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控制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基于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三个基本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选择了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法和审计,系统地对整个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系统优化、降低成本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流成本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流成本控制论文 篇1:

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结为四个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于企业实际物流控制实施的指导意义不够。

参考文献

[1]黄炎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

[2]边红霞,韩玉强.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6,(9).

[3]柯尊海.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J].航天工业管理,2005,(3).

[4]王春华.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

[5]代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3,(10).

[6]王炜,陈俊芳,张平.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1).

[7]李建华,顾穗珊.物流成本及其管理模式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8]李晓庆,倪卫红.A B C 法在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理论,2005,(11).

[9]张令荣,杨梅.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

作者简介:邓伟,女,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何翠娟,女,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邓义宁,男,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生。

作者:邓 伟 何翠娟 邓义宁

物流成本控制论文 篇2: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选择及应用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三个基本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选择了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法和审计,系统地对整个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系统优化、降低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

Key words: coal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control method

在煤炭生产企业中,物流成本占煤炭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大约为40%~70%[1],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及竞争力的高低,对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优化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提高物流成本控制的效果。

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支流[2]。一个关注物流成本在战略层面上的特性,另一个则把焦点放在优化成本—效用的物流策略上。主要经历了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直到目前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三个阶段的发展[3],形成了物流三维成本控制观。笔者结合煤炭企业物流节点多、线路长、作业场所变动频繁等特点,依据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则,综述适合于煤炭企业使用的三种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1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则

1.1物流总成本最低原则

效益背反理论,指出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矛盾,某一要素优化的利益发生时,必然会存在着另一个或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是如此[4]。煤炭企业的物流活动复杂,涉及多项物流作业,如采购、采掘、运输等。我们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据此理论,时刻遵守总成本最低的原则,物流成本的降低不应只是一味的降低某部分或某种形式的物流成本,而不注意由于该项成本的降低而引起其他形式物流成本的升高,关键是要看物流总成本的变化方向。

1.2成本与服务同时控制原则

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相互对应,提供什么形式的物流服务,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物流成本。因此,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应结合相应的物流服务水平来控制,首先确定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即要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而后进行物流成本的控制。否则,脱离实际的物流成本控制只会使物流成本上升,并降低物流服务的水平,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

1.3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相结合原则

煤炭企业的运行过程本身就包含着物流过程。煤炭经过工作面、顺槽、斜巷的运输后,由大巷进入煤仓、由主井提升到地面最终抵达客户;各种采掘设备、支护材料等,又经过副井、大巷等运输到工作面;煤矿矿井涌水汇集起来排至地面、新鲜空气流至工作面、有害气体排至煤矿矿井外。在这个物流过程中,材料和产品在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和时间上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的总和即狭义的物流成本,它仅仅涵盖了整个事件的中间部分。煤炭企业的有些物流成本,虽然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但是其影响因素却不是生产过程中可控的,而是在物流成本发生以前就决定的,如采掘面的选择、煤矿规模等。因此,我们在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发生以前,就要对影响物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通过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服务水平确定等方法进行事前规划和预防性控制。另外,根据成本目标,对物流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也是非常必要的,故在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应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时间的顺序,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2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

事前控制,是指物流成本发生之前,对影响物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事前规划,确定最优服务水平,以选择最佳的降低成本措施,确定计划期内的目标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传统的物流成本事前控制主要是对成本进行预决策,很少涉及物流战略定位分析和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本题采用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法,确定物流成本目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分析需要为特定物流成本系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这是一种基于客观环境需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价值创造控制”。

该方法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既有一般生产企业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是采用成本动因分析的关键。

①物流成本的分散性。煤炭企业的物流成本分布在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之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又包括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这就要求企业在分析为特定物流系统提供资源时对导致成本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聚类分析,以求更好地优化重组价值链。

②物流成本的相对性。物流成本与其它成本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物流成本不是针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是针对客户的服务过程,企业要保持其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企业所确定的服务水平不同,其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就不同,企业必须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影响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与物流成本进行权衡。

