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语文观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从大语文观的视角,探讨了“做中学,学中做”在中职语文教学三个主要阶段中的应用,尝试改变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以更加切合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材语文观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语文观管理论文 篇1:

从“大语文”观构想语文类少儿期刊

摘 要:在大语文观下,语文类少儿期刊应该着力构筑“语文环境”。辅助的教育功能不应该是语文类期刊的重要功能,它要以生活为土壤,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语言环境。所以语文类少儿期刊应该是动静结合的、包罗万象的、主题鲜明的、高屋建瓴的。

关键词:大语文;语文环境;动静结合;少儿期刊;

“大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大语文教育,是由张孝纯先生在19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1]。他认为语文教育要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发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要把语文教育与教做人相结合,把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读写听说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张孝纯先生主要是围绕学校教育展开,强调了语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他将其归纳为“一体两翼”,体即是课堂教学,两翼是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2001年,“大语文教育”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在全国倡导。

张孝纯先生的“一体两翼”是就学校与教师的角度而言。在此我们不对学校的语文教育做论述,我们只从出版的角度而言,语文类少儿刊物在大语文观下的定位。语文环境不仅仅限于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与语文相关的环境都可以归属其中,推而广之,它应该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的对话交流、网络热评事件、热播的影视剧、流行的音乐曲目,甚至时下潮流服饰……总之,生活中一切与汉语言有关的我们都可以称其为语文环境。引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话来概括再精辟不过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客观而言,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和教学任务的所限让这一任务无法实现。弥补学校教育在构筑“语文环境”上的不足,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就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这就为语文类期刊提供了切入点。

据中研普华统计,我国现有136种少儿期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少儿期刊,共92种;一类是少儿画刊,44种。其中,汉语期刊有127种。从读者年龄层次看,92种综合性少儿期刊中,婴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占到47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占到45种,而44种少儿画刊婴幼儿和低幼阶段的占到38种从这个数据来看,少儿类综合性期刊主要是以婴幼儿和小学阶段的读者为主要对象,少儿画刊以婴幼儿和低幼儿童作为主要读者对象。换言之,小学阶段及婴幼儿是少儿期刊的主要阅读群。又因为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本文所指的语文类少儿期刊主要是指小学阶段语文类期刊[2-3]。

从发行量来看,少儿期刊的发行量一般都不大,只有《少儿画报》的发行量比较平稳。这种数据在街头报刊亭同样可以印证,报刊亭的少儿类杂志基本是集中在低幼阶段的画册类,且多为动漫卡通类。在市场上,语文类的少儿期刊少只有少。从综合性的期刊内容来看,同类刊物多,内容趋同,基本围绕综合类、教辅类、科技类、作文类、文学类、休闲类等,教辅类居多。所以,综合性的、动态性的、跳出教学框架的同样少只有少。因此说,大语文观的少儿期刊在期刊市场并不多。

最早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的是《学语文》《语文学习》。《学语文》主要介绍实用、系统的语言学和教学方面的经验,《语文学习》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教研能力及教学能力,所以它们都是理论探索性的刊物。《语文世界》也是较早倡导“大语文”观的刊物,它是以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根据不同的学龄段来区分版,但是每个版都以阅读、知识、写作、能力四大板块组成。在小学版中除服务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栏目,有部分栏目颇具灵活性,栏目内容也很丰富,比如摄影文学、海外看台等栏目,视野颇为开阔,也有一定见解上的高度。从听、说、读、写四大板块的划分上可以看出它的教育功能还是重点,且在“世界”(语文环境)的延伸上不足[4-5]。

因此,“大语文观”的语文类期刊应该是立足生活,打造语文环境,深化大语文教育,化教育于无痕。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融化于生活,所以语文类少儿期刊的宗旨就是语文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语文不再是课堂的任务,语文不再是识字量、造句和作文的单独任务,语文就是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生活。语文期刊不是苦心孤诣的制造,而是随手拈来的现实。

