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

2022-04-23

教育本应该是快乐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许多教育人士不得不直面现实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灵魂深处的拷问。教育作为与人息息相关的领域之一,在其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随着近些年减负的进行,学生的书包依然比较沉重。他们仍然要奔波于各种特长班、补习班之间,仍然要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教辅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 篇1:

校本课程的文件编制

一、 课程文件及其类型

规范的校本课程建设要形成一批课程文件,其中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计划。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

《课程纲要》是教师对自己任教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二、 课程文件的重要性

校长在领导学校教职工撰写校本课程的文件时,首先要把握其重要性,明确其意义所在,才能领导有方,并撰写出适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件。

1.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需要对校本课程的结构、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构筑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能够用以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明确哪些课程需要开发,哪些课程应当舍弃。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编制,通常要与交互分析法所获得的结果相呼应。根据课程交互分析的结果,校长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并对校本课程的目录作出调整和改善。

第一类:如果校本课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贡献很大,那么校长可以考虑将其设置为主要的校本课程,将其置于校本课程目录的重要位置,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不断丰富该课程,以期得到发展与完善。

第二类:如果校本课程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贡献小,那么校长应该考虑停止该校本课程,将其从校本课程的目录中删除,并重新设置校本课程,补充课程目录中原有位置。

第三类:校本课程对学校培养目标有贡献,但是贡献不明显,那么校长可以召开民主会议,听取多方意见,更为深入地来认识这门校本课程,最终再对其作出决策,或是将其从校本课程目录中删除,或是将其保留。

2.规范课程研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王斌华教授在《校本课程论》一书中将其归纳为以下的一些环节。环境分析:即分析特定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因素;课程目标设置:在考虑特定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定位基础上,设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组织:即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其成果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等;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传播、采纳和推广的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境分析、课程评价等环节被不恰当地忽略了,只凸显出“课程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但即使是这一环节也没能被完整地对待,许多内容也被有意无意地简化了,受到关注的只是最终的成果——教科书。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往往只关注其结果,而忽略其中的一些环节,简化课程研发的程序。这种“简化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课程开发的难度,减少了课程开发的环节,缩短了课程开发的时间,但校本课程的质量也在这种简化中大为“缩水”。因此,要用权威的课程文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研发程序,促使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根据文件规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3.引导教师设计课程

《课程纲要》是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的方案,有助于引导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教师只学习过《教学论》而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课程论》的训练,因而其课程意识与能力均存在着欠缺。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只是扮演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这方面的问题并未显露出来。当面临着开发校本课程的紧迫任务时,教师的能力缺陷凸现了出来,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这时,《课程纲要》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设计课程的平台。引导教师思考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的目的,组织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的方式,设计评价活动。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教师完成课程的设计。

三、 课程文件的内容与体例

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通常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以下我们以《温州八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试行)》为例,对《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内容与体例作一些说明。

关于需要评估,温州八中是从四个角度进行评估的:国家和地方的文件规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的课程资源情况;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方面,温州八中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是运用学校课程,结合我市、我校的客观实际,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拓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

关于校本课程的结构,学校确立了四大板块:一是学科拓展类;二是STS系列课程;三是人文学科类;四是生活休闲类。

在校本课程的管理上,学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材管理、教师校本培训等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健康发展。学校建立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评估制度,该项评估将纳入学校校本培训学分管理体系。高一、初一学生必须选修至少一门校本课程,其课程成绩记入学籍统一管理档案。

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称之为《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它是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的概括性描述。它的内容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

需要评估。这一内容与《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相似。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这一内容也与《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相似。对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描述,但目标不宜太多和太复杂,有几项简要的描述即可,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涉及交往、自信、探究、技能和意识等方面。

校本课程的一般结构与课程门类。校本课程的结构,包括校本课程的门数、每门课程的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入,特别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门数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操作和交流就会变得复杂。为了方便操作和交流,就应该考虑将校本课程适度结构化。确定课程结构之后,学校应该要确定课程门类,决定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这一环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同时对其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改进校本课程。

保障措施。学校应该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由专人进行管理。同时,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拓展课程开发方案

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领导小组、研发小组、研发项目(本文略)。

(1)定向拓展课程

语文类:诗词吟诵、家书抵万金、阅读名人、杂文阅读。

数学类:走进数学世界、奇妙的数学、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生活中的数学。

英语类:英文歌曲赏析、英美经典童话故事欣赏、礼仪英语、生活交际英语。

(2)自由拓展课程

手工类:剪纸、丝网花、缤纷纸艺、十字绣。

艺术类:漫画社、舞动青春、天籁合唱团、健美操、音乐剧工作室。

科技类:三模、科技发明、清洁空气挑战、气象科学、网页制作。

体育类:FIFA足球社、篮球社、排球社。

具体工作包括: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研发项目申报;制定校本课程项目方案;召开校本课程成立大会;建立课程研发例会制度;评比校本课程研发成果。

