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统计信息创新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兴商业媒介,传统信息体系已无法支撑其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内涵、特征、我国信息体系现状,从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加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加强政府调控这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探究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如何完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经济下统计信息创新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经济下统计信息创新探究论文 篇1: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

摘要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器。发展智慧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 “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看,我国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不健全、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互联互通,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基础上全面整体推进。

关键词 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城镇化转型;城市信息化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城市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内涵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1 智慧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究

智慧城市理念是看待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这种理念转化为现实则是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它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主要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的。

1.1 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

信息时代的城市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前导、网络为手段、高新技术为支柱,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覆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1]。智慧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新特征、新要素和新内容的城市结构和发展模式。从城市内涵特征上看,智慧城市具备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的特征[2]。从城市发展要素上看,智慧城市强调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3]。从城市发展内容上看,智慧城市覆盖了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治理等领域[4-5]。智慧城市的逻辑建设框架由要素体系、内容体系、发展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建起来。与数字城市或智能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注重从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和整体效益视角看待信息化[6],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主要在于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环境相关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7]。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只是智慧城市建设和成长中的手段,是为智慧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① 这些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投资和低消费的失衡;高价城市生活方式和低价工业化的失衡;高碳耗和低减排的失衡、公共产品短缺和居民幸福感有待提升。参见辜胜阻等.“十二五”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与动力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1,(4):9-12.法[2]。

1.2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8]。从阶段论的视角看,城市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第一轮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动力,那么现代城镇化将以信息化为发动机,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化是更高级形式的城镇化[9]。Graham 和Marvin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作效应(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替代效应(信息传递减少或取代人员来回通勤)、衍生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增强效应(提高原有物质形态网络的功能)来对城镇化产生作用[10]。这种作用既能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演化速度、方式和内容[11],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城市治理模式、居民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基础的转变与革新[12-13]。总的来说,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第一,城镇扩散与集聚功能并存,并交织演进;第二,城市功能信息化和智能化;第三,信息流成为城市主导要素流;第四,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第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主旋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城市功能优化升级的客观结果。

1.3 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许多学者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治理的作用,认为其有助于更智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保护城市生态和环境,合理公平地分配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等[14]。对于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美国学者Andrea Caragliu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参与式治理,主要通过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交通、通信设施方面投资来实现对这些资源及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15]。国内学者李重照和刘淑华也发表了相类似的观点[14]。胡小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智慧城市的治理,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不是一个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一个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问题,着重强调城市信息化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6]。王辉等人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智慧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16]。概括而言,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高级形态[17],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创新[14],是运用最新技术对城市资源要素、公共事务等进行精细化、标准化、动态性和无缝隙管理的重要探索,目的在于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智慧化。

1.4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视角,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IBM、邬贺铨、李德仁等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和重要支持者。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他们主要侧重于智能项目的建设,提出要通过对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人(people)、商业(business)、交通(communication)、运输(transport)、供水(water)、能源(energy)等城市子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创造幸福美好、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涉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城市治理、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和产业界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在特定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场信息产业再升级和信息技术创新引导的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这就要求城市发展既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18-19],更要实现城市经济、生活和管理上的全面“智慧”。

2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战略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时代,亟需充分利用城市信息化把握发展机遇,改变以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面临的诸多失衡问题①,以及应对城镇化过快发展所蕴藏的“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风险。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智慧化”,实现城市经济“智慧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2.1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要由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来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推进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生活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是内涵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管理智能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等内容。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通过引进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政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以及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使全体居民更多地分享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成果①,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侧重数量,关注经济要素集聚的外延型城镇化向重视质量、突出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内涵型城镇化转变。

