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模式下营销理论创新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开始转型,这对现存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对金融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的转型,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展开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经济模式下营销理论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经济模式下营销理论创新论文 篇1:

浅析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业务多元化随之而来,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对企业职工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复合型的人才更受企业的看好和青睐。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亟需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文章以业务多元化为切入点,在概述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及相关业务多元化的基础上,阐述了业务多元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业务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0 引言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在这一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各项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复合型、专业型技术及管理人才短缺,亟需弥补人力资源短板,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如何在业务多元化环境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是当前企业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企业的相关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若干思考。

1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及相关业务多元化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在企业相关业务多元化的态势下,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1.1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企业在发展战略定位上,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供水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市委提出的“全力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综合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安全供水、优质服务”工作主线,将加强国企党建不断引向深入,把“一体两翼”战略不断夯实拓展,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档升级,为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加油助力。

1.2 企业相关业务多元化的现状

从企业相关业务多元化的现状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营销服务再创佳绩。化解“三供一业”分离改造、部分工业大户限产搬迁等不利因素影响,深挖市场潜力,密切供用关系,售水量、销售收入均超出计划值,非居用水比例同比上升。二是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焦庄水厂落实“绿色、节能、环保、智慧”的建设理念,全面进入临近收尾的关键阶段。目前净水厂各单体构筑物已全部完成验收,电气设备安装到位。三是辅业发展稳中向好。通过深入贯彻实施以供水主业为主体、以工程施工和二次供水辅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达到主辅联动、协同发展,历史性地实现辅业收入超过主业的新突破。

2 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

为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上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知识运用更加灵活、管理效能更加高效及企业发展更加强劲。

首先,知识运用更加灵活是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之一。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元化,就是在招聘和留用职工的时候,面对劳动力多元化和业务多元化的形势,人力资源管理要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就要尽可能发挥每个职工的技能和潜能,彰显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支撑企业在新的业务场景发展好业务,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型。

其次,管理效能更加高效是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又一重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多元化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以起到节约成本、降低流动率、缺勤率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企业发展更加强劲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企业的内属成员自身能效的发挥,要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积极推动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控的实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满足企业职工的需要,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活力,使得企业发展更加强劲。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

3 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职工来实现,为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应重视从管控转到赋能的转变,探索塑造赋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3.1 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评聘

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是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业务多元化环境下,商业模式迭代升级、业务领域持续拓展,要积极探索新兴业务,快速升级商业模式,必须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平稳转型,给职工平台和机会让他能够真正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从多元化入手探索管理的新模式,需要全面科学的招聘流程来加以保障。在具体做法上,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視人力资源招聘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评聘的过程中对接相关部门负责人,确保各个岗位上都能及时配以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要彰显企业的优势和正规化,用规范的招聘程序和科学的选拔手段留住人才,为多元化管理从源头打下坚实基础。如继续引进企业发展亟需的、专业对口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学生,评聘首席职工、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和工人技师,为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搭建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

3.2 完善人力资源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人力资源相关规章制度,是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赋能组织,激发组织活力,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理论创新和工具创新。其中。规章制度的创新尤为必要,可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适应新的业务时有章可循。规章制度不单单是约束职工行为的准则,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的实施,要大力完善并细化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具有差异性和有效性的制度,使规章制度更具可行性,更易于操作,借助管理各项细节的落实和优化,最大化挖掘企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使得职工作方式科学化。如人力资源中的激励模式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模式,使企业职工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用规范化的制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3.3 注重给予职工人文关怀帮助

注重给予职工人文关怀帮助,对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理念,将企业人文关怀给予职工,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主人翁责任意识,激活焕发他们真正的内在价值,将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继续实行劳模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养,为全体职工代办团体大病保险,为女职工代办特病保险,开展“送温暖、送清凉、保健康”和金秋助学等活动,增加文体活动项目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等。