③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一方面,煤炭企业大多是由若干个分布于一定范围的生产矿井构成的,而且普遍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要实现物料的转移,往往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的运输,如皮带运输机、转载机、平板机、叉车、汽车等;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物料一般要经过局总库、矿仓库、区队小仓库、井口仓库等多个物流节点才能投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有多次停顿,煤炭产品也要经过采区煤仓、井底煤仓、原煤仓、洗煤厂、精煤仓、装车站、集配站等多次停顿才能发往用户。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可以在物流成本投入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发掘影响物流价值创造的深层驱动因素,从源头上对煤炭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2)煤炭企业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指从深层次影响煤炭企业成本,由企业战略决策决定的因素,必须在事前控制阶段完成。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和物流战术性成本动因。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是进行物流价值创造控制的驱动因素,物流战术性成本动因是进行物流价值提供控制的驱动因素(如图1所示)。

在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事前控制阶段,企业的物流价值链还未完全建立或者说还需要改进,我们在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流战略的定位,选择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通过对物流战略性成本动因的分析,在资源投入时就进行物流成本源头控制,以更好地创造物流价值。

3作业成本分析法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事中控制,是基于物流成本的资源耗用观,在煤炭企业物流价值链形成之后,从物流价值提供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物流战术成本动因的分析,对物流成本运行过程中各作业所耗用的资源进行价值提供控制。

而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再把按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

法[5],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作业成本法在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1)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将企业的整个作业链按不同的作业进行划分,进行成本归集,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

(2)作业成本法适用于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成本项目。

(3)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个性化生产(服务)要求强的项目,可以以不同的服务水平为对象进行成本控制。

(4)作业成本法通过计算和归集单个作业成本,最终为了得到作业总成本。

3.2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与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吻合

(1)煤炭企业物流是由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回收等工作构成,物流的每一项工作可构成企业职能价值链中的一项作业并进行作业成本计算,这与传统物流成本的功能核算相一致。

(2)煤炭企业物流间接费用占总成本比例越来越高,分配基础是否适当对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3)煤炭企业物流具有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而不同的服务水平可能导致不同的物流成本,并且煤炭企业物流服务日益呈多样化趋势,物流服务成为物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迫切要求煤炭企业以不同的服务水平为对象进行成本控制。

(4)由于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多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存在着背反关系,某部分物流成本的降低不一定会引起物流总成本的降低,相反,可能会使物流总成本有所增加。因此,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更需要从总成本角度进行控制和权衡。

4物流成本的审计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事后控制可以帮助煤炭企业分析和评价本期间内所实施的成本控制措施的优劣程度。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审计是企业内部专职审计机构和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依照一定标准对被审煤炭企业及其下属单位发生的物流成本的合规性、公允性、效益性进行评价和监督的活动。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审计包括两种类型的审计,即物流成本合规性、公允性审计和物流成本绩效审计两种审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为只有在保证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的基础上才有必要、有可能探讨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绩效审计问题[6]。

4.1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公允性、合规性审计

一般来说,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内部控制评审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审查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系统是否健全,物流成本活动责权利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审查物流成本会计信息及相关的簿记、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审查煤炭企业是否建立了严格的物流经济责任制,责任是否落实等。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结合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审查其所采用的成本会计政策是否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物流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选用、标准的采用能否合理反映被审计企业的物流成本;审查前后各期的物流成本政策是否一贯、是否连续,是否存在随意的变更;审查物流成本的内容、范围是否明确、固定,计算口径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可比性原则;收入和物流成本、费用是否配比,同一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物流成本、费用是否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4.2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绩效审计

物流成本绩效审计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系统的对企业成本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提出改进意见。笔者通过大量收集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相关资料,选择以下17个指标,反映物流成本控制绩效,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吴洪刚.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经营管理,2005(12):39-40.

[2] 黄湘民. 国外物流成本研究前沿及进展[J]. 商业研究,2006(23):203-209.

[3] 杜晓荣. 成本控制与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

[4] 彭春燕.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5.

[5] 王平心.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1-146.