一、动静结合

生活是鲜活的,语文也应该是鲜活的,所以语文类少儿期刊也应该是充满着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體现在与生活的同步性。虽然期刊的新闻性逊色于报纸,系统性、深入性不及书籍,但是这恰恰是其优势所在,它可以及时地报道生活、又可以提供关于生活的总结或者深入的见解。因此少儿期刊也应该是兼具新闻性和系统性的,即动静结合。动,就是动态,适时而动,紧贴社会的脉搏;静,就是静态,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总结。动静结合,就是说语文类少儿期刊既要把社会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新闻热点及时反映出来,又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加以审视、分析、判断。

从少儿的个体角度来说,他们具有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现代通信设施的全面覆盖,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接收到,也可以通过与父母的谈话、朋友的聊天获得。少儿对于外界的好奇欲特强,有着了解广阔世界的冲动;且现代父母都提前介入孩子的教育,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思考力;而且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采取西方式的交流,会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度。由此而言,动态的事实报道,应该是切合少儿的心理诉求的;静态的思考,应该是期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如当嫦娥一号升天时,语文类期刊可以借此推出航天知识专题;当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时,可以帮孩子们做一个自我保护的讲座;当中国好声音风靡各地时,也不妨从中选出几首适合孩子们的歌来从词曲和节奏等角度来与他们共赏;当高考英语何去何从的讨论如火如荼进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孩子敏锐的社会感知力,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起到了少儿期刊的思想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二、包罗万象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丰富多彩,语文就该包罗万象。包罗万象是就语文类少儿期刊的内容而言的,囊括宇宙,纵横古今。

目前的少儿期刊一般都突出某项功能,如图画类、活动类、教学类、科技类,特色比较鲜明。即便是语文类刊物,也一般都以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其主要功能。但是,相比较而言,语文类期刊的内容的宽泛度较大,如《语文学习》栏目在“课文聚焦”“阅读金钥匙”“开心月考”等内容以外,还设计了“海外看台”“卡通一族”等栏目,既配合了学校的语文教学,又跳出了教学的框架,向孩子们介绍海外内容和热门的卡通影视节目。这点确实值得称道,但能否让语文类期刊完全摒弃学校教学的辅助功能,构筑大语文环境呢?

目前,市面上配合语文类教学的辅助书籍层出不穷,有配合课本的参考用书、测试练习、拓展练习,书籍中使用的方法也比较灵活。应该来说,就辅助语文教学功能而言,在衔接性、系统性、篇幅上等语文类期刊明显不及辅助教学书籍。所以,语文类期刊没必要一定要与辅助教学类书籍抗衡,应该另辟蹊径。

因此,语文类少儿期刊应该以其为基点构筑大语文环境,即包罗万象。如暖暖的春日可以推荐几篇描写春日的诗词散文来赏析,赏析罢后不免慨叹春光的明媚,顺势来谈谈沙尘暴与雾霾的形成,那就来个“一句话的建言献策”,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把近期召开的人大会中关于环保的问题作为新闻来报道。这样的语文类期刊既有文学作品赏析,又有时事热点关注,还有社会问题思考。当然,大环境中的语文不仅仅此,一首流行的歌曲、一句街头的标语,一部经典的名著、一本校园流行的小说,无论保尔柯察金、阿Q还是蓝精灵、奥特曼……都可包容其中。

三、主题鲜明

但是万象的生活反映到语文类期刊中并不可以成为“八宝粥”的一锅熬,而应该是每期都有”特色粥”,即主题鲜明。

其实,在语文类的少儿期刊中也可以借鉴成人期刊的形式。读过《三联生活周刊》的人都知道,生活周刊每期都会有一个核心,或者是人物或者是事件,围绕其核心,周刊会用大篇幅从不同角度来展示、分析,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把一个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语文类少儿期刊也可以每期都有“应景”的主题,围绕主题多角度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训练孩子们的多角度思维能力。

如三月可以把“学雷锋”定位主题。雷锋其人其事、关于雷锋的题词、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关于雷锋的电影、不同时代的学雷锋典型以及不同时代的人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当代的雷锋精神,这些内容都可以围绕此主题展开。另外还要就前段时间的热议问题“扶不扶”收集相关报道,展开讨论,在思想的激烈交锋中辨明真理。

