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0

“如何做一名好校长”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常谈常新。怎样的校长才是一名好校长?要成为好校长该怎么做?实现途径有哪些?“好校长”也是受“时空”限制的,绝对的“好校长”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是夜空中那颗最亮也最远的星星,永恒地照耀我们,可与现实总是有距离。好校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地域会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材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材文化管理论文 篇1:

生动.大气:我的教育主张

摘要:生动的教育,是指对现实教育条件的积极顺应,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大气的教育,是指对教育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坚守,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和超越性。生动的教育与大气的教育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向儿童教育的自觉回归,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丰富多彩而又合乎规律的教育图景。

关键词:教育主张;生动、大气;实践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既需要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也离不开校长的适时提炼和大力倡导。作为一校之长,要想在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在缜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吴江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拥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我认为,这一教育主张既契合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对吴江市实验小学未来发展走向的合理规划。

一、生动·大气:作为一种教育主张的内涵解读

什么是“生动·大气的教育”?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作为一种教育主张,“生动·大气的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是“生动的教育”和“大气的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催化,并在融合和催化中拓展出了新的意义空间。

1.生动的教育

生动的教育,是指对现实教育条件的积极顺应,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教育总是一定条件下的教育。社会与人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政策、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教育追求、师资水平等,乃至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征……都构成了教育的现实条件。现实条件既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对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只有首先分析、了解并顺应现实条件,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发挥效用。当然,对现实条件的顺应并不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现实,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顺应,是对现实条件的主动了解、灵活适应,体现出生动、活泼、灵动等特征。

生动的教育首先表现为教育形式的适应性。在生动的教育中,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形象生动,契合儿童具象化、情境化的思维特征;教育方法活泼生动,富于变化性和趣味性,有效吸引儿童易于分散的注意力;教育环境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和创造力,为儿童创设一种舒适、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

生动的教育还表现为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在生动的教育中,教育内容要有形象性、生活性、趣味性、简约性,力求有故事、有情节,以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要兼具普世性与地域性、通约性与适应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内容组合方式因地、因校、因人而宜,以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契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适应地域的文化特征。

生动的教育更表现为教育目标的适应性。教育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目标层面,生动的教育是指学生获得适切、适用的发展。适切的发展是指学生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获得适合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发展,发挥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适用的发展是指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2.大气的教育

大气的教育,是指对教育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坚守,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性和超越性。

教育是一种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有其高度概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定律。教育规律是教育实践头顶上的星河,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却可以烛照现实、引领方向。教育要积极顺应现实条件,但不是对现实条件的被动妥协和无条件依从。对教育现实,既要入得其内,予以充分理解和适应;也要出得其外,以客观的教育规律加以审视和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度地聚焦教育现实、关注教育细节,会忽视对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把握,容易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得之一隅,失之全盘”的教育失误。大气的教育首先要保证大方向的正确,因此,在投入教育实践的同时,还需要时时抬头仰望教育规律的星空,校正教育实践的方向。另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概括的、全局的把握,因此,在关注教育细节的同时,也要借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实践智慧,以全局的视角审视教育,从规律着眼,从大处着手,让教育实践更具规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对现实条件的积极顺应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性条件,但不是其终极目标。教育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1],因此,必须具有前瞻的视野和超越的眼光,把握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向,让教育的“产品”——人——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适用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大气的教育首先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帮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主体地位的人,而不是作为某种知识储备、能力媒介或行为载体片面地、各自为政地发展。同时,大气的教育还应促进学生超越性地发展,引导儿童在充分关注现实生活领域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时空超越性,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更辽远的未来世界、更精奥的精神领域适当拓展,实现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双重超越,向往和追求更高、更远目标的发展。

3.生动·大气的教育

作为教育追求,生动与大气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既有表层意义上的区别,又有深层内涵上的关联。在对立、区别的意义上,生动的教育是合目的性的,大气的教育是合规律性的;生动的教育是现实性的,大气的教育是超越性的;生动的教育是儿童气质的,大气的教育是成人气质的。在统一、关联的意义上,一言以蔽之:生动的教育内蕴着大气的教育,大气的教育表现为生动的教育。

生动的教育要求教育顺应现实条件,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势制宜,灵活地确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这个意义上,生动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而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由此可见,生动的教育是合规律性的,内在地包含着大气的教育的特征与要求,是大气的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

