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被广为应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其专业化发展也随之有了新需要与新进展。教育信息技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翻转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翻转特殊教育论文 篇1:

翻转课堂在聋哑类特殊教育学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蜂拥而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全球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特殊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聋哑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中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和其他正常的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生理缺陷,甚至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因此,聋哑学生更应该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领域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聋哑类学校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极少。作者通过对河北、山西省内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了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跟班观察”的方式检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最后总结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聋哑类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翻转课堂;特殊教育;聋哑学校;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对教育模式、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在全球开始盛行,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理念。

聋哑生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觉和语言器官的障碍,使他们在感知事物的途径上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并且他们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结构。鉴于聋哑生的视觉补偿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科目及教学内容,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特教群体。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样化手段加大对聋哑生的感官视觉刺激,使接受教育者通过清晰、逼真的多媒体资源感受信息化教学,进而启动聋哑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更深更快理解的目的。

本文通过问卷分析探究了翻转课堂的普及情况,并通过具体实践情况归纳了聋哑学校应用翻转课堂的有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翻转课堂科学地融入到我国聋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二、特教学校聋哑生认知特殊性分析

聋哑学生由于听觉障碍而丧失语言能力,这给他们感知外界事物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导致他们只能单一地用眼睛摄取信息,因此,聋哑儿童常常会表现出缄默状态。其反应表现出迟滞或异常,其实聋哑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视觉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观察力极其敏锐。

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特殊教育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特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翻转课堂成为了目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特教领域将会是一大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布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立足于教育公平,要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山西和河北省内几家聋哑学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山西聋人学校、邢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邯郸市特殊教育学校等。问题的设置是根据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目前信息技术水平等多维度结合;聋哑学生的问卷是以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学习习惯、信息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来设计的。

主要调查对象包括: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数学、英语这四个科目任课教师。并对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的高三信息技术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访谈,通过实际访谈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特殊学校的利用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计划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6份。下面笔者将逐一对本次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图1为任课教师所教科目是否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从前期的数据中得知,部分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困难,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等。从图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有43.4%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来说,一方面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在课上实施翻转,达不到让学生课下观看视频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要关注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多维度结合。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否达到了教师们的期望值,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所调查的10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显示:仅有11.32%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并且达到了预期设想;47.17%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较好,还有少部分教师甚至觉得其效果非常差。这并不代表翻转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不可实施,只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也表明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视频制作、答疑解惑等过程中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更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图3是对该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

从图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58.49%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利于聋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之间的沟通特别少,仅仅局限在课外活动中。

而在课堂上,只有老师问问题,学生才能和老师有交流讨论,学生缺乏主动交流互动的机会。但是通过课上翻转,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观看视频,这样当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而有13.21%的老师表示翻转课堂对学生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有极少数教师觉得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因素。存在这两种极端反应,不仅和教师授课方式存在联系,这也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有密切关系。

由于各个学校师资条件不同,特教老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普遍存在差异,对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老师们对于翻转课堂应用时的理解和优势体现。

本题型为多选题,从图4中的数据显示:很多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及其优点的理解是很贴切的,45.28%的特教老师认为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该是短小精悍,并且42.45%的教师认为教学信息及内容要清晰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约一半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流程,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传授型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近两年来,翻转课堂在普通中小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聋哑学生缺乏自主性。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以教师课上教过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课下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业余时间比较多。将翻转课堂运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可根据学科特点,将其恰当地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视频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

特别是对于个别学困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学习自主性都弱一些,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各类学生都加以激励,同时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要求,在课堂上交流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促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有利于分层教学,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的“一对多”教学模式,面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达到的高度也是统一要求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极分化: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获取成功;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中等,课上时间有限他们不能及时地向老师请教,导致一些学习问题一直存在;甚至一些学困生因长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很难再坚持学习下去。