2.2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研究发现,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却是其2-3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设施正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智慧城市是未来1-3年最有潜力深刻影响我国商业和经济的技术,位居2010年10大战略性技术之首。从技术层面上看,物联网、3S(GIS,GPS,RS)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加速重构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以物联网为例,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超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在我国,2009年,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716亿人民币,2010年上升到1 933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61.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从应用领域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交通、建筑、医疗、电子商务、安防等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有助于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变革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在生产方式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和动力,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推动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变。智慧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将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式来提升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例,高更新频率、高能效技术的ICT产业本身具有“低碳排强度、高减排能力”的特性。同时,它还能通过非物质化、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电机、智能物流等途径带动这些领域减排增效,例如通过ICT优化物流,可以在全球运输和储存中分别节能减排16%和27%[20]。在消费方式方面,智慧城市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智慧交通给汽车装上芯片,出门时系统会自动预订一个车位,遇到堵车路段会提醒并建议改变路线,到达后,停车场会自动识别和引导车辆进预定车位。据估计,智慧化交通技术可以减少20%的交通延时、30%的停车次数[18];在家庭生活领域,智慧家居可以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的老人看护问题,随时远程照看老人起居;智能电网可以使每个家庭节省25%的电费。

2.4 发展智慧城市有利于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将改变城市化的运行轨迹[8]。当前,信息技术在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革命之后,正进入第三次浪潮——物联网革命时代。在这一时期,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有关资料显示,各发达国家正全力进行战略布局以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例如,欧盟提出“i2020战略”、韩国提出“U-Korea战略”、日本提出“i-Japan2015战略”、德国推行“T-CITY”实验、爱尔兰开展“智慧湾”项目、新加坡启动“智慧国家2015”计划,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Smart City已达1 000多个,未来还会以每年近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建设智慧城市,有助于我国把握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机遇,发展物联网、云计算、3S等高端信息技术,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这也迫切要求各城市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更全面、快速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挺进。随着部分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完成,为适应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ICT变革和应用创新需求,智慧城市成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上半年,我国已有近50个城市、城区或园区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等城市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基本形成,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

3.1 城市信息化升级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从信息化基础上看,数字城市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130个,近60个城市基本完成建设,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从2002年的0.648 7上升到2009年的1.545 8。据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数据显示,2006-2008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年均增长13.30%,居世界第5位,高出世界平均增速1倍,在信息化可接入性和可使用性方面更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

3.2 智慧技术链和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智慧技术与产业发展上看,智慧技术产业化和信息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效应初步呈现。我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在智慧城市领域,我国目前已落实了250多个物联网试点项目,建立了江苏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区,北京、上海等5个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在相关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以物联网为例,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我国基本建成了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物联网产业链,并呈现出带动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等环节聚合联动之势,产业规模效应不断外溢。与之同时,信息产业由硬件和制造主导向软件和服务主导转变速度加快,系统集成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信息产业内部交叉融合、重组融合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不仅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且派生出许多新兴业态,进一步壮大了信息产业规模。

3.3 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十二五”时期,智慧城市与集成电路、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共同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科技计划的规划重点,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在地方上,许多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地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规划(如表1所示),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稳定健康推进的政策体系。

4 加快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发展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具体而言:

4.1 推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结合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用利益诱导和市场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当前,我国各地区正掀起一股智慧项目建设浪潮,发展规划呈现同构化趋势。据有关统计,共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初现“过热”苗头。针对这一问题,需采取如下措施:一要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决策机构,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制;二要将智慧城市发展与国家城镇化、信息化战略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统一的、专门的智慧城市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推进城市和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三要加强区域间协调,鼓励各城市根据区域产业、科技、文化、资源等不同发展优势和特色,探索智慧城市的特色化道路,突出地方特色和个性,打造建设智慧城市的特色牌和创新牌。

4.2 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智慧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金融系统不仅是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规避、化解创新风险的有效工具和制度安排。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融资体系的制度安排方面,要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完善天使投资机制,构建起完整的创业投资链,强化智慧产业的要素集成,推进产业孵化与培育;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智慧产业发展中 “壮大培小”的作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由各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加强金融公共服务,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和抵押难问题;推进政策性银行建设,发展社区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完善与科技型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信贷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还要重视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高效的投融资平台,调动企业、民间资本投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民间跟进的投融资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健全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要注重物联网、云计算、3S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相关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改变我国信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3 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