同时,规律不等于刻板,大气不等于固执。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大道无形”,这并不是说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是说规律没有特定的实现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规律的道路有无数条。教育也是如此,作为一种教育之“道”,大气的教育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外在形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师生那儿,大气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这种内在的张力,让大气的教育成为一种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成为一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因而也成为了一种生动的教育。

综上所述,生动的教育与大气的教育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遵循而不死抠教育规律,顺应而不屈从教育现实,在教育规律和教育现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共同营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合乎规律的教育图景。

二、生动·大气:向儿童教育的自觉回归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认识,教育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对“人”的理解上,既要有哲学层面上的“质”的认识、人类学层面上的“类”的认识,也要有社会学层面上的“群”的认识、心理学层面上的“个”的认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学生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其抽象的、泛化的“质”和“类”的特性,而较少关注其具体的、现实的“群”和“个”的特性。特别是在中国,成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往往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对成人的理解和认识来规范、约束儿童。作为未成熟的个体,小学生与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走近儿童,研究儿童,并进而开展适合儿童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生动·大气的教育”,就是在对儿童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向儿童教育的自觉回归。

1.儿童是生动、大气的

儿童是生动、大气的,这是“生动·大气的教育”之所以成立的基础。“生动”与儿童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率性的、自由的、乐观的、多变的,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和成长性。而在日常的印象中,“大气”似乎与儿童缺少关联,更多显示出成人的气质,事实上,儿童也是大气的,只不过这种大气以另一种成人所不熟悉的方式存在。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写过一本《哲学与幼童》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他以大量生动的故事以及哲学家的严谨推理向他的大学学生证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运用哲学了”[2]。的确,儿童所受到的社会化训练和教化还比较少,好奇心、探索欲比较强,再加上思维往往是天马行空、无所不往的,他们很多看似不着边际的疑问和论断,暗合了哲学的一些母题。对事物表象的超越和对客观规律的追索是哲学的基本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无疑是大气的,由此,至少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与哲学存在着天然亲缘关系的儿童也是大气的。

当然,并不仅仅是原始的、朴素的哲学思考让儿童大气起来,在日常的言语与行为中,儿童往往也较少现实功利性和实用性,表现出成人难以企及的大气。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写过一篇题为《反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时被改为《羚羊木雕》)的小说,写“我”把妈妈送给“我”的一只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后来又在父母的威逼之下不得不要了回来。在这个故事中,“我”看重的是友情,而父母看重的却是羚羊木雕的价值,二者相较,“我”比父母要显得更大气、更豁达。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认为:“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3]

2.儿童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生动、大气

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儿童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少年老成”是受到鼓励和表扬的,这种教育观念其实是有问题的。童年作为人生成长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不应被轻易地忽略,甚至是粗暴地否定。在儿童教育中,必须把儿童当成儿童,必须让儿童成为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而不是相反。

“生动”这一语词与儿童的天性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它既是对儿童天性的反应和解读,也是儿童天性发展的推进动力,儿童的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生动自然、生动有趣的,应当是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同时,从教育的有效性角度来看,因为切合了儿童的天性,生动的教育也更容易让儿童自觉地接受,更容易激发起儿童的求知欲望,让儿童在教育中找到乐趣、找回自我,强化自我发展的需求,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教育的目的更易于达成。因此,无论是在目的还是在手段层面上,生动的教育都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义。

儿童天然的大气是非常珍贵的,对于儿童道德的成长、品性的形成、情感的发展等都具有种子的意义。在儿童教育中,不应武断地以成人的功利要求来约束儿童幼稚然而率真的言行,不应自负地以成人的理性来扼制儿童无羁然而美好的想像,不应势利地以成人的实用标准来喝止儿童无用然而真诚的追问。儿童教育应当保护儿童的这种天然的大气,教师应当具有儿童气质,与儿童一起对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宇宙等进行充满趣味的想像和追问,与儿童一起进行超功利的、率真的游戏和交往。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对自己的评价是“长大的儿童”,虽年过花甲,“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外出坐在车上常常从田边驶过,看着田野里开着黄花的向日葵,看着同样开着黄花的丝瓜花、南瓜花、西瓜花、黄瓜花,又想到麦子、稻子成熟了,都是金黄色的,这是为什么呢?”[4]有了这种与儿童相通的“赤子之心”,就能理解、尊重并保护儿童天性中天然的大气。

