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讲析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插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插图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进行考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材插图的教学应用方法,期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材讲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材讲析管理论文 篇1:

“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戏剧单元为例,论述部编版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认为部编版语文教材具有紧扣课标理念、强调单元整合、以任务为导向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验戏剧表演,并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评价。

【关键词】部编版 语文教材 “活动·探究”单元 编排特点 戏剧表演 评价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时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教学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走入误区,或是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每一篇课文进行讲解,变成一般的讲解课,或是虽然按照课标开展教学,但是“活动·探究”的过程不完整,如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没有给予教学评价。对此,教师应明确“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和目的,根据该单元的编排特点和目的开展有效教学。笔者现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为例,论述“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特点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分别出现在八年级上、下册以及九年级上、下册,每册安排一个单元。例如,八年级上、下册分别设置了新闻、演讲单元;九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诗歌和戏剧单元。“活动·探究”单元安排的阅读内容丰富、多元,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紧扣课标理念,注重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实际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设置“活动·探究”单元时正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教学目标。

在“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主要指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给出的活动操作流程有:“任务一”是学习课文,“任务二”是活动探究,“任务三”是进行写作。其中,“任务一”以阅读课文为主,“任务二”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主要有听、说、读、写等任务,“任务三”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为主。“探究”是指研究、探讨,学生在学习“活动·探究”单元时,需要用心地观察、发现,勇于思考和表达,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设置“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静态的阅读走向动态、多维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领会语文内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强调单元整合,以群文阅读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活动·探究”单元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阅读课文,实际上也就是实施群文阅读的过程。所谓“群文阅读”,是指为了一定的阅读目的,将一组有一定关联性的文章进行组合阅读。群文阅读打破了单篇文本阅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整体建构语文知识,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教材编者在每一个单元将四五篇同种文体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这些文章其实就是群文阅读的素材。以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安排的是戏剧,一共有三篇,即《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这三篇戏剧文本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将文学与音乐、表演等联系在一起,具有“文学性”“舞台性”双重特征。

该单元也有三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与思考,二是准备与排练,三是演出与评议。这一系列学习任务旨在促使学生在阅读不同剧本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剧本,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理解台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养成在课内外涉猎剧本、欣赏戏剧文本的阅读习惯。语文教材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体验戏剧艺术和戏剧创作,把握戏剧的创作特点,从而对戏剧创作产生兴趣。

(三)以任务为导向,提示具体活动策略及步骤

在“活动·探究”单元中,教材编者均设置了学习任务单,并对每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简要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每一步的目标、做法、结果。任务与任务之间相互联系而富有层次性,显示出螺旋上升的编排特點。“活动·探究”单元突破了以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独立成块的状况,为学生构建综合、立体、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平台。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教材力求体现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活动步骤,“任务一”侧重文本阅读,明确提出这一任务的要求——把握剧本的文体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并给出了具体的剧本阅读策略,如“注意厘清任务关系,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任务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提示和要求,意在让教师和学生明了怎么组织活动,如何利用活动学到剧本中的知识精华。“任务三”让学生写一写对剧本和表演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将对剧本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设置的“活动·探究”单元通过完整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时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单元课文的阅读和鉴赏,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

部编版初中语文“活动·探究”戏剧单元选入的戏剧作品主要是话剧作品,话剧作品以独白、对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教师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教学中应以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单为基础,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任务,并在学生的活动探究中实施组织管理、示范引导、建议和评价。

(一)明确阅读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个单元教学中,教材已经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包括梳理戏剧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了解舞台说明、熟悉故事背景。教学时,教师既不能让学生简单、孤立地阅读戏剧文本,也不能逐一讲解这几篇戏剧。“任务一”主要以阅读戏剧文本为主,教师要根据教材已经给出的提示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戏剧的人物形象、情节冲突等元素,打破孤立阅读戏剧的局面,构建戏剧阅读体系,掌握阅读戏剧的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①自主阅读三篇戏剧,分析戏剧情节冲突的表现手法。②品析三篇戏剧文本的语言风格,体会戏剧中的台词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③总结三篇戏剧文本中出现的舞台说明,分析舞台说明的作用。这样设计教学避免了逐一讲解课文的做法,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戏剧文本,能够有效实现“阅读与思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戏剧表演

