场、管理、贸易、海关、配送、仓储、海陆空运输、成本控制、商品学等等方面,打造每一个过硬的国际物流精英。荷兰从事物流业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是经过重重严格的考核,并拿到了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以正式上岗,所以荷兰的物流人员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法国也特别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他们通过初始的或服务过程中的培训,每年都培训出成千上万的物流专门技术人才,从叉车司机到物流师,再到IT网络工程师,应有尽有。因此,法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其小时成本比北欧国家要低15%~40%,仅这一项就对法国的物流发展贡献很大。

西南地区有较多的农业院校培养大批的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人才,就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专门设置专业,容易限制学生以后的发展,通过在相关专业里增设物流课程为宜。对于一般综合类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可以通过设置农产品物流课程来培养人才。目前,正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在职人员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个人或非个人组织对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均有一定的抵触。因此西南地区的众多农业类院校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安排相关教师或学生对农民进行义务培训,以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并且,引导农民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支持体系

从物流整体来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包括自营主体、第三方物流主体。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目前在西南地区自营物流仍很普遍。但是,在农产品运输环节,很多物流服务都是委托第三方的专业运输物流公司进行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是节省了自营运输购买固定资产的投入成本,提高了效率;二是该方式使得运输环节更加安全有保障,因为专业的物流公司通常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利于提高流通的效率,进而降低成本;三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但绝大多数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个人或非个人组织对于全过程的第三方物流还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因素:(1)不了解第三方物流,仅仅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一个运输公司或个体运输商;(2)担心其服务质量;(3)费用比较高,不能接受。当然,通过对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个人或非个人组织的物流理念的教育,再加上一些优惠运输政策的鼓励,相信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或个人会逐步增加起来。

四、建立可追溯性的农产品物流技术支持体系

从全球角度看,美国发展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荷兰建立了电子虚拟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而中国,应引进先进农业物流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农产品与其他消费品在物流过程中重要区别是必须具有可追塑性的体系。可追塑性体系构思如图1所示。县一级的农产品编码必须反应出生产地及具体生产农户或农业公司;在第二级中如果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那么必须反映出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在物流过程中必须反映出各级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信息;最终在零售环节只需用参考代码即可表示上述信息用参考代码即可追溯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各级物流服务提供商。

从更深入地角度讲,建立可追溯性的农产品物流技术支持体系,还应该涵盖如下内容:

1.建立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体系。创新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的创新,一是要研究农产品的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流通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以防被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柜台上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二是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冷冻保鲜技术。调查表明,很多对包装、保鲜做得较好的企业,一般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但是,这些技术体系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产品企业联合进行包装、保鲜技术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

2.建立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体系。“十五”期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在推动农业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工业技术升级及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并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这些基地本身的各种流通加工技术非常先进,但这些技术如果仅仅局限在基地里面,其效益就非常不明显。因此,加大对目前已经掌握了的流通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地区性的相关职能部门。

3.提高农产品信息化利用效益——温氏集团的信息化的借鉴意义。温氏集团实行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养殖模式。温氏集团以养殖业为核心业务,兼营上下游的饲料制造、肉制品制造、乳制品制造、兽药及疫苗制造,形成产业链即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综合性集团企业。生产上包含了种苗、饲料、药物、技术、销售、生产6个环节,其中肉鸡养殖这一环节是通过农户或者叫专业户来承担,而各个养殖公司则独立承担饲料生产。而对于种鸡生产,则是把鸡苗给孵化出来,然后把鸡苗给农户养殖,农户养大的肉鸡,由公司收购,并负责向市场销售。这样,既集中了各项生产要素,又实现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如果没有公司的支持,一般的农户养100只鸡销售都很困难,而温氏旗下的农户养鸡平均一批5000只以上,一年养三次的话,等于15000千只左右。2005年,平均每一个农户有21000元钱的现金收益。这种方式确实是能够带动农户迅速摆脱贫困,而且不用离开家乡和土地。

温氏旗下的农民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水平,如果没有规范的格式,不可能按照规范去做。现在温氏集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规划,告诉农民怎么样的鸡就是达标的,肉鸡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农民只要照基本格式去做就行了。从全国来讲,是温氏集团现在有60多个分公司,有30000多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每天都要拿饲料、疫苗等等,而且不同的品种要拿不同的饲料并规定用量,靠的就是信息化的、规范化的管理。

例如肉鸡,最基本的单元是养殖户,种鸡是一个鸡群和一个基本单元。温氏首先对每一个养殖户每一次领的疫苗进行科学管理。首先,在电脑上有完整的记录,而且是每一个养殖户,每一群鸡,都有完整的记录;其次,根据鸡群档案对整个生产过程做出匹配,需要多少饲料,哪一天需要什么疫苗,哪一天有多少可以上市,整个生产计划有一个管理;第三,利用计算机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所以,从信息管理的角度,信息系统提供这样的支持,是非常科学的。对养殖户结算时,有很多的财务指标,成本计算等等都一目了然。而且,对不同公司、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指标和财务指标进行计算, 给领导提供的决策依据有说服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温氏集团不可能实现养殖的企业化大生产。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认为农产品信息体系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各地已有农经网等各种农业网站信息利用效率也具有现实意义。农业信息传递框架如图2。在农业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农户、合作社、基层信息站、县一级信息站实施四级编码唯一识别体系。例如:农户处于基层合作社之下,基层合作社位于农业信息站之下。并对要管理的合作组织所生产的各类农产品进行产品类别编号。如果对一批次销售出去的农产品用上述代码再加上日期或以其他方式定义的序列编排好,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农产品的追溯性管理,并能够及时掌握本区域的某类产品的产量、销售量。

五、加大各种大型批发市场的物流功能

西南地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水平低、综合服务能力差,拥有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市场为数不多。很多市场仅仅能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服务,例如:经营场所、运输服务及简单的存储等。因此,可借鉴荷兰、日本的经验建立综合型、专业型物流中心,推动原有的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物流中心转变。农业物流中心的建立要依托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基地是一个或多个物流中心,而配送中心在空间上是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的建设应当注意地理位置、占地规模、流通功能及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的集成。所以,一是选择恰当的地理位置。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应当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流通中心,三者均应位于产业中心及次城市边缘,并且是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一般可选择在交通枢纽地带,可以衔接陆、水、空等运输方式,使物流基地内部物流网络与外部物流网络相适应。

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三者是综合性、区域性、在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为一体,成为产供销企业之间的桥。物流活动必须具备的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成为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并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业务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商品的流动达到高效、协调、有序。

参考文献:

[1]程庆亮,刘秋平.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现在物流报,2006-03-31.

[2]王苗.关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模型的探讨[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g.org.cn,2005-07-19.

[3]刘联辉,许晓涛.流通经济时代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J].综合运输,2006,(4).

[4]胡君.现代物流网络系统如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J].中国市场,2006,(23).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胡云涛 贺盛瑜

上一篇:林业生产管理策略分析论文下一篇:事件营销传播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