3.课程纲要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又称为《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其编制技术与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大致相同,但是与教学方案不同的是,《课程纲要》更加关注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特别是课程目标,而教学方案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内容。

分析资源,确定课程目标。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指一定时间内学生通过一门校本课程的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上应当和可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具体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反映学生对这一门校本课程的特别需要,要体现这一门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

拟定课程内容的纲和目。这是一门课程内容的粗纲,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的“纲”,是指这门课程内容所包含的一系列主题或课题。这些主题或课题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这些主题或课题的确定要以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为依据。课程内容的“目”,就是各个主题或课题所包含的要点。

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是校本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征。这种“学”主要不是接受性的,基本上是发现式的。所以校本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的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活动,包括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科学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式。设计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体现这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符合所属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要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其要点是:关于编写教学指导书的要求,关于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建议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 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文本.参见温州八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试行).http://blog.wzbz.net/user1/19/archives/2005/13.asp,2005-9-21.

[4]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拓展课程开发方案.http://www.hsdzx.sjedu.cn/jxky/xbkc/35240.shtml,2007-10-26.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朱 枫 郭继东

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 篇2:

办一所“生产”快乐的学校

教育本应该是快乐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让许多教育人士不得不直面现实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灵魂深处的拷问。教育作为与人息息相关的领域之一,在其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随着近些年减负的进行,学生的书包依然比较沉重。他们仍然要奔波于各种特长班、补习班之间,仍然要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教辅材料。于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打造快乐育人的学校文化

快乐教育需要文化引领。陈玉琨教授说过: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没有精神的支持,再高明的管理手段也难以施展开来。所以,学校的管理应该从文化建设人手。

“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是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从建校伊始就一直弘扬和践行的理念,也是学校文化的基石。十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现在的学校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但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厚德博学,广雅和谐,务本求实,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提炼了学校文化的精髓,反映了教师群体的特点,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灵魂。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互动过程中积淀、传承与创造的过程,是学校全体成员风貌和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校长要做好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构建涵盖历史积淀、凸显办学特色、昭示发展愿景的学校文化,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厚德博学”是学校员工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优秀教师群体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广雅和谐”是学校团队精神的真实写照。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学校的教职工有着博大的胸怀,正直的品质,其广雅的品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务本求实”是学校教师做事做人的基本准则。学校的教职T在事业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在生活上淡泊名利、不逐虚荣。在教育教学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完美的师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肯定;“志存高远”是学校师生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学校先后获得了“青岛市十面红旗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等一系列殊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一、凝练一支快乐教育实践者队伍

安学乐教是一所学校理想的工作状态。要实施快乐教育,就应当让教师快乐起来。要让教师陕乐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在学校有当家做主的感觉,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那么,如何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一方面,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培育共同愿景。“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学校,教师对它是无法产生依恋的,更不会把它作为自己人生或事业发展的归宿。”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建议,发挥学校教代会的作用,使教师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和尊严,增强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信任感。

另一方面,学校将教师的“再成长”作为管理的重点。学校“金木水火土”五大师生成长核心行动中的“金穗行动”和“沃土行动”是专门为教师成长量身定做的,前者重在培养名师,后者重在帮助新人职的教师更快地成长。迄今为止,已评出了三批学校名师,如省正高级教师林慧,省特级教师苏美荣、孙梅,省优秀教师徐凤翥等。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为教师提供学习、考察的机会。近几年,已经派出多名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并送他们到美国、加拿大参加一年以上的“志愿者交流”活动。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科研的支撑。学校先后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评价、生命教育、阅读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省市级专项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不断刷新纪录。学校还特意把退休的名师请回来,成立“学校督导室”,让他们听课、评课,帮带年轻教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管理是一个投桃报李的过程。这几年,一大批年轻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和中层管理者。“知民情,用民智,聚民心,顺民意”,这是学校的科学管理之道。这种理念如同源头活水,造就了学校民主、开放、透明、支持的管理文化,凝练了一支快乐教育实践队伍。

三、构建多维的快乐课程体系

快乐来自于丰富的课程以及快乐的课堂文化。要加强课堂的人文教育,重点是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教材管理格局,突破一纲、一本、一表的框架,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课程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在全面推进课程创新过程中,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时,努力做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以丰富多元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