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追求“实用快上”、“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长期存在。当前,尽管许多城市都建立办公自动化(OA) 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但各系统往往缺乏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同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智慧城市是一个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集成共享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价值所在。发展智慧城市亟需进一步增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物联网、新一代3G移动宽带网、新型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平台,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次有序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和部门分治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企业、社区等部门数据资料库进行标准化整合,建立面向业务管理、领导决策、行业监管、公众服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促进信息集成共享与互联互通,实现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4.4 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高起点、全方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处理好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的关系,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为智慧城市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依托重大智慧项目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高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进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3S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还要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4.5 采取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

典型引路,示范先行,是经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实践证明的重要成功经验。智慧城市建设要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示范先行,发展试点区域和示范工程以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各界和各区域广泛参与,实现智慧城市整体推进。要发现和选择条件好、发展快的信息化先行区域,加以支持和扶持,建立“智慧城区”或“智慧社区”,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展、不断提高,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和智慧化。要率先在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领域推进智慧化项目建设,解决大城市“出行堵”、“环境差”、居民“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不公平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引导企业积极运用相关智慧技术,建立起敏锐、互联、智能的智慧供应链系统、生产管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效率,实现智慧增长;加强对居民相关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居民对智慧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引导相关产品消费,实现信息化成果向消费与生活领域转化。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辜胜阻.纵论信息化、城市化与工业化[N].人民日报,2001-07-26. [Gu Shengzu. Discussion on 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M]. People’s Daily,2001-07-26.]

[2]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浅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Luo Xiaoping.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of Smart City [J].Urban Management & Technology,2010,(6):34-37.]

[3]成思危.“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N].中国经营报,2010-05-22.[Cheng Siwei. Four Factors for Smart City[N].Chinese Business Journal,2010-05-22.]

[4]Giffinger R, Fertner C, Kramar H, Kalasek R. PichlerMilanovi c', N and Meijers E.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EB/OL]. http://www.smartcities.eu/download/smart_cities_final_report.pdf, 2007-10.

[5]Van Soom E. Measuring Levels of Supply and Demand for Eservices and Egovernment: a Toolkit for Cities[J/OL].Smart Cities Research Brief, N. 3, http://www.smartcities.info/researchbriefs, 2009-2-25.

[6]胡小明.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演变[J].电子政务,2011,(8):47-56.[Hu Xiaoming. Evolution of Concepts of Urban Resources from Digital City to Smart City [J]. E-Government,2011,(8):47-56.]

[7]Patrizia Lombardi, Silvia Giordano, Hend Farouh, Wael Yousef.An Analytic Network Model For Smart Citie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2011.

[8]辜胜阻.论国家信息化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1,(12):5-10.[Gu Shengzu.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formatization[J]. China Soft Science,2001,(12):5-10.]

[9]辜胜阻,郑凌云.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素质与制度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41-547.[ Gu Shengzu,Zheng Lingyun. Rural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Quality &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Hydraul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3,(5):541-547.]

[10]年福华,姚士谋.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趋势[J] .世界地理研究,2002,(1):72- 76.[Nian Fuhua,Yao Shimou. Informat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Space[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02,(1):72-76.]

[11]后锐,西宝.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J].学术交流,2004,(2):121-125.[Hou Rui,Xi Bao.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ce in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Academic Exchange,2004,(2):121-125.]

[12]王金台.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5,(3):35-37.[Wang Jintai. Influence of Informatization on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J]. Economic Survey,2005,(3):35-37.]

[13]饶旭鹏,刘海霞.论城市信息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J].理论月刊,2010,(10):96-98.[Rao Xupeng,Liu Haixia.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y and Society[J]. Theory Monthly,2010,(10):96-98.]

[14]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13-18.[Li Chongzhao,Liu Shuhua. Smart City:The Latest Trends of Chinese Urban Governance [J]. E-Government,2011,(6):13-18.]

[15]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 Smart Cities in Europe[C]. 3r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2009:45-59.

[16]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Wang Hui,Wu Yue,Zhang Jianqiang,Qiu Jialin,Wen Xiaoyue. Smart Cit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4-5.]

[17]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6.[Chen Liuqin. Smart City: New Hot Spot of Global Urban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2011,(3):9-16.]

[18]钱志新.大智慧城市:2020城市竞争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54.[Qian Zhixin. Big Smart City:City Competitiveness (2020)[M].Nanjing:Jiangsu People’s Press,2011:7,54.]

