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教学法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近年来,语文高考内容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如何让学生利用语文教材及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规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成为现阶段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文章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有效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教材教学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材教学法管理论文 篇1:

任务驱动下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板块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自读课”作为教读课与课外阅读课的重要桥梁,“自读课”的设置备受关注。但在实践中,自读课的教学却一直存在着教师“教读”“自读”课型不加以区分;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忽视阅读评价等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中心,且任务具有目标性、情境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当的运用于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能有效的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初中语文 自读课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加之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部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学生要在教读课中学“法”,自读课中用“法”,课外阅读课中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自读课”作为“三位一体”的中心环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设计好自读课的教学环节,是对语文教师的重大考验。但目前自读课文的教学面临着教师“教读”“自读”课型不加以区分;忽略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习惯“一刀切”;忽视阅读评价等的问题,笔者认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自读课的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自读课文的教学。

一.自读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定位及当前自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要定位

1.自读课是连接教读课与课外阅读课的重要纽带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安排合理,每一单元设置两到三篇教读课文,一到两篇自读课文,以及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希望教师能够在单元教学中采用“1+X”的模式,强调要让学生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延伸到自读课文,在自讀课文中进行巩固,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要结合课外阅读,连类而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自读课是阅读策略迁移的重要平台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一般的阅读策略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编进了课本。因此在教读课上,教师要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如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技巧等,也即语文的高级技能。学生掌握了高级技能之后,就需要巩固与运用,而自读课就是学生阅读策略迁移的重要平台。教材将“略读课”改“自读课”更多的是强调要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自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自读课文贯穿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足可见自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却出现了教师对“教读”“自读”课型不加以区分;缺少阅读方法的指导;忽视阅读评价等的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并未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新教材的出现而更新。教师对于“部编版”教材中阅读教学“三位一体”体系的真正内涵理解不清。凭着自己的经验教学,不加以区分“自读课”与“教读课”两种课型,把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只是关注教师教,不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更是忽视学生的阅读评价。而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读课文是自己阅读的课文,但是自己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的分析,若是教师能改变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读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激起学生的兴趣,就有可能解决当前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在自读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法是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所需完成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将大任务分解成易于操作完成的小任务,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与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带动知识的学习,发展综合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法之所以能应用到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因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任务具有目标性。在“自读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即让学生将教读课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通过本节课中一系列任务的完成进行内化与巩固,目标指明方向,有了方向,教学过程也就十分明了;其次,任务具有情境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了完成任务,往往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师可以广泛的应用各种教学资料和辅助手段,像各种影音资料,朗诵,游戏,设疑等,在课堂中呈现任务,让学生能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的解决问题;再次,任务具有层次性。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教师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尽可能的注意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遵循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设计灵活多样,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留有创造的机会。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自读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国外传到国内并能应用到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是因为其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做中学理论

从做中学理论是杜威在课程论与教材论中提出来的。他强调学生应该在活动中、经验中学得知识。在自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设计的任务多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3.核心素养理论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任务,如语言类,思维建构类等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训练自身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和实施建议

(一)实施步骤

1.呈现任务

呈现任务的关键环节就是任务的制定。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兴趣、任务所包含的知识,任务的检测等多方面出发制定任务。另外任务的制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制定;或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制定;还可以是学生自疑,提出问题,形成任务等等。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提示,课文的旁批以及课后提示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呈现出以下三个任务:

一是填写任务清单,概括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二是赏析语言,总结语言特色。

三是争做小作家,创建自己的第四间精神小屋。

2.分析任务

这一环节教师要分析任务的难度,将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完成。同时也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生在教读课文的学习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性的文章,需要学生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学生在《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两篇教读课文中已经学习了如何区分观点和材料,也学习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自读课文《论教养》中也再一次巩固了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所以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设计的三个任务,可以划分成六个子任务。

一是阅读课文,划分出文章的逻辑段,并概括逻辑段的内容。

二是小组合作,概括出三间小屋的内涵,填写任务清单。

三是阅读全文,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四是找出文中使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总结语言特色。