四、高屋建瓴

语文类少儿期刊是语文环境的提供者,更是孩子们思想的引领者、精神的领袖,所以它在大舞台呈现的同时,一定要追求高起点。这个高起点并非是拔高语文类期刊内容的难度,而是能提供给广大少儿读者高屋建瓴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期刊的设计中能够尽量考虑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见解的睿智和独到等等,能够跳出遣词造句构篇的传统语文框架,多着力于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样拿《三联生活周刊》来说,在每期周刊的“天下”栏目中,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精美的图片捕捉到了世界各地的瞬间,囊括政治、经济、科技、体育、艺术各个领域,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完美呈现,读者不免感叹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唤起心底对世界的一种热爱之情。语文类少儿期刊中同样也应该具备这种大视野的元素。

在每期的周刊中还会有“环球要刊速览”,总会选出全球的四到五本要刊中的重量级内容向读者介紹,可以说汇聚全球的思想语言。语文类少儿期刊也应该有此种思想的高度。

语文类少儿期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它一定要具有思想的高度。

大语文观的践行,需要学校教育与语文类少儿期刊的并行发展。语文类少儿期刊应该摒弃辅助教学的功能,着力为少儿构筑一个语文大舞台:动静结合,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包罗万象,最大囊括语文生活;主题鲜明,深刻辨明人生真理;高屋建瓴,着力丰富思想认识。

以上认识仅限于笔者碎片式的思考,有诸多不足,关于语文类少儿期刊年龄段划分、板块的划分、内容的采集等等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张国生.“大语文教育”中的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3(01)

[2]王长庆.当前我国少儿期刊出版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7)

[3]汤建华.当前少儿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J].传媒,2003,(09)

[4]于立威.浅论大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J].科技风,2009,(17)

[5]楼彦彬.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18)

作者:申玉琴

教材语文观管理论文 篇2:

“做中学,学中做”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从大语文观的视角,探讨了“做中学,学中做”在中职语文教学三个主要阶段中的应用,尝试改变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寻求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以更加切合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从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至今,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在我国教育界中,该思想却依然令我们感到新鲜,并逐渐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视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根本性思想。相对于专业课教学的大力推广与应用,基础文化课的学科教学却是摇旗呐喊者多,捉刀上马者少。在职校语文教学天地里,大多数教学活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体现不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不出时代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特色。

如何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积极而自觉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不只是将改革作为一个时髦的词语停留在口头上,应从立足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等方面探索新途径。而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应用探索,不失为一种好的切入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因

促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达成有机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做中学,学中做”是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会只偏重某一方面。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被有效地屏蔽了。这种教学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做学合一”,既是学生认知和再认知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促成语文课程教学基本任务高效完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那么,中职语文教学任务如何才能得以有效完成?笔者认为,应用“做中学,学中做”,可以有效回答这一追问。理由有三:

1.可使职教语文教学回归到鲜活的现实生活。语文作为汉民族的母语,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中职语文的学习内容不能游离于现实生活场景,学习方法不能脱离学生所构建的现实世界。“教育就是生长、就是生活、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语)。而“做中学,学中做”正好搭建了语文和生活间的立交桥,有效实现了职教语文“为了生活,服务生活”的教学追求。

2.可使职教语文教学回归实在的职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模块式课程,可视为引导中职语文教学回归职场的风向标。在教学中,创设职业情境,开展职业语文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职场,产生互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职业语文能力,将一部分语文功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形成具体的专业所需的语文技能,从而使职场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成为学生展示语文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舞台。

3.可使职教语文回归丰富的精神生活。“做中学,学中做”给学生开辟了一片精神沃土,在语文实践中,学生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关照到学生广阔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学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成教师素质快速提高 虽然培养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多种方式,但笔者认为,教师自觉地参与“反思、研究、创新”是教师提高素质的战略 “三部曲”。“做中学,学中做”倘若成为中职语文教师坚守的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整个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创新,何愁不能实现自我超越?

