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2022-04-15

摘要: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教材中常有些课文会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有意留下,也可能是无意留下的,它没有完整、明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它在召唤着读者的想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立足教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1:

立足教材的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实践探究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两种能力提升是交手完成的,实现了互补。“以读促写”正是这种互补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精读、耕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构思全文,并最终行诸笔端,通过仿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也同时使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用好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研究

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是语文四门基本功是最难的一项。要么下笔无物,要么断篇残纲,即使勉强写完整篇作文,也难免出现跑题、偏题的现象,进而对写作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阅读基本功不扎实,一方面由于阅读积累不足,另一方面阅读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掌握到教材范本中的精华所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阅读得法,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一、以教材为纲,深耕细读

阅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纲,这是最节省学生阅读时间成本的途径,也是最贴近教学大纲的途径。加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名作名篇,这些文章范本为学生开拓文学视野、陶冶文学情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是学生在提升语文技能中必备的,是最为符合中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习惯的。因此,以教材为纲,做到深耕细读,就是最好的阅读教学。那么,深耕细读都包含哪些方面呢?

我们以《济南的冬天》这篇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名篇为例,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材中安排这样一篇寄情山水的范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想象力,为其同步提升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描绘济南冬天的别样风情,因此第一遍通读全文,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出来,通过出声朗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的同时阐发联想,在大脑中描绘出一副济南冬天的完美画卷。

当然,深耕细读并不止于此。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二次阅读”,也称之为写作技巧解读。这时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印象,比如济南冬天的轮廓,济南冬天有哪些奇观,风是怎样的风、雾是怎样的雾、“温睛”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景象等等。通过景象描绘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阅读,并找出作者描写这些奇观的语言特色,从而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最后将“二次阅读”效果落到实处,即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描写有特色的句子反复阅读、提炼摘抄下来,以备后续教学环节使用。

二、与作者神交,沟通思路

阅读范文,尤其是教材提供的范文,有助于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但为什么很多学生阅读不可谓不用心、分析课文结构和描写技巧不可谓不投入,而写作水平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呢?这是由于其“以读促写”的教学环节中没有以身体会,没有使自己与作者形成神交的境界。

所谓“神交”实际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是一种写作思路的推演。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重新构思。这是在熟读文章以后进行的教学环节。尤其是一些名著名篇,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一种半崇拜、半保护的方式进行。比如《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名篇,可以引导学生在“二次阅读”中提炼写作对于山景、水色的写作顺序,如写山景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而写水景则自下而上,形成一些引流而上的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与作者神交最为关键的一步,即通过文章结构安排反推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就是引导学生提炼整篇文章的结构,实现与作者的心灵触碰。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的责任是提供大纲提炼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提炼大纲的教学任务。在《济南的冬天》这篇寄情山水之作中,作者格外注重動态景色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以景色图的方式来提炼大纲,总结每个章节所描绘的景色图,并启发学生为其取名,比如第二自然段的“阳光下山图”,第三自然段的“雪后初晴图”,第四自然段的“城外水墨图”,第五自然段的“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四幅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整篇课文的结构。

三、多元化促写,下笔有物

阅读教学的延伸是写作教学。在充满阅读教材范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即使具备了阅读基础,学生在写作中仍然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要让学生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写作材料,实质上是完成了一次二度创作。因此,一种写作模式训练还无法达到最终目标,应该是由浅入深、逐步增加写作难度,以达到锻炼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水平的效果。

在参考借鉴《济南的冬天》写作结构安排与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首先可安排学生进行仿写,也就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课文的内容,可以逐句进行,也可以整段仿写,重点在于仿写后的比较阅读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写作的差距,并通过改进实现描写能力与结构布局能力的提升。其次可安排学生进行扩写,这也是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特别是这样一篇写景寄情的文章,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力,勾勒自己想象中济南冬天的样子,并适当融入自己想象中一些景观的变化,通过扩写和接写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也是考验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教学任务是改写,即学生在充分阅读基础上,在完成了由仿写到扩写的练习后,发挥个人想象力,以同样的命题,以自己熟悉或能够驾驭的写作方式进行改写。改写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换评估的方式,对别人改写内容与原文对照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初中生常犯的毛病是阅读不得章法,一味地阅读而没有深耕细读,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抓住教材范文的精华。而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学习教材范本的写作技巧外,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站在作者的视角去行文构思、安排带入文章结构。逐步深化阅读层次,使学生逐渐掌握作者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练习作文大纲的写作。当然,“以读促写”的结果导向是完成写作这个动作,通过多元化写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实现下笔有物,笔尖生情,从而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淑娟.关于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学周刊,2016(18):48-49.

