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练习革新管理论文

2022-04-23

来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从2017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三科教材。据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目前教材编写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但受制于一些条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材练习革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材练习革新管理论文 篇1:

“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视角下的中美母语教材比较研究

摘 要:母语课程是各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教材编写更是十分谨慎。因为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自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文教材编写上也逐步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但是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视角下分别从课文导入部分、课文辅助栏目以及作业练习设计等三个方面对我国苏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加州版英语教材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总结了两者在设计上的优缺点,最后从加州版母语教材的设计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母语教材;比较研究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1]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的、基础的学科,应该首当其冲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新提出来的课程目标,目前,该维度目标的真正实现还有一定的困难。与我国的语文课程有着轻“过程”重“结果”的倾向不同的是,西方国家一直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作为西方最为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也极其重视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多改革成果,其教材在体现“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上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对中美两个国家的母语教材“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体现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教材的编写和改进有一定的帮助。

一、选取用于比较研究的教材

笔者在阅读有关母语教材的文献资料之后,决定把原版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母语教科书(以下简称加州版)和我国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作为比较的对象。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既包含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也涵盖了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不单是学习的结果,而且应该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效地学习,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苏教版母语教材与美国加州版母语教材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上的体现之比较

(一)课文导入部分的呈现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本的正文之前呈现了如何学习语文的方法,讲述了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用图文呈现“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等学习方法。教材的开篇强调学习方法可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并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而加州版母语教材则在课文导入部分更细化,它在每一篇课文之前都有一个导语,引导学生做课前准备,如加州版G4教材《Treasures-A Reading/Language Arts Program》中的第二单元第一课的主题是“棒球”,在进入新课之前呈现一张运动员打棒球的图片,并附之“说一说”(Talk About it)板块,说说图片显示发生了什么,并在下方又提供了可查阅相关资料的网址链接。这样的设置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了解新课主题,方便后续的深入学习。

由上述可知,苏教版只在整个课本的开头部分给学生灌输抽象普遍且难以衡量的一些学习方法,学生看到也许会产生厌烦心理。然而,与苏教版相比,加州版的导入部分更具化,每一个学习主题前都有导语,所提示的学习方法更具有操作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课文辅助栏目的设计

本文所要讨论的课文辅助栏目是指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部分,包括课文提示和单词注解。

在诗歌学习部分,苏教版给出的课文提示非常少,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古诗两首》,要学习的两首诗分别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课本只是把两首古诗全文展示出来,并加角注标明作者,除此之外无其他标签提示。与之相比,加州版诗歌部分的课文提示很明显,比如在学习《肥胖的青蛙》一诗中,课文的左侧标签注解了“五行诗”“押韵”“暗喻”等相关知识,不仅让学生熟悉这首诗歌,还要让学生掌握写诗的方法。当然,学会写诗的方法就知道怎样鉴赏诗歌。如此看来,加州版的设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教版和加州版都会将每篇课文的重点词汇提炼出来供学生学习,但是它们也存在不同,苏教版把重点词汇置于课文最后,用意在于学生学完要着重记诵,而加州版则把重点词汇置于课文之前,并提示学生用字典查阅自己不认识的词语,可见加州版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新词汇的过程,而苏教版则更偏向于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学习的结果,強调学完课文之后,学生能记诵新词语。

(三)作业练习的设计

作业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途径,也是达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直接方式,旨在让学生行动起来解决问题。苏教版和加州版教材都有设置作业练习,不过两者在设计上仍有差异。

苏教版在每篇课文最后设置与该篇课文相关的四个任务,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课《秋天》的最后设有四个任务,分别是: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所列出的九个单词;3.读一读下面所列出的八个词语;4.选择诗歌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由此可见,苏教版在每一课的设置都体现了“读、写、记”的要求。整体来说,苏教版的作业设计达到了母语教学“听、说、读、写、记”的要求。

然而,加州版的作业设计则侧重于理解过程,它也跟苏教版一样,在每篇课文最后设置了与该篇课文相关的任务,它称之为“理解检测”(Comprehension Check),“理解检测”包括“小结”(Summarize)和“思考与比较”(Think and Compare)。“小结”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观点,“思考与比较”部分有四至五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问答题,涵盖“逻辑”“分析”“比较”“评价”“感受”等。如果课文主题是科学领域的,则加上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任务,并附上可查阅相关资料的网站链接。

由上述可知,苏教版在作业设置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强化知识的记诵,这样设置既有利又有弊,利在于学生能够夯实知识基础,弊在于缺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加州版在作业设置上则更偏重于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缺乏基础知識的巩固。笔者认为,我国母语教材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增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任务。