1.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品质和特征,教学活动更是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实践和智慧获得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求教师经常、系统地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方式进行自我提高,从而获得教学的优化和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其基础来自“做中学,学中做”思想。

2.在实践中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地形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计划——采取教学行动——进行教学反思——产生新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的创新和超越、提升自我素质的目的。

3.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教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会与专家、学者以及同事进行对话与合作。在对话与合作中获得新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理论品质,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分享教学经验,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获得智力援助,同时也为同行贡献智慧力量,从而实现教师群体的进步和提高。

应用“做中学,学中做”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做中学,学中做”强调的是“做学合一”,偏重于“做”,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职业性原则。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观,清楚地认识到语文与生活、语文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中职教育理念,明确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学情和专业特点,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专业色彩的语文知识,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强语文职教特色,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服务专业的语文教育体系。(2)可行性原则。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递进深入、优劣兼顾,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活动性原则。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调动各种资源,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4)参与性原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做到人人参与,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小组间、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竞争、市场竞争打下基础,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做中学,学中做”的应用及举例

“做中学,学中做”,杜威给出了五步教学法,其实质是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先前的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杜威解答的是教学过程中间环节的“做”与“学”,而没有解答活动前教学素材处理的“做”与“学”,以及教学后评价的“做”与“学”,属于微观的、割裂的、单面的。只有对三个层面都做出解答,才称得上是宏观的、统筹的、立体的。因此,笔者认为“做中学,学中做”的应用应该贯穿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构建模块化教学素材 我们所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是以“语文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模式来设置语文学科体系的。大模块下的知识内涵又可进一步以小模块形式组合,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在此思路的引导下,笔者把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又切分成若干个更小的模块,围绕每个模块创设一个课题,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相关素材。鉴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古今中外或富有时代特色的名篇美文把握不到位,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搜集范围,力求做到中外兼顾、古今两利。其主要做法有二:

1.整合教材,内外并施。所谓整合教材,是指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和大纲要求,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自主分解成若干子模块,按照有利于归纳知识体系的要求打乱教材次序、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习题设计、考试重点等。例如,笔者在教学《语文(职业模块)(下册)》的“阅读与欣赏”模块时,把该模块细化为“感悟文化”、“对话历史”、“触摸世界”、“走进心灵”、“直面社会”等小模块,根据模块内涵,把几个单元的选文作重新组合,以最能体现模块主题为目的。所谓内外并施,是指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两线共进。细分模块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要参与模块素材的选择取舍,围绕一个模块,学生的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教材中已有的文本,看哪些文本最适合体现该模块内涵;二是在课外搜集与模块相适应的文章,每位学生都要规定任务,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利用课前五分钟推荐到班上。

2.结合专业,体现特色。教材只是一种普适性的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所用的范本,专业特征并不明显,即使现行的“职业模块” 教材也难以突显具体的专业特色。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文本,并进行侧重教学。杜威也认为“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搜集模块资料时,学生更应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专业相结合的文章。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喜文艺,因此,在教学中应首选那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情感丰富以及故事性、娱乐性强的文章,散文、诗歌、小说当是重点关注的教学素材。

创设活动化的教学手段 杜威说:“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叶圣陶也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在“做中学”获取知识,在“学中做”巩固知识。

1.课内活动的创设。“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课内活动很多,如以学生为主角的讨论法、讲解法、演讲法、辩论法、表演法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借鉴了任务教学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活动过程大致为:教师给出话题(同时设计若干个与话题有关的问题)——学生围绕话题准备材料,得出问题答案(小组合作)——交流答案,提出看法,达成共识(教师参与并引导)——活学活用,迁移巩固——评价总结。

2.课外活动的创设。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阐述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所以,教师应将语文实践活动视为学生“活学活用”的真正舞台,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课内活动的每一个话题都可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深化和探究知识。例如,笔者在《边城》教学后根据课文那充满乡村气息的田园山水图,设计了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主题的旅游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审美的视角展示家乡的美丽。

落实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于语文教学评价,新大纲有两点很好的建议: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该建议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评价形式应是多元化的。那么,与“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如何建立和落实呢?笔者认为,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成绩三方面进行考虑。

1.评价内容专业化。在确定评价内容时,要体现中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兼顾考查语文基础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具体内容,而不应是文理不分,全校一套试题。例如,对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偏文科性的专业,多考查其朗读、理解、欣赏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机械、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多考查其应用写作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

2.评价方法多样化。“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宜以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形式应灵活多样,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或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用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例如,在考核应用文写作时,可采用“情境模拟”的形式: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利用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一系列考查内容,使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评判成绩综合化。在评定学生语文成绩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纵向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以更合理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理顺“做”与“学”的关系,注重教学实践,体现职教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俊填.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职业时空,2010,(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李霑(1971—),男,四川巴中人,四川省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教学管理研究。