3.4 打通企业职工人才成长通道

打通企业职工人才成长通道,是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举措。人力资源管理未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赋能以激活人。面对这一问题,只有打通企业职工人才成长通道,持续激发和整合团队智慧,从组织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规模上为企业提供有效支撑,才能应对环境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打通企业职工人才成长通道方面,要立足于为每一个职工创造平台和机会,构建学习型企业,灵活多样地为职工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对企业领导而言,领导者自身的成长速度须大于团队的平均成长速度,转型成为赋能型领导者才能赋能职工,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知识培训与讲座,提高领导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企业职工而言,在团建活动、拓展活动中赋能与共享,大家帶着开放的心态在集体活动中增进了解,团结共进,激活团队,从而赋能组织。此外,为激励职工技能提升,在薪酬体系设计上,可以从重视人的内在价值角度出发,对取得各梯次等级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津贴。

4 结语

总之,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在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应重视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完善人力资源相关规章制度、注重给予职工人文关怀帮助、打通企业职工人才成长通道,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赋能组织,积极探索业务多元化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的业务场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蔚蔚.多元化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29):187-187.

[2]刘雅琦,曹霞,王凯.人力资源多元化管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9):31-38,46.

[3]刘鹏.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2015(11):88-89.

[4]张娟.关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8):17-18.

[5]刘丽.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7):283-284.

[6]孙娟.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与研究展望[J].全国流通经济,2018(9):53-54.

[7]胡中东.“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及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9(1):65-67.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陈莉

新经济模式下营销理论创新论文 篇2:

简述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

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增长开始转型,这对现存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知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对金融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的转型,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关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金融学;创新发展

引言

我国要想能缓解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做好经济方面的转型,但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和国企重视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方面,要能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既要让两者结合,也需运用金融促进经济的转变,这样其创新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1“新常态”概述

在经济和金融学中,“新常态”是指2008年中,国际金融危险出现后,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生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世界范围主要的经济体都面临着发展缓慢,增长乏力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依然呈现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稳定的现象,但是却隐含着“大稳健”时代的终结。这种均衡状态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金融体系失衡所调整的被动式发展模式。危机的发生说明前期的理论和实践是错误的、非有效的、蕴含危险的,尤其是忽略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突出反映了经济和金融这两大议题的重要联系,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金融体系又有着直接联系,金融的发展要围绕实体经济来进行,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导向具备高效生产力的部门,进而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因此,在“新常态”下,稳定经济发展,提升增长动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经济和金融二者之间的动态格局,形成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2关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研究

随着国内大力推行新经济措施,使经济和金融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经济活动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增加了资金链条与资金回笼的难度,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使得钢贸、造船以及光伏等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加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障碍难度。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与经济体系创新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传统金融学理论为基础,重建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理论。受西方经济理念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共同作用,应结合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建立新的金融体系,以满足金融和实体经济结合与创新,为金融体系的规律与运转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3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方法论创新

3.1顺应时代发展,改革创新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正确的理论指导,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前的国际形势,许多相关的经济和金融理论没有切合实际,未能形成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造成了相关方面的理论危机。其次,在解决问题当中,未能适应时代变化,理论内容过于传统,未能顺应时代需求。因此要重塑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搏,切实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

3.2做好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

在创新金融理论之前,最主要的则是宏观微观高度统一和谐发展的理论构建。这主要是因为此理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理论有利于国家在发展时有明确的标准,国家可以通过此标准,确定货币交易的范围,并且也可以帮助企业做好货币定价,比如,货币在市场上使用时需要同商品进行交换,货品需要定价,这样货币也需要定价。而且,信用贷款、大额转让单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所以,为了更细化的发展经济,做好其理论建立十分重要。此外,经济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这样完善的理论制度就更接近重要。

3.3发展新兴产业

如今我国社会的需求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对于温饱的需求,而是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当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级需求,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不同的產业之间都存在关联效应,也就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商品生产技术、生产量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都会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对相关产业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而且产业之间还存在扩散效应。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工业已经趋近饱和,想要在新常态背景下让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就应当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升级工业技术,同时发展新的产业,减少工业生产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速度,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3.4理论和现实相结合

作为理论的改革出发点,首先要满足二者的深度和内涵,要突出其合理性和适应性。在“新常态”背景下,要对现有的经济学、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要求进行反思和探讨,及时对当前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调整,整合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促使新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升级和改造。对于改革而言,理论和现实是两个强大的整体,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改变,理论指导现实,现实影响理论,看似毫不相关的内容,却衍生巨大的联系。一方面,上层的政策疏导,会直接改变下游的相关产业,而现实中的新的需求和发展又影响着政策的调整和革新。二者相辅相成,作为理论的实践者,要贴合实际规律,深度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完善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统一框架。

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与经济体系在创新与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务必做到理论政策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以满足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在联系,重新定义金融体系框架,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路云天.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研究[J].今日财富,2020(06):82.

