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殊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他们大多都是身体上的某一部位有缺陷,而这些缺陷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从而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些特殊学生制订特殊的德育教学方法。

第一篇: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谈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应该是这些年基础教育领域里最时髦的词汇、最响亮的口号。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课改是一轮接着一轮,如火如荼。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需要素质教育?又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这应该成为我们特教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并且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更是对残疾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体育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尝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探讨、教学培养聋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好品质。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加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全面”

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聋哑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优秀学生适当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鼓励,加倍关心他们学习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们通过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建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明白自己只是身体上有残疾,而不是残废,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形,促进机体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气质、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我们特教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如以篮球比赛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篮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好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让聋生以健全的身心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来,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关注学生心理、生理

由于体育教学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身体上有残疾的聋哑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自卑、好斗。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和谐发展,既要求对个体体育内部教育的和谐发展,也要求对个体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和谐的个体,只有众多的和谐的个体,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作者:张金侠

第二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殊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他们大多都是身体上的某一部位有缺陷,而这些缺陷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从而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些特殊学生制订特殊的德育教学方法。作为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方法的实施可以让这部分特殊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明确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特殊学生;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这些特殊学生终归要回到社会,他们应该用强大的心理素质来迎接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价值在哪里,要做到残而不废,自食其力,而不是妄自菲薄,虚度人生。他们应该为步入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做出努力,即使是比别人多努力一万倍,那也是他们必须承受的。这就要求他们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特殊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将这类特殊学生塑造成心理健全的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对此,学校应该对这类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将他们的心理往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学校可以举办“珍爱生命”的专题讲座,让他们正视自己身体上的残缺,爱惜自己的生命,协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要让他们知道做好自己最重要,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依据这类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应有目的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他们珍爱人生、尊重生命的良好品质,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二、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校活动能帮助这类特殊学生了解社会,探寻人生的真谛,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内容多样、形式特殊的德育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实现自我突破,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完善自己行为规范中的不足,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适应能力,让他们成为独立、自强自信、思想积极的社会有用之士。要想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这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规律。所以,教师应对这类特殊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规范、个人习惯等做出硬性规定,以“身残志坚”作为现阶段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能够独立生活。特殊教育学校应从基础入手,紧抓细节,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制订评比学习、卫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设立文明礼仪岗位,使这类特殊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的进取心;鼓励学生过植树节,让他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类似的节日,让他们拥有感恩之心。构建这些平台,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工作,这对这些身体上有残疾的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要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并且不断探索。特殊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资源,集合各方面力量,让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比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学校活动的开展,让残疾学生得到平等对待,享有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权利,让他们认识并逐渐承担起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家庭教育在这类特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特殊学校要定期举行家长见面会,向家长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校也要时常让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中的生活。要利用网络媒体倡议人们平等对待这些学生,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推动特殊学校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特殊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德育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核心,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心脏。特殊学校中的学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己,心理发展也不健全。而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更突破了自我,让他们形成了完整、理性、全面的判断事物的能力。学校只有在重点和难点方面下功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品质和有效果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大明.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6).

[2]王新明,王稱.坚持常规教育,突出启迪式管理:特殊教育学校听障生德育工作之谈[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

作者:李剑平

第三篇: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教育的特色手段和方法研究

摘要: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课程标准》指出:“生活适应是一门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尽可能地成为合格、独立的社会公民。”本文通过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并就如何提高智力障碍学生自我劳动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特色手段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人数快速上升,并且障碍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伴有多重障碍。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适应能力弱。而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学生群体开设的专门教育机构,有大量的智障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与正常学生不同,智障学生大多经历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损伤,与同龄人相比呈现出智力能力低下等特点。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普通的孩子,因此,生活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孩子,自己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这促使我们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深入研究智障孩子的生活适应方法及认知规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发现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轻中度智障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掌握走向社会的一技之长,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为学生搭建起重新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1.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低下原因分析

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弱,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1.1生理缺陷给学生生活适应方面带来了困难

智障学生大多经历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损伤,与同龄人相比呈现出智力能力低下等特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正常的学生相比,他们表现出智力低下,缺乏独立生活与学习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与生活。

1.2个体差异大,学生潜能未能得到激发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类型包括智力落后、多动症、自闭症、情绪障碍等等,残疾类型趋于多样化,形成了中、重度、极重度甚至多重残疾智力落后并举的局面,致使学生能力得不到针对性引导,潜能未能得到激发。

1.3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低,由于学生的残疾,认为自己的

孩子已经到了最坏情况,什么都不会做,对孩子处于放弃状态,并不寄予任何希望,因此,家长从不注重日常的教育,以及日常的生活培养。

2.特色手段及方法提出

2.1全面了解智力障碍孩子,提升孩子能力

以广南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为例,学校为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力,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导向,从科学评估入手,既对学生个体进行科学评量,以规划目标,更对学生所处环境进行生态分析,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估”的流程,以了解其现有能力及切实需求,借助生活情境的模拟,使学生产生直接的感官体验,如“六一”活动中,学校开展游戏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赢取兑换券,通过兑换券可到“小卖部”兑换相应商品;让学生经历“仿真”的生活,增加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生活技能的内化,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进步。

2.2开展多元化课程,促进潜能发展

在培养智力障碍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过程中,仅凭借单一的手段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多元化教学课程。以广南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学校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为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学校围绕“生活化”开设了家政课、茶艺课、手工课、陶艺课、实训课、劳动技能等课程。这些课程注重“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2.3实行个别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学校,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讓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广南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学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活动课程及个别化训练,搭建1+1+N的模式,以学校单元主题为中心,结合学校教务处与德育处,结合教研组和班级教师,结合家庭与社会,按照1学期,1月,N次的节奏,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包括体育田径(长跑、短跑、接力跑、跳远等)、武术组、球类等;美术(绘画手工、陶艺);音乐(舞蹈、乐器);生活技能(叠被子,穿衣、洗衣、烹饪、蔬菜种植)等。做到因材施教,着重以学生的个性、特性为主,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学生成为好帮手,好运动,好艺术的好学生。

2.4家校互动式教育,助力健康成长

虽说孩子从家庭走出来,进入特殊学校进行学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很多的孩子来到这样一个模式的环境,他们会感到异常的陌生,显得不知所措,而家庭内的成员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安全和值得信赖。但是,当学生进入特殊学校学习,就是要从家庭简单的学习模式转变到群体的生活中。毕竟这类特殊的学生,学到知识之后需要进入社会,独自进行生活。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合一的动力,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庭之后,教师要及时跟踪孩子的学习动态,对他们的生活情况进行必要的掌握,同时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性作用比较强,借助于家长的说教,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重新认识,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既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目标,也是为学生未来适应生活的奠基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智力障碍学生,我们要借助于特殊学校的条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需要对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把握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属于本校的符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学校在引导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也要遵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开展各种有价值的课程,多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牛雪梅.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生活适应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

[2]迟亦婷.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第22期。

作者:田维露

上一篇:毕业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监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