[19]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 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sustainable_cities/ideas/index.html?re=spf,2010. [IBM. Smart City in China [EB/OL]. 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sustainable_cities/ideas/index.html?re=spf,2010.]

[20]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53.[Xing Jijun,Huang Dong,Zhao Gang. Report on Low Carbon Economy[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10:153. ]

(编辑:徐天祥)

作者:辜胜阻 王敏

新经济下统计信息创新探究论文 篇2: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兴商业媒介,传统信息体系已无法支撑其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内涵、特征、我国信息体系现状,从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加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加强政府调控这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探究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如何完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

关键词:信息体系;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一、引言

随着WTO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代表了这个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成本高、个性化不足、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其经济需求,如何提升信息体系的适应性及包容性、完善信息体系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是信息从业者必须面对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媒介,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消费者、企业与供应商三者之间的无缝交流,从企业的管理、生产到后台的运行,通过把这些分散的子系统用数据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内涵和特征。

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商务是以新兴的网络、远程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作为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的商务过程,其核心在于在商务活动中提供各交易方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系统。更为详细来说,电子商务即是在全球网络环境的背景下,采用网络浏览器以及服务器等方式实现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网上商贸活动,通过电子支付等手段,融合金融、交易以及多种商务活动的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保证电子商务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这个平台包含了站内经营者以及平台经营者两个因素,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部门取得经营执照、在第三方运营平台上为各交易方提供服务的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

1.电子商务的特征。在新的经济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电子商务带动了大批信息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能够一直霸占经济强国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得益于网络化的普及,从2001年初,信息产业的增长对美国总体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5%,高技术产业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电子商务开创了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开拓了巨大的商务市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上的国界与疆域,从而使商家可以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商业营销网络。第三,信息的快捷、准确与否,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或者商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如何更快更准确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换言之,谁获得信息快,谁就是生意上的赢家。第四,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更多优势: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减轻物资依赖、降低库存等等。第五,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生活。

2.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扩展,电子商务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于1996年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办公室,电子商务由此开始启动,发展到今天,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由移动网、多媒体、数据库、电子网等组成的信息网络格局,据2001年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电视网基本全部区域覆盖,光纤、卫星通讯成为了主要的通讯网络工具,移动电话数量超过了5000多万部,我国国内诸如网上商店、拍卖店、商场等各种电子交易网站不断涌现出来,“新浪”“阿里巴巴”“百度”等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络建设,政府也给予了电子商务发展很多优惠政策,来推动我国商务经济的发展。

虽然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传输基础,网络运行速度低下,接入速率缓慢,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子商务必要的软硬件产品以及提供的技术支持;第二,EC市场难以形成气候,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观念落伍;第三,网络安全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核心问题,资金以及客户信息等安全管理都存在很大隐患;第四,法律规范不健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商务交易,涉及到无纸贸易、无传统印章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都有待解决;第五,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限制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差别大,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在偏远地区,传统的商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信息体系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而信息技术作为其支撑条件,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数字信息以光速传播,信息通过网络数字化、通讯化,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的生产要素。

1.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现状。信息资源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而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信息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开设,要追溯到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专业等从80年代才开始陆续创办。计算机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体现在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知识工作以及事务处理等方面,信息系统的研究课题包含了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等等。从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硬件维护、经济预测、软件开发等方面来说,我们既缺乏此类高技术人才,更缺乏兼备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新型信息管理人才,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下社会信息管理的新要求,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现代商务模式下的信息体系应用现状。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零距离的交易时代是否已经到来?无可厚非,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体系包含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中,从狭义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资源、计算机通讯设备、信息用户等部分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从广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仅指技术方面,它更像是一个社会系统,包罗万象。信息体系则包含了信息支持、信息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以及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在整个体系的运作中,信息支持直接面对客户,通过人际交流界面输送信息,并经过信息收集来接收用户需求传达处理命令;信息挖掘通过收集用户习惯及其文档,形成特有的数据处理仓库,并根据客户需求输出信息结果;信息搜集处于信息转换的中间层,一方面收集信息,一方面输出检索结果;信息处理即通过信息分类来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信息安全即指以加密等网络技术来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安全服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改革