教材出示的“任务二”学习目标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依据选择的剧本收集资料,明确分工,进行排练和表演。在学习“任务二”时,学生需要依据教师的指导,根据教师制订的学习活动目标开展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首先,在确定选取剧本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表演的方向,学生再设定表演情境,学会理解剧本的主题。其次,在分工筹备时,剧中的角色要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或能力,比如:导演要熟悉剧本,了解人物性格,设计舞台;演员要理解台词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意义,设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说话表演和肢体动作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有代入感;剧务要注意舞台说明,等等。最后,在排练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填写戏剧排练表,从中习得语文知识。

(三)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评价

“任務三”设计了以下两个学习活动:一是师生共同评选出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二是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戏剧的看法,写一篇文章。结合“任务一”和“任务二”开展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戏剧演出,教师可以围绕这个实践活动拟定如下学习目标:①思考戏剧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舞台说明、故事情节等内容,记录学生进行戏剧演出的整个过程。②尝试对戏剧表演进行评论或评价,结合戏剧表演发表看法和观点。评议任务是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与升华,需要学生结合前两个任务进行独立判断,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生阅读戏剧文本、演出戏剧、创作戏剧这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从中获得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一般而言,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成“活动·探究”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的活动探究成果是否指向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总之,评价应围绕语文学习进行,并且贯穿于戏剧文本的阅读、演出等活动始终。例如,在“任务二”里,学生需要掌握戏剧要素,这是学习目标,也是评价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戏剧各个要素,对学生的戏剧表演进行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对“任务三”的评价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教师也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据,采取交流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评价,引导学生对演出进行有效评价。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将阅读、习作、实践学习置于情境当中,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群文阅读、研究问题的习惯,同时学会在活动情境中逐一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开放性、综合性、立体型的特点,将阅读、表演、评价、创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梁立宇(1973—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作者:梁立宇

语文教材讲析管理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考量与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插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插图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展。本文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进行考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材插图的教学应用方法,期望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版;插图;教学

一、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特点的考量

(一) 插图布局多样化

在语文教材中,美观的插图布局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编版语文教材着重于对插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使插图以背景分布、四周分布、对角分布、嵌入文中、环绕课文、填补空白以及环绕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布局,增添了教材插图排版的审美体验。如,一年级上册《剪窗花》的课文插图插入在课文空白处和课文左上方,空白处为多种样式的窗花图案,左上方为梅花树和喜鹊图案,这种插图布局方式既贴合了课文内容,还增添了教材的传统文化气息。

(二) 插图风格传统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插图风格更加鲜明,融入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教师渗透情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素材。特别是在关于古诗教学内容的插图中,编排了中国水墨画、山水画,不仅凸显出古诗的意境美,而且还达到了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目的。除此之外,部编版教材插入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统民族服饰、民俗民风等元素的插图,进一步丰富了教材插图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在一年级上册第39页识字部分的空白处插入了京剧卡通人物,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站、坐、行、卧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

(三) 插图内容趣味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遵循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插入了富有童真童趣的插图,这些插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本意境。在教材中,插图与文字的契合度较高,基本都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出发插入了趣味性的插图,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怎么都快乐》中,根据课文的四个小节分别插入了四张对应的插图,插图内容分别描述了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和六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景,不仅对课文各个小节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而且还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拓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插图所描绘的儿童世界。

二、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应用策略

(一) 应用教材插图拓展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的插图内容既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又在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为深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直接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插图进行想象,用以弥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不足。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时,教材插图展示了课文中提到的天空、树叶、大雁等事物,除此之外,插图还描绘了松鼠和高粱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对秋天的想象,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写到了什么?插图中看到了什么?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听到的,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联想与秋天有关的事物,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二) 应用教材插图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必须重点落实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融入了诸多中国传统元素,并且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从而为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助于发挥出插图的育人功能。如,在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一课中,插入了有关米糕制作过程的两幅插图,这两幅插图以水彩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生动再现了课文的情节内容,传达了课文的情感内涵。教师在应用插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爸爸”的话,对插图进行认真阅读,让学生说一说米糕制作经历了哪些环节。通过对图文进行互用,指导学生与课本进行对话,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制作米糕的辛劳,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三) 应用教材插图贯穿教学过程

插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与语文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插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插图的教学价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1.

课前观察插图。插图的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布局美观,相比较文字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大胆猜测插图表达的意思,快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之后,选择几名学生说说自己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2.

课中分析插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凭借语言文字解读课文内容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具备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年龄段认知特点,增加了小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和字词的难度,所以教师可借助古诗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并且通过分析插图中的意境,进而理解古诗的意境。如,在一年级上册古诗《画》,以及二年级上册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插入的中国水墨画进行教学,让学生将诗文中的字词句,对应水墨画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展示。

3.