作者:李霑

教材语文观管理论文 篇3:

高中语文学科中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探究

随着经济的飞速向前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必须肩负起为祖国培育、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但对于人才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智力的提升,还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品德的培育。

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所主张的大语文观也曾经明确表示语文教育应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这一主张迅速获得了国家、社会以及众多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语文德育的实施、拓宽刻不容缓,而高中语文的德育教育因其学段地位的重要性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就高中语文的德育教育思路拓宽展开探讨。

一、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要想探索语文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必须先要了解语文德育的概念。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清晰地阐明了对“语文德育”的定义,即“语文德育是指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有个性的、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对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教育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和国家规范的人,因而这种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试卷上,而应该扩展、延伸到生活实际中。

基于以上德育教育核心理念的指导,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外,还应该找到课本内容与语文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项专题、每一套课本中所蕴育的德育思想和理念,结合教学大纲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建立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体系、规律,同时将这些德育教育的体系和规律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交生活、国家历史、社会时事热点等联系起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不仅在试卷中达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真正运用起来。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逐步构建起同时包含社会规范和自我个性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活动化

高中学段因其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往往成为“填鸭式教学”的重灾区,而语文学科作为近几年高考改革的重难点,更是容易被片面化。为了追求高升学率,部分高中的语文课堂常常不在语文教育上下功夫,更不注重学生德育的教育,而是把时间都花在所谓答题规律的讲解分析上,德育教育更是变成了几句写在试卷上只为得分而说的空话、套话。很明显,这样的片面教学,是无法真正培养出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语文教育中课堂活动的忽视。黄厚江老师曾经在《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中提到:“语文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也是教学内容经过二次加工的动态呈现。”

理论知识从社会经验中总结出来,又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最终还是会由学生运用到活动中去。因而要想培育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重视课堂活动的地位。笔者在这里所主张的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活动化,简单来说也是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意思。但这种活动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行动,坚决杜绝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流于形式甚至预先演习、作弊的“表演式教学”。真正的课堂活动需要有同时兼顾教学和德育的主题,明确清晰的实施步骤,以及能够量化的成果,和活动后的反思、评价。活动形式不一,常见的有小组讨论、课前预习实践等等,但要注意主题设置需要从课本延伸到生活实际中。

三、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实践化

以上两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均是针对课堂的有效教学而提出的。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教授思路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而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实践化则是对学校层面提出了要求。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内容,同时管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机构,对德育教育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若想落到实处,学校自身必须要加强日常管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形成合理的行为规范、道德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教师群体开展定期的思想道德培训,以此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思想和行为。

但保证校内环境的德育氛围仅仅是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实践化的常规操作。学校不能为了追求极致的学生安全和纯洁而固步自封,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这样的管理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社会积极性,也无疑是脱离了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初衷的。相反,学校应该设立外联部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不定期举行校级德育实践活动,同时号召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德育知识和理念真正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德育教育不再成为为了考试得分的一句句空话、套话,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来丰满、立体学生的德育思想体系。

四、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体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要整体构建独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适应全面建设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而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为构建德育教育这一体系而努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各校领导应该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并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制定合理合规合情合法的德育教育计划,并及时向一线教师传达德育教育理念。在会议传达时应当做到准确、真实,不夸大、捏造事实,如遇特殊情况,立即上报处理。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教材中有太多太多传递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的德育内容了。教师可以在语文德育活动中运用思辨探究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辨析中自己找到真理。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可以以写作、绘画、开展交流分享会等形式来倾听学生的德育感受。最后,教师还需要将学生们的德育感受按照相关教育部门、学校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总结,让学生将自身从实践经验中得到的朴素的德育观点上升为自身成体系化的德育品质。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究任重而道远,本文仅从几个角度展开研讨,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终将寻到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张语航.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J]. 成长,2019(12):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2.

[3]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7.

[4]张崇知:《高中语文德育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为例》[D].2007.09.

课题项目:本文是2021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 (项目编号:211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梁亚琴

上一篇:音乐哲学教育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生陶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