3.儿童教育还要提升儿童的生动、大气

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但尊重并不意味着迁就、放纵。我们要认识到,儿童的天性一方面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另一方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儿童的天性是需要加以引导和提升的——教育的价值和任务也就在于此。

儿童的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规则意识和集体观念还在形成之中,因此,儿童天性中的生动也包含有自私自利、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等负面要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儿童率性而为的生动也会慢慢显得不合时宜,需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尊重、顺应儿童的生动天性的同时,我们应发挥教育提升儿童天性的功能,把儿童与生俱来、自然自发的生动逐步提升为适应社会、自觉自主的生动。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儿童对自我天性的顺应提升为对现实社会的顺应,让儿童学会把外在环境与自我心性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灵活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儿童终将长大,社会化的生动或许不够纯真无瑕,但对于儿童将来的社会化生存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实际意义。

儿童的大气是懵懂的、含混的、模糊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想像式追问和现实生活的无意识超越。衣食无忧的儿童可以生活在无边的想像和无羁的“超越”中,但这种天然的大气对于成人来说却未免显得过于幼稚、过于天真。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儿童长大的过程中,引领儿童学会把想像式追问逐渐转化为富有理性的推理和论证,在现象中发现规律;学会把无意识超越逐渐转化为有意识的规划与追求,在现实中展望未来。这样,儿童天然的大气就逐渐提升为了自觉的大气,儿童一旦拥有了高远的追求、宽广的胸襟、开放的视野、豁达的气度,长大之后不至于被琐碎、繁杂的现实生活所淹没,而能拥有一种既关注现实世界又追求终极真理、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美好生活。

三、生动·大气: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主张需要适时创新,但不能凭空产生,而要建立在尊重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学校现实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于吴江实小这样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百年老校而言,在发展中变革、在传承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1.大气:学校的文化基因

吴江市实验小学的前身爱德女校创建于1904年,与同时代的新学校一样,爱德女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的交融激荡中形成了独特而非凡的气质,那是一种通古博今、融贯中西的大气度,那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胸怀,那是一种播撒科学与文明种子的大追求。

爱德女校创始人王菼先是变卖家产办学,后又捐献编译、授课所得数万元助学,在办学历程中更是劬力劬心、竭忠尽智,这种大气的胸襟和气度是对“爱德”的最好诠释,它们与“爱德”校训一起深深植根于吴江实小百年的历史之中,内化为实小的文化基因。正如学校在回顾百年办学历史时所言:“实小人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以极其大气的胸怀对中国的教育进行着思考和实践,以极其大气的胸怀撒播着善德与博爱,以极其大气的胸怀关注着学生与家长。这种大气的胸怀,已经成为实小人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基因,它和那棵百年的胡秃子树一样被凝结在了实小的百年历史之中,充盈在美丽的校园内。”学校正因为其大气,才能以大爱大德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正因为其大气,才能经历百年风雨而葱郁常青;正因为其大气,才能培养出如费孝通这样的大师。

2.生动:学校的创新维度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自1992年更名为“吴江市实验小学”以来,在全球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央教科所赵学漱研究员和南京师大班华、丁沅、郝京华教授等的指导下,学校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加强科技教育,创办科技特色的办学思路逐渐明晰,科技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基于此,学校凝练出了“求真”的学校特色,与“爱德”一起,共同构成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此同时,在走向第二个百年之际,吴江实小敏锐地感知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全方位冲击,在“大气”之外,又提出了“生动”的教育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不局限于课程的变革,它还是教育哲学、教育理念的方向性转变,是对儿童的发现、尊重和肯定,是对社会本位、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反思与纠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需要确立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吴江实小选择了“生动”一词作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回应,作为学校创新之旅的新路标,应该说是切合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找到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四、生动·大气: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种教育主张,“生动·大气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必然缺乏生命力。只有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生动·大气的教育”才有可能萌芽、抽枝、开花,并结出甘甜的果实,为师生所享用。