一个完善的信息体系,可以让供应链内的各个合作方像整体一样,零距离交流信息,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通过网络,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如何整合信息系统,完善信息体系,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作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广泛基地。对于如何创新教育模式,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根据社会环境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应该随着客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与现实脱轨。新课题、新理论以及新知识,应该被不断借鉴吸收至课程上来,如美国近年来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市场营销、人际交流结合等方面的课程,同样也值得借鉴。第二,教师要改变思维,接收新事物,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是推动传统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才能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第三,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信息的网络管理等等,都需要有专业实验室来支撑,同时也是保提高学生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第四,拓宽并细化专业设置方向,与国际接轨。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专业的研究领域也相应拓宽,如信息系统的开发如何做到花费低成本、运作高效率、创造新价值,如全球化的跨国信息管理系统,如信息系统的组织构架、社会学理论等等,拓宽是指研究领域应该越来越广,细化则是指细化课题,培养专业型的高精尖人才。专业口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要向发达国家取经,保持本专业与国际教育水平同步发展,因此,建立与专业教学的国际接轨关系是有必要的。

2.完善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经过对电子商务下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如何建立更加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体系,简述为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信息收集体系,从技术方面来说,必须确保信息不能遗漏,尽最大力度搜集与组织活动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严格信息收集制度,确保专人或专门机构收集原始信息,对于先进个人及单位,需要给予奖励,设计专门的奖励机制,同样地,对于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有渎职的工作人员,如数据造假、信息收集延时等等,也应予以处罚,设立明确的处罚机制。第二,加强信息渠道建设,提高其运行效率,信息渠道是传输信息的血管,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的从上至下或者由下至上的传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加强信息渠道的建设,不仅是上下级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要扩展到同级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组织内明确分工,建立必要的制度,规定各人或者工作单位的职责与义务。第三,加强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信息反馈是针对行为决策中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及调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重要决策能否有效执行或者能否及时纠正错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至关重要,在信息体系的建设中,组织必须重视信息的追踪检查,监督信息反馈,定期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健全的监督反馈制度,从多个渠道来保证信息反馈体系的完善。第四,提高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率是指在整个体系中有效信息所占所有原始信息的百分比,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否利用更多信息,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来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通过加强信息的处理机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完善信息管理体系等方法,来提高信息利用率。

3.政府政策的支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及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第一,加快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必不可少,但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各类经济活动。第二,信息管理应用有局限性和区域性,政府可以通过示范工程在企业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企业以及人们思维,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重要性。第三,优化发展环境,从个人、企业及国家三方面来加强信息化建设。第四,与国际接轨,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商务规则,在技术层面和立法方面紧跟国际水平,并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第五,投入财力引进国外新兴设备及关键技术,注重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创新,并进行预测,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信息建设起步晚,很多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很差,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法律法规打破电信的高额垄断,降低资费,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建设高速宽带互联网,把图像、多媒体、通讯网三者合一。

四、结语

21世纪是电子商务的时代,是信息产业化的时代,加快信息产业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体系,关系到每个个体以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展望未来,电子商务会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信息化产业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

[2]田新月,王铁宁,倪明仿.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物流科技,2009.

[3]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龚恒浙

新经济下统计信息创新探究论文 篇3: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如日中天,对于会计行业需求量爆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会计职业生涯。在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时代,企业对于会计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经营模式和公司运转的局面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本文以当下的发展局势为背景,分析当前阶段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业现状,指出一些存在的弊端,再针对两者的融合研究最新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管理融合;改革方案

一、引言

为了探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的具体方法,笔者对于企业内部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日常工作范围,并对于各自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的掌握,进而探究两者融合的内涵和两者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意义

1.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就是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于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作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负责的是对公司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核算整理并做出详细的报表。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好的财务会计在企业的流水账上能做出明确的资金运转状况,有利于年度总结时给管理层查看,以便在账目中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制定下一阶段的运营规划。