[2]刘睿.“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81+232.

[3]刘从从.“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新探究[J].营销界,2019(51):185-186.

[4]姜英杰.基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分析[J].纳税,2019,13(21):190.

黄河科技学院 450063

作者:王晨洁

新经济模式下营销理论创新论文 篇3:

中关村精神万岁

编者按:

两年前,在《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以“中关村村民”自喻的纪世瀛先生,在发言中第一次喊出“中关村万岁”的口号,博得热烈的掌声。时至今日,音犹在耳,令人难忘。“中关村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说能永续长存?……现在,纪先生又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悟和论证。在“中关村人”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发展经验之际,兹刊发纪先生的《中关村精神万岁》一文,以飨读者,更盼赐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已经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创业成了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从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一直到北京的中关村、我国深圳、浦东和全国七十多个新技术开发区,那里的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掀起了一个高过一个的创业浪潮。“那里的创业活动最活跃”、“那里的人最具创业精神”、那里的经济就会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已经是被经济学家说公认的事实,并被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中关村的发展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所以在世界经济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新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关村将会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关村应当引导时代潮流、当仁不让。

我们之所以喊出“中关村精神万岁”这样振聋发聩、标新立异的口号,是因为我们对她情有独钟。中关村精神实际上就是新一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成为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关村精神将是鼓舞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的力量,中关村不可复制,在全国各地建立所谓中关村的口号是不实际的口号,因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中关村的条件、资源、环境,中关村有它不可复制的特色。只有中关村精神可以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成为促进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一位中央领导曾经说过:看到了今天的中关村,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其实最根本的也是“中关村精神”。

中关村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述。我们只能够抛砖引玉罗列一些浅显的看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

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中关村人为了寻求发展首先必然坚持不断创新、必须打破陈旧观念,实现观念创新;为了寻求自由发展的环境,必然要求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旧制度。中关村人一定是制度创新的积极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努力实现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没有理论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而且也不可能持续创新,因此中关村人始终重视理论创新、必须要打破过时的理论在不断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领先地位,必须努力追求技术创新;为了追求工作效率必须努力实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历史来看,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关村人不但具有创新的需求、具有创新的基础、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中关村的民营企业家开辟了“两不四自”的机制创新、引领了高科技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创新和民营经济理论的理论创新,从人才、资源到营销市场,金融资本运营各种机制的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久的需求,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课题,创新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

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主线

一个真正的中关村的企业家必须是通过艰苦顽强的奋斗过程,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家必然会经历一个冲破种种束缚,克服重重困难,度过千重难关的创业过程,闯进很多前人未进入的领域,创造出千万个人间奇迹。经历千千万万的痛苦经历,饱经沧桑构筑了中关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是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不畏艰险、永不言败、永不懈怠、永不气馁、永不后退、永不停歇的中关村精神。创业精神对于中关村至关重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大多数人的创业激情。和中国总的情况类似,人口包袱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激情逐步形成一支创业大军,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人力资源,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把令所有政治家头痛的就业难题转化为以创业精神武装一个强大的创业群体,社会将会发生本质性变化。

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基石

企业是中关村的主体,企业的本质决定中关村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自觉创造者。因为企业家不仅追求市场的最大化,而且还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必然是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最大需要。为了扩大市场,必须千方百计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而不断地甚至疯狂地创造新的技术、创造新的设备、新的物质、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尤其是创造新颖而新奇的服务方式。这种创造的、最大的、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就是市场。因此,企业家的创造和开拓,是永不停歇的,因此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开发社会财富,发展企业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创造和开拓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叫做中关村精神的基石。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前卫

中关村的企业家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深刻的研究社会需求、探寻市场、捕捉机遇、不断的创新、弥补经济空缺,利用各种机会发展企业。造就了中关村企业家孜孜不倦的、超人的探索精神,疯狂地寻找机遇、寻找资源、寻找处女地,以创造财富和利润。因此他们具有最活跃、最顽强的探索精神。