[2]张玉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2017(17):156.

作者简介:

黄诗贤,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作者:黄诗贤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2:

立足教材空白激活语文习作教学的探讨

摘 要: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教材中常有些课文会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有意留下,也可能是无意留下的,它没有完整、明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它在召唤着读者的想象。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灵活地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中与文本和作者积极地进行对话,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习作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在特殊标点处补写

一个特殊的标点,有时也能成为一个召唤读者想象的着眼点,略加揣摩就能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省略号这一特殊符号,它的运用是语言环境的需要,作者用它来省略部分情节,从而达到文章用语言简意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省略的内容,让学生练习补写。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无穷无尽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一堂,是多么高兴啊!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思念不仅局限于从前与兄弟的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不仅他在思念家乡的父母和兄弟,而父母与兄弟们也在家乡思念着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分别站在王维和亲人的角度去体验和想象,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及时进行补写。学生有感而发,补写自然精彩。省略号空白处的补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很好的习作载体。

二、在形象插图处看图写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肥沃土壤。教材中不仅有意蕴深远的文字,还有设计精美的插图。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解除了障碍,还能带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创作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拓宽文本,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学生学会看图习作,提高习作能力。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有这样一句话:“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谈迁奋笔疾书和搜集资料的艰辛,编者给文章配了一幅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谈迁的不易,说说谈迁的努力,体会他“打不垮的信念”。最后,在书上写下习作片段。学生有感而发,自然有话而说,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中,关于缠足的坏处和姐姐所受的痛苦所提不多。但是编者配了许多关于缠足后小脚变形的图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下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会丰厚许多,练习习作也会容易许多。课文中的插图,不仅能辅助学生学习课文,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更能加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插图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在典型段落后仿写

课文后通常有一些提示供教师教学时参考,这些课后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很多典型课文后都有仿写练习,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片段的素材。如《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题: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本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式。对此种构段方式,学生已基本掌握,让学生仿写时,只需教他们认真观察大街上的热闹场面,学生有所察就会有所得,写起来就顺手。通过片段仿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提高了习作水平。又如《石榴》这篇课文,课后习题中也有仿写练习。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第四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处于起步阶段,要写好一种水果着实不易。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从水果的外形、味道、功效等方面写起。文中第四自然段是通过石榴的模样和味道着手描写的,句子形象生动。以此作为仿写片段,教会了学生描写水果的着眼点,也促使学生写出的句子更加生动。巧用教材习题中的空白,让学生抓住典型段落练习仿写,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片段能力。

四、在文中结尾处续写

为了使读者意犹未尽,许多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留下诸多令人想象回味的空间。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安排学生续写补白这类创新作业。让学生练习续编故事,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三袋麦子》是一篇耳熟能详的低年级童话故事,讲述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这些小动物们对麦子不同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计划的道理。那么懂得了这些道理后的小猪、小牛,各自收到了小猴送来的一口袋麦子后,今年他们又会如何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呢?他们会仍然是把麦子吃掉,还是保存下来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一空白,加以想象,续写故事。续写时,教师在习作指导中,不妨让学生参照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学习提示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表情、动作、语气和心理描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续编《三袋麦子》,不仅激起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实施习作教学,是教师们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的话题。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只要教师做到立足文本,立足语文教材中的空白点,就会激活习作教学,为习作教学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习作教学在课堂上得以顺利、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佳静.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7(07).

[2]张德亮.小学语文课合作学习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6(05).