四、美国加州版母语教材给我国母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课文导入方面

课前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加州版教材在正文之前设有问题,并提供相关主题的资源网站链接,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并查阅相关问题。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习和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前提。针对课文要阐述的主题提出一些问题并提供学生可接触到的网站链接,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

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要学生主动地学习该课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该课内容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在学习该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我国的语文教材可以吸取加州版的长处,在每篇课文前设置导语。

(二)课文辅助栏目方面

在课文辅助栏目方面,我国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提示和重点词汇部分还需要改进,可向加州版教材学习。课文提示可采取课本页边标签的方式列示难懂词语的注释、与段落相关的课外小故事以及课文所用到的写作手法等。尤其是诗歌学习部分,我们也可以像加州版设计的那样,在诗歌旁边附上一些诗歌写作的手法,普及诗歌写作知识,而不是只会背诵诗歌就行了。课文重点词汇部分不能一味追求识记,应该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我们可以把重点词汇置于课文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自主学习词汇的语义,可借助字典、互联网等资源,并且学生在理解了生词之后再读课文,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练习设计方面

虽然我国苏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很重视作业设计,花了大量的版面设置作业练习,作业题的数量也足够多,但是题型的选择方面不甚理想。现行苏教版教材过于强调学生对新词语的“读”“写”和对新课文的“背诵”,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学习加州版某些练习题的设置,如增加“思考与比较”类型的题,设计一些“逻辑分析”“评价”“阐述自我观点”式的题目,这些题可以是半开放式或开放式的题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林红连

语文教材练习革新管理论文 篇2:

新版部编三科教材的特色

来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从2017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三科教材。据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目前教材编写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但受制于一些条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除了部编三科教材,其他版本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也进行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

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3.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

准确地把握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定位,注意与小学和高中教材的衔接。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道德、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编写了富有青春气息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思想道德素养。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体设计上,做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和安排。教材既关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各自特点,又关注两者的关联性,采用生活导入、情境再现、问题讨论、价值辨析、导航引领等方式,在融入和呈现方式上的探索是有益和有效的。

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对道德、法治进行融合的同时,又注意对心理健康和国情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结构上不断研究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较好实现教材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特点。

选择初中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将对矛盾冲突的认识、辨析作为道德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环节和重要过程。教材既是生动活泼的,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专家答问

道德与法制教材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在教育部网站上回答了如下问题。

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教材编排设计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快樂过新年》《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还专门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内容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

同一领域内部,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如“我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成长,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生活中的新问题等。

在具体安排学习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快乐过新年安排在寒假前倒数第二课,国庆节安排在秋季第三课等;涉及自然的主题,采用与教材使用时间一致的季节安排,方便孩子们观察体会。

初中教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融合起来,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整体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

道德领域主要是通过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社会交往等,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貌、平等、友善、诚信、慎独等基本道德品质。

心理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培育积极情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法律领域主要是帮助初中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作用,培育法治信仰,增强宪法意识,引导学生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国情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教材力图进一步改变以往学科教学偏于知识传递和记诵、应考的积弊,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进而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力图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教材編写上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首先是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其次是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内容。编写法治教育专册,供六年级和八年级使用,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其他册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第三是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失学儿童上学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等。

历史教材的特色

历史教材主要编写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在教育部网站上做了以下解读。

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

新编历史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三是通过具体史实的叙述,凸显历史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土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四是依据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基本的史事;五是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编排体例。

新编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更加清晰,中外历史的发展线索更为完整、贯通,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实,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在每课的结构设计上,以课文为主体内容,同时配有多种辅助栏目,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展开多种学习活动。如设计有“课前导语”“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如何遴选史事。

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事。如中国古代史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主线,选择了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隋唐的统一等主要史事;中国近代史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线,选择了两次鸦片战争、抗击八国联军、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主要史事,特别是客观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的历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现代史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线,选择了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国梦等主要史事;世界史则呈现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教材中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的叙述比较全面系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选取了大量的史事,对我国固有的领土和领海主权进行了详细说明,以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进。

过去历史学习过多强调死记硬背,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针对这些积弊,教材在设计上更多强调了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如八年级上册第29页的课后活动专门设计了思考题:“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由此改变单纯记忆《马关条约》签署时间、内容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语文教材的特色

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培训讲稿中做了以下说明。(有删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之一是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之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之三是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之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

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 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部编本”语文教材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與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责任编辑:杨强)

语文教材练习革新管理论文 篇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今年秋季,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开始在北京、上海、辽宁等6省市的高中学校率先投入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教师们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北京博雅教育创新研究院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召开“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研讨会”,特邀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为一线教师提供最权威的教材编写解读和前瞻性的教学实施与课堂指导,旨在帮助教师们用好新教材、搞好语文教学。

和以往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亮点”

