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学校文化构建应避免种种乱象,以聚焦课堂为基本策略,从构建课堂文化做起,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师生的真实表现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 篇1: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风气的外在体现、是学校凝聚力的源头、是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文化。学校文化对于在校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重要性 实践

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文化建设意识淡薄,文化建设缺乏管理,文化层面单一,文化内容单调,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缺乏其特色,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

(一)没有足够的重视

特殊教育学校因其特殊性,导致学校往往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和忽略。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大都侧重于制度,并没有针对特殊的学生主体建设相应的具有切实精神领导力的学校精神文化。把特教学校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的层次上,以及搞一些文体活动上,并没有把特教学校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更有些特教学校忽视了“特教”应有的特色与个性。

(二)学校文化建设普遍表面化

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建设校园文化,也对于此项工作十分积极认真。但是建设的校园文化只是对于学校制度的重视或针对于物质方面的强调。学校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缺少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针对学生主体特殊性的精神性的引导。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特殊教育学校更需要针对学生主体特殊性的学校精神文化。

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对于在校学生有着精神领导的作用,一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主体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位聋盲人士葛曼(Haben Girma)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医生,这位医生告诉她:“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在我国对于特殊学生主体依旧处在一种隔离的教育环境下,那么在隔离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养好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学校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不断渗透慢慢产生积极的影响。

残障学生主体大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却大都存在自卑的心理,外界对学生不断的传输负面的影响,将残障学生主体推到一个弱势群体,容易使残障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以及习惯于依赖的生存方式。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会接受这些不足。将不抱怨、不放弃、不依赖的精神思想通过学校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設的实践

(一)传承

传承本校的优秀传统、优良文化。学校文化的优秀部分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结合了数代教学人的心血的。同时,一个学校的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历史的呈现,是让外界了解学校的媒介。学生可以在学校文化中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校历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及加深学校与学生的感情。

(二)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同,每一代都有更多新的优秀思想加入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保留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在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精神

学校文化的主要作用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不同的时代,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精神需求。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符合本时代学生的思想。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残障人士的看法也在不断进步,政府对于残障人士的服务也日趋完善。例如,盲人不再有乞讨、算命的刻板印象,盲人可以通过学习加入更多不同的职业。盲人在社会不再有被歧视的现象。使这些社会上的意识变化更多的融入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变现形式

特殊教育学校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保持隔离教育模式,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在督促残障学生接纳社会、走进社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无论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的差异,学校及其社会系统必须适应并满足这些差异”。作为一名负责人的残障教育人,不能将残障学生一直隔离在校园之内。

首先,可以进行校与校的交流联谊。校与校包括了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特殊教育学校的交流,可以使残障学生减少对自身差异的特别关注度,学生会在交流中认识更多的不同的残障朋友,学生会慢慢认为我不是特殊的,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群体。从而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建立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联谊,可以让残障学生参与一般教育,感受一般教育学校的氛围。建立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残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向一般学生讲述自己不同的世界,了解一般学生的世界。让残障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更多样的美丽,也发现自己世界的美丽风景。通过走出被隔离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大环境。

其次,定期组织学生经行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不是一般学校的特权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一样可以走进社区。让残障学生在社区进行志愿者劳动,可以使学生在初期就开始了解社会设施,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最后,联系社会各界,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简单科技的机会。基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在校学生基本不能像一般学生那样体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以及乐趣。可以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科技的进步,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针对眼盲学生,可以组织这类学生去体现针对于盲人的电脑。越来越多的软硬件设备可以满足盲人的上网需求。这项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为盲人带来了更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是增加了盲人工作机会以及选择。这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主题思想是,打破盲人按摩的主流生存模式,让残障学生知道,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高的追求,建立更远大的志向。

(三)强调特教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

强调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日常规范的一致性上,以及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体现在根据学生的教育需要,在教师的配备、事务的安排,以及每日常规活动要求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如盲校的学生由于看不见,对环境的布置、物品的摆放都要固定而且保持一致,不能随便更改,否则他们会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培智学校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每天生活的常规,长期训练而形成习惯。教师的配备也应相对稳定,使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学习、生活。文化建设的规范性还包括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遵循有序性、一致性的原则,让学生按规范要求去操作。规范、有序、一致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原则,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特征。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规范性还体现在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首先,是建设规范文明的管理行为,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还是领导管理教师,都要规范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起表率作用,用自己文明的言行来感染他人。其次,是建立规范的教育行为,教工对学生教育时的策略、言行不仅反映了教工的能力水平,更反映了教工的思想、品行修养、文化底蕴。规范的文明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最后,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小结

让学生在校园就可以知道社会上对于他们的善意,由被动等待社会帮助向主动融入社会、回归主流、超越自我转变。真正实现“我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银美.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5,(03).