学校统筹课程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共同构成有机课程整体,积极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决策,探索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学科教材的增减、调整和合并,创设快乐课程,进行充满活力的快乐课堂探索。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在青岛市所有初中学校中始终走在最前列。在上齐上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园地。每周二下午是学生走班上选修课的时间。每学期学生可选的课程大概有20项,其中多数是学校教师上课,也有外聘教师上课。

选修课程之外,学校的社团活动更是数不胜数。最近,“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拉开序幕,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天有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要上三节体育课,学校坚持去做,大课间不仅有课间操,还有课间舞和武术操。而且学校的课间舞、武术操都是教师自己编创的,充满了浓重的青春气息。

传播快乐的主阵地来自于精彩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上,学校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如化学组的“小试卷快反馈”,语文组的“授法以课内,得益于课外”,政治组的“以话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组的“学案加教案,以教促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等,这些教学思路的共同点,都是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在学校的“课堂生态”内,教师是快乐的,他们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积淀智慧,在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中发展特色;学生是快乐的,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激发潜能,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张扬生命。在一份关于“快乐课堂”的问卷中,学生们以自己的视角表达着对快乐的理解:与同学切磋、互相探讨问题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充实、幽默、质量高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气氛活跃、观点碰撞交流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全员参与、人人都能融人其中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他们记忆中的快乐课堂,包括物理课上的创新实验、数学课上的破解难题、英语课上的小组交流、心理课上的参与合作等。

学校政治组的“案例教学法”、语文组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法”、英语组的“听说读写循环式教学法”、化学组的“情景一探究教学法”、生物组的“五环节复习法”、美术组的“快乐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将目标指向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即使是初三年级的课堂,依然坚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快乐课堂来源于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依托于高效课堂。

四、营造丰厚的快乐育人氛围

“快乐”是教育的内核。“玩在实验初中”是青岛市初中学生和家长给予学校的“口碑”,它不仅体现着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品牌,也折射出了学校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模式。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快乐的土壤,营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空间。

一方面,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微微尘”学校志愿者活动中,校内外都留下了学生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身影;在班级轮流当班干、轮流当主持、轮流升旗、轮流值班的过程中,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协调、领导的能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努力为每个学生搭建适合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设学法指导课,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学习方法沙龙”。同时,学校也让学生来教育学生,比如,以“校友成长故事”为题材,定期组织优秀校友回校为学生做指导活动,激励学生学习,不断进步。而且,学校实施了读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丁程,探索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编印了《实验初中学生必做的100个实验》校本教材,这100个实验超越了现有的生物、物理、化学课本上的实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创新探究实验的窗户。

学生社团在校园里茁壮成长,舞蹈队、合唱团、书画社、美术组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在欣赏和享受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提升了人格素养,培养了活动能力。学校的管乐团在青岛市首屈一指,曾经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参加过奥地利维也纳青年艺术节的演出交流活动,出访过欧洲的四个国家。

校园阳光健身活动强健了学生的体魄,精心编排的武术操和韵律操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等多个训练队,更是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在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国际象棋中,学生们不仅“玩”得快乐,还“玩”出了精彩,不仅走出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卜祥志,还培养出了王帅、胡艺、牟科、王桐森等很多国际象棋高手。国际象棋俱乐部曾经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少年国际象棋比赛冠军,并多次代表同家少年队参加国际赛事。

学校教师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谛,构建社会实践大平台,学习实践基地近到青岛市各名人故居、文化园,远到海洋大学、青岛大学、棘洪滩南车动车集团、港务局集团等。

学校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没有放慢前行的脚步。我们知道,奔向理想的道路还十分漫长,青岛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对此有着清醒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

斯宾塞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是经历,更是学生成长的权利。让花一样的孩子,在实验初中的校园积极、快乐的学习,快乐地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不竭动力。

作者:马 林

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管理论文 篇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健全学生情感、启发学生心智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脉相承。但是囿于各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路径,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多年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为先的理念早已达成共识并根深蒂固,但实际教育教学环节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现实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作为涵养学生人文精神、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理工类高职院校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充分挖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这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本文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所包含的“忠孝礼义仁智信”等道德思想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本文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相关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知识。