编写的立意更高,遵循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標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纠正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偏误;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材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也更加适合新时代公民基础教育的需要。

和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无论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还是课文选取、内容设计,这套教材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是“守正创新”。教材的“创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大家经过努力就能跟得上的“创新”。教师们不必焦虑,要以积极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高中统编教材和“新高考”配套衔接,改革是大趋势,必须跟进。

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使用新教材,改革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为新教材备课时,最好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的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样,我们眼界会开阔一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就有一个认识的高度,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教材的结构和体例

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2册,所有高中生都要学。“选择性必修”3册,理论上可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必修”可以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必修”安排在高二。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灵活的安排。

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涉及面宽,聚焦在三个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设计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

“必修”每册8个单元,共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共12个单元,覆盖9个“学习任务群”。

单元的组织形式有两类:一类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另一类以专题性的语文活动为主,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

“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1-3篇课文不等,实行“群文教学”。新教材没有设置课后习题,每一课安排有简短的“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情境,引发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单元后面有“单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有3-4个“活动”。

“必修”上册和下册以及“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都安排有“古诗词诵读”,各收有古诗词4首,一共收16首。

“学习任务群”教案的设计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等。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并非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课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

教材没有为每一课设计好教学方案,因为学情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情去自行设计,也可以超越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自己另外设计一些可能更加贴切、有趣的“活动”,从而完成单元的教学。

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要关注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

课标对“文学阅读与鉴赏”任务群的教学也有建议,包括如何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引导指定读书计划等。这些建议在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已经有所体现,备课时要关注“如何体现”的,并把这种“体现”的意图转为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备课时应当关注如何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也是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欣赏”这个单元,教师应当考虑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围绕“学习任务群”,有些新概念和新要求,也必然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与革新。理解这些新概念和新要求,对于用好教材关系甚大。

2.任务驱动

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这就是所谓“任务驱动”。

应当根据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的形式内容要求,来考虑如何设置“任务驱动”。有的可以是整个单元预设一个情境、一个任务;有的也可以一课(可能是一组课文)设定一个情景、一个任务。

设置“任务驱动”,一般是“任务”在前,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少讲少管,也并非布置几个问题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布置什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单元或者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而且真正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也比以往教师们熟悉的那一套教学流程更加费心思。

对课文的精读和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实施“任务驱动”也离不开精读和理解。特别是那些比较艰深的课文,如有些古文、经典文章,还是要先帮助学生读通读懂,然后才谈得上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不过,教师的讲解也应当力求指向“任务”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是能启发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方法性讲解。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参加讨论而阅读。本来课文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做各种个性化的理解,如果太功利,又先入为主,反而就“窄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

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不能一边倒,还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被“任务”捆绑。这些,在布置“任务”时,教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或者还要提醒学生的。

3.群文教学

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

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一律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

4.“活动”与“情境”

教材的“活动”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课堂教学还是主要形式,只是更加注意学习主体的转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要把“活动”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还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新教材提倡“情境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习“活动”尽可能有“情境”。这不只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均已设定“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活动”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来设计。当然,对高中生而言,并非所有“学习任务群”的学习都要设定“情境”。

5.整本书阅读

高中教材原來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阶段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了,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

“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引导,主要是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整本书阅读”可以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

6.综合活动单元

综合性活动单元的设计是教材的有机部分,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不好讲就放弃了。“当代文化参与”单元安排在“必修”上册,要求做家乡文化生活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把语文课往社会生活方面拓展。教学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上,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活动”的实施必须是语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安排在“必修”下册,主题是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多媒体,善用多媒体。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提高跨媒介辨析、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包括“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逻辑的力量”2个单元。从小学开始学语文,到了高中,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应当有一些梳理、探究,获得一些理论的自觉。逻辑这个单元的设置,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落脚点主要在思维训练。

7.强调读书为本

语文格外重视目前教学中“读书少”的问题,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重视读书方法的养成,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

教材重视经典文本的选编,统筹安排古今中外各类文章作品的比例,有的还有建议拓展阅读书目,旨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教材所提倡的各种新的理念和教法,包括聚焦“学习任务群”,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等,都离不开读书这个“根本”。使用新教材千头万绪,只要抓住多读书、培养兴趣这个“牛鼻子”,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可能有些家长对读书量的增加会有一些担心和抱怨,认为增加了学业负担。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提倡的是“少做题,多读书”,把“刷题”的时间匀出来,读书的时间也就有了。再说,光靠“刷题”,肯定应对了未来的高考,还得多读书,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力度很大,课堂教学的主体转换了,对读书的要求高了,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教师该怎么办?只有多读书,增学养,当“读书种子”,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根据讲话和PPT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汤灏

作者: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