[2]木冬冬.基于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量表编制与初步应用.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马才琪.打造“博爱文化”引领校园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07).

作者:吴建宏

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 篇2: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摘要:学校文化构建应避免种种乱象,以聚焦课堂为基本策略,从构建课堂文化做起,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师生的真实表现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堂;策略

近年来,“文化”“文化建设”备受关注,实乃一大幸事,无论是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10月15日至18日,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不约而同,全国聋校校园要与深化特教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当前,聚焦课堂,乃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学校文化,又称校园文化,其内涵似乎十分丰富而复杂;如何构建学校文化,也众说纷纭,做法很多。于是,出现了很多乱象:一是片面化倾向,提到校园文化建设,更多想到的是校园的物质环境、设施装备,如建筑、橱窗、报栏、绿化、环境布置等等,追求美观亮丽、豪华气派、现代化;二是泛化现象,将校园文化的外延无限扩展,衍生出如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墙壁文化、景观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课程文化、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等,名目繁多,包罗万象;三是同质化现象,如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校训、“三风”,往往都是以“勤学、守纪、创新、求实、求真、求美、为人师表、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等类似词条为主要内容的标语口号,很难看出学校的个性特质。

如何正确认识“学校文化”?构建特教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有哪些?需要返璞归真,做出清楚明晰的回答。

二、 关于“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所谓“文化”,古人早已明确诠释为“以文化人”,载体是“文”,主体是“人”。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既然是“学校文化”,毫无疑问当然是指校园的主体,即教师、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所彰显出的相对集中、突出、持久的群体性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质,蕴涵于人的内在精神层面,外显于校园的物质环境、日常的各种生活行为。换言之,学校文化大概可以界定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支撑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彰显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可以短期见效,精神文化则需要长期修炼积累。由此不难看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构建学校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精神文化的构建。

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展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着重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要表达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三、 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

(一) 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

(二) 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學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间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三) 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

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喜悦,青年教师兴致冲冲,中老年教师精神抖擞,男的帅气,女的优雅;即使门卫、食堂、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辅后勤岗位人员的言行举止也同样大方得体,浑身透着职业的自信与豪迈,透着一股优雅的大家之气。这与他们和谐优美、典雅大气、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设施、校园氛围完美统一。

作者:李玉霞

文化建设特殊教育论文 篇3: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摘 要:学校文化构建应避免种种乱象,以聚焦课堂为基本策略,从构建课堂文化做起,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师生的真实表现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堂;策略

近年来,“文化”“文化建设”备受关注,实乃一大幸事,无论是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10月15日至18日,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榮”。不约而同,全国聋校校园要与深化特教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当前,聚焦课堂,乃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学校文化,又称校园文化,其内涵似乎十分丰富而复杂;如何构建学校文化,也众说纷纭,做法很多。于是,出现了很多乱象:一是片面化倾向,提到校园文化建设,更多想到的是校园的物质环境、设施装备,如建筑、橱窗、报栏、绿化、环境布置等等,追求美观亮丽、豪华气派、现代化;二是泛化现象,将校园文化的外延无限扩展,衍生出如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墙壁文化、景观文化,体育文化、艺术文化、课程文化、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等,名目繁多,包罗万象;三是同质化现象,如集中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校训、“三风”,往往都是以“勤学、守纪、创新、求实、求真、求美、为人师表、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等类似词条为主要内容的标语口号,很难看出学校的个性特质。

如何正确认识“学校文化”?构建特教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有哪些?需要返璞归真,做出清楚明晰的回答。

二、 关于“学校文化”的再认识

所谓“文化”,古人早已明确诠释为“以文化人”,载体是“文”,主体是“人”。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既然是“学校文化”,毫无疑问当然是指校园的主体,即教师、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所彰显出的相对集中、突出、持久的群体性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质,蕴涵于人的内在精神层面,外显于校园的物质环境、日常的各种生活行为。换言之,学校文化大概可以界定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支撑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彰显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可以短期见效,精神文化则需要长期修煉积累。由此不难看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构建学校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精神文化的构建。

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展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着重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要表达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三、 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

(一) 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

(二) 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间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三) 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

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喜悦,青年教师兴致冲冲,中老年教师精神抖擞,男的帅气,女的优雅;即使门卫、食堂、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辅后勤岗位人员的言行举止也同样大方得体,浑身透着职业的自信与豪迈,透着一股优雅的大家之气。这与他们和谐优美、典雅大气、健康向上的学校环境设施、校园氛围完美统一。

作者:陈祥禹

上一篇:关于民营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