1.“生动·大气”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师生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办“生动·大气的教育”,需要营造“生动·大气”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吴江实小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校四区”(本部、幼儿园、爱德双语分校、城中校区)的办学格局。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我们秉承大气的理念,以全局的眼光整体规划学校布局,学校教学、运动、生活等功能区域划分合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舒适、便利的条件。大气的理念还体现在以前瞻的眼光设计学校的环境,不仅着眼于当前的办学现状,还为学校未来的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大气的理念更突出了为每个孩子发展服务的意识,学校的每一个环境都是孩子们活动的资源,研究的对象,精神成长的乐园。比如,我校的标志性景观“金钥匙”,轮廓优美,气势博大,匙面装饰纹样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金钥匙上有栩栩如生的“恐龙”、“百慕大三角”、“飞碟”、“金字塔”、“空中花园”、“狮身人面像”等学生感兴趣的近代科学之谜。它是召唤孩子们好学奋进、勇于探索的一种象征,是鼓舞孩子们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加油站,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启迪与激励。

当然,大气不等于粗放,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我们还追求生动的品质。一方面,我们在学校环境布置上不强求统一,各个校区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城中校区,校园虽小,但移步换景,颇为精致,尤其凸显出学校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爱德双语分校,现代气息浓郁,充分显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升腾;本部校区,格局开阔,错落有致,活泼生动。另一方面,虽然各校区风格各异,但都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方便师生的学习、生活为准则,进行学校的环境布置,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作出细节调整。如,近年来,教师骑电动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多,为此,学校在车棚里安装了很多电源插座,以方便教师为电动车充电。

2.“生动·大气”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门学问,放则容易失之粗疏,收则容易失之刻板。“生动·大气的教育”需要收放自如的学校管理,需要学校管理者一方面从大处着眼,以一种大视野、大气度、大格局来实施学校管理,另一方面从细处着手,关注管理细节与管理适应性,力求做到管理因人、因时、因势制宜。我们认为,文化管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学校管理型态。

文化管理是一种大气的管理,与制度管理相比,它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超越性:超越了制度约束,追求的是文化感召;超越了行为管理,追求的是心理认同;超越了量化评价,追求的是情感激励;超越了千人一“法”,追求的是因材施“管”;超越了外在控制,追求的是自主建构……这种超越让文化管理不再繁琐细碎、“斤斤计较”,而是跳出芜杂、直指人心,表现出非凡的胸襟和气度。我校是一所大校,校区多,教师多,学生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依托一个多世纪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厚文化,提炼出了“承‘爱德·求真’校训,办‘生动·大气’教育”的办学追求,重新规划和建构包括理念文化、管理文化、教学文化、视觉文化等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形成新的文化共识,集聚新的文化力量,推动学校在第二个百年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文化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生动的管理。文化管理追求共同价值观之下的和而不同,充分尊重不同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与生动的教育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承‘爱德·求真’校训,办‘生动·大气’教育”的文化共识之下,学校将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给各校区留下了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各校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生动活泼发展格局,使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引导师生形成共同价值观,建构心理和行动共同体的基础上,我们还关注师生的个体特性,尊重师生的价值选择,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成长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3.“生动·大气”的课程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果没有生动而大气的课程教学作为基础,“生动·大气的教育”只可能是空中楼阁,看起来非常美好,但却是虚幻无着的。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以较大的课程决策、课程设置、课程管理的权力,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在学校良好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生动而大气的课程教学。

我们认为,生动而大气的课程教学,从目标上看,既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又观照学生的当下生活;从结构上看,既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重视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建构;从内容上看,既搭建普适性知识的网络,又预留个体性需求的空间;从实施上看,既贯注学校的课程教学传统,又尊重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从评价上看,既注重共性标准的落实,又关注个体水平的差异……总之,生动而大气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推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在生动而大气的课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一方面保证了学校在国家课程实施上的优异成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科技、双语等校本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全校在理念层面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分校区进行课程特色打造——本部的科技教育、爱德分校的双语教育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一方面形成了学校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程教学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也引领教师发挥个体教学优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特级教师张学青的阅读教学都已形成独特风格,并得到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2]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序言).

[3]陶行知.小孩不小歌[A]//陶行知全集(第七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吉林.我,长大的儿童[J].人民教育,2003(17).