课后回顾插图。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观察插图,回忆本堂课学习的知识,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在部编版教材中,一些课文会插入多幅插图,教师可让学生将这些插图串联起来进行思考,通过分析插图的内在联系,进而从整体上理解所学课文。

三、 结论

总而言之,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具备插图布局多样化、插图风格传统化、插图内容趣味性的编排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插图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材插图的编排意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叶.视觉文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周剑清,曾鑫.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考量[J].教学与管理,2018(2):41-43.

[3]董文兵.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资源有效运用的实践与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2):125-126.

[4]陈海燕.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简析——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7):96-97.

作者簡介:

刘园园,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

作者:刘园园

语文教材讲析管理论文 篇3:

解读语文教材助推专业成长

【摘 要】 教育的理想促使我们追求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要求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成为当前的重要内容,走在路上的我们任重道远。

【关 键 词】 专业成长;语文教材;解读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我们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及实现人与人流畅交流的工具,更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使命。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材的质量好坏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国家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语文教材的编排,特别是新课标实行以后,对高中语文教材作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创新,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一个“新”字,更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应该认真解读语文新教材,助推专业成长。

一、最新高中语文教材呈现的特点

(一)内容更精炼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从原来的6册减少为5册,每册也由原来的6个单元变为4个单元,篇目数也由原来的24篇或16篇减少为现在的13篇左右(必修一为12篇、必修三为14篇)。但篇目的减少并没有影响教材的有效信息含量:一方面,删减掉的主要是学生自学篇目或思想内容有重复的篇目,保留下来的都是极具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经典代表性篇目;另一方面,从必修教材中删减掉的篇目全部都在选修教材或语文读本中得以呈现,并且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这样的改变既使我们的教学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大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要求更全面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每篇都按照《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且要求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学习课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与必修教材配套的选修教材和读本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类似文本,例如与李密《陈情表》配套的篇目,就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等,让学生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其思维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增強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丰富文学常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想更自由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思想上更开放,提倡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围绕所谓的“参考答案”兜圈子。特别是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倡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回顾之前的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老教材的题目设置相对客观化,并且有参考答案作为“本”,多数情况下要求学生照“本”宣科,否则就是轻重不分、答非所问,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现行教材则避免了类似情况,很多问题都有类似“分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等描述。如《陈情表》“研讨与练习三”,就这样要求学生:“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并附有摘录自《孝经》两段链接材料。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懂得感恩,甚至出现质疑、争辩,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总之,新版语文教材无论是从内容上、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明显改进,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盎然生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得语文教师的自身成长和素养提升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面对教材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深入解读和挖掘新教材,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形式和理念,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笔者认为,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分为四方面: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能力、科研能力。这四个方面彼此协作,互相影响,共同促进语文教师形成较为稳定而健全的职业素养。

(一)教育理念上,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真正的人文情怀

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引和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一直占着语文教学的主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没有真正打开学生思维,而新教材则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操纵者转变为合作者。要求我们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当下语文教育中,关乎学生的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的语文教育仍然有严重而明显的缺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广泛阅读,强化自己的文学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方法上,重视方法传授高于重视结果呈现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给学生一个死板的答案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该是把课本当成载体,通过课本内有限的几篇文章,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是说学生把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弄懂、析透就可以了,更多的是让他们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课本外的问题,选修教材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试验场地;同时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从广度、深度、新颖度上去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源源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检验学习收获的试验地。

(三)教育能力上,除了要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线教育、云平台教育,这些新鲜的教育概念开始在教育界实施。如何在传统教育手段和高新教育技术中找到平衡点,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已迫在眉睫。只有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我们才能延长教学寿命,不被社会淘汰。

(四)科研能力上,深入实践,自发研究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应当进行广泛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就是最真实、最直观、最形象的研究材料,利用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把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最为有效的科研途径之一。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这就是最基本的教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同事交流、咨询专家等教研手段,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通过交流、讨论、思辨等教研环节,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到教学实践,让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育的理想促使我们追求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要求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成为当前的重要内容,走在路上的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英斌. 如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多元解读[J]. 学周刊,2016(29).

[2] 杨柳. 语文教材内容解读中的“教学内容”探析[J]. 亚太教育,2016(25).

[3] 张丽琼. 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文本要讲究思路[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9).

作者:胡文新 冯兰

上一篇:防水混凝土施工论文下一篇:浇筑混凝土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