[6] 汪顺彪. 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若干探讨[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作者:景 娥

物流成本控制论文 篇3: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价值链理论,针对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物流成本控制;价值链;物流价值链分解

物流是把消费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的广泛活动,也包括将原材料从供给源有效地移动到生产线始点的活动。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服务要占用、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称之为物流成本。以往人们更多的是局限于企业自身组织物流活动,而较少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规划整个价值链上的物流活动。根据“木桶原理”,价值链上任何一个成员企业物流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升高,都会影响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最终损害价值链中每个企业的利益。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根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的计算,全国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 30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如何降低企业巨额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对我国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成本总量偏高

从国家统计局等国家部委联合公布的数据来看,199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相当于GDP的24%,2003年这一比例缩小到21.4%,2006年为18.3%。与我国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比重约占GDP的10%,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也仅为GDP的16%。可见从总量上看,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不断缩小,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物流水平仍然明显整体落后。

(二)物流成本压缩空间巨大

企业物流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环节构成,这就为企业加强物流系统管理,降低各环节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效益提供了巨大空间。据统计,直接的产品成本在我国企业的总成本中只占据10%,而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40%。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物流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本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高效益的潜能最大的利润源。

(三)物流总成本控制的观念淡薄

由于物流成本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效应”,所以物流管理必须考虑整体成本最佳,但我国企业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就影响了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化、合理化。

(四)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来看,各企业分散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这样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一方面,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由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由于缺乏相互比较的基础,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二、价值链理论和物流价值链分解

(一)价值链理论

1985年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连续完成的增值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价值链”。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使产品价值逐渐增加的过程,企业的业务流程组成了一个价值增加的链条。

价值链理论是强调以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为管理对象,以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信息技术为管理手段的一种先进管理理论,在产生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得以深化和扩展,并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价值链管理的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它是战略性管理与战术性管理的结合体。企业不再仅仅关心企业自身,还要包括其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

(二)企业物流价值链分解

企业物流价值链可分解为与物资转移及服务直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辅助价值活动。企业通过物流运作把供应商、经销商(或零售商)和客户联结在一起,同时也将各自的价值链联结在一起,形成价值链体系。企业采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平台汇集了物流运作的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时,则构建出相应的虚拟价值链。此外,将企业的价值体系与虚拟企业相结合,通过统一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则能够形成以客户价值链为导向的价值网。

三、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物流过程是具有创造时空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要达到最大的市场价值,就必须保证物流各环节的最佳配置。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对其进行纵向优化,提高企业整体价值。为实现经营目标,必须站在整体的、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适应这种需要,奠基于“企业是一个为最终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个新企业观的物流成本控制成为必然。

(一)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

在采购供应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订货处理成本,原材料等的验收、质检成本,搬运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人工成本等。采购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也需要与供应商就成本产生的各项作业达成共识,以期形成共赢的格局。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供应商是商品或原料的提供者,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物流的初始阶段。选择不同的供应商所发生的作业也不尽相同。根据库铂和卡普兰对所有权总成本的定义,计算选择供应商所发生的总成本的数学模型为:

S=PQ+∑CiDij+F

公式中,S表示选择供应商的总成本;P表示该供应商的单位销售价格;Q表示采购的数量;Ci表示发生的第i项作业的成本动因率;Dij表示第j项作业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i;F表示固定成本总额。

通过综合分析各供应商引起的总成本、折扣条件以及运送时间等方面的信息,便可以确定最佳供应商。采用上述公式计算供应商总成本的步骤如下:首先初步选定供应商,确定购买数量和供应商提供的单位销售价格;然后确定企业针对供应商发生的作业,计算成本动因率和成本动因数量;接下来计算供应商引起的总成本;最后综合分析各因素,选定最佳供应商。

具体来说,在选择供应商以及相关业务的时候,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以减少运输和搬运为目的,进行大批量订货供应;采购地点距离工厂尽可能近;采购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标准化,方便技术处理;为减少人工,采用供应自动化管理;给供应任务的承担者尽可能多的任务;强化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基础工作(记录)控制。

