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特殊教育是面向特殊人群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特殊个体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特殊教育要针对特殊人群不同于常人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特别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办好特殊教育,让特殊人群有尊严地生活

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刻论述,我们也可以说,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体现。

曾几何时,教育的阳光还很难惠及大部分残疾儿童少年。在近几年,这一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民日报》2017年11月9日报道指出,截至2016年,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全国特教学校达2080所、在校生达49.2万人,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2年的平均2000元左右提高至6000元以上……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国家财政投入大幅增长;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当前特殊教育领域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仍然偏低,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特殊儿童虽然在肢体、智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和障碍,但是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被无端剥夺。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都有背上书包上学读书的愿望,可是他们到了入园、入学年龄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学校,有的则被拒收,遭受着身体上的缺陷和心灵上的伤害的双重磨难。对于家长来说,既要为孩子负担高昂的康复、医疗费用,还要为孩子入园、入学伤透脑筋,同样要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因为缺乏特殊设备和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接纳特殊儿童心存顾虑,担心出现意外,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当前幼儿园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以各种理由拒收适龄特殊儿童入园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虽然严格来说,幼儿园还不能算是学校,但是接受完整的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将来顺利入学的前提和保证。尽管幼儿园有权视孩子身体情况做出接收与否的决定,但是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在园方和家长之间积极协调,寻求一个既能让孩子接受教育又能尽量避免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解决方案来。至于小学,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只要特殊儿童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就可以申请就近入读普通小学,有关学校不得拒收。有关部门应严肃查处拒收符合条件特殊儿童入学的学校,同时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儿童家长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但仅凭家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还需要政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因此,政府应该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把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盲、聋哑、智障以及自闭症适龄特殊儿童全部纳入进来。通过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至少,要让他们有尊严、有意义地生活。

2017年7月下旬,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二期计划》)。《二期计划》确定,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二期計划》提出了六项主要措施,并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宣传和督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二期计划》是现阶段特教领域的指引性文件,也是今后在特教领域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力保障。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教育之光普照残学子的心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作者:谢庆富

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 篇2:

特殊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是面向特殊人群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特殊个体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特殊教育要针对特殊人群不同于常人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特别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立。

【关键词】特殊教育 公民精神 培养 独立人格 公共理性

培养公民精神是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所讲的公民精神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对象而言的,重点是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立。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

1独立人格的形成。中国正逐渐进入以民主生活为主要方式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既要具有公共性,也要具有独立性,二者缺一不可。独立人格是公民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公民社会中的权利主体,需要明确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选择、独立思考、自强自立、价值判断等方面。我们都知道,特殊人群具有一定程度的身心缺陷,但却具有较强的主体精神,只有超常的心智力量才能有效支撑他们的独立人格。所以,特殊教育要强化这种认识。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言语等方面障碍的人,所以特殊教育要让特殊人群实现特殊发展,让他们和而不同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机结合,使特殊人群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公共理性的建立。公共理性是公民社会处理一切关系的依据,公共理性遵循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适应、互利合作,提倡通过交流、协商、讨论等方式达成共识。公共性也是公民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公民适应性生存的条件。但是,一味关爱弱势群体和同情弱者,就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会形成具有公共理性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会慢慢在怜悯和同情中逐渐被弱化,这样在走入社会后,还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利于特殊人群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特殊人群公共理性的成长和发展出发,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学会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真正理解公平与正义的真正意义。

二、特殊教育培养特殊人群公民精神的策略

1.创造利于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生境不同于一般的生存环境,而是指赞许、肯定、鼓励、认同公民理念的特殊生活情景,在这个生活情景中,民主生活经验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并不断地被丰富和强化,进而实现较强的自我更新生命力,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公民人格形成的生境。可以说,公民人格形成不仅仅需要特殊教育,更需要对特殊人群生活的社会生态进行重点改造,实现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使特殊人群逐渐养成公民意识。这就要求努力使接受特殊教育的特殊人群都成为公民,然后对所有人进行公民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有公民意识,以及民主平等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样接受特殊教育的公民素质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公民要从内心认识到特殊人群的特殊性,找出和特殊人群相处的有效途径。而特殊人群也要学会与所有人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往。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不同层次、不同价值的文化信息,在不同个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也是特殊人群公民人格形成所需要的生境。