五是创设情景,搭建自己的第四间精神小屋。

六是完成写作任务,将自己的第四间小屋搭建的更加完整。

3.執行任务

在执行任务阶段,首先要弄清楚教师和学生在任务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由于自读课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教读课中所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所以学生是这堂课的主角。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当的进行指导。如在《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填写三间小屋精神内涵的任务清单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监控,监控学生设计清单的速度与方向,观察此项任务设计的是否合理,估算时间,以便及时调整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而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是任务的参与者,他们对任务有一定的自主权,相比以前传统课堂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来说,任务驱动法会让学生有更加自由的课堂体验。

4.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阶段教师不仅可以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任务的评价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进行反思。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追求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体验。形成性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采用观察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教师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无学生开小差,讨论中学生是不是在做别的事情,课堂氛围是否浓烈等等。在教师观察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打分,为了保证打分的客观性,教师在运用观察法之前就应该设计好打分的标准和等级。另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相互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1.多途径选择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自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需要以开放化的心态选择资源,打破教材、文本的限制,联系教材在阅读单元之后设计的名著导读,让学生能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应用。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任务设计阶段教师设计出如“科幻小说知识知多少”的竞赛问答任务,让学生多途径的寻找资源,视频,音频,图书资料等来完成任务。课后教师布置名著导读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任务,提示学生将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应用于名著的阅读中。

2.任务的设置要做到真实、多样

在自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教师设计的任务情境要相对真实,让任务更接近学生的思维认知和生活实践,如在《论教养》中教师设计关于教养的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平时吃饭的习惯,衣着的整理等等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能沉浸在其中,提高问卷回收的有效性;其次,任务设计要多样、灵活,不给学生设标准答案,让学生能在多样的情境和开放的任务中充分展示个人和小组的任务成果,既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可以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打下基础。如《论教养》中的调查任务,《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列清单任务,《散文两篇》中散文特点的对比型任务和归纳散文特点任务等等。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让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不是说没有知识性的学习任务。适合于采用讲授法的知识,教师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之后在设计任务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以和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一起配合使用,布置的任务给学生创设情境导入,任务可以由小组共同完成,一起呈现小组的智慧成果。

总之,任务驱动法在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实施,需要学生有比传统课堂中更多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也必须是学生喜欢的、为课堂做准备的活动。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学习环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要有更高远的眼光,更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马畅.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法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

[4]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21(10).

[5]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与教学实践[J].语文建设,2018(6):4-1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芳芳

语文教材教学法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语文高考内容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如何让学生利用语文教材及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规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成为现阶段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文章就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有效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案例教学;高中语文教学;语文考试

一、引言

在高中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包括的内容较多,有阅读理解、写作,包括小说、文言文,还包括不少诗歌,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和领悟,否则无法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是高中语文与其他课程的差异所在。面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相关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最初应用于商业管理课程,通过引入真实情景或案件,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相关研究证明,此教学方法具有教学价值,从而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案例问题没有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则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总结。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合适的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还需要根据所搜集的案例提出自身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语文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師应对案例引入时机进行准确掌握,对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进行合理组织和调节。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点评、总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有效输送知识。

(二)实践性强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有效缓解语文教学的枯燥性,相关案例的引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活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如在进行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不少文章中都出现了“乎”这个字,这个字的含义具有多重性,可以使学生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需要与课文内容贴近。如果只是直接引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不考虑案例本身的趣味性,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对适合的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趣、生动、丰富。这些案例可以是以前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等,结合课文知识进行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思考[2]。