Lively and Generous Education: My Position

YAO Hu-xiong

(Wuj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jiang 215200,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 position; lively; generous; practical exploration

作者:姚虎雄

语文教材文化管理论文 篇2:

好校长需要 这四项素养

“如何做一名好校长”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常谈常新。怎样的校长才是一名好校长?要成为好校长该怎么做?实现途径有哪些?“好校长”也是受“时空”限制的,绝对的“好校长”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是夜空中那颗最亮也最远的星星,永恒地照耀我们,可与现实总是有距离。

好校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地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区域,即区域文化存在差异,对它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如何理解“好校长”?首先要把他们看成一个个“人”,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其次需要以我们的实践不断丰富它的内涵;最后“好校长”要真正带领一所学校实现内涵发展。

“好校长”的标准早就放在那儿了,各级教育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都先后制定并正在实施评选“好校长”的考核指标。这些年来,对待同一个事物,经常变换概念,从“优秀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到现在的“好校长”,说法不同,但实质一样。所以,我以为“好校长”应该是优秀校长、卓越校长、教育家型校长,是走在教育家路上的校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

怎样的校长才能称之为“好校长”呢?共性的要求不多说了,除了政策文件规定的要求之外,我认为必须强调几点素质要求。

“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名好老师

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中小学已经进入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阶段。曾经有一段时间,校长的主要工作放在筹措办学经费、解决学校与外部关系等方面。而现在,教育质量是校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育质量不只是考试的分数,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学校的内部管理,应从依靠“制度管理”,走向“价值引领”的文化管理新境界。校长如果仅仅依靠行政管理,采用行政手段,已经实现不了学校更高层次的发展,校长必须是真正的“内行”、专家,特别需要具备“课程学科领导力”。

因此,“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名好老师。比如,李迅本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方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建树,三十多岁就成为福建省最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后来担任了福州一中的校长。他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使得学校在科学、人文诸多方面独具特色。后由于办学成绩突出,他直接从校长调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又比如,唐江澎本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后担任了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他让学校的课程改革成为国内的先进典型,学校教育内涵十分丰富。还比如,程红兵、沈茂德、张丽钧等,无不如是。

“好校长”应该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中小学校长的担当,主要指对学校的担当、对师生的担当。一名校长,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是题中应有之义,本不需要再强调,可现实中,能不折不扣担当这个责任的校长却还是少数。不少人当校长,首先是听话:谁职位高,就听谁的;谁能提拔我、谁能给我加工资、谁能给我评优评先,就听谁的。至于学校的根本利益、师生的根本利益,放在其次。一个不把学校的根本利益、师生的根本利益放第一位的校长,无论他其他方面有多出色,都离“好校长”这个称号相差甚远。

比如当下中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校长不能只是按照文件要求做,而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要校本化;既要服务好学生,让家长放心满意,也要保障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也有家庭,教师也有孩子,教师也有年老的父母,教师也需要时间去享受生活,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据我所知,有些教师早晨六点出门,晚上七点回家;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更辛苦,班主任与值班老师都要晚上十点左右查了岗才能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就应该出来“抵挡”,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所谓的“社会需求”,要主动站出来为教师说话,并能落实在行动上。

“好校长”必须放低身段,淡化领导意识

校长不是官,校长不能把自己当作“官”。“做官”做派,都是与“好校长”格格不入的。做官讲究威严,“官道威严”。现在“师道威严”都不提倡了,更不能助长“校(长)道威严”。校长可以成为“首席教师”,以自己的学识,而不是以行政级别谋得“威严”。提倡“平等的首席”,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身段,俯下身子与老师、学生对话,不要搞“一言堂”,不能时时以领导者自居。

比如,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校长,有能力,也有进取心,工作也有成效,可就是喜欢摆“官架子”,动辄给老师“指导指导”,动辄要帮助别人“成长成长”。教师大会,总是校长一个人在讲,一讲两三个小时,还要老师认真做笔记。自己写了文章,发在公众号,每次还要求老师转发。校长一定要有“平民意识”“平等意识”,要让老师多说话,自己多倾听。无论自己如何有本领,如何有名声,若做不到这一点,离“好校长”仍有距离。

