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语文教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十二五”时期,大学语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总体框架上呈现出立体化、网络化的编写趋势;版面设计方面追求形式设计对教材内容的恰当表现,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不过,从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不同见解,应统一规范;大学语文教材在分层分类编写、加强语文能力训练以及选文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第一篇:大学语文教材论文

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创新的思考

【摘 要】从教材选文、体例创新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材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做好大学语文教材创新工作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 改革创新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必须开设的集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功能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我国各大高校广泛设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从那时逐渐开展起来。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珍藏的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教材书籍已有1400多种,但实际应用于当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只有不到400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已经把大学语文纳入必修课程的范围中,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也逐渐趋于成熟并且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编写经验,这些都在大学生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但随着大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推进,我们发现教材的改革和创新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入和研究,如果只安于现状或止步不前,很难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全面地教授给学生。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差别较大,很多高等院校甚至选取了一些编排不合理或内容已经略为老旧的教材,这对于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摸索出一条适合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一、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创新研究

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都以选文优先的模式进行编排,也就是说将从古至今的中外名篇好文作为教材的主要框架和教学内容,这种模式通常有着直观具体等优点,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文章鉴赏和阅读能力。但与中等教育不同,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学语文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更高一层的审美水平,这就要求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不仅要选取好文,而且要综合应用多种形式,确保在选文方向正确的同时进一步地扩展和提升。做好选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注意。

(一)把握好选篇标准。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取有不同的标准,致使各大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各有差异,但是否能选择一本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大学语文教材,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础示范课程,在教材选篇上更是有着更高的标准,因此所选择的文章应具有更好的审美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经典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语文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但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篇上过于偏向古代文化和古文等内容,将过多的教材内容放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过于局限,并且不能很好地满足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对于上述大学语文教材过于偏向古代文学的现象,我们需辩证地认识,毕竟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古代文化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人生哲理,学好古代文化也是学好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只有进一步地充实和加强,才能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利于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文明素养。但是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篇时切不可一概而论,应同时兼顾古今文化,将所选取文章中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作为标准,全面地将各个国家以及各个时代所出现的优秀文章集中起来,编写一本适合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语文教材。

(二)控制选篇与中学课本的重复率。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与高中语文教材重复是目前普遍出现的问题,两种语文教材没有很好地衔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偶尔几篇重复的文章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用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扩展视野和思想境界。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毕竟有着很大的不同,偶尔的重复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一味地重复就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进程和学生自身水平的提升。因此,选取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提升空间的文章并且做好重复率的控制工作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重点工作之一。

(三)凸显选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在选篇方面仍然缺乏很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对一部分开设专业较多的高等院校来说,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需要。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考虑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立,比如该专业是以文工科为主还是以理工科为主,是以艺术系为主还是以其他外语系为主等。大学语文教材应针对上述这些不同系别、不同领域的专业而选取不同层次的文章,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语文需求和专业要求,这才是做好针对性的标准。除此之外,大学语文的教材选篇需注重实用性,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能够为理工科学生作文范文的自然科学类文章,或选取一些能提高艺术生鉴赏能力的文章,艺术鉴赏类文章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材体例创新研究

大学语文教材需要有一定标准的体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规范地促进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进步。就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而言,主要有主题、时代、文体与专题知识这四大标准。

(一)主题。对于大学语文教材来说,在对其进行编排时需要按照一定主题进行,主题明确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利于选取更多优秀的文章作品,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品格素养,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对他们形成深远积极的影响。

(二)时代。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大学语文教材能够极大地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和轨迹,既能让他们形成清晰连贯的文化思路,又能启发他们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同时,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主线,也有利于大学生将同一时期国内外的文学发展进行比较,仔细体味同一个时期因发展背景或历史背景的不同,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内容相差别的地方,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文体。以文体编排为主的大学语文教材将文体与题材有机结合,也就是以文体为主体,将各个种类的文章,比如古代文章、现代文章以及诗词歌赋等放入不同的单元,或者将风格相同的文章放在同一个单元,这种编排手法有利大学生更好地区分和对比不同文体之间的特色和内涵,也能深化他们对各类文体的理解和认识。