简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高职学生有机会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教育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其价值是教导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以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国学著作中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拓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渠道,而思政教育工作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传承和发扬。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2018年的统计年报,全省共有公办和民办专科学校56所。据粗略调查,全省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即便开设了相关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也非常明显。这种现象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理工类高职院校屈指可数。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客观原因颇多:一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和学科型人才截然不同,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客观上决定了高职院校会把大多数精力用在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上。主观来讲,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群体的需求急增,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是立竿见影的,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发挥成效的周期較长,评价指标模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即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往往轻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同高职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知和重视程度不一,也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课会在不同学校遭遇不同的开课困境。

(二)相关课程教师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质量好坏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密切相关。这种基础文化课往往在高职院校中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这就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和壮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一方面,高职学校普遍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比如在师资培训和教学设备方面会对专业课教师或者竞赛指导教师有倾斜,这个群体的相关培训机会多,教学设备配套也更为齐全等。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这类“副课”的教师就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所以培训机会少,相关经费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这些外部激励机制和政策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能力的发挥。

另一方面,承担了这类基础学科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与专业课教师的待遇比较,他们既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又会觉得自己教的是“副课”,自觉地降低了授课的要求,久而久之,教师上好课的主观意念下降,上课热情和成就感逐渐消退,直接导致授课水平下降。

(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有些高职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授课教师习惯沿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即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导致大学课堂依然流于程式,没有真正达到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文学经典精粹、涵养个人人格修养的目的。其结果就是,课堂上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教师授课水平有限,又懒于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教科书的知识进行生搬硬套,知识的传授过程索然无味,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导致课堂质量大打折扣,学生失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要么教师水平高,但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不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导致所授知识远远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让国学成为难以企及的“阳春白雪”,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授课质量。

(四)教材选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材管理制度不健全,客观严格的评审标准缺乏,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挑选教材时存在极大的随意性。比如有些教材的选定没有经过任何研讨会充分研究,可能就是由一位教研室主任或者某一位课任教师提出来的,个人喜好和主观性太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教材的使用,也影响着国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学校党政领导理应站在全校统筹的格局中,从大思政的角度来做规划、定目标,围绕当前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一)合理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两条路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的问题,一种是教材的选定通过研讨会集体讨论决定。一种是对于有条件的高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组织一批优秀的国学专业师资,深挖现有教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编写出版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自主性和灵活性。无论是哪种途径,挑选教学素材时必须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前提。那么如何筛选教学内容呢?

一是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具有清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内涵丰富,并不是每一篇国学著作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素材及内容选取设置上,必须处理好弘扬与舍弃的关系,同时要有整合和超越传统美德的意识,在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高职学生进入个性发展的成年阶段,同时,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混沌的阶段,需要有人在引导和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同时,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辩证看待各种问题。这一点也是跟蒙学和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只侧重知识传授的最大区别所在。因此,筛选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容。

(二)合理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是引入讨论,提升课堂活跃度。比如在讲授《诗经》时,教师可以挑选某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出来,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而把课堂变成互动的场所。在课堂上,师生主要围绕该章节疑点难点和知识的转化运用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创设情境,增加课程趣味性。比如同样是讲授《关雎》,一般教师会遵循这样的授课逻辑,即先进行字词讲解,然后讲述诗歌的整体意思,最后让学生背诵。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才艺展示的环境,教师准备好背景音乐,选择几位文学造诣较好的学生担任评委,让其他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在才艺竞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寓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三是丰富形式,调动学生创造力。比如在诗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唱诗”“画诗”“写诗”等形式的作业,督促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恰当地选择一些技术工具,比如录音设备、画板等来完成作业,进一步理解詩歌内涵,陶冶道德情操。

(三)拓宽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其他形式

一是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在线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系统地开发一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微课资源,让师生在课堂之外依然可以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熏陶。

二是联合学生社团营造校园国学氛围。比如选择一些经典的国学读物,在学生中组织开展晨读、国学颂等活动;还可以在校园广播中定时播放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的朗诵节目,在校报校刊中设定相关知识专栏,普及知识,鉴赏经典篇目等;可以组织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和板报活动,进行评比;还可以组织书法比赛等,让学生在摘抄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三是鼓励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凝聚一批国学兴趣爱好者,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国学朗诵小组、国学表演小组、国学写作小组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选择学习重点,积极参与互动,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受到一些条件因素的限制,为此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学一线教师聚焦当前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思考、尝试和积累,促使高职院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谌小平.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

[2]曹冬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3]张捷.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8(41).

[4]杨丁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J].文教资料,2018(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17A005)。

(作者简介:黄素玲,女,硕士研究生,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冲,女,硕士研究生,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黄素玲 陈冲

上一篇: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参与式教学中小学英语论文