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学好高中语文呢?笔者认为,学好高中语文,就要养成预习、读、写、说、积累五个习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语文教材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教材管理论文 篇1:

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反思与改革探讨

作者简介:方祝英(1981—),女,安徽歙县人,硕士,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课程教育。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作为中职教育的必修公共课,在中职生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如今的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专业课、忽视公共课的现象,特别是语文课现状更不容乐观。笔者从实际出发,反思了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并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试图让语文课程在中职教育和学生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现状;反思;改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而中职公共课程的改革更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改革重任,也更加坚定了今后进一步做好中职语文教师教育工作的信心。本文试着将笔者的语文教育工作与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课程的现状与改革背景相结合,联系实际,对中职语文课程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一、反思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中等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其特点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的同时,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技术能手,进一步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是既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正因为中职教育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大多数职业学校出现了重视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考证热潮,而为了顺利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视专业课、忽略公共课的现象,进而出现了公共课教师闲置、公共课不受重视的现象。在这种中职教育现状下,语文课程也处于不被重视的行列,甚至出现为专业课挪课、让课的现象,较大程度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加之教师自身和学生生源的因素,语文课程的课题现状也不容乐观。就教师方面来说,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过于追求语文性,忽视了中职语文课程的特色,将中职语文课堂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等同,丧失了中职语文课程的服务性与实践性;二是过于追求中职语文的服务性,丧失了语文自身的学科性,致使学生在规范字、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经典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不够,也使语文课沦为其他专业课“打工”的状况;三是教师缺少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致使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滞后,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学生方面来说,主要是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在课堂上互动性不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由此可见,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我们努力探寻改革的路径,为中职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探讨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1)贯彻国家中职教育政策,明确国家新课改走向。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和国家新课改的契机下,切实把握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师要不断加强政策学习,关注职教新态势,逐步落实国家新要求、新目标,加强对语文课程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理解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内涵与精神,并逐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2)语文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语文课教师的观念转变不仅体现在对中职教育的特色认识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信息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对于教师的如Word处理、Excel处理和Powerpoint制作等办公软件高级操作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语文课教师需要不断跟进电化教育技术和网络化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语文课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特殊关系。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而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最高端的技能,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的敲门砖是专业技术。这并不是说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不重要,相反它与专业课相辅相成,是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公共课要突显中职的教学特色,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课教师要树立服务的理念,遵循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语文课教育途径,丰富语文课教育内容,创新语文课教育载体,改进语文课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语文课的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同时,语文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往“双师性”和“双师型”教师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将本专业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3)推进语文课教材改革,创新语文课教学评价模式。中职教育语文课教学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创新教材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这就提出了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力量,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需要不断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同时,笔者认为教材创新不在于统一,完全可以在宏观调控下,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编写符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和符合当地实情的区域教材。教材的创新,需要公共课教学评价模式创新的支持,特别是要摆脱传统的以成绩为标杆的评价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对语文课的评价,不应该仅仅限于卷面成绩,还要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展现来评价。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限于课堂和卷面,还要看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与专业课结合,是否积极参加学校有关的实践活动,是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活动等,只有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深化公共课的改革,也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当然,对中职公共课程的反思与改革,不能只是“说”,而是要“行动”。在今后,中职公共课程的改革仍面临着实际的困难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更多中职公共课教师及中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整体推进,笔者作为其中一员,也将不断努力,奋斗到底。

公共课程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德育和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因此,每一位公共课教师对公共课的反思与改革责无旁贷,还需要更多致力于中职教育的教师们共同努力。

作者:方祝英

高中语文教材管理论文 篇2:

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五个习惯”

摘要:高中语文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学好高中语文呢?笔者认为,学好高中语文,就要养成预习、读、写、说、积累五个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习惯

学好高中语文,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赞颂,对我们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更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学好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所以,作为高中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么才能学好高中语文?笔者认为,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五个习惯。