2.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别于一般的普通教育,但是特殊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者都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严格地区分开来,根本原因就是特殊人群不适应按照普通人群的统一标准设置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情境,特别是普通教育一直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但如果将特殊人群进行隔离实施特殊教育,就必然会使他们脱离具体的社会生活,缩小他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不利于他们开展多样化和丰富的生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生存、发展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加上,一直以来人们对特殊教育都存在着慈善和福利的印象,所以造成特殊人群认为自己与他人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心理倾向,严重影响公民人格的形成。所以,在特殊教育中恰当地融入普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理和科学的。如何恰当地融入,就需要教育者不断进行探索,找出切合实际的方法和途径。

3.善于发现每一个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要求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教育对象身上特殊的发展潜力,并引导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培养这种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工作,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人道主义精神和智慧,善于剥去假象和浅表特征,并积极主动地和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

总之,特殊教育要根据特殊人群的发展需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公民精神,特别是促进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公共理性的建构。同时,特殊教育者还应善于发现特殊特体的特殊发展潜能,为特殊个体实现自身价值开辟通道。

参考文献:

[1]倪胜利.特殊教育与公民精神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13.

[2]何君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精神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

[3]周姊毓.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1.

作者:赵锡军

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 篇3:

中专特殊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是保障特殊人群实现教育公平和获得教育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是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特教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各地都纷纷开设相关中专特校,帮助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消除残疾障碍,使得残疾人平等、公平的融入到社会,但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特殊教育依舊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主要以中专特殊教育为例,分析中专特殊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专特殊教育;特殊人群;问题;对策

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人群获得教育的平台,国家不断加强和途径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保障残疾人获得教育机会和提升技能,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走向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迅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相比普通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是影响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的阻碍。

一、中专特殊教育的问题分析

1、学校建设和师资配置不足

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发展,但是和普通教育学校建设相比,中专特殊教育在硬件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建设数量较小。从目前特殊学校建设的情况上看,基本每个县区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涵盖了盲校、聋校以及综合类学校),但学校的容纳学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辖区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普遍偏低,造成了供需失衡。二是中专特殊教育严重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特别是缺少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技能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教师,由于教师偏少,也不能很好的满足每名残疾学生发展需要。三是教学设备不适应教育需求。特殊职业学校对于教学设施的配置有特殊的需求,为了确保中专特殊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为特殊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是从目前中专特殊学校的设备和设施上看,不能与时代接轨,导致残疾人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而影响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

2、课程设施不合理

大多特殊学校没有规范的教学规划,课程结构也相对单一,没有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开发合理、科学的课程,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职业技能落后。具体来说:一是教材相对单一。中专特殊教育在课程选择和教材选择上缺乏合理的规划,教材使用都相对老旧,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一些技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例如缝纫裁剪学习,许多学校由于设备等问题,依旧采取学习老式缝纫机的教材,导致学生没有针对性学习,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二是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专业性技术性训练不多。中专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就业需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设备和教师,许多课程开展仅满足理论知识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3、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中专特殊学校是满足特殊人群就业需求的专业技术学校,但是目前中专特殊学校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非常单一,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残疾学生,存在歧视性选择。并且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虽然许多特殊学生非常努力,并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绩,但是与普通学生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一次就业失败率较高。

二、中专特殊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中专特殊教育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有利于帮助特校实现对特殊人群的技术教育,从而满足他们对于技能和就业需求,推进残疾事业健康发展。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办学层次

政府在发展残疾事业时,要加强对于特殊人群的专业技术教育投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投入,提高中专特殊教育的办学层次,从而更好的满足特殊教育需求。首先,要加强对中专特殊教育的长期规划。通过长期教育规划,能够更加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强化中专特殊教育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专业技术对特殊人群的培养和渗透。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建设标准的中专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更多的残疾人能够接受专业的技能教育,满足学生对于技术和就业的渴望。最后,要引进高素质特教人才,不断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感,为残疾学生提供专业、贴心的教育教学服务,其中重点是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学生对于自身缺陷的认识都存在不自信心理,教师要通过心理疏导不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更自信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学校要高度重视中专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编制课程,实现在教育教学上的改革,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首先,优化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的开展课程创新,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培养有技能、有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保证专业技术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阳光,自信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投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及专业技术经验,增强动手能力,对于软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贴近社会,更好的融入到社会。

3、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创业就业

中专特殊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将专业技术人才推向社会,从而满足就业需求。首先,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和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策略,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就业需求,更能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奖励,增强企业对特殊人群的用人需求。其次,鼓励学生干事创业,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通过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创业就业。

中专特殊教育是特殊人群获得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学校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身软硬件设置上的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课程编制及就业规划,更好的服务和满足特殊学生的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妮娜.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4年度

[2]覃益党.浅议特殊教育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8(31)

作者:任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