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及考试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是诗歌,诗歌分析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个人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讲授,极容易因内容枯燥乏味以及互动性较差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语文教师可根据诗歌内容对合适的案例进行选择,通过案例的有效辅助,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古文诗歌变得易于理解,使课堂教学氛围更轻松,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并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加深印象。另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领悟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涵。教师可采用创设问题的模式,促使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如《离骚》是非常经典的诗歌,其中所包含的古文表达形式对学生而言极为晦涩难懂,而且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文章中用了哪些文字描述了屈原的悲愤之情?”等等,一方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改变枯燥乏味的写作教学模式,利用丰富、有趣的案例,活跃学生的思想,丰富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形成更有灵魂、更灵活的表现手法。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确保其与写作题目相贴合,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3]。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收集和整理以往学生的优秀作文,结合作文选题,选出贴合的作文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运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呈现优秀的句子、段落以及写作技巧等,同时对优秀作文进行展示。为了避免学生单纯地进行借鉴和抄袭,教师应传授给学生写作的思路与技巧,否则将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产生错误的理解。

如在进行《成长的蜕变》一课的写作时,教师就可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并对其写作技巧和中心思想进行讲解,包括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抒情部分的语句等。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作文,能够对选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能够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效运用,将优秀作文中的写作思想和写作技巧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顺利写出优秀的作文。最后,应严禁学生抄袭和借鉴他人的作文。

(三)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对所传授内容的知识含量更加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只能对一篇文章内容进行理解,而无法灵活运用。学生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尤其是长篇小说等阅读量较大的文章,无法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面对文章中大量的知识内容以及提炼作者的中心思想时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抵触阅读理解,不利于其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导致教学成效不理想。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更轻松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在进行文章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案例,使学生在阅读前便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随着自主阅读的深入,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轻松,积极鼓励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与感悟,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之间也可以积极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从而使学生阅读理解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理解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自主探究,不断拓宽阅读面,增长知识,并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五、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并对运用方法和过程进行不断总结,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强化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张志菊.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8(15).

梁梅.案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9(07):44-45.

夏永红.浅论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8(06):121-122.

王玉珠.语文案例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中的实施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王晓燕

语文教材教学法管理论文 篇3:

加强语文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

现阶段仍有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一直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的管理部门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积极吸纳新的教学观念,避免被应试教育所奴役,给语文教师充足的时间进行素质教育。

一、依照课标理念指导语文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总如何上好每个内容的语文课,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纲领性文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深入领会其中的主体内容和各项具体要求,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落实到各个年级、各个时期、各个单元直到各篇课文和各节课堂之中,只要不离开这个总纲,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就不会背离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

在充分吃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便可做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工作,这是一项更艰苦更复杂的工作,语文教材中选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奋斗一辈子都很难达到深入掌握的程度,有多少语文手持语文教材,从二十几岁到白发苍苍的教学工作,都是平平常常,不见多少起色,很难搞出一些明显的成效。只有把教材的内容完全的掌握在胸中,才能把教学的主动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教学中才会自始至终的感到运用自如、左右逢源。

成功的经验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本,了解语文整体编排意图、编排体系和编排体例,了解各册课本中的范文及语文训练点的组合规律,构想使用课本的整体框架。有条件的语文教师,备课不应该只备一节课一篇课文,而应做到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本人所讲的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应该占什么位置,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什么差距等等。依照课标理念、熟悉教材,这样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一定是切实可行的。

二、语文教师要用理论来知识武装教学设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作用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助于其个人发展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是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结构为载体的。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引起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学生情感结构的发展变化。因此,要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信息存贮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深化优化语文专业知识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的含义的解释如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换而言之,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因此,一名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基本的专业知识便是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完整专业知识体系,包括语言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文学知识(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章学知识(包括文章写作理论、常用文本知识、文章赏析知识等)、文艺理论知识(包括文学概论、古代文論、马列文论、美学等)。教师要努力扎实学识,深化优化语文专业知识。

(二)积累更新教育理论知识

实践应以先进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积累和更新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方面的理论,而且对普遍的教育理论也要有所涉及。教学方面的理论如: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法等等,普遍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教育学理论能够让语文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工作中更有自觉性,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帮助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能正视学生表现的优劣,因材施教。

(三)扩展丰富其他学科知识

语文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几乎无所不有: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古今中外,都被广泛涉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取得的新成就,产生的新兴学科的知识,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为广泛。这种形式下,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既能关注时事动向,又可洞察人间百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才能在语文教学设计时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30.

作者:冉霞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税收成本与财政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