敢于牺牲的冒险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本性

从根本意义上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本来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的本质必须是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在经营中获得利润,不承担风险的所谓的企业家,最多只能称为企业的管理者。在中关村的改革之初,中关村人创造了“两不四自”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担风险”,没有冒险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更谈不上中关村的企业家,所以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关村人一定具有冒险精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人们承担巨大的风险,社会发展中经济风险由广大企业家勇敢地承担着。在创业中承担风险是企业发展自身的需要,利润和风险始终共存。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自己能力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承担经济风险。冒险精神是一个企业家的本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冒险精神。因此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就成为中关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搏敢于拼的竞争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脊梁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无情的市场。商场如战场,他们要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环境要求他们,实践也造就他们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敢拼才会赢得胜利,在中关村人的意识里,几乎都有“一个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思想理念,“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强”,这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有进步,社会才会充满活力。竞争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脊梁。

始终遵循的诚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中从订单、生产、销售、资本运营、信贷融资、交易交换一直贯穿着信用。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企业自身,也就失去了企业家自我,在中关村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人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信用的重要。所以在中关村建设的初期,我们就提出建立信用中关村,而且成立了信用协会。企业信用始终是我们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保障,所以诚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

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底蕴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且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必须使自己能够及时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实际,只要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就会被淘汰出局,况且中关村的企业家大多数是在从事高新科技产业,市场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客户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实事求是的、不失时机地学习新的知识,面对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面对活生生的客户群体、面对真实的客观环境。面对实际的生产、销售、服务、交易真实过程,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企业面对的是真实的盈亏,面对实实在在的功成名就和家破人亡,流的是鲜红的血、割的是剧痛的肉,真实地感受成功喜悦和失败的惨痛。所以企业家的标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且不断地接受实践的考验、长期的实践,必然使企业家具有自觉地探索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不断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向社会不断提供新产品,不断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必然要孜孜不倦地学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突飞猛进的技术变革,企业家必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古今中外学习、向国际社会学习,学理论、学管理、学技术、学经验教训。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宗旨

人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这也是企业服务的最终对象, 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发展必然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但尊重人才,重视人力资源,而且懂得利用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原则,使每一个人在企业发展中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作用,解放个性,适应人性,释放最大的能量。从管理的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和管理的人。另一方面,企业服务的最终的对象是“人”,只有最大限度地为“人”服务才能寻求企业的发展,因此才创造了“顾客就是上帝”学说。而实际上,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顾客,因此必然导致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用政治信仰的教育和思想灌输,而是出于自发的需求实现最完善的服务。因此,尊重人性,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关村精神的宗旨。离开了以人为本企业就不可能有长久健康的发展。

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归宿

中关村所处的地位使中关村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中关村的企业家要把自己的企业搞好,必须意识到他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时代的责任,中关村不单是海淀区的中关村,也是北京的中关村,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关村,甚至于是世界的中关村。一个中关村的企业家必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对自己的企业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环境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游离在不断发展强大壮大的祖国之外。要想使企业家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家必须勇敢地、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有可能使企业持续的发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必须是也必然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因为国家是一个民族企业家发展的依托,走向国际化的保障,任何一个企业家离开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不可能走向成功,不可能持续发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会由衷地爱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延深

中关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就是移民文化,中关村创业大军的成员很少是中关村本地的村民,绝大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来自于世界各地,中关村人海纳百川了胸怀吸纳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中关村的发展是证明:恰恰是来自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关村今天的光辉成就,历数几个大企业的老板几乎都不是北京人。这种移民文化是各种人才能够在中关村大显身手的重要保障,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移民文化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例,很多重要岗位和辉煌的成就都是外国人创造的,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中国人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中关村的不断发展,在中关村的人才群体中,外来人才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中关村人没有这种海纳百川的伟大胸怀,中关村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这种包容精神也成为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关村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因为中关村处在现代社会的最前沿,伟大的实践造就了中关村人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构成现代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换句话说中关村精神也是生产力。中关村精神不但对于中关村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它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关村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一定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关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将会发生不断地变化,而中关村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中关村精神万岁!

(作者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校长)

作者:纪世瀛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高效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中的机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