作者:张春燕

语文立足教材论文 篇3:

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语文魅力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材视为时政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王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吃透教材;魅力;拓展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新教材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更注意个性化阅读及审美体验、性情陶冶和心灵涵养。教师不能把教材视为时政或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应立足教材、善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王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教师应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文本(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凭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达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方能起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因此,教师务必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进而吃透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的信息、填补教材的空白,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为打造魅力语文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教材精选的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字字珠玑。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情感不是技术性的操练或干巴巴的语法分析就能形成的,必须重感悟,重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艺术内涵,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当作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说数》(必修3)一文时,我们应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字,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趣味盎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更是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教学过程可进一步让学生模仿文本写“说零”、“说美”等一类的小诗或文章,引导学生明确这就是文字的底蕴。教师应引领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河流之中,去体会仓颉造字时象形会意的玄妙。从“推敲”的典故,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在同方块字的“耳鬓厮磨”中,咀嚼出汉语言独特的韵味。

三、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书本是生活的记录,语文更是连接着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而语文也处处是生活。读书应是对特定生活的体验、积累过程,因为人世沧桑、生活变迁,通过读书,能看到社会发展的足迹、感悟人情百态。新教材已将其触觉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粤教版从必修1至必修5的第一单元依次为“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认识自我”中编者针对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编排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等三篇砺志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和应对各种挑战。“体验情感”通过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珍惜情感。“感悟自然”则在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关注社会”通过贴近、关注社会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走近经济”更是紧贴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开展经济活动是生活的必需,学会理财,诚实守信,培养经济道德……

如果能让学生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真正认识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须臾不可或缺,那么学生自然会用心去学习语文、感悟语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教材去解读生活。

四、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纷繁复杂的人生

语文教学应挖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使学生直面纷繁复杂的人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1.复杂的人性。过去我们评价教材的内容,古代、外国的总少不了“揭露”、“局限性”,当代的只有“歌颂”。实际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果对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不屑一顾,对出乎意料的见解轻率否定,就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抹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课文中的人物评价应允许见仁见智,使学生明确人性复杂的一面。“复杂”包括两点:一是多样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追求理想之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博爱之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愁思之美……二是矛盾性。周朴园固然自私、刻毒,但他对鲁侍萍难道就没有忏悔的一面吗?同样,阿Q有愚昧、自私、麻木、狡诈的劣根性,但也有善良、天真、勤劳等闪光点……

2.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小桥流水”的雅致。我们提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但现实中的竞争同样会带来人生的困惑。假如学生能从教材的文本中获得认识,那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文本中描写的关于人的一系列问题,把对教材的处理变成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如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熏陶。同是怀才不遇,屈原坚守节操,“固将愁苦而终穷”;陆游则寄情于梅,“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而辛弃疾却壮心未已,感慨“廉颇老矣”。总之,“采菊东篱下”的闲适,“猛志固常在”的激愤,“穷年忧黎元”的沉郁……对不同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肯定会加深学生的感悟,形成健康的心理。

3.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如果忽视了思维的过程,只看到观点、结论,肯定不利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譬如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钱》(必修5)一文,可以从钱对社会的影响入手,引向较为敏感的话题——对金钱的态度,“君子固穷”、“钱乃身外之物”是传统的说法,“金钱万能”被斥之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因为钱而造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象。因此教学中要正确引导,既要看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老葛朗台哲学的产生过程,也要看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存在的合理性,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来袭”。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中对不同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

五、立足教材,拓展外延

语文大师叶圣陶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理想的教学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这要求教师既要立足教材,以“本”为本,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打开封闭的语文教学之门,拓展教材的外延,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1.教师应由教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更好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如在学习钱钟书的《窗》、莫利的《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一枝一叶一世界”,然后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斐然成篇。

2.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发掘资源,自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将现实资源的发掘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统编教材的必要补充。把对课本中资料的运用和对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的运用恰当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广告词、牌匾、楹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将之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3.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词语、新语义也应运而生,如“帅呆、粉丝、玉米、酷、PK、mm……”之类,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去容纳这种语言现象,不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我们只有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再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民族习惯性去规范,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会汉字表达生活、传达感情的巨大功能,彰显语文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作者:林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