“好校长”要有情怀、情趣与爱好

社会的非理性、功利性会不断侵蚀学校教育。校长纯粹,学校才有可能纯粹。当下,有些中小学普遍缺乏诗性,缺少“情怀”。这些年来,我在各种场合呼吁“情怀”“担当”,我认为这是校长最重要的“素质”“素养”,而这之中,情怀又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校長是学校的“灵魂”,假如校长没有情怀,学校将会多么功利、虚伪、冷漠与苍白。没有情怀的人,一定也不会有情趣。学校应该是充满阳光、笑声的地方,而精神丰满、内心充盈的校长,一定能给师生带来更多的快乐,乃至幸福。

“好校长”还应该兴趣广泛,个性鲜明,至少有一两项特长,显示出个人魅力。河北唐山的张丽钧校长,还是一位作家,散文写得有血有肉,出版了几十本散文集,许多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或教辅,更多作品作为考卷题材、素材,深受师生喜爱。

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经过讨论之后,一定能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形成共识,促使更多校长能自觉地做一名“好校长”。如此这般,功莫大焉。理想教育,未来可期。

作者:柳袁照

语文教材文化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行为习惯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将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在小学阶段应该紧抓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从小拥有正确的行动观念。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一门主要学科,因为语文的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抓住学生的模仿天性,在语文课堂当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行为习惯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对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里也有一大部分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不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型人才。为此本文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关于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当前农村学生的现状是:父母到外地打工挣钱,学生多由爷爷奶奶进行抚养,或者学生被寄养在其他亲戚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长时间感受过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更难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如何读字辨词,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感恩,让学生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

《三字经》中就提到过关于感恩的内容,提到在感恩父母时应该做到听父母的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感恩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我想对您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有条件当前最想和谁对话,教师在一旁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象优先转向自己的亲人,引导学生吐露心声,从而让学生写下感恩自己父母的话语,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即使有些人没有陪在身边,但是他们的关爱却从未停止,从而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默默关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从行动上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培养文明礼貌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动思想很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进而可能形成一些不良习惯,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生周围的成年人文化素质较低,所以这些人低俗的行为很可能给学生造成负向方向的引导,并且由于身处农村这样的环境,周围大部分人对文明礼貌用语都不在意,这种环境也阻碍了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珍惜上课的每分每秒,营造一种文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礼仪文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知识向学生传递“文明礼貌”的信息,例如在《中彩的那天》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果是你帮别人买彩票中奖了,你会怎么办”,营造出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现文章的核心思想“诚信”,从而培养学生诚信的行为习惯,同时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文明礼貌氛围,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多举办主题活动,例如“文明礼仪伴我行”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在黑板上画上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常出现的情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学生传达了礼仪用语的适用情景,在学生强大模仿能力的辅佐之下,学生能快速学习到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文明用语,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中,因为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太关心,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認为学习与否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消极状态,这时候教师无论给学生传递怎样的知识教育,学生的接收度都很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改观,才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效率。

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具体措施上,结合众多教育者教学经验,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具体建议:⑴奖励制度,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所以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奖励制度,采用积分奖励法,对于语文学习表现良好(如语文作业按时完成且作业完成质量佳)的同学实行加分,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⑵树立学习标兵,在班级上设置“学习之星”,每月通过个人加分情况进行评选,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学习标兵的树立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奋斗目标,在学习中能更加自主自觉。⑶新的教学方式,时代在改变,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成不变会使学生的思想被禁锢,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利用一些新的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在《自然之道》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幼龟回到海洋的自然之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关于幼龟怎样回到海洋的记录片。⑷美学教育,可能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最被教师看重的学科就是语文和数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了这两科内容后,能提升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让学生基本掌握一些生活技巧,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们的美学教育,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例如在《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阔美”,营造一种可欣赏美的氛围,然后引领学生一同在美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感悟,课下可以通过班级文化管理和教师的衣着打扮以及课堂板书的优雅性,直接从视觉方面刺激学生,让学生能在平时的活动中不管是在衣着还是行动上都做到优雅大方,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句和词汇,从听觉方面给予学生刺激,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的环境中,塑造学生“美”的性格。

2.结语

德才兼备才能称之为“人才”,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礼貌待人,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有素养,才能成为祖国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文真.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9(18):102-103.

[2]赵金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41-142.

[3]温永光.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89-190.

作者:罗小林

上一篇:变电站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物理教学环境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