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困生对于该小节知识点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地方,可利用课下时间观看视频,进行二次学习。同时,对于那些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倡导提前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个别学生有特殊情况学业耽误,教师也可以将视频和任务单独发送给学生,这样被缺少的课程也可以及时补上,这种学习方法也体现了翻转课堂最本质的初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机械;而翻转课堂显著的特点是学习活动丰富、灵活化和个性化。课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寻求解决策略、成果汇报、参与评价等活动。因此,翻转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模式的改革对每一个教师都会提出新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同时实施个性化教学,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也提出较高要求。总之,在特殊教育领域顺利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鞭策教师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对聋哑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特教领域近一两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国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通过分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翻转课堂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了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了其教学效果,由于地域不同,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差异,本研究分析情况难免存在不足。

总之,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聋哑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努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聋哑类学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0.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2-63.

[3]王昕,王毅.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听障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制约因素的调查报告[J].甘肃科技纵横,2012(6):149-151.

[4]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聋校教学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15.

[5]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7-28.

[6]邓晓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25-28.

(编辑:李晓萍)

作者:张攀峰 张瑞 赵依 何婞媛 刘迪

翻转特殊教育论文 篇2:

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在TPACK视阈下的专业化发展

摘 要:在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被广为应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英语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其专业化发展也随之有了新需要与新进展。教育信息技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TPACK;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一般翻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知识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同时创造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使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回归主流社会,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的学科能力是教学的前提,而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离不开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内涵定位,离不开发展标准的制订。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但教师发展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教师工作学习所处的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紧密相关。因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外在环境的要求与影响,也有其内在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吴寒所言: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现状,自觉拟定专业发展计划,选择恰当的专业学习内容,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和评价自我专业发展目标。

二、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新视阈TPACK

关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文秋芳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跳出了以传授理性知识为导向的教师教育传统框架,开始承认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实践知识的作用与地位。在新课标要求下要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还课堂于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发展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能力除有一般教师教学能力的共性外,还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清晰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三、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把“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强调推进信息化,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润滑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体、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特殊需要的学生,例如聋哑学生,英语教师在讲授英语时,英语语言的表达不能被学生完全接收,教师要传达的语意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的接收或者正确地理解,因此需要除了手语、唇语以外额外辅助学生理解教师要表达的语意,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此尤为重要。特殊教育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多媒體软件等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出使用所学语言及时应用的环境。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演示示范语言的使用环境,对学习者来说更为重要。微课的使用可以使知识点更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视频图像的直观观察,能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范围。在网络探究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活学活用,这也是促进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TPACK视阈下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同期互动,是这三个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存在。其中教决定了研的方向,研决定了学的内容,还能提升教和学的质量;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现代信息技术为特殊教育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和便利的条件,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纵向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71-75.

[2]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中国外语,2010(04):77-83.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编辑 薛直艳

作者:杨茜

翻转特殊教育论文 篇3:

OBE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办好高校须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管理水平需要提高等实际问题。在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 严格过程管理,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OBE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评价中。改革研究结果显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教书育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

关键词:OBE;课程与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0 引言

教育理論中的专业术语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指以终为始、基于结果的一种教育模式。一般称之为成果导向、产出导向或者目标导向(Outcome,结果; Based,基础; Education,教育)。OBE以学习的产出驱动整个课程活动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构系统,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OBE教育理念有三个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都要以学生的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家长的期望为中心。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以培养目标的完成度为评价标准。成果导向是一种反向设计,先设定培养目标,然后设计毕业要求,最后是评价,并持续改进以便达成目标。

在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 严格过程管理,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势所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引入OBE教育理念, 分析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参与等问题与不足, 通过实施学生中心、重视学生的需求、增强课堂正能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严格教学过程控制与反馈、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应用等措施,促进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促使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OBE教育理念主要关注四个问题:第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第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第三是怎样评估学生是否已经达到目标;第四是如何使用这个培养目标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国家政策导向为风向标,以“医教结合”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为明确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特殊教育系采取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在广泛参阅国内外特殊教育专业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方向、立足地方需求和硬软件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行学制上的3+1,课程设置上的3+1,培养途径上的3+1,培养目标上的3+1。凸显“实训+服务”的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师范学院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和儿童发展中心,承担一系列国家级、省市级特殊需求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实现儿童教育康复、师资培训、亲职教育的多重社会服务功能。只有让教师明确了培养目标,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才能进一步解决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才能进一步解决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好的问题。第二步,重视人力资源市场调研和学生意见反馈。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与规格、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反馈来反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教学管理、素质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科研竞赛、社团指导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反复的推敲与凝练中把握时代脉搏,预判特殊教育专业未来人才市场走向,加快布局特殊教育教师方向和教育康复方向双轨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步,全面了解自身专业。通过院系讲座、小组研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师生对本专业近五年的专业招生情况、毕业生培养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资源的使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运营与社会服务等进行全方位深入了解自身专业。