(四)专题知识。以专题知识为主的编排模式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能够灵活地将语言、文字、文学以及学术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且涉及面包括了哲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这种编排模式不仅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让他们在学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同时,全面掌握新的思路和见解。

三、做好大学语文教材创新工作的注意事项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综合的编排标准才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推进和提升。我国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制定一个科学规范并且合理可行的编撰体制势在必行。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打破陈旧的思路并且不断创新,才能让大学语文教材更加出彩,更加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兼容性、实用性和拓展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创新的重点要素,只有同时做好这几点,才能推进我国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断发展。

(一)兼容性。大学语文教材的兼容性是指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有条理和有层次的集中,在兼容性上的创新既能形成一种规范科学的教材体例,又能灵活开放地让大学生学习不同题材的文章;既能背景丰富包罗万象的呈现精彩文章,又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实用性。实用性需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目标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学写作功底较为薄弱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制定教材体例时要加大这方面的比重,适当地增加写作技巧等内容。此外,在实用性上的创新,最大的体现是要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根据每个院校、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种类的文章,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提升本专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拓展性。拓展性需要大学语文教材能够连贯地和不同形式的文章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这种拓展性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让他们能够主动地积极思考,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良好借鉴。这些必要的内容拓展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本科大学语文的教材改革创新需要时刻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同时还要注重兼顾并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大学语文教材仍需不断地研究和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形成一种科学规范并且综合性强的编排体例。与此同时,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必须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只有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创新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进程和发展,才能全面地促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月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定位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9)

[2]苏凯荣.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27)

[3]黄晓连.浅谈高职与本科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2)

[4]李建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5(11)

[5]廖斌.转型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的校本化改革[J].教育评论,2015(10)

[6]鲍远福,张意.《大学语文》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谢昭新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刘奕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摘 要:“十二五”时期,大学语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总体框架上呈现出立体化、网络化的编写趋势;版面设计方面追求形式设计对教材内容的恰当表现,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不过,从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不同见解,应统一规范;大学语文教材在分层分类编写、加强语文能力训练以及选文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理念

一、引言

一门学科的教材是其教学状况、教育理念乃至相关理论研究的集中体现,在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时期为了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确保优质教材走进课堂,教育部先后于2012年11月、2014年10月公布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一批1 102种、第二批1 688种,其中大学语文教材共计8种。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质量优、使用面广、影响大,能够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因此,这8种教材的建设情况、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都具有深刻影响。这便是本文研究的缘起及意义所在。

二、教材基本情况

从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书单中,本文摘录出大学语文“十二五”规划教材书目情况,详见表1(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有两个版本,本文选取甲种本作为研究对象)。

这8种教材在总体框架、编写体例、选文和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体现出教材建设的哪些发展趋势,下文将详细分析。

1.总体框架

从整体框架看,这些教材分为单一纸质教材、纸质教材加多媒体课件、立体教学资源集成三种类型,详见表2。

表2显示,传统的“单一纸质”教材在教材总数中虽然还占有37.5%的比例,但“立体教学资源集成”教材在数量上却更胜一筹,代表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教材编写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网络化的趋势。

2.编写体例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这些教材组织文选的方式多样。或以专题为线编排,或以主题为线编排,或以文学史为线编排,或以语文能力为线编排,或以文化为线编排,还有的教材并非单一主线,而是几种编排线索有所交叉,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这8种教材在组织、架构文选方面没有统一的趋势,灵活多样,各有优劣。如温儒敏本《高等语文》以“专题”讲座方式编排,各个专题基本上是学界专门研究这一专题的专家编写而成,這对师生的专题理论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徐中玉、齐森华本《大学语文》是影响比较大的“主题”型教材,这种“主题”型的编排体例优点是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某一主题的语文素养,缺点是选文的主旨往往并不单一,难免交叉重叠,且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选文编排在一起不太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王步高本《大学语文》是“文学史”型教材,这种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文学史知识结构,但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定位为“文学”的学习,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是比较有新意的“语文能力”型教材,这种分听说读写技能的编排方式着眼于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体设计,承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集中提升学生就业前的语文能力。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是“文化”型教材,这种教材往往定位于特定的学习群体(比如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等)学习中国文化之用。