一、预习的习惯

在语文学科上,好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分数差距不大,没必要预习,没必要深入研究课本,觉得在课本上下工夫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只要编入教材的课本都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而这些学习目标和方向,是导航,是风向标,这对我们高考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语文成绩。另外,高中课本与初中课本有很大的区别。高中语文篇幅长、内容深奥,学生课下充分的预习与用心的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方法,在高中课堂上有时一篇很长的文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讲完,所以,对于课容量较大的课文,学生要充分的预习,课前疏通字词,把课文读通顺,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做好预习笔记。而如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也是教师必备的课程。可以课前编写学案,给学生以明确的预习目标,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做标记、找重点、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在预习目标完成后,学生还可以就预习内容自主设计一些作业,使学生达到学得活、记得牢的效果。

二、读的习惯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说,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就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呢?

(一)培养泛读的好习惯

泛读,就是简单浏览性质的阅读,是对文章整体的阅读,在阅读中可以不注重细节,只求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的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只有不断地读书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培养精读的好习惯

精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对于重要的文章和书籍,就需要我们去精读,去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细细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每一篇文章、一本书的重要部分,一定要反复细度,逐字逐句去理解,才能感悟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培养背诵的习惯

中学时代是记忆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学时代记忆的东西会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背诵一些优秀的篇目,可以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头脑中有了东西,才能在写作的时候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背诵的篇目多了,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境界就会提高,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积累背诵的习惯。

三、写的习惯

(一)培养写随笔的习惯

我們常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这是一个俗语,也深刻体现了写随笔的重要性,好多著名的作家都有写随笔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写出名篇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生活,将生活中的体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平时在看书的过程中,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这样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培养书写认真的习惯

在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作业要认真完成,培养学生书写认真的习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书写上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往往好学生书写认真、工整,而且作业能按时玩成,因为他们用心,这是一个人是否用心学习的表现,相反,如果学习不认真,三心二意,书写也就会很潦草,甚至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养成书写认真的好习惯,这对学好语文知识都有推动作用。

四、说的习惯

学生上课应该积极发言,勇敢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把问题的答案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积极回答问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由于褪去了小学和初中时的幼稚与懵懂,再加上高考的压力,使得高中生上课发言不积极,这是高中教师所公认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思考,不需要马上来回答问题,要经过认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养成说的习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积累的习惯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贵在积累,语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知识积累的多少,只有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要从高一就达到一个共识,要想学好语文最有效地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背诵是熟记教材, 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积累最基本的途径是背诵,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提高,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背诵。但是要想积累知识,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有成效的,我们要培养积累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以上五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巩固,则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也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使我们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语文识字教学的反思[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石战晓. 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境遇[J].基础教育,2008(5).

[4]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5]何爱军.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马国杰.浅谈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

[7]刘静.浅谈高中语文教育目前状况与策略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李群英

高中语文教材管理论文 篇3: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学教材开始系统化的改革,至今经历了20年的改革历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小学教材都开始了更加贴近现实教学的改革步伐,小学语文教材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时至今日,小学语文教材在具体的课文选材中,仍然存在着人文性、时代性和与一线教师互动性的缺失。在这样的现状下,通过教材篇目的重新选择,合理的设置课文篇目,更好的实现经典和现代的统一,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实践的统一,则尤为关键。笔者尝试从具体的问题出发,给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希望通过本文能给现在的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材改革;人文性;时代性;教学实践

随着“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我国的小学教材在教育改革的指导下20年的蓬勃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起来。这种多元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多样的语文教材,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当前的语文教材虽然整体上有较好的课文选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需要通过认清目前课文选取的不足,来对症下药的解决语文教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1〕

一、当前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上,有着较为广泛的范围筛选和合理设置,但仍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具体如下:

1.人文性的相对缺失

我国的语文教育的定性,经历过唯工具论、唯思想论的时代,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发展为了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统一的原则。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需要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到文章本身的思想教育价值和其中字词的工具作用,更需要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提升他们对母语的领悟和感受能力。虽然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但在传统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倚重的情况下,人文性篇幅的缺乏还是存在的。从《升国旗》、《吃水不忘挖井人》到《陈毅探母》、《师恩难忘》等课文的选择,教育性和工具性的功能不断凸显,但相对更具人文性的文章篇幅仍然较少。当然,对人文性的认识不代表要推翻工具性和思想性文章的价值,但应当在课文的选择中三者加以平衡,实现更好的教育目的。

2. 时代性的相对缺乏

语文教育需要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材课文的选择上,应当进一步增加时代背景下,带有时代特征的篇章。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原有的课文中,类似《沉香救母》、《司马光》、《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比重较高,即使较新的励志故事也大多选择《梅兰芳学艺》、《孙中山破陋习》这些近代伟人的事迹,更具当代特征的个人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几乎没有。诚然,传统美德和传统名人的学习带有经典的价值,但时代的教材更应具有时代的意义。〔2〕

同时我们也看到,类似《2008,北京!》、《我叫“神舟号”》这样的宣传近年来大事件和先进技术的文章,本身有了很强的时代特征。但教材的制定和普及必然有一定的时间差和滞后性,时代性太过强烈反而显得没有时代性,不利于教材的长期使用。

3. 文体篇幅的相对单一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需要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贯穿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注重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的相对平衡,同时也要注重选文文体篇幅的合理设置。我国的汉语博大精深,文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纵观当下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目录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篇目的设置大概在二十四到二十六篇之间,而这二十多篇的选文中又以记叙文和散文偏多。即使是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也只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有了少量设置。例如童话、歌词、剧本、日记、谜语和民间传说也是少之又少。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大量的记叙文和散文,使得教材未免显得单调与乏味,缺乏想象力和兴趣。这样的设置让小学生对记叙文和散文感受性比较强,而对其他的文体形式由于接触的少感受性比较弱。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意识以及脉络上相对并不是很清晰。

4.与教师队伍互动的不足

一份教材的好坏优劣,其直接接触的主体,师生是很重要的评价对象。考虑到小学生自身对问题认识能力有限,在教材课文的选择上,应该充分咨询主要教授者——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意见。当前的教材制定中,仍然没有改变管理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拍板,参考意见更多来自相关专家,对于一线教师的建议建言相对忽视。要知道,作为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一线的语文教师更了解当前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了解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当前学生的基本状况。如果没有更多一线教学人员的意见参与,其教材的编制必然会与实际教学存在着脱节,乃至产生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情况。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如何在语文教育中突出创新的模式和理念,如何将这种创新和教材的编制联系起来,都需要来自一线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编制单位与教师队伍在教材上的交流互动不足将极大的制约教材的改革发展。〔3〕

二、对于教材改革的主要建议

肯定当前教材编制中的积极改进,同时正视当前教材中的各种问题,才是客观看待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为进一步的教材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应有的态度。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审慎选择经典,增强教材的人文性

面对当前语文教材中,人文性篇目的相对缺乏,应该从经典的文学著作出发,选择通俗易懂,符合小学语文水平的精彩章节充实当下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合理而重要的选项。

语文教学的目的,需要坚持语文自身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但也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需要我们对于小学课文的选择,更加慎重和细致。当前,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和水平,不能好高骛远。因此,选择合理的章节进入教材,甚至选择合理词句嵌入原有文章,是可行的方案。如《鲁班和橹板》、《哪吒闹海》之类的古典故事,倘若能穿插部分古今作家关于这类故事的简单评论于其中,能极大的提升其文学性和人文价值。

对于此类文章的选择,在范围上,应当进一步避免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因为在原有的课文篇幅中,具有思想性的文章已然具有了很大的篇幅,而对于经典著作章节或词句的选择,本身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开拓其眼界,因此对文章的选择范围可以更为多元和丰富。通过经典的选择和教授,使得孩子们能从小对于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价值有初步的了解,这背后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反而是春风化雨,更具意义的。