确定了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西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师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特殊教育、康复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

2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就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大类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个性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第二课堂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四大部分构成。紧密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把控学时学分占比,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实训环节共计25学分,占专业课程模块学分的36%,占本专业总学分的15%。

就如何明确教学知识点、讲透彻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修订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将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生教和学生学、学生教和教师学紧密结合全面开展课堂革命,通过小组研讨、案例汇报、课堂大讨论、课外实践的方式实施课堂翻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中心还给学生。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工具材料进课堂等形式,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手把手”教授学生如何评估特殊需求儿童、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如何展开教育康复等。同时,院系加强了学生信息员队伍的建设,每学期期中召开院系领导、学生信息员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教学意见反馈会议。学生的意见反馈让院系领导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教师的授课效果、作业的难易程度、教学大纲的完成度情况、前置课程的衔接程度、培养方案的贯穿程度等。

3 以实训+服务模式落实应用实践

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为解决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自主性参与不足,直面OBE教育理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院系采取了实训+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殊教育教师、言语语言康复、动作康复、艺术教育与康复、自闭症儿童康复五个方向落实课堂内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实践。建立了特殊需求儿童康复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搭建了校内基层教学组织交互平台,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开放了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师资培训、场地和康复设备,鼓励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康复事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加强地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康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与地方1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拓展了育人平台,形成了双向合作格局。为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管理,院系实行双导师制,由实习单位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实习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有效发挥校外教学研究基地职能。为了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开辟了顶岗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顶岗实习、顶岗带薪实习、顶岗支教实习的范围,将实习与就业结合。为了加大教师技能训练中心建设力度,院系实行“教师技能证书”制度,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并开拓国内外优质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凸显“实训+服务”的特殊教育、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特色,发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的积极作用。

4 改革学业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本科教育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人才培养结合,组织教师广泛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从根本上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保障专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按照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领域、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积极探索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施行“F+S”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 以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专家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建设专家型教师队伍为导向,除了筑巢引凤、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外;还需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快中青年教师成长速度。院系领导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说课、磨课。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业务进修;通过组织教学节、教学竞赛、教研室教研活动、课程组研讨、45岁以下教师每周一下午晒课等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外聘专家教授、自主承办“中国-东盟特殊教育发展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申报德国专家援助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师生国际视野,跟进教学科研前沿。试图通过将教学科研和实训实践紧密结合,把实训+服务的课程教学特色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模式,共同服务社会。进而实现特殊教育专业融教学、科研、实训、服务、创业为一体的“教、研、训、服、创”人才培养模式。

6 反思与展望

自实施OBE改革以来,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2019年获批贵州省特殊教育一流专业建设、拟申报特殊兒童康复学国家一流课程,承担德国专家援助合作项目“特殊需求儿童早期干预实践-辅助沟通与戏剧治疗”,立项建设省市厅级以上特殊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相关科研项目5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6篇,孵化本专业大学生创业团队2个,均从事教育康复事业。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教、研、训、服、创”一体化的特殊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具成效,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再下功夫。

参考文献

[1]Davis M H.Outcome-based education [J].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2003,30(3):258-263.

[2]巩建闽.实施基于成果教育OBE的原因及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48-53.

[3]苏芃,李曼丽.基于OBE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29-135.

作者:张淑婷 伍蛟蛟

上一篇:农村公路管理论文下一篇:营销战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