2.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就是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公司运营流水账上,进行内部资料的整合与统计等,对财务的整理进行二次重整,以更良好的方法呈现运营数值。管理会计的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在所提供的资料上,优化财务数据和表格、文档等,将财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呈现出来,以确保企业运转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已趋于饱和状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处于就业难的局面。伴随电子信息产业与科技兴起的形势,企业财务会计计算工作量有所下滑,人力不断地被开发的新软件所替代,这一信息崛起的时代,对于会计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对于会计行业有着极大的威胁,为确保不被企业淘汰,会计人员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

4.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意义

财务与管理作为会计行业的分支,两者的工作有极大相似性,在新形势的大背景下,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经济推动企业的发展下,会计人员的工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在市场上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不能偏重于某一方,否则会面临部门不协调而引发不必要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推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才能实现部门革新,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个人素质

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相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关系着融合是否顺利。随着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中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行业,甚至还可以自考会计资格证书。但是这些人与企业的会计岗位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为顺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文化课程,在贯穿于实践共同培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人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制作报表的能力,还要有分析数据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

2.会计信息共享问题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之中,信息共享也占据主要因素,财务会计进行信息的共享活动要根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以整合,从而执行相关内容规定文献。通过对财务上呈的资料和报表加以分析,再经过优化后,以简洁明确的方式呈现给高层,在这些资料整理中了解企业内部运转情况。管理会计的发展极其丰富多样,根据财务提供的情况进行整合反而发挥不出管理会计的本职工作和实际技能,只需根据工作需求去财务会计处获取信息就可以了。管理会计在信息量的需求上远远大于财务会计,这就导致两者在融合时容易发生意见分歧。

3.管理规范、特征不同的状况

管理会计工作的灵活性导致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增大,而财务会计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数据的严谨性、规范性及精确性。管理会计侧重于预测未来、考核评价等,工作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财务会计则是按照公司规定做好账目和部分相关资料的整理,并且按时与企业核对,确保无任何差错即可。两者融合或许在短暂的情况下会有问题,但注意采取一定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眼下问题,使两者在融合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下去。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路径探讨

1.提高会计专业素质,建立信息共享

会计部门掌握着企业发展的经济体系,管理性较强的会计会促使企业经济发展。因此,会计部门肩负着企业的运转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高度明确会计工作的意义所在,严格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掌握会计工作的要领。企业要不断变强,须打造一支精锐的工作团队,而会计正是团队的核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正符合改造条件,提高会计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在工作方式上各有差异,在共享信息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但两者的工作有紧密联系。可从双方获取数据信息的途径寻找切入口,建立工作界面的共同性和共通性,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获取信息的来源进行数据整合,纳入专门工作素材,便于以后阅览。在以后融合中遇到问题时,就可参考制订的素材,通过网络平台将两者数据获取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工作对接的有效性,全面打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之路。

2.建设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融合之后,还须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来制约会计的职业规划,给予两者融合后工作活动的便利性,对于企业运营是一把利器,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目前,大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对于财务会计制定的工作流程,而管理会计工作具有灵活性,对于现存制度无法协调工作。在融合后,企业应根据会计当下工作内容变革制度,顺应国家发展的局势,制定符合当下最新的会计工作制度。管理会计工作不同于财务会计工作那么单一,在制定具体制度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考虑,在建立制度上还要细分,且对于财务会计进行制度约束,进而建立独立的会计管理系统,不仅要规范两者的工作行为,也要让企业在两者的融合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下,无论是大型、中小型企业,还是开创性企业,都存在企业文化和运转理念,在发展上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力,企业要想在这种大形势下站稳脚跟,对内必须走融合之路,对外要实行企业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规避企业的外界风险,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在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下,只有顺应时代,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在内整合资源,在外抓住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打造符合时代的专业性人才。不断调整工作中的不足和制度上的缺口,在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开创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营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新形势下长期发展下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在面临新形势下,必须实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融合的政策,在会计部门打造全面性综合人才,在财力和人力上都做到节约成本,也使工作更具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对于两者的融合阐述了现状并提出了融合路径,稳固企业的经济发展就是稳固国家的经济发展,希望企业在新形势下践行会计行业的职业价值。

參考文献

[1]范婷婷.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J].丝路视野,2017(16).

[2]杨杰.探索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J].精品,2020(1):053.

作者:桂良煜

上一篇:分析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分析论文下一篇:社会共生论劳资关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