2. 合理设计篇目,增强教材的时代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时代性的缺乏,更多不是体现在课文本身是否涉及时代主题,而是课文本身的行文结构和表达方式仍然是陈旧的。发展中的汉语表达习惯和语法变化没有很好的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换言之,是文章行文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在各地课改的过程中,中学语文已经逐渐开始将现代文学的一些篇目引入教材,这一点是值得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所借鉴的。课文中的语文要和生活中的语文接轨与同步,这是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和革新的必然。我们之所以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用简化字取代了繁体字,本身就代表了文化发展,语文进步的特征。而这样的特征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得以体现,而且要从小学的娃娃抓起。带有现代语文发展的,有文学价值的课文适当的引入,合理的设计,是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学和社会的衔接和统一,是教材改革创新最突出的体现。〔4〕

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其工具性的一面要求我们要注意课文选择的严谨性。类似网络语言等不成熟,不具有语言性和文学性的文章自然不在改革的范围内。我们增强教材的时代性要坚持合理的原则,保证课文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有学习的工具性价值。

3. 合理设置文体,增强教材的多样性

语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不断的创新。针对当前语文教材设置文体意识上的不清晰,教材文体的形式上应更加丰富一些。我们可以在原有篇幅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寓言、童话、寓言、日记和诗歌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丰富学生对文体的感受性,增强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

同时可以参考初高中语文课本和小学语文读本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小学语文教材文章的篇幅并且设置选读课文。一来,使得记叙文和散文可以分散到选读课文中,缩小作为“必读”记叙文和散文的篇幅。二来,可以使其他多种文体形式的选文得到发展的空间,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学习的内容。三来,教师在教学上有着更多的参考篇目,可以依据地域性、学生的兴趣发展和教师个人教学特点尊重教学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篇目和阅读篇目,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显得具有更多灵活性和生动性。

4. 参考教学意见,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语文教材的选择和制定,不仅仅是编制部门的事,更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参与方乃至全社会相关的大事。对于教材的改革发展,课文的扬弃调整,都需要充分的参考各方,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以求教材能够更好的贴近实际,服务于具体的语文教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然不局限于教材的改革和课文篇幅的设计。一线的语文教师对于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着不少的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如何将这些成果与教材结合,将成果充实在教材之中,或者与教材紧密联系,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的制定中,要充分的听取和参考一线语文教师的建议,把握语文教学本身的发展趋势。只有如此,教材的设计才能有针对性,才能与时俱进的与实际教学齐头并进。在这种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教师、学生对于教材更加喜闻乐见的局面,使得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得以彰显。〔5〕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教材的改革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看到原有教材编制中的优点,进一步继承其优秀经验;另一方面,要不断审视教材中的不足和过时的部分予以改进,实现其不断的向前发展。

在教材改革的过程中,笔者的基本意见是坚持经典的人文价值不动摇,丰富文体的形式,同时赋予教材的时代特色,并且尊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坚持诸多元素的统一和集合,方能实现语文教材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而使得小学的语文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 考 文 献〕

〔1〕陈远华,叶一圃.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教学体会,语文教学与研究:〔J〕综合天地,2011,(05).

〔2〕李冰霖,浅谈小语教学“三维立体”改革, 〔J〕语文世界,2001,(08).

〔3〕陈旭芬,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和改革展望,〔Z〕课程·教材·教法,2002,(09).

〔4〕叶立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 〔Z〕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魏运华,李俏,我国中小学教材研究述评, 〔Z〕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责任编辑:曹 阳〕

[收稿日期]2011 — 12 — 01

[作者简介]潘荷(1990—),女,安徽安庆人。学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作者:潘 荷

上一篇:我国工科物理教育论文下一篇:分散系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