3.选文情况

选文是一本教材的内容主体,历来是教材编写者着力的重点,各家所选的文章一般均为文质兼美的范文。本文主要讨论选文的古今中外情况,因为教材编写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的是语文教育理念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问题上的分歧。这8种教材的古今中外选文统计情况,详见表4。

表4显示,在选文方面偏重古文的情况比较明显,在教材全部选文中,古文占的比例最高的达99.2%,最低的也达到了17.6%。外国作品的数量则很少,选取外国作品最多的是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共计12篇,达到23.5%,其他的教材均不超过10%,甚至一半的教材没有选择外国作品。总体来看,大学语文教材选文视域不够宽阔,比较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则关注较少。

4.版面设计

教材的选文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它的版面设计对于内容的呈现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形象生动的版面设计会更具亲和力,吸引学生,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8种教材在版面设计方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文字的版面样式,比如王步高本、尚永亮本等。一种是配置了大量与教材内容契合度很高的图片,比如徐中玉、齐森华本和魏饴本等。特别是陈洪本《大学语文》请国画大师范曾为教材精心创作了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绘画,首创美术大师为大学语文教材配图先例,且教材中的大量图片是彩印图片,这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大有裨益。总体来看,编写者越来越重视版面设计等形式性的因素对教材内容的表现作用,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努力使得教材编写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

三、教材编写体现出的教育理念

在对这8种教材的基本情况考察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这些教材的编写理念。

1.课程定位

关于语文课的定位,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调查之后,却发现各家对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理解仍有差异,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课,在教材内容中只有文选,没有语言知识、写作知识等内容。认为应基于对文选的鉴赏和体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写作要领的领会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文选内容的欣赏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陈洪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学课,基于中国文学史来编排,包括文学知识和文选。认为大学语文课应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帮助其建立中国文学史的知识框架,在古今文学精品的熏陶下塑造健全人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就业前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教材内容包括文选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知识及能力训练,如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

一种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中国文化教育课,教材内容包括文选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

此外还有一些教材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文选与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的结合,在教材内容中既有文选又有相应的知识介绍,如朱万曙本《大学语文》。

总之,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需要继续探索解决。

2.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每一学科的重要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外,最重要的就是相应的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

根据我们的考察,这8种大学语文教材中有4种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的内容虽有差异,但基本上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资料库等,有的课程学习网站还设有教学互动项目。课程学习网站使得大学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单一纸质教材的时空局限,实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教材在总体框架上表现出来的这种信息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集成趋势说明大学语文人才培养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编写教材,开展教学。

四、前瞻

自1978年大学语文复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将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写进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不过考察分析“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后,本文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仍存在一些問题,今后还需改进完善。

1.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需统一规范

通过对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理念不尽相同,特别是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什么,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认识,教材编写难免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学语文教学也会无所适从。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母语政策规划经验,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确立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形成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统一规范,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育的完整规划,使得各层级的语文教育有据可依,合理衔接。

2.大学语文教材应分层分类编写

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而言,编写之初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材的拟想学习者已有的语文水平以及学习需求。这8种教材中只有蒋述卓、邓乔彬本《大学语文》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特别针对海外华人及外国留学生等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需。其他版本的教材均为通用性教材,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全体学生,不论是何种层级高校的学生,也不论是何种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者群体差异考虑不够,一并论之。众所周知,不同层级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不等,学习需求也并不一致,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编写出不同层级的大学语文教材。同时,还应加强分类编写,可根据农、工、医、文、体等专业分类编写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精品教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高质量专业语文教材的需求。