(二)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工作日、人数、工时),投产准备费用;原料、半成品和包装物品的丢失;车间内和跨车间的转运费;搬运、仓储费和生产设备维护费,燃料动力费,备件备品成本。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受到很多环节的控制,比如说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要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应针对所有影响成本的作业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1.从设计角度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传统上,产品设计中考虑物流的需求,仅限于为保护产品进行的包装设计。而在实际产品运送过程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产品体积再小一点,就可以完全装满整个集装箱;大箱的包装数量如果增加为125件,在立体仓库中就能多容纳10%等。以前,三九胃泰胶囊和感冒灵胶囊的包装盒上有一左一右两项内容,左边是条码,右边是生产日期和产品批号,后来,设计人员将他们的印刷位置互换了一下。表面看来,这个小的变化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在药厂生产车间的工人看来,这个变化太好了,不仅可以提高给盒子打码的速度,而且大大降低了报废率。

从设计的角度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意味着在不影响客户需求或只有细微影响的前提下,调整产品的物理属性,从而提高物流阶段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人员和物流人员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

2.从生产角度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毫无疑问,产品制造的方式决定着采购的频率、库存的多少,从而决定物流费用的支出。例如在生产管理中,是以小批量多频度生产,还是以大批量集中生产,所对应的物流及成本有很大不同。实际上很多物流成本的发生就是在生产环节内部,没有良好的物流支持,生产效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改变生产管理,可以在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前提下缩减物流成本。

一是改善工序。改善工序不仅意味着去掉流程中不必要的、太复杂的或费时的操作过程,也要求管理人员配合物流的需要变换生产工序,如果由此带来的物流成本缩减大于相应生产成本上升,则总的一个来看是值得的。二是零部件标准化。零部件标准化是老生常谈,而它确实能有效缩减物流成本。某打印机制造商在把其产品零部件从105个减少为46个以后,不仅各种型号的产品可使用相同的零部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维修的便利,也减少了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库存。三是生产速度与销售保持步调一致。平均而言,库存成本要占到库存总金额的20%~30%,因此保持低水平的库存非常重要。如果能使生产水平同销售量保持同步增减,则库存将减少至最低并具有稳定性,这对库存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总的来说,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基本策略除了上述两点以外还包括:生产手段自动化,经常性进行生产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人工费用最低为标准确定厂址;确定生产的规模、批量;依靠工艺开发、技术革新,最大限度提高各道工序的效果;建立健全及时反映生产经营状态的会计分析活动和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三)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

销售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储保管成本;订货处理成本;退货成本;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人工的直接间接费用。从销售部门的角度来说,往往为了赢得客户的忠诚,而竭尽所能地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存在背反效应,要提高服务水平,必然会相应增加物流成本。

由于相关费用发生在物流部门,销售部门具有无限制提供物流服务的倾向,很少考虑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 因此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意味着企业对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应有限制,也意味着销售部门要有意识地影响和塑造客户。客户购买企业的不同产品,消耗企业不同的资源。客户的盈利性管理如图1。

一般来说,大客户通常会在许多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折扣率、赊账、送货等,因此,往往服务成本较高,导致毛利率较低;较小的客户,其购买量少,物流成本总额较低,但利润也较低;而中间客户,服务成本要求不太高,又能有较多的购买能力,总体物流成本可控制在一个较合适的范围。

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除了上述关于经销商或客户的选择与控制以外,还包括以下基本控制策略:选择运输设备、库存的最佳规模和最佳空间布置,以便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合理确定仓储,选择物流手段使其功能配套互补;减少交货点,并且与用户协商简化交易约束条件;鼓励用户尽可能大批量进货;合理扩大运输和仓储规模;以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制定人事政策,签订定额承包合同等。

(四)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

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维修人员费用;维修的网点和实施费;备品备件、工具的库存费;技术文件编印费;使用操作者培训费;维修工程师培训费;售后服务信息系统运作费等。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调整售后服务网点的数量和布局;调整售后服务工作的范围和水平;在产品设计定型时,引进售后服务预测成本的概念;集中多项商品,同时提供服务,以便形成售后服务经济规模;建立自动诊断、排除故障的电话、电传等客服系统;发展维修中的组建快速替换,把维修工集中为批量后处理。●

【参考文献】

[1] 隽娟. 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综述[J].物流市场,2008(01).

[2] 易华,张文杰. 基于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模型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4).

[3] 罗贤义. 新形式下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11).

[4] 邓炎,耿迪. 强化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8(09).

[5] 张红,孙冉.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8(23).

作者:刘艳桃

上一篇:绿色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