3.大学语文应加强语文能力训练

大学语文教育除了人文素养的提升之外,还应当进行必要的语文能力训练,虽不必像中小学那样训练识字、造句、作文等基本能力,但还需训练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比如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是因为,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学生所具有的语文能力还不足以满足今后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根据对这8种教材的考察发现,仅魏饴本《大学语文新编》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侧重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纸质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着力培养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其他教材对语文能力训练关注明显不足,教材内容没有专门的语文能力训练部分,寄希望于学生在文选的学习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体认提升语文能力,浸润在古今中外经典范文中,固然有助于提升语文能力,但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相应的训练对大学语文教育也相当重要,这应当引起教材编写者的注意。

4.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应古今中外兼及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现代历史相对较短,选取古代作品多,可以理解。但也需考虑学生生活的时代以及学生的当下关切,适当增加中国现当代作品,增强教材的时代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此外,当今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而存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关起门来夜郎自大,需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关注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因此也应当加大外国作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魏饴.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07(6).

[2] 王步高等.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 陈洪. 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3).

[4] 李君. 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 南开大学,2010.

[5] 贺阳等.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 光明日报,2011-01-11.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田旭红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原则初探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大都认为如同喝营养液,喝不喝无所谓,它与学好专业、找工作关系不大,因而没有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时下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很多,但大多“千人一面”,缺少特色。编写体系一般是以文体为主线,以文学史为辅线编排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这难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对教材没有新鲜感,大学语文课就很难上好。所以,怎样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教材也是关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依据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编写出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本文试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合乎专业人才的心理规律。编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遵循专业人才的心理发展规律。高职院校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带有其鲜明的特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淡化其弱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求,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篇目,选文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文章的编排,也应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而不要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强加的标准。这样能更好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体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重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的培养,这对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在文章编选过程中,要注重寻找那些能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学习一定量的相关文章,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创新意识的建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应专业人才的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必须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同步,大学语文课程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在高科技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今天,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适应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输入突现专业特点的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既保持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使命,又要注入新鲜血液,选文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突出其专业特点。例如,编写适合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据外语专业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篇章。如古诗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语言精练;二是文学性较强。语言精练是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对语言掌握的高标准,文学性强是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而如屈原的《离骚》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理解非常困难的文章就可以不选。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科技类文章都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精选,为大学语文输入新鲜血液,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也会更大一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以人文人本理念扩充专业学生内存。长期以来,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功利的片面追求,使得人文精神之于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其迫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通过选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提高专业学生的内在修养、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他们的情感,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正义感,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发展。

“大学”的本意是“大人之学”,也就是使得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博大的学问。这种立足于价值性而不是工具性的大学语文理念是有助于扩大专业学生的“内存”。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人文内涵,力求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鉴赏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要突出中国语文的民族性特色,立足本国语文教育,宏扬传统人文精神,侧重审美鉴赏与人文思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除了以实现保存、传播和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为使命,防止高职院校学生沦为生产和消费的机器外,还应该使之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好教材。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重点培养专业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课一直都在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已不再仅仅是原有意义上听说技巧的简单训练,而是要求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要增加语言交际训练内容。而从毕业生反馈来的情况看,语言交际能力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这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应该想到的。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要挖掘其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写练习。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文选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不乏一些融文学艺术性和专业性为一炉的典范之作。例如,相对与管理专业来说,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鲜明地体现了“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对今天的管理者都是永恒的警示。《谏太宗十思疏》对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都有所涉及。李斯的《谏逐客书》鲜明地提出任人不论亲疏的观点,对于现代的用人观、人才的自由流动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相对于经济类专业来说,古典文学中不少古代有识之士提出要想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必须要发展经济的观点,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鲜明地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者要充分挖掘选文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来编写好练习题。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如何结合专业特点编写出合乎高职院校特色的教材,一直是个引人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注重它本身的个性独立发展,但也应该向专业靠拢,为专业服务。因此,编写出合乎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是十分可行的事。当然,也要具体专业具体分析,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要注意“量”与“度”问题,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总之,只要编写者能依据大学语文自身的规律,结合专业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就一定能编写出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来,大学语文课程也就一定能讲出特色,教出成效,走出一条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胡萍.结合专业,教出特色[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2]程红.关于北京体育大学语文公共课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3]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胡艳.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韩克善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215009)

作者:韩克善